地理学报  2015 , 70 (12): 1884-1896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12003

Orginal Article

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研究

史文娇1, 胡云锋1, 石晓丽23, 王宗14, 闫慧敏1, 任博1, 匡文慧1, 徐新良1, 陈延5, 武东波5, 徐自为6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2.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石家庄 050024
3. 河北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实验室,石家庄 050024
4.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5.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银川 750011
6.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

Strategy transformation regionalization for the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SHI Wenjiao1, HU Yunfeng1, SHI Xiaoli23, WANG Zong14, YAN Huimin1, REN Bo1, KUANG Wenhui1, XU Xinliang1, CHEN Yan5, WU Dongbo5, XU Ziwei6

1. Key Laboratory of Land Surface Pattern and Simulation,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24, China
3.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Evolvement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Hebei Province, Shijiazhuang 050024, China
4.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5. Ningxia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fice, Yinchuan 750011, China
6. School of Geograph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收稿日期: 2015-05-4

修回日期:  2015-09-6

网络出版日期:  2015-12-25

版权声明:  2015 《地理学报》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002, 41301355, 41401113)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90310)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KFJ-EW-STS-019-01) [Foundation: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1371002, No.41301355, No.41401113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ategic Pilo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NoXDA05090310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Network Initiative, NoKFJ-EW-STS-019-01]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史文娇(1982-), 女, 辽宁葫芦岛人, 博士, 副研究员,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8514M), 研究方向为全球变化与区域农业。E-mail: shiwj@lreis.ac.cn

展开

摘要

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研究,是科学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对农业综合开发提出的“坚持可持续、提升竞争力”要求的前提和基础。针对已有农业区划的单一目标和单一类型划分问题,以宁夏为例,基于农业相关的耕地、气候、水、地形、地貌、项目布局、生态规划等空间数据,采用地理学综合区划的方法,提出了动态与静态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农业与生态结合的13项多维指标体系,提出了合理且可操作的技术流程,科学划分了包含过渡类型的一级区划(7大类型:重点开发区、“重点+限制”开发区、保护性开发区、“保护+限制”开发区、“限制+重点”开发区、“限制+保护”开发区和限制性开发区)和二级区划(24个亚类),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本文是国家财政部明确提出农业综合开发要科学划分重点开发区、保护性开发区和限制性开发区之后,首次实现在省(区)级以乡(镇)为单位的科学划分,可为今后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项目的科学布局和精准投入提供重要依据,为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工作的具体落地实施提供科学保障,同时也可为其他省份或地区的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农业综合开发 ; 宁夏 ; 农业区划 ; 可持续发展 ; 指标体系

Abstract

Strategy transformation regionalization for the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CD) was presented by Ministry of Finan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OF) in 2014. It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of the adaptation to the requirement of insis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competitive power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agriculture.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 factors related to agriculture, like cropland, climate, water resource, terrain, geomorphology, project pattern, ecology, etc., we built 13 indices using the geographic 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method. The indices are considered in the combination of dynamic and static,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s well as agricultural and ecological factors. Also, the reasonable and operable technique flow was presented for the regionaliz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gave the strategy transformation regionalization for ACD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The regionalization included seven types (prioritized, protective, restricted regions and four transitional types including prioritized and restricted, protective and restricted region, restricted and prioritized, restricted and protective regions) and 24 subtypes. The regionaliz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prioritized regions are mainly in the northern Ningxia, which is the best region for agriculture. The protective and restricted regions are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Ningxia. In the central Ningxia, drought is the limiting factor for agriculture, and water saving projects should be supporte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fragile in the southern Ningxia, so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hould be applied. This regionalization was presented for two goals: agricultural conservation and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is research is the requirement of scientific regionalization including three types of regions (prioritized, protective, restricted regions) presented by the MOF, and it is also applied at the town scale in the provincial or autonomous region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study can b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strategy transformation for the ACD. It not only presents the found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rategy transformation for the ACD in Ningxia, but also gives the reference to other provinces for the regionalization of the ACD.

Keywords: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CD) ; Ningxia ; regionalization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indices

0

PDF (3963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史文娇, 胡云锋, 石晓丽, 王宗, 闫慧敏, 任博, 匡文慧, 徐新良, 陈延, 武东波, 徐自为. 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研究[J]. , 2015, 70(12): 1884-1896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12003

SHI Wenjiao, HU Yunfeng, SHI Xiaoli, WANG Zong, YAN Huimin, REN Bo, KUANG Wenhui, XU Xinliang, CHEN Yan, WU Dongbo, XU Ziwei. Strategy transformation regionalization for the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J]. 地理学报, 2015, 70(12): 1884-1896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12003

1 引言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自1988年实施以来,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在以往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布置上,几乎覆盖了全国绝大部分的农业县,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与中国现阶段资源环境不相适应的现象。例如,对水资源承载能力关注不够,对土壤条件考虑不充分,对生态综合治理力度不足等等。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即一方面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成本的提升和价格补贴上限逐渐逼近,这使得未来农业发展在今后需要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变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集约发展上来。因此,国家财政部在2014年明确提出农业综合开发要“坚持可持续、提升竞争力”,要求将开发区域划分为“重点开发区”、“保护性开发区”和“限制性开发区”,目标是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中国已有的农业区划主要包括农业自然条件区划(气候、土壤、地貌、水文、植被等单项及综合自然区划)、农业部门区划(农、林、牧、渔等部门区划和各作物区划)、农业技术改革区划(水利化区划、农业机械化区划、肥料区划、土壤改良区划等)和综合农业区划[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先后开展了3次大规模的全国农业区划工作[2]。1953年,农业部要求各省进行农业区划,目的在于解决农业分区发展与合理配置问题,加速农业生产发展[3-4];1955年的《中国农业区划初步意见》把全国划分为6个农业地带和16个农业区[5];1962年的《全国农业现状区划(草案)》把全国划分为4个一级区、12个二级区、51个三级区和129个四级区[6];20世纪70-80年代提出了农业区划为农业现代化服务[7-8];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有力推动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区划工作的开展[9]。随着农业区划的初步完成,更为细致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系统研究越来越深入[10],90年代逐渐形成了中国农业区划的理论体系[11];2000年以后,基于不同农业自然条件的农业适宜性区划以及定量的模型和方法越来越多[12-19]。除此之外,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20-27]、主体功能区划[28-31]、水土保持区划[32]、气候区划[33]、国土综合整治区划[34]、生态系统生产力区划[35]、生态区划[36]、地貌区划[37]等宝贵的区划成果也对农业生产布局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为了更好地科学适应国家提出的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要求,亟需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制订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调整优化现有开发布局。宁夏既有人均耕地充足、光热资源较好、引黄灌溉便利(北部引黄灌区)等农业资源方面的优势,又明显受到水资源短缺(中部干旱带)和生态脆弱(南部黄土丘陵区)的制约。目前,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正处于转型思路调整期和机遇期,需要从全区层面对农业发展的水、土、气、生等资源环境要素进行全面把握,从而提出具有空间针对性的综合开发项目布局建议和开发举措。因此,本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面向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需求,基于农业相关的耕地资源、水资源、地形、地貌、生态等自然禀赋,采用地理学综合区划的方法,制订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科学划分“重点开发区”、“保护性开发区”、“限制性开发区”三大区域。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研究不仅可以服务于国家或地区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自上而下的项目科学布局、采取因地制宜的开发政策,也有利于项目整合、精准投入,实现开发政策和区域功能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实施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的意义在于,服务于宁夏自治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升向西开放“桥头堡”地位和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服务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思路和举措在宁夏自治区的具体落地与实施,服务于宁夏自治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空间布局调整方案和“持续、高效”的发展策略建议。

2 区划框架

围绕“坚持可持续、提升竞争力”的核心目标,结合国家、西部和宁夏的发改委、农牧、国土、水利、林业、环保、科技、粮食、扶贫等各部门规划,根据宁夏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黄土丘陵区的不同气候、耕地、水、地形、地貌、生态等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制订具体的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框架(图1)。按照区划框架,根据宁夏的耕地、高产田、基本农田等的空间分布,结合气候(降水)、水资源(地下水补给模数)、地形(坡度等级分布)、地貌数据库(平原、丘陵和山地分布)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生态区划农业功能区面积比例、禁止开发区比例、限制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面积比例)等指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多源要素空间分析等方法,以乡镇为单位,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能够永续利用的地方划为重点开发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开展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宁夏粮食核心区;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但有一定的恢复潜力、开发后能够达到生态平衡的地方划为保护性开发区,适度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打造宁夏生态农业区;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生态比较脆弱的地方划为限制性开发区,不再大规模进行土地治理,使这些地方休养生息,恢复生态。

图1   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框架

Fig. 1   The regionalization framework of strategy transformation for the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3 区划技术流程与指标体系

3.1 区划技术流程

根据区划框架,本文设计的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①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代表宁夏农业相关的光、温、水、土等自然禀赋的单因子指标集;② 根据宁夏现有耕地分布、高标准农田分布、高产田分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空间分布、至2020年宁夏高标准农田布局等数据,进一步结合单因子指标集,评价适宜宁夏农业发展的各指标等级水平;③ 通过单因子指标评价确定重点开发区、保护性开发区和限制性开发区不同因子的必要条件;④ 根据各单因子等级水平,明确限制宁夏农业发展的限制因子和限制等级;⑤ 建立重点开发区、保护性开发区和限制性开发区的适宜农业发展和限制农业发展的指标阈值;⑥ 以乡镇为单位,计算各乡镇达到适宜农业发展阈值和限制农业发展阈值的各指标的面积百分比;⑦ 综合各指标阈值在各乡镇的空间分布,制订重点开发区、保护性开发区和限制性开发区的判定标准,以此为依据划定各乡镇的区划类型的属性值。

