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理论与方法探索
    郭浩, 董磊, 邬伦, 刘瑜
    地理学报. 2025, 80(3): 567-585. doi: 10.11821/dlxb202503001
    PDF全文 (535) HTML (1408)   可视化   收藏

    空间异质性是地理空间数据特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地理空间分析方法研究长期关注的核心议题。近年来大量细粒度地理空间数据的出现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空间异质性建模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从描述对象角度,空间异质性可分为属性异质性和过程异质性;从建模方式角度,空间异质性建模可分为连续建模和离散建模。依据上述分类方法,本文总结出空间异质性建模的主要任务为空间区域划分、局部空间回归、分区域空间回归,并综述了每种任务的代表性方法。本文进一步综述地理空间人工智能领域针对空间异质性发展的一系列方法,讨论了将空间异质性融入神经网络模型结构设计的方式。未来,方法体系相对成熟的空间区域划分、局部空间回归仍将保持生命力;而分区域空间回归、顾及空间异质性的人工智能方法尚有较大的探索空间,是后续研究值得关注的方向。

  • 理论与方法研究
    赵文武, 尹彩春, 张军泽, 傅伯杰
    地理学报. 2024, 79(11): 2699-2720. doi: 10.11821/dlxb202411001
    PDF全文 (3078) HTML (2396)   可视化   收藏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地理学作为聚焦于人地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但当前尚缺少对两者关系的系统性梳理与评述。本文总结了地理学支撑SDGs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进展,探讨了其未来重点研究领域,发现:① 地理学在开展人地系统综合研究、服务区域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创新性地提出和发展了社会—生态系统、格局—过程—服务—可持续性、全程耦合、分类—统筹—协作等理论框架,这些研究框架包括人地系统的要素级联、动态演化、空间耦合和面向SDGs的系统调控等,构成了地理学支撑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综合理论框架,