图2   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的技术路线

Fig. 2   The technical route of the strategy transformation regionalization for Ningxia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在以往的主体功能区划中指出,过渡或混合类型的划分必然给一部分区域在具体区划时的类型归属带来困难,进而对未来功能建设和相应配套政策带来不便[28]。以行政区(本文中是乡镇)为基本划分单元,由于行政区内部的复杂性与非均一性,区划类型应是过渡的、渐变的或混合的。因此,在本区划的区划类型设计上,根据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需求,增加了过渡类型的设计。具体来说,如果乡镇同时拥有以上两种区划类型特征且每种类型均具有典型性,则该乡镇区划名称为两种区划类型之和。本区划的类型包括:重点开发区、“重点+限制”开发区、保护性开发区、“保护+限制”开发区、“限制+重点”开发区、“限制+保护”开发区以及限制性开发区。

3.2 指标体系

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指标体系是划分开发区域性质和类型的重要依据,尽量充分地选择能够反映各开发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环境要素特征,各个指标的选取应尽可能地体现开发区农业发展所需的各方面自然禀赋条件,并充分考虑农业开发的限制条件。另外,数据的可获得性,也是指标体系选取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从国家的总体要求来看(图1),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的指标体系应当由农业相关的水土资源充足情况、耕地面积比例、产能指标、地形条件、生态脆弱性等类型的指标构成。

基于以上原则,本文提出了动态与静态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农业与生态结合的多维指标体系,确定了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的指标类型主要包括7类:即耕地要素、水资源要素、气候要素、地形要素、地貌要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布局和生态规划。其中,耕地要素中选取了乡镇耕地面积百分比、乡镇基本农田面积百分比和乡镇高产田面积百分比,来代表乡镇中耕地或高质量耕地所占比例;水资源要素选取了乡镇水资源补给模数大于20万m3/a·km2和小于1万m3/a·km2的面积百分比,来代表可供农业灌溉使用的水资源丰缺程度;气候要素选取了乡镇降水低于200 mm面积百分比,来代表降水丰缺程度;地形要素选取乡镇15°以上和25°以上坡度面积百分比,作为代表是否存在地形限制因素的指标;地貌要素选取乡镇丘陵、山地面积百分比和平原面积百分比,代表不适宜和适宜农业综合开发的地貌类型所占比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布局类选取乡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和高标准农田规划的面积百分比,来代表开发程度和规划开发程度指标;生态规划类选取生态规划中农业相关功能面积百分比,来代表生态规划中农业类面积所占比例。各具体指标的数据来源见表1

表1   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指标体系

Tab. 1   The index system of the strategy transformation regionalization for the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指标类型具体指标数据来源判别条件
耕地乡镇耕地面积百分比宁夏土地利用现状图[38]重点开发区:50%以上且水分条件不受限制
保护性开发区或混合分区:10%~50%
限制性开发区:10%以下
乡镇基本农田面积百分比宁夏基本农田分布图[38]重点开发区:乡镇基本农田占比在50%以上
保护性开发区或混合分区:5%~50%
限制性开发区:5%以下
乡镇高产田面积百分比光能利用率模型模拟结果[39]重点开发区:乡镇高产田占比在50%以上
保护性开发区或混合分区:5%~50%
限制性开发区:5%以下
水资源乡镇水资源补给模数大于20万m3/a·km2的面积百分比宁夏地下水资源图[40]乡镇水补给模数大于20万m3/a·km2的面积比例在50%以上,说明该乡镇不受水分条件限制
乡镇水资源补给模数小于1万m3/a·km2的面积百分比宁夏地下水资源图[40]如果乡镇降水低于200 mm的面积占50%以上,且水补给模数小于1万m3/a·km2的面积比例较大,说明该乡镇受到严重的水分条件限制。
气候乡镇降水低于200 mm面积百分比气象局气象站点数据的插值结果如果乡镇降水低于200 mm的面积占50%以上,且水补给模数小于1万m3/a·km2的面积比例较大,说明该乡镇受到严重的水分条件限制。
地形乡镇15°以上坡度面积百分比30 m分辨率DEM数据计算坡度结果保护性或限制性开发区:乡镇15°以上坡度面积比例占50%以上。
乡镇25°以上坡度面积百分比30 m分辨率DEM数据计算坡度结果限制性开发区:乡镇25°以上坡度面积比例占50%以上
保护性开发区或限制性开发区:乡镇25°以上坡度面积比例在20%~50%之间
地貌乡镇丘陵和山地面积百分比中国陆地1:100万数字地貌[41]如果乡镇丘陵和山地的面积占50%以上,则说明该乡镇受到地貌条件限制。
乡镇平原面积百分比中国陆地1:100万数字地貌[41]如果乡镇平原面积占50%以上,则说明该乡镇未受到地貌条件限制。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布局乡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面积百分比2004-2013年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项目实施空间数据重点开发区:乡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面积占50%以上
保护性开发区或限制性开发区:比例在10%以下
乡镇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面积百分比2014-2020年宁夏高标准农田规划空间数据重点开发区:乡镇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面积比例占50%以上
重点开发区和保护性开发区:比例在20%~50%之间。
生态规划生态规划中农业相关功能面积百分比宁夏十二五生态建设规划重点开发区或保护性开发区:乡镇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面积比例占50%以上

新窗口打开

4 区划结果与分析

根据宁夏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的区划框架、技术流程和指标体系,将宁夏全区划分为3大区域(重点开发区、保护性开发区和限制性开发区)、7大类型(区划一级类型)(图3)、24个亚类(区划二级类型)(图4表2)。

图3   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一级类型空间分布

Fig. 3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regionalization types of the strategy transformation for Ningxia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图4   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二级类型空间分布

Fig. 4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regionalization subtypes of the strategy transformation for Ningxia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表2   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方案

Tab. 2   The scheme of the strategy transformation regionalization for Ningxia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区划一级类型区划二级类型
Ⅰ重点开发区Ⅰ1银南稻旱轮作重点开发区
Ⅰ2银北旱作灌区和陶乐扬黄灌溉农田重点开发区
Ⅰ3卫宁灌区节水改造重点开发区
Ⅱ重点+限制Ⅱ1银南稻旱轮作重点开发区和防沙治沙限制性开发区
Ⅱ2卫宁灌区节水改造重点和限制性开发区
Ⅲ保护性开发区Ⅲ1水土流失和河谷节灌农田保护性开发区
Ⅲ2扬黄节灌农田保护性开发区
Ⅳ保护+限制Ⅳ1扬黄节灌农田保护性开发区和水土流失限制性开发区
Ⅳ2草田轮作保护性开发区和林草限制性开发区
Ⅴ限制+重点Ⅴ1贺兰山林草限制性开发区和银北旱作灌区重点开发区
Ⅴ2贺兰山林草限制性开发区和银南稻旱轮作重点开发区
Ⅴ3荒漠半荒漠限制性开发区和灌区节水改造重点开发区
Ⅴ4荒漠草原限制和重点开发区
Ⅵ限制+保护Ⅵ1防沙治沙限制和保护性开发区
Ⅵ2荒漠草原限制和保护性开发区
Ⅵ3林草限制和保护性开发区
Ⅵ4水土流失限制和保护性开发区
Ⅵ5水源涵养林限制和保护性开发区
Ⅵ6退耕还草限制和保护性开发区
Ⅶ限制性开发Ⅶ1城区建设限制性开发区
Ⅶ2防沙治沙限制性开发区
Ⅶ3贺兰山林草限制性开发区
Ⅶ4荒漠草原限制性开发区
Ⅶ5退耕还草限制性开发区

新窗口打开

4.1 命名规则

农业综合开发区划单元的命名是区划成果表述的重要环节。区划的一级类型命名由7类组成,包括“重点开发区”、“保护性开发区”、“限制性开发区”3类基本开发类型和“重点+限制”开发区、“保护+限制”开发区、“限制+重点”开发区、“限制+保护”开发区4类过渡类型。采用罗马数字编码方式,如“Ⅰ重点开发区”、“Ⅱ重点+限制”等。

区划的二级类型命名除了体现一级类型的七类主要开发类型外,又体现了区划单元所处的生态定位,如“Ⅳ1扬黄节灌农田保护性开发区和水土流失限制性开发区”、“Ⅶ5退耕还草限制性开发区”等。另外,对于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的地区在命名中也包含了地理位置,按照地理位置、生态定位和开发类型的顺序进行命名,如“Ⅰ1银南稻旱轮作重点开发区”、“Ⅴ1贺兰山林草限制性开发区和银北旱作灌区重点开发区”等。

4.2 区划一级类型

在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分区的一级类型中,被划分为重点开发区、“重点+限制”开发区、保护性开发区、“保护+限制”开发区、“限制+重点”开发区、“限制+保护”开发区和限制性开发区包含的乡镇数分别为44个、3个、23个、5个、17个、83个和20个(图3)。

4.3 区划二级类型

在一级区划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了24个区划二级类型(图4表2)。重点开发区或以重点开发为主的“重点+限制”开发区主要分布在宁夏北部引黄灌区,包括银北旱作灌区和陶乐扬黄灌溉农田重点开发区、银南稻旱轮作重点开发区和卫宁灌区节水改造重点开发区。其中,(Ⅰ)重点开发区包括:(Ⅰ1)银南稻旱轮作重点开发区、(Ⅰ2)银北旱作灌区和陶乐扬黄灌溉农田重点开发区、(Ⅰ3)卫宁灌区节水改造重点开发区;(Ⅱ)“重点+限制”开发区包括:(Ⅱ1)银南稻旱轮作重点开发区和防沙治沙限制性开发区、(Ⅱ2)卫宁灌区节水改造重点和限制性开发区。

保护性开发区或以保护性开发区为主的“保护+限制”开发区主要分布在南部黄土丘陵区清水河流域中游平原的扬黄节灌农田生态区、葫芦河干支流河谷节灌农田区、葫芦沟两侧梁峁丘陵强度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林草保护或水土流失生态区;另外,在宁夏中部干旱带的清水河流域下游平原的扬黄节灌农田生态区也有分布。其中,(Ⅲ)保护性开发区包括:(Ⅲ1)水土流失和河谷节灌农田保护性开发区、(Ⅲ2)扬黄节灌农田保护性开发区;(Ⅳ)“保护+限制”开发区包括:(Ⅳ1)扬黄节灌农田保护性开发区和水土流失限制性开发区、(Ⅳ2)草田轮作保护性开发区和林草限制性开发区。

限制性开发区或以限制性开发为主的“限制+重点”开发区和“限制+保护”开发区主要分布在宁夏北部的贺兰山北段灌丛草原保护生态功能区、贺兰山森林自然保护生态功能区、贺兰山东麓洪积平原林草建设、山洪防治生态功能区、陶乐台地草原化荒漠植被恢复生态功能区、银川市区城市及湿地保护生态功能区、中部干旱带的卫宁北山荒漠半荒漠植被恢复生态功能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丘陵区非重点开发区和保护性开发区以外的大部分区域。其中,(Ⅴ)“限制+重点”开发区包括:(Ⅴ1)贺兰山林草限制性开发区和银北旱作灌区重点开发区、(Ⅴ2)贺兰山林草限制性开发区和银南稻旱轮作重点开发区、(Ⅴ3)荒漠半荒漠限制性开发区和灌区节水改造重点开发区、(Ⅴ4)荒漠草原限制和重点开发区;(Ⅵ)“限制+保护”开发区包括:(Ⅵ1)防沙治沙限制和保护性开发区、(Ⅵ2)荒漠草原限制和保护性开发区、(Ⅵ3)林草限制和保护性开发区、(Ⅵ4)水土流失限制和保护性开发区、(Ⅵ5)水源涵养林限制和保护性开发区、(Ⅵ6)退耕还草限制和保护性开发区;(Ⅶ)限制性开发区包括:(Ⅶ1)城区建设限制性开发区、(Ⅶ2)防沙治沙限制性开发区、(Ⅶ3)贺兰山林草限制性开发区、(Ⅶ4)荒漠草原限制性开发区、(Ⅶ5)退耕还草限制性开发区。

4.4 与主体功能区划的区别与联系

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中的类型划分与主体功能区划在名称上比较类似,在内涵上却不同甚至是相反的;然而,二者在类型的相互联系上又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主体功能区划中,是以是否适宜或如何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为基准划分的;而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是以是否适宜进行农业开发活动为基准划分的。按开发方式,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按开发内容,又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其中,主体功能区划中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都属于城市化地区,类似于农业综合开发中的“限制性开发区”。主体功能区划中的限制开发区域分为两类:一类是农产品主产区,即耕地较多、农业发展条件较好,需要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相当于农业综合开发中的“重点开发区”;另一类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即生态系统脆弱或生态功能重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不具备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条件,必须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从而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相当于农业综合开发中的“保护性开发”或“限制性开发”。主体功能区划中的禁止开发区域是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需要特殊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相当于农业综合开发中的“限制性开发区”。

5 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分区开发建议与对策

宁夏的北部引黄灌区主要分布在贺兰山东麓、引黄灌区、陶乐台地、黄河左岸诸沟、甘塘内陆地区,以重点开发为主,是农业生产的精华地带。其中“重点开发区”(43个)、“重点+限制”开发区(3个)和“限制+重点”开发区(9个)的乡镇个数占该区87%以上,其余为“限制性开发区”(7个)和“限制+保护”开发区(1个)。北部引黄灌区应继续在重点开发区实施现代农业园区项目、“一县一特”项目、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等。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高标准农田为主线,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有机、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区位、信息、市场、科技等优势,积极推进有机农业、集约农业、精准农业、高值农业等现代农业理念,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粮食和主要特色农产品的优质、高产、高效、高值,促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形成以优质粮食、枸杞、葡萄、奶产业和适水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园区。

宁夏的中部干旱带北临引黄灌区、南连黄土丘陵沟壑区、东靠毛乌素沙漠、西北接腾格里沙漠,有81%以上的乡镇为限制或保护性开发,其余为“限制+重点”开发区8个、“重点开发区”1个。该区是全区水资源最稀缺、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主要 制约因素为水资源严重不足,耕地质量较差,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中部干旱 带应继续重点实施“一县一特”项目、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生态治理项目,适度减少实施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在产业发展上,应注重高端农牧产品的项目建设。在节水改造方面,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为重点,因水布局,依水种养,变被动抗 旱为主动调整。在生态治理方面,着力提升中部干旱带的防沙治沙服务功能和草原养护功能。

宁夏的南部黄土丘陵区位于宁夏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六盘山区,均为保护性开发和限制性开发,其中“限制+保护”开发区58个,“保护性开发区”21个,“保护+限制”开发区5个。该区人口超载、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水资源短缺,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在南部丘陵山区的保护性相关的地区,应重点建设南部山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农业开发,保护先行,按照“生态优先、草畜先行、特色种植、产业开发”的方针,重点发展草畜产业和马铃薯产业,建成为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在库井灌区和河谷川道区,重点发展以大中拱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冷凉菜;在雨养农业区,实施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工程及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发展以肉牛为主的草畜、马铃薯产业,形成以冷凉蔬菜、马铃薯、草畜、苗木为主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6 结论

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是构建“坚持可持续、提升竞争力”的农业综合开发区域发展格局的依据。本文是国家财政部明确提出科学划分“重点开发区”、“保护性开发区”和“限制性开发区”之后,深入研究国家提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分析宁夏农业自然资源禀赋,采用地理学综合区划的分析方法,得出了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方案。

(1)本文以宁夏为例研究了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动态与静态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农业与生态结合的多维指标体系,完成了从以往单一类型的农业区划到过渡类型划分的突破,达到了农业可持续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2)本方案首次实现了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在省(区)级以乡(镇)为单位的具体实施,操作性和指导性强,区划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国家与省(区)级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查询、分析、出图、管理、评价和决策。

(3)区划成果可为今后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的总体布局提供重要依据,为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工作的具体落地实施提供基础,也可为全国其他省份或地区的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另外,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研究仍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问题和有待完善的方面。第一,在指标选择方面,一方面由于数据的限制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宁夏相对清洁的土壤、灌溉水和大气环境,环境污染指标尚未考虑在指标体系之内。然而,在今后的农业综合开发区划研究中,对于环境污染尤其是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来说,环境污染程度的空间分布指标必须被考虑在内。第二,在区划实施的过程中,应重点按照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分类施策的原则,确定不同生态区划类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和重点,为调整农业综合开发布局,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Deng Jingzhong.

Some problems on the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 of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1982, 1(1): 9-18.

https://doi.org/10.11821/yj198201000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1979年至1980年间,作者参加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的“全国综合农业区划编写组”,分工负责草拟全国综合农业区划分区方案和组织编写分区报告。现在,全国综合农业区划报告已经定稿出版<sup>[3]</sup>。作者仅就工作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全国综合农业区划的若干理论与方法问题,提出一些个人体会。

[邓静中.

全国综合农业区划的若干问题

. 地理研究, 1982, 1(1): 9-18.]

https://doi.org/10.11821/yj198201000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1979年至1980年间,作者参加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的“全国综合农业区划编写组”,分工负责草拟全国综合农业区划分区方案和组织编写分区报告。现在,全国综合农业区划报告已经定稿出版<sup>[3]</sup>。作者仅就工作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全国综合农业区划的若干理论与方法问题,提出一些个人体会。
[2] Tao Hongjun, Chen Tizhu.

Literature review on 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research.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4, 35(2): 59-66.

https://doi.org/10.7621/cjarrp.1005-9121.201402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对国内外农业区划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美国、法国、 日本等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区划工作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具体的经验做法.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区划 的内涵、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特点、依据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创新思路等核心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探讨,并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 系.在实践方面,我国农业区划工作成效初显,农业区域布局得到优化,优势农产品产区进一步集中,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但农业区域结构雷同、区域发展 不平衡、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我国农业区划工作要围绕”三农”问题的解决,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动态方法,进一步发挥农业区划在农业多功 能拓展以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之间统筹协调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陶红军, 陈体珠.

农业区划理论和实践研究文献综述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 35(2): 59-66.]

https://doi.org/10.7621/cjarrp.1005-9121.201402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对国内外农业区划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美国、法国、 日本等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区划工作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具体的经验做法.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区划 的内涵、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特点、依据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创新思路等核心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探讨,并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 系.在实践方面,我国农业区划工作成效初显,农业区域布局得到优化,优势农产品产区进一步集中,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但农业区域结构雷同、区域发展 不平衡、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我国农业区划工作要围绕”三农”问题的解决,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动态方法,进一步发挥农业区划在农业多功 能拓展以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之间统筹协调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3] The 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 Research Team of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a.

The new del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65, 31(4): 269-27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各省的农业区划工作,在去年 5月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协调委员会召开的无锡会议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了学习各地先进经验、进一步推动全国地理工作者积极投入、并更好地完成这一重大 任务起见,中国地理学会于本年9月下旬组织了在京有关单位,先后到长沙、苏州、太仓、杭州、广州、东莞等地参观学习,现将有关情况和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区划考察小组.

我国农业区划工作的新发展

. 地理学报, 1965, 31(4): 269-27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各省的农业区划工作,在去年 5月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协调委员会召开的无锡会议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了学习各地先进经验、进一步推动全国地理工作者积极投入、并更好地完成这一重大 任务起见,中国地理学会于本年9月下旬组织了在京有关单位,先后到长沙、苏州、太仓、杭州、广州、东莞等地参观学习,现将有关情况和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4] Zhou Qiye.

Fundamental problems on the division of agricultural regions of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57, 23(2): 127-14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社会主义农业区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片面专门化的农业地区,也不同于封建制度的自然经济单元,它是按照国家经济需要,结合地方农业发展的自然与济条件而划分成的农业专门化地区。每个农业区都是全国农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个别环节,同时又

[周起业.

我国农业区划基本问题的探讨

. 地理学报, 1957, 23(2): 127-14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社会主义农业区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片面专门化的农业地区,也不同于封建制度的自然经济单元,它是按照国家经济需要,结合地方农业发展的自然与济条件而划分成的农业专门化地区。每个农业区都是全国农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个别环节,同时又
[5] Deng Jingzhong.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60.

[本文引用: 1]     

[邓静中. 中国农业区划方法论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0.]

[本文引用: 1]     

[6] Deng Jingzhong.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f national 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63, 29(4): 265-28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过去一个时期,在农业布局和农业区划的研究工作中,常常过多地强调对远景方案或建议的拟定,相对地忽视了对农业现状和发展条件的研究,从而工作成果总不免带有一些主观臆断成分,科学根据不足,实践意义和科学意义都很有限。

[邓静中.

全国农业现状区划的初步探讨

. 地理学报, 1963, 29(4): 265-28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过去一个时期,在农业布局和农业区划的研究工作中,常常过多地强调对远景方案或建议的拟定,相对地忽视了对农业现状和发展条件的研究,从而工作成果总不免带有一些主观臆断成分,科学根据不足,实践意义和科学意义都很有限。
[7] Zhou Lisan.

The significance of 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 Soil Fertilizer, 1979(6): 3-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 一、农业区划及其区划体系(一)农业分区的客观基础:1.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并有其历史形成基础,因而农业分区并不是凭主观任意划分的。

[周立三.

农业区划的意义及其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 土壤肥料, 1979(6): 3-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 一、农业区划及其区划体系(一)农业分区的客观基础:1.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并有其历史形成基础,因而农业分区并不是凭主观任意划分的。
[8] Zhou Lisan.

Some problems on the 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1981, 1(1): 11-2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再一次广泛地开展了农业区划工作。大家在这一实际工作中愈来愈认识到农业区划研究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在逐步形成和建立我国农业区划体系方面,也取得不少新的经验。以下仅就这方面问题谈几点看法。

[周立三.

农业区划问题的探讨

. 地理科学, 1981, 1(1): 11-2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再一次广泛地开展了农业区划工作。大家在这一实际工作中愈来愈认识到农业区划研究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在逐步形成和建立我国农业区划体系方面,也取得不少新的经验。以下仅就这方面问题谈几点看法。
[9] Zhou Lisan, Sun Han, Shen Yuqing.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 of China. Beijing: Agricultural Press, 1981.

[本文引用: 1]     

[周立三, 孙颔, 沈煜青.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1.]

[本文引用: 1]     

[10] Deng Jingzhong.

Property, tasks and further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

.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1984(1): 57-6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一、我国农业区划工作蓬勃开展的大好形势及面临的若干问题 粉碎“四人帮”以来,农业区划作为农业发展“靠科学”的一种主要方式,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被作为重大课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邓静中.

农业区划的性质、任务和进一步深入问题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1984(1): 57-6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一、我国农业区划工作蓬勃开展的大好形势及面临的若干问题 粉碎“四人帮”以来,农业区划作为农业发展“靠科学”的一种主要方式,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被作为重大课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11] Zhou Lisan.Theory and Practice of 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Hef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ress, 1993.

[本文引用: 1]     

[周立三. 中国农业区划的理论与实践.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3.]

[本文引用: 1]     

[12] Xu Hongdai, Wei Xin, Huang Wei, et al.

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 based on soil environment quality: A case study of Zhejiang Province.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gric. &

Life Sci.), 2008, 34(4): 447-45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2002年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浙江省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和农业区划.参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将土壤环境质量划分为3类:Ⅰ类土地占21%,Ⅱ类土地占61%,Ⅲ类土地占17%,表明调查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调查区域内适合种植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农用地面积分别为180.9万hm2和204.8万hm2,分剐占农用地面积的76.5%和86.6%.调查还发现了29个富硒土壤区,总面积为7657 km2.依据土壤安全性评价结果,将调查区域划分为3个农业功能区:城市生态农业区、平原高效农业区和低山丘陵特色农业区.本研究成果有利于浙江土地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徐红玳, 卫新, 黄伟, .

基于土壤环境质量的农业区划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

.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8, 34(4): 447-45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2002年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浙江省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和农业区划.参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将土壤环境质量划分为3类:Ⅰ类土地占21%,Ⅱ类土地占61%,Ⅲ类土地占17%,表明调查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调查区域内适合种植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农用地面积分别为180.9万hm2和204.8万hm2,分剐占农用地面积的76.5%和86.6%.调查还发现了29个富硒土壤区,总面积为7657 km2.依据土壤安全性评价结果,将调查区域划分为3个农业功能区:城市生态农业区、平原高效农业区和低山丘陵特色农业区.本研究成果有利于浙江土地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13] Jin Xue, Hu Jilian.

Studies on 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 form the perspective of virtual water: A case of Huang-Huai-Hai Plain.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1, 32(2): 53-57.

URL      摘要

农业区划,它为指导人们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依据。该文引入虚拟水概念,将虚拟水含量作为农业区划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以我国黄淮海地区为例,运用聚类分析对其进行农业分区,得到了最终的农业资源区划结果:划分为4个区域,分别是京、津山麓平原农牧区,河北平原农业区,鲁、豫平原丘陵农区,以及皖、苏平原农区。这种方法可以为其他地区开展区划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靳雪, 胡继连.

虚拟水视角下的农业区划研究: 以黄淮海地区为例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1, 32(2): 53-57.]

URL      摘要

农业区划,它为指导人们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依据。该文引入虚拟水概念,将虚拟水含量作为农业区划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以我国黄淮海地区为例,运用聚类分析对其进行农业分区,得到了最终的农业资源区划结果:划分为4个区域,分别是京、津山麓平原农牧区,河北平原农业区,鲁、豫平原丘陵农区,以及皖、苏平原农区。这种方法可以为其他地区开展区划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4] Chen Xiaohong, Wang Yujuan, Wan Luhe, et al.

Study on the eco-agriculture regionalization based on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in Northeast China.

Economic Geography, 2012, 32(1): 137-140.

URL      摘要

农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具有耗 散结构的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为此需要进行农业区域划分。文章在确立生态农业区划原则、明确分区依据的基础上,建立 了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区域划分指标体系,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把整个东北地区分为6个大生态农业区、14个二级生态区。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粮 基地,充分发挥地域生态优势,是把它建成我国粮食安全基地与绿色农畜产品基地的必然趋势。

[陈晓红, 王玉娟, 万鲁河, .

基于层次聚类分析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区划研究

. 经济地理, 2012, 32(1): 137-140.]

URL      摘要

农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具有耗 散结构的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为此需要进行农业区域划分。文章在确立生态农业区划原则、明确分区依据的基础上,建立 了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区域划分指标体系,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把整个东北地区分为6个大生态农业区、14个二级生态区。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粮 基地,充分发挥地域生态优势,是把它建成我国粮食安全基地与绿色农畜产品基地的必然趋势。
[15] Liu Yuying, Shi Daming, Hu Yixin, et al.

Risk analysis and regionalization of agrometeorological drought hazard in Jilin Province of Northeast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3, 32(6): 1518-1524.

URL      Magsci      摘要

<p>利用1961&mdash;2010年吉林省50个站气候观测资料、1981&mdash;2010年干旱灾情和农业经济资料,基于灾害风险系统分析理论、农田水分平衡法和综合灾害风险指数法,在分析干旱对吉林省农业影响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和防旱减灾能力的基础上,应用加权综合法得到不同单元的综合风险度指数;基于GIS技术,开展了干旱对吉林省农业影响的风险区划。结果表明:致灾因子危险性的高值区分布在西部的白城和松原大部分地区,孕灾环境敏感性的高值区分布在白城地区、松原地区、四平地区北部和通化地区南部,承灾体脆弱性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松原大部分地区、长春大部分地区、四平地区等,防旱减灾能力的高值区分布在松原、长春、四平、吉林和通化市区及其周边地区。考虑各因子的综合风险度,干旱对吉林省农业影响的风险可分为高风险、次高风险、中等风险、次低风险和低风险5个等级,其中,高、次高风险主要分布在吉林省中西部的白城、松原、长春和四平地区。</p>

[刘玉英, 石大明, 胡轶鑫, .

吉林省农业气象干旱灾害的风险分析及区划

. 生态学杂志, 2013, 32(6): 1518-1524.]

URL      Magsci      摘要

<p>利用1961&mdash;2010年吉林省50个站气候观测资料、1981&mdash;2010年干旱灾情和农业经济资料,基于灾害风险系统分析理论、农田水分平衡法和综合灾害风险指数法,在分析干旱对吉林省农业影响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和防旱减灾能力的基础上,应用加权综合法得到不同单元的综合风险度指数;基于GIS技术,开展了干旱对吉林省农业影响的风险区划。结果表明:致灾因子危险性的高值区分布在西部的白城和松原大部分地区,孕灾环境敏感性的高值区分布在白城地区、松原地区、四平地区北部和通化地区南部,承灾体脆弱性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松原大部分地区、长春大部分地区、四平地区等,防旱减灾能力的高值区分布在松原、长春、四平、吉林和通化市区及其周边地区。考虑各因子的综合风险度,干旱对吉林省农业影响的风险可分为高风险、次高风险、中等风险、次低风险和低风险5个等级,其中,高、次高风险主要分布在吉林省中西部的白城、松原、长春和四平地区。</p>
[16] Wang Lianxi, Meng Dan, Geng Xiuhua, et al.

GIS based drought risk assessment and zoning in Ningxia.

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2013, 22(5): 213-220.

URL      摘要

根据灾害学系统理论,从致灾因 子、承灾体与孕灾环境3个子系统出发,结合宁夏地区农业干旱危险性、脆弱性及敏感性,综合考虑降水、社会经济状况、土地利用类型、地形以及土壤类型等多个 因素,对宁夏农业干旱风险进行了评价及区划。结果表明,宁夏农业干旱风险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干旱低风险地区主要位于经济发达、同时灌溉条件良好的青铜 峡灌区,其次是卫宁灌区,高风险地区涵盖了以旱地为主的黄土丘陵区及降水量相对较多但经济落后的南部山区。

[王连喜, 孟丹, 耿秀华, .

基于GIS的宁夏农业干旱风险评价与区划

. 自然灾害学报, 2013, 22(5): 213-220.]

URL      摘要

根据灾害学系统理论,从致灾因 子、承灾体与孕灾环境3个子系统出发,结合宁夏地区农业干旱危险性、脆弱性及敏感性,综合考虑降水、社会经济状况、土地利用类型、地形以及土壤类型等多个 因素,对宁夏农业干旱风险进行了评价及区划。结果表明,宁夏农业干旱风险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干旱低风险地区主要位于经济发达、同时灌溉条件良好的青铜 峡灌区,其次是卫宁灌区,高风险地区涵盖了以旱地为主的黄土丘陵区及降水量相对较多但经济落后的南部山区。
[17] Liu Y, Zhang Y, Guo L.

Towards realistic assessment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in an ecologically fragile environment: A satellite imagery-based approach.

Applied Geography, 2010, 30(2): 271-281.

https://doi.org/10.1016/j.apgeog.2009.07.002      URL      Magsci      摘要

<h2 class="secHeading" id="section_abstract">Abstract</h2><p id="">It is very difficult to realistically assess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CLQ) because its contributing factors cannot be accurately quantified. This study aims at overcoming this difficulty by using information objectively derivable from ETM+ and SPOT images for Hengshan County, Northwest China. This objective approach is able to yield a comprehensive CLQ assessment using five proposed indicators. They are slope gradient, proportion of sandy land, water availability, soil fertility, and land use types organized into three indices of pressure resistance, land state, and land use response. Therefore, this assessment takes into consideration topographic setting, land degradation risk, moisture, vegetation growing condition, and land use response of farmers. The developed CLQ is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suggesting that water availability is a decisive factor influencing land productivity. CLQ is also correlated closely with rural economic level,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the farming system. The whole County was further classified into three cultivated land use zones based on the calculated CLQ value. Each zone is best used for different purposes and requires different strategies of protection. Such assessment outcomes are essential for the prevention of land degradation and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to promote sustainable use of cultivated land.</p>
[18] Miao Bailing, Hou Qiong, Liang Cunzhu.

Agricultural climate regionalization of dryland farming for potato in Yinshan based on GIS.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5, 26(1): 278-282.

URL      Magsci      摘要

<div style="line-height: 150%">利用阴山地区以及周边34个气象站近30年(1982&mdash;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分区域分析了影响马铃薯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在此基础上,确定以生长季平均温差、降雨量为阴山旱作区马铃薯种植气候区划指标.基于GIS技术,利用小网格推算模型对区划指标进行空间插值,制作了阴山旱作区马铃薯气候区划图.结果表明: 高产区主要位于前山的大部分地区和后山南部一带,中产区主要集中在后山中部和前山西北部地区,低产区集中在阴山北部;同时对马铃薯产量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用产量相对变率分析了阴山旱作区马铃薯生产的稳定性,研究结果将为阴山旱作区马铃薯种植规划提供科学依据.</div><div style="line-height: 150%"></br>&nbsp;</div>

[苗百岭, 侯琼, 梁存柱.

基于GIS的阴山旱作区马铃薯种植农业气候区划

.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1): 278-282.]

URL      Magsci      摘要

<div style="line-height: 150%">利用阴山地区以及周边34个气象站近30年(1982&mdash;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分区域分析了影响马铃薯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在此基础上,确定以生长季平均温差、降雨量为阴山旱作区马铃薯种植气候区划指标.基于GIS技术,利用小网格推算模型对区划指标进行空间插值,制作了阴山旱作区马铃薯气候区划图.结果表明: 高产区主要位于前山的大部分地区和后山南部一带,中产区主要集中在后山中部和前山西北部地区,低产区集中在阴山北部;同时对马铃薯产量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用产量相对变率分析了阴山旱作区马铃薯生产的稳定性,研究结果将为阴山旱作区马铃薯种植规划提供科学依据.</div><div style="line-height: 150%"></br>&nbsp;</div>
[19] Lv Xiaofang, Wang Yanglin, Zhang Yili, et al.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functions regiona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ecologically vulnerable environment in the west of China: A case of Yanchi county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7, 22(2): 177-184.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3037.2007.02.00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西部地区农业生产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系统脆弱,长期以来存在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威胁,而该区又属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农业地区,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既实现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又同时满足当地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求、发展地区循环经济,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功能区划是重要前提。论文以该区典型农业县&mdash;&mdash;宁夏盐池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为例,结合数学生态学模型与聚类分析模型,在地域区划基础上进一步解析其社会、经济功能分异,探讨该县农业功能空间分异格局,结果划分为5个农业功能区,并提出实现各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相应生态建设措施。

[吕晓芳, 王仰麟, 张镱锂, .

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农业功能区划及模式探析: 以宁夏盐池县为例

.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2): 177-184.]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3037.2007.02.00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西部地区农业生产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系统脆弱,长期以来存在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威胁,而该区又属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农业地区,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既实现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又同时满足当地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求、发展地区循环经济,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功能区划是重要前提。论文以该区典型农业县&mdash;&mdash;宁夏盐池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为例,结合数学生态学模型与聚类分析模型,在地域区划基础上进一步解析其社会、经济功能分异,探讨该县农业功能空间分异格局,结果划分为5个农业功能区,并提出实现各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相应生态建设措施。
[20] Liu Yanhua, Zheng Du, Ge Quansheng, et al.

Problems on the research of 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5, 24(3): 321-329.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5.03.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过去半个多世纪,我国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单纯对自然或某一部门进行的区域刻画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亟待开展中国综合区划研究工作。编制中国综合区划方案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包括:服务对象与研究目标;综合区划理论体系;地域系统主要要素的变化过程、格局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中国地域系统重要界线的确定;典型区域的辨识及其特征分析;世界地理格局与中国综合地域系统相互作用;数据的采集、处理、量纲化;综合区划的集成方法;中国地域系统未来发展情景分析;综合区划方案的动态演示系统。</p>

[刘燕华, 郑度, 葛全胜, .

关于开展中国综合区划研究若干问题的认识

. 地理研究, 2005, 24(3): 321-329.]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5.03.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过去半个多世纪,我国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单纯对自然或某一部门进行的区域刻画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亟待开展中国综合区划研究工作。编制中国综合区划方案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包括:服务对象与研究目标;综合区划理论体系;地域系统主要要素的变化过程、格局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中国地域系统重要界线的确定;典型区域的辨识及其特征分析;世界地理格局与中国综合地域系统相互作用;数据的采集、处理、量纲化;综合区划的集成方法;中国地域系统未来发展情景分析;综合区划方案的动态演示系统。</p>
[21] Lin Chao.

Outline of physical geography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54, 20(4): 395-418.

[林超.

中国自然区划大纲(摘要)

. 地理学报, 1954, 20(4): 395-418.]

[22] Huang Bingwei.

China comprehensive natural zoning draft.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59, 18: 594-602.

[黄秉维.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

. 科学通报, 1959, 18: 594-602.]

[23] Hou Xueyu.Chinese Ecological Region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Big Agriculture.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88.

[侯学煜. 中国自然生态区划与大农业发展战略.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8.]

[24] Ren Mei'e, Yang Renzhang.

Problems on the research of natural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61, 27(1): 66-74.

URL      摘要

正(一) 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各种现象完整的、相互制约的有规律的组合,我们叫做自然综合体。由于各种自然现象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此,一个自然因 素的地域变化必然会影响其他因素的变化;而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对任何一个因素采取措施,也必将引起其他因素的相应的变化。所以,探讨自 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发

[任美鳄, 杨纫章.

中国自然区划问题

. 地理学报, 1961, 27(1): 66-74.]

URL      摘要

正(一) 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各种现象完整的、相互制约的有规律的组合,我们叫做自然综合体。由于各种自然现象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此,一个自然因 素的地域变化必然会影响其他因素的变化;而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对任何一个因素采取措施,也必将引起其他因素的相应的变化。所以,探讨自 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发
[25] Zhao Songqiao.

A new scheme for comprehensive physical regionalizat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83, 38(1): 1-10.

URL      摘要

正“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从开始起便是由生产所决定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文本,人民出版社,1955,149页)。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全面地反映自然界的地域分异;每一个被划分出来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域,各有其不同于其他区域的自然特征、发生发展历史以及开发

[赵松乔.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一个新方案

. 地理学报, 1983, 38(1): 1-10.]

URL      摘要

正“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从开始起便是由生产所决定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文本,人民出版社,1955,149页)。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全面地反映自然界的地域分异;每一个被划分出来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域,各有其不同于其他区域的自然特征、发生发展历史以及开发
[26] Zheng Du, Ou Yang, Zhou Chenghu.

Understanding of and thinking over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methodology.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63(6): 563-573.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8.06.001      URL      Magsci      摘要

<p>在研习和继承前人区划研究工作与成果的基础上, 着重于自然地理区划方法论及其体系的探讨。首先, 深入阐述了自然地理区划的内涵, 认为: 自然地理区划既是区域划分的结 果, 也是区域划分的方法与过程, 同时还是认识地理特征和发现地理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 第二, 假设性认为自然地理区划是客观存在的, 针对不同的区划目的和采用不同的区划原则 所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自然地理区划, 如部门区划与综合区划、区域区划与类型区划等, 则构 成了对区划对象的多角度认识, 并且这些区划间存在内在联系, 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和可转换性。第三, 在分析总结各种自然地理区划方案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包括区划本体、区划原 则、区划等级系统、区划模型和区划信息系统的自然地理区划范式, 其中自然地理区划原则、等级系统和区划模型构成了区划方法的核心, 并且通过区划模型, 实现区划原则、指标体系 和单位等级系统的综合。最后, 论文对自然地理区划信息系统研究所涉及的主要科学问题和 主要功能作了简要的说明和讨论, 并指出: 在地理空间单元理论的指导下, 可以实现在统一 的科学框架下的各种自然地理区划的集成, 并为开展综合区划研究提供可用的技术方法。</p>

[郑度, 欧阳, 周成虎.

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

. 地理学报, 2008, 63(6): 563-573.]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8.06.001      URL      Magsci      摘要

<p>在研习和继承前人区划研究工作与成果的基础上, 着重于自然地理区划方法论及其体系的探讨。首先, 深入阐述了自然地理区划的内涵, 认为: 自然地理区划既是区域划分的结 果, 也是区域划分的方法与过程, 同时还是认识地理特征和发现地理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 第二, 假设性认为自然地理区划是客观存在的, 针对不同的区划目的和采用不同的区划原则 所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自然地理区划, 如部门区划与综合区划、区域区划与类型区划等, 则构 成了对区划对象的多角度认识, 并且这些区划间存在内在联系, 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和可转换性。第三, 在分析总结各种自然地理区划方案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包括区划本体、区划原 则、区划等级系统、区划模型和区划信息系统的自然地理区划范式, 其中自然地理区划原则、等级系统和区划模型构成了区划方法的核心, 并且通过区划模型, 实现区划原则、指标体系 和单位等级系统的综合。最后, 论文对自然地理区划信息系统研究所涉及的主要科学问题和 主要功能作了简要的说明和讨论, 并指出: 在地理空间单元理论的指导下, 可以实现在统一 的科学框架下的各种自然地理区划的集成, 并为开展综合区划研究提供可用的技术方法。</p>
[27] Wu Shaohong, Liu Weidong.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classification of territorial system: A case study of Tibetan Plateau.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5, 24(2): 169-177, 321.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5.02.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近年来地理学研究的突出特点是,愈益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密切联系起来,强调综合性。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难点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结合。本文从综合区域系统划分的指标体系入手,在传统的地域系统划分原则的基础上,强调了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在区划中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原则,并区分了不同空间层级两者的不同作用。等级单位采用五级制, 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为例,将其划分为3个生态带,15个地-人区,22个生态经济地区,29个经济小区。研究显示,刻画这样的陆地表层综合地域系统,有助于认识我国陆地表层中的人地关系,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服务。</p>

[吴绍洪, 刘卫东.

陆地表层综合地域系统划分的探讨: 以青藏高原为例

. 地理研究, 2005, 24(2): 169-177, 321.]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5.02.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近年来地理学研究的突出特点是,愈益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密切联系起来,强调综合性。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难点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结合。本文从综合区域系统划分的指标体系入手,在传统的地域系统划分原则的基础上,强调了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在区划中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原则,并区分了不同空间层级两者的不同作用。等级单位采用五级制, 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为例,将其划分为3个生态带,15个地-人区,22个生态经济地区,29个经济小区。研究显示,刻画这样的陆地表层综合地域系统,有助于认识我国陆地表层中的人地关系,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服务。</p>
[28] Fan Jie.

Draft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of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70(2): 186-201.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02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p>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是刻画未来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的规划蓝图,主体功能区规划已上升为主体功能区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制度。2004-2014年,笔者组织系列研究项目,配合国家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地域功能基础理论和功能区划技术流程,提出国家和省区尺度进行空间管制的地域功能区域类型为城市化区域、粮食安全区域、生态安全区域、文化和自然遗产区域等4类,在此基础上转化为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研制了由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重要性、生态脆弱性、环境容量、灾害危险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度和交通优势度等9类可定量指标及战略选择为1项定性指标构成的地域功能识别指标体系,进行了单项指标评价,开发并运用地域功能适宜程度综合评价指数进行了综合评价,测算了各省区保护类区域下限、开发类区域上限以及开发强度等关键参数;研讨了以规划为应用指向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形成中国首部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口径,2020年与2010年相比,全国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从3.48%增加到3.91%;按照省区集成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口径,优化、重点、限制开发区域的土地面积比重分别为1.48%、13.60%、84.92%,城市化、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区域的土地面积比重分别为15.08%、26.11%、58.81%。结合区域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民生质量等相关分析,给出了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特征。通过区划方案校验,国家和省区分两级采用笔者主持制定的《主体功能区划技术规程》互动完成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同预判的吻合程度多为80%以上。</p>

[樊杰.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

. 地理学报, 2015, 70(2): 186-201.]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02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p>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是刻画未来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的规划蓝图,主体功能区规划已上升为主体功能区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制度。2004-2014年,笔者组织系列研究项目,配合国家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地域功能基础理论和功能区划技术流程,提出国家和省区尺度进行空间管制的地域功能区域类型为城市化区域、粮食安全区域、生态安全区域、文化和自然遗产区域等4类,在此基础上转化为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研制了由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重要性、生态脆弱性、环境容量、灾害危险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度和交通优势度等9类可定量指标及战略选择为1项定性指标构成的地域功能识别指标体系,进行了单项指标评价,开发并运用地域功能适宜程度综合评价指数进行了综合评价,测算了各省区保护类区域下限、开发类区域上限以及开发强度等关键参数;研讨了以规划为应用指向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形成中国首部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口径,2020年与2010年相比,全国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从3.48%增加到3.91%;按照省区集成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口径,优化、重点、限制开发区域的土地面积比重分别为1.48%、13.60%、84.92%,城市化、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区域的土地面积比重分别为15.08%、26.11%、58.81%。结合区域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民生质量等相关分析,给出了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特征。通过区划方案校验,国家和省区分两级采用笔者主持制定的《主体功能区划技术规程》互动完成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同预判的吻合程度多为80%以上。</p>
[29] Gu Chaolin, Zhang Xiaoming, Liu Jinyuan, et al.

The development spatial regionalization of Yancheng City and relevant considerat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 62(8): 787-798.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7.08.001      URL      Magsci      摘要

<p>在国家&ldquo;十一五&rdquo;规划纲要中, 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这是新时期传统区划理论和方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一次重要创新。作者认为: 主体功能区划主要在于解决区域问题, 用科学发展观协调区域发展。 因此, 功能区区划的理论和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文章通过盐城沿海开发空间区划实例进行功能区区划的理论和方法探索。首先, 综合经济区划。运用传统的综合经济区划理论与方法进行经济区划分, 大致确定不同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布局方向; 其次, 控制开发区划。 综合考虑上述综合经济区的功能, 景观生态体系建设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辐射沙洲分布、近海海域污染、海港分布、水源保护地以及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区等, 确定相关的禁止开 发区和限制开发区; 第三, 开发潜力区划。以乡镇为基本单元, 运用多因子分析方法, 按照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强度、未来发展潜力3 个主因子进行开发潜力区划; 最后, 在上述三个区划的基础上, 进行主体功能区划。文章也认为: 主体功能区实质是一种区域发展政策区, 其区划也只是一种纯粹的区域划分, 是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ldquo;三规&rdquo;分立走向&ldquo;三规&rdquo;合一的空间平台。</p>

[顾朝林, 张晓明, 刘晋媛, .

盐城开发空间区划及其思考

. 地理学报, 2007, 62(8): 787-798.]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7.08.001      URL      Magsci      摘要

<p>在国家&ldquo;十一五&rdquo;规划纲要中, 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这是新时期传统区划理论和方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一次重要创新。作者认为: 主体功能区划主要在于解决区域问题, 用科学发展观协调区域发展。 因此, 功能区区划的理论和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文章通过盐城沿海开发空间区划实例进行功能区区划的理论和方法探索。首先, 综合经济区划。运用传统的综合经济区划理论与方法进行经济区划分, 大致确定不同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布局方向; 其次, 控制开发区划。 综合考虑上述综合经济区的功能, 景观生态体系建设需要, 土地利用现状、辐射沙洲分布、近海海域污染、海港分布、水源保护地以及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区等, 确定相关的禁止开 发区和限制开发区; 第三, 开发潜力区划。以乡镇为基本单元, 运用多因子分析方法, 按照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强度、未来发展潜力3 个主因子进行开发潜力区划; 最后, 在上述三个区划的基础上, 进行主体功能区划。文章也认为: 主体功能区实质是一种区域发展政策区, 其区划也只是一种纯粹的区域划分, 是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ldquo;三规&rdquo;分立走向&ldquo;三规&rdquo;合一的空间平台。</p>
[30] Wang Chuansheng, Zhao Haiying, Sun Guiyan, et al.

Function zoning of development optimized area at a county level: A case study of Shangyu, Zhejiang.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 29(3): 481-490.

https://doi.org/10.11821/yj2010030011      URL      Magsci      摘要

<p>选择典型县域,探索主体功能背景下的县域功能区划,为&quot;十二五&quot;期间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深入实施提供借鉴,也为目前学术界有关地域功能区划的研究提供案例。本文选择空间差异显著的浙江省上虞市,探讨主体功能优化开发背景下县域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区划思路和指标体系。基于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及主要自然、人文要素空间分异的分析,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部署,估测了上虞市在现状技术水平下土地开发强度的合理值,提出了2级4类的功能区划方案。</p>

[王传胜, 赵海英, 孙贵艳, .

主体功能优化开发县域的功能区划探索: 以浙江省上虞市为例

. 地理研究, 2010, 29(3): 481-490.]

https://doi.org/10.11821/yj2010030011      URL      Magsci      摘要

<p>选择典型县域,探索主体功能背景下的县域功能区划,为&quot;十二五&quot;期间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深入实施提供借鉴,也为目前学术界有关地域功能区划的研究提供案例。本文选择空间差异显著的浙江省上虞市,探讨主体功能优化开发背景下县域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区划思路和指标体系。基于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及主要自然、人文要素空间分异的分析,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部署,估测了上虞市在现状技术水平下土地开发强度的合理值,提出了2级4类的功能区划方案。</p>
[31] Fan J, Li P.

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in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9, 19(5): 515-531.

https://doi.org/10.1007/s11442-009-0515-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a name="Abs1"></a>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MFOZ hereafter) is the guideline for optimizing the spatial patter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which entails both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academic field of economic geography.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basic features of territorial function and puts forward a spatial equilibrium model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for the first time. It argues that there exists a trend of regional convergence in the average value which indicate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status of any region. Based on this finding, the study illustrates that the formation of functional zone should be conducive to the narrowing of regional gap and that free flow of resources between regions is the prerequisite to spatial equilibrium. It also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territorial functional evolution on the process of spatial equilibrium and suggests that the maximization of benefits derived from zoning proposal is interrelative with the method of regional division and the degree of understanding towards the temporal changes of territorial function. Furthermore, this study goes on to examine 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 of several issues concerning the reconciliation between contradictory functions of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the selection of indicators 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features of MFOZ. It is then probes into the rationality of achieving dual goals of efficiency and equality simultaneously through three-dimensional flow and spatial equilibrium. The paper ends with discussions on the position, implement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MFOZ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of spatial governance including law, planning and government policy.
[32] Zhao Yan, Wang Zhiguo, Sun Baoping, et al.

A primary study on schem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68(3): 307-31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水土保持区划是水土保持规划的基础,可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管理与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简要回顾了相关区划工作,明确了水土保持区划的概念,结合我国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特点,提出了水土保持区划原则、指标体系和命名规则;通过构建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协作平台和数据上报系统,结合我国已有相关水土保持研究成果,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演绎归纳途径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我国水土保持区划初步方案,将全国划分为8个一级区,41 个二级区,117 个三级区.

[赵岩, 王治国, 孙保平, .

中国水土保持区划方案初步研究

. 地理学报, 2013, 68(3): 307-31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水土保持区划是水土保持规划的基础,可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管理与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简要回顾了相关区划工作,明确了水土保持区划的概念,结合我国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特点,提出了水土保持区划原则、指标体系和命名规则;通过构建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协作平台和数据上报系统,结合我国已有相关水土保持研究成果,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演绎归纳途径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我国水土保持区划初步方案,将全国划分为8个一级区,41 个二级区,117 个三级区.
[33] Zheng Jingyun, Yin Yunhe, Li Bingyuan.

A new scheme for climate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65(1): 3-1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根据全国609个气象站1971-2000年的日气象观测资料,遵循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发生同一性与区域气候特征相对一致性相结合、综合性和主导因素相结合、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空间分布连续性与取大去小等5个基本原则,在充分吸纳已有气候区划基本理论与区划方法的基础上,参照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制定的气候区划三级指标体系,对我国气候进行重新区划;结果将我国划分为12个温度带、24个干湿区、56个气候区。与先前区划方案相比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气候带、区的总体格局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一些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移动。其中亚热带北界与暖温带北界均出现了北移,北方地区的半湿润与半干旱分界线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东移与南扩,同时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三级气候区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动;这种变化可能主要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大多数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增暖及北方一些区域出现干旱化而引起的;且与本区划所采用的资料站点和部分区划原则有一定更新有关。</p>

[郑景云, 尹云鹤, 李炳元.

中国气候区划新方案

. 地理学报, 2010, 65(1): 3-1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根据全国609个气象站1971-2000年的日气象观测资料,遵循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发生同一性与区域气候特征相对一致性相结合、综合性和主导因素相结合、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空间分布连续性与取大去小等5个基本原则,在充分吸纳已有气候区划基本理论与区划方法的基础上,参照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制定的气候区划三级指标体系,对我国气候进行重新区划;结果将我国划分为12个温度带、24个干湿区、56个气候区。与先前区划方案相比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气候带、区的总体格局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一些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移动。其中亚热带北界与暖温带北界均出现了北移,北方地区的半湿润与半干旱分界线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东移与南扩,同时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三级气候区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动;这种变化可能主要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大多数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增暖及北方一些区域出现干旱化而引起的;且与本区划所采用的资料站点和部分区划原则有一定更新有关。</p>
[34] Feng Zhiming, Pan Mingqi, Zhang Jing.

Study on zoning of China's integrated land consolidation.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6, 21(1): 45-54.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3037.2006.01.00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对我国国土资源地域分异特点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认识,根据一定的原则、依据和指标,采取&ldquo;自上而下&rdquo;区域划分和&ldquo;自下而上&rdquo;区域合并相结合的方法,借助计算机技术、G IS空间分析等手段,确立了我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的初步框架。然后,根据控制我国宏观地势格局的自然、经济等界线以及县级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确定各区的地域界限,进而提出一个覆盖我国陆地和海洋,包括11个国土整治区和56个国土整治亚区的中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区划系统,并编制完成了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图。在此基础上,提出实施&ldquo;菱形国土&rdquo;总体规划的初步设想、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国土综合整治的若干政策建议。

[封志明, 潘明麒, 张晶.

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研究

.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21(1): 45-54.]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3037.2006.01.00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对我国国土资源地域分异特点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认识,根据一定的原则、依据和指标,采取&ldquo;自上而下&rdquo;区域划分和&ldquo;自下而上&rdquo;区域合并相结合的方法,借助计算机技术、G IS空间分析等手段,确立了我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的初步框架。然后,根据控制我国宏观地势格局的自然、经济等界线以及县级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确定各区的地域界限,进而提出一个覆盖我国陆地和海洋,包括11个国土整治区和56个国土整治亚区的中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区划系统,并编制完成了中国国土综合整治区划图。在此基础上,提出实施&ldquo;菱形国土&rdquo;总体规划的初步设想、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国土综合整治的若干政策建议。
[35] Xu Jitian, Chen Baiming, Zhang Xueqin.

Ecosystem productivity regionalization of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1, 56(4): 401-4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生态系统生产力区划是对生态系统生物生产能力在不同地域的差异性 和相似性进行分区.本项研究根据序列划分、相对一致性、主导生态系统、区域生态系统共轭性、县级行政单元完整性等原则,把全国划分为12 个1级区(生态系统生产力区域)、64个2级区(生态系统生产力地区),区划结果反映出中国生态系统生产力等级分布存在有明显的等级阶梯分布,而且这种阶 梯分布与中国的地貌轮廓的3级台阶有良好的关联,总的来说,全国大部分生态地区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可以用农田生态系统的发展水平作为参照,而有些生态地区 由于其利用结构的特殊性、对各类生态系统投入的不平衡导致了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综合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的变异.

[徐继填, 陈百明, 张雪芹.

中国生态系统生产力区划

. 地理学报, 2001, 56(4): 401-4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生态系统生产力区划是对生态系统生物生产能力在不同地域的差异性 和相似性进行分区.本项研究根据序列划分、相对一致性、主导生态系统、区域生态系统共轭性、县级行政单元完整性等原则,把全国划分为12 个1级区(生态系统生产力区域)、64个2级区(生态系统生产力地区),区划结果反映出中国生态系统生产力等级分布存在有明显的等级阶梯分布,而且这种阶 梯分布与中国的地貌轮廓的3级台阶有良好的关联,总的来说,全国大部分生态地区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可以用农田生态系统的发展水平作为参照,而有些生态地区 由于其利用结构的特殊性、对各类生态系统投入的不平衡导致了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综合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的变异.
[36] Xie Gaodi, Zhang Changshun, Zhang Linbo, et al.

China's country-scale ecological regionalization.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2, 27(1): 154-162.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2.01.01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论文采用生态大区&mdash;生态地区&mdash;生态区三级区划系统,根据气候、地形地貌、生态系统特点等特征的定量与定性指标,采用自上而下逐级划分,将全国划分为了4个生态大区(东北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北部干旱半干旱生态大区、南部湿润生态大区和青藏高原生态大区)、11个生态地区和63个生态区。此一保持县域边界完整性的生态区划方案可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提供依据,命名方面更加注重惯用名称的应用,边界划分保持县域完整性,以便使生态环境的数据能与以县为行政单元统计的社会经济数据更好地融合,有利于生态管理的实施,可为明晰各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国家或区域战略决策、生态资源保育、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

[谢高地, 张昌顺, 张林波, .

保持县域边界完整性的中国生态区划方案

.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1): 154-162.]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2.01.01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论文采用生态大区&mdash;生态地区&mdash;生态区三级区划系统,根据气候、地形地貌、生态系统特点等特征的定量与定性指标,采用自上而下逐级划分,将全国划分为了4个生态大区(东北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北部干旱半干旱生态大区、南部湿润生态大区和青藏高原生态大区)、11个生态地区和63个生态区。此一保持县域边界完整性的生态区划方案可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提供依据,命名方面更加注重惯用名称的应用,边界划分保持县域完整性,以便使生态环境的数据能与以县为行政单元统计的社会经济数据更好地融合,有利于生态管理的实施,可为明晰各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国家或区域战略决策、生态资源保育、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
[37] Li Bingyuan, Pan Baotian, Cheng Weiming, et al.

Research on geomorphological regionalization of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68(3): 291-3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375-5444.2013.03.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貌区划是研究自然环境空间分异的基础,在区域地貌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地貌区划的相关研究成果,系统探讨了地貌区划的具体步骤与方法、地貌区划的原则、各级地貌区划的依据和标准,提出地貌类型组合和地貌成因类型的基本异同是各级地貌区划的依据.本文以中国1:400 万地貌图等新资料为基础,应用GIS 方法,结合中国三大地貌阶梯及其内部地貌格局的特点,通过分析我国各地基本地貌类型组合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将中国地貌区划分为东部低山平原大区、东南低中山地大区、中北中山高原大区、西北高中山盆地大区、西南亚高山地大区和青藏高原大区6 个地貌大区,并分别简要论述了各大区的地貌特征.各大区内部又据次级基本地貌类型和地貌成因类型及其组合差异进一步分区,全国共划分了38个地貌区.

[李炳元, 潘保田, 程维明, .

中国地貌区划新论

. 地理学报, 2013, 68(3): 291-3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0375-5444.2013.03.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貌区划是研究自然环境空间分异的基础,在区域地貌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地貌区划的相关研究成果,系统探讨了地貌区划的具体步骤与方法、地貌区划的原则、各级地貌区划的依据和标准,提出地貌类型组合和地貌成因类型的基本异同是各级地貌区划的依据.本文以中国1:400 万地貌图等新资料为基础,应用GIS 方法,结合中国三大地貌阶梯及其内部地貌格局的特点,通过分析我国各地基本地貌类型组合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将中国地貌区划分为东部低山平原大区、东南低中山地大区、中北中山高原大区、西北高中山盆地大区、西南亚高山地大区和青藏高原大区6 个地貌大区,并分别简要论述了各大区的地貌特征.各大区内部又据次级基本地貌类型和地貌成因类型及其组合差异进一步分区,全国共划分了38个地貌区.
[38] The Second Land Survey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Atlas Compilation Committee. The second land survey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Atlas. Beijing: Surveying and Maping Press, Sino Maps Press, 2012.

[本文引用: 2]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图集》编纂委员会.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图集. 北京: 测绘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12.]

[本文引用: 2]     

[39] Ji Yongzan, Yan Huimei, Liu Jiyuan,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Chinese high-yield, middle-yield and low-field cultivated based on the MODIS dat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70(5): 766-778.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0500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人口的持续增长和食物消费水平的快速提升使得中国粮食自给问题越发受到关注。后备土地资源补给能力的不足和城市化过程对优质耕地的占用使得耕地资源&#x0201c;开源&#x0201d;和&#x0201c;节流&#x0201d;均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耕地生产能力成为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策略,清晰地掌握全国高中低产田在空间上的分布区域成为国家中低产田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必要前提。本研究应用空间分辨率500 m的MODIS遥感数据和光能利用率模型,在空间上清晰地估算现实农田生产力的基础上,结合高分辨率的耕地分布数据和耕作制度区划信息,探索新的高中低产田划分方法,掌握中国高中低产田的空间分布格局。该方法既能够体现耕地资源条件的区域分异规律,也能表达耕地现实生产能力的空间差异性,并且有效克服了利用统计数据进行高中低产田划分时以县为统计单元导致的县内高中低产田格局不明确的问题。基于该方法划分的高中低产田分别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0.66%、39.56%以及39.78%。其中,低产田约有3/4分布于丘陵山地区;高产田则53%分布于平原区。高产田面积最大的五个省均位于黄淮海区域内,其面积总和占全国高产田面积的41.75%。耕地面积位列全国前三的黑龙江省、四川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其高产田面积占比均不足15%。</p>

[冀咏赞, 闫慧敏, 刘纪远, .

基于MODIS数据的中国耕地高中低产田空间分布格局

. 地理学报, 2015, 70(5): 766-778.]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0500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人口的持续增长和食物消费水平的快速提升使得中国粮食自给问题越发受到关注。后备土地资源补给能力的不足和城市化过程对优质耕地的占用使得耕地资源&#x0201c;开源&#x0201d;和&#x0201c;节流&#x0201d;均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耕地生产能力成为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策略,清晰地掌握全国高中低产田在空间上的分布区域成为国家中低产田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必要前提。本研究应用空间分辨率500 m的MODIS遥感数据和光能利用率模型,在空间上清晰地估算现实农田生产力的基础上,结合高分辨率的耕地分布数据和耕作制度区划信息,探索新的高中低产田划分方法,掌握中国高中低产田的空间分布格局。该方法既能够体现耕地资源条件的区域分异规律,也能表达耕地现实生产能力的空间差异性,并且有效克服了利用统计数据进行高中低产田划分时以县为统计单元导致的县内高中低产田格局不明确的问题。基于该方法划分的高中低产田分别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0.66%、39.56%以及39.78%。其中,低产田约有3/4分布于丘陵山地区;高产田则53%分布于平原区。高产田面积最大的五个省均位于黄淮海区域内,其面积总和占全国高产田面积的41.75%。耕地面积位列全国前三的黑龙江省、四川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其高产田面积占比均不足15%。</p>
[40] Government of the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Atla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Ningxia and the Surrounding Neighboring Provinces. Beijing: Surveying and Maping Press, Sino Maps Press, 2013.

[本文引用: 2]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宁夏暨毗邻省(区)市(盟)经济社会发展地图集. 北京: 测绘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13.]

[本文引用: 2]     

[41] Zhou Chenghu, Cheng Weiming, Qian Jinkai, et al.

Research on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digital land geomorphology of 1:1000000 in China.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9, 11(6): 707-7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560-8999.2009.06.00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地貌分类体系是地貌图研制的关键之一,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地貌及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借鉴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1∶100万地貌图制图规范,基于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和计算机自动制图等技术条件,归纳总结了数字地貌分类过程中应遵循的几大原则,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数字地貌分类的各种指标:包括形态、成因、物质组成和年龄等,提出了中国陆地1∶100万数字地貌三等六级七层的数值分类方法,扩展了以多边形图斑反映形态成因类型,以点、线、面图斑共同反映形态结构类型的数字地貌数据组织方式,并详细划分了各成因类型的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地貌类型。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分类体系的研究,为遥感等多源数据的陆地地貌解析和制图提供了规范,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的编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全国大、中比例尺地貌图的分类和编制研究提供了借鉴。

[周成虎, 程维明, 钱金凯, .

中国陆地1:100万数字地貌分类体系研究

.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09, 11(6): 707-7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560-8999.2009.06.00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地貌分类体系是地貌图研制的关键之一,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地貌及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借鉴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1∶100万地貌图制图规范,基于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和计算机自动制图等技术条件,归纳总结了数字地貌分类过程中应遵循的几大原则,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数字地貌分类的各种指标:包括形态、成因、物质组成和年龄等,提出了中国陆地1∶100万数字地貌三等六级七层的数值分类方法,扩展了以多边形图斑反映形态成因类型,以点、线、面图斑共同反映形态结构类型的数字地貌数据组织方式,并详细划分了各成因类型的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地貌类型。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分类体系的研究,为遥感等多源数据的陆地地貌解析和制图提供了规范,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的编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全国大、中比例尺地貌图的分类和编制研究提供了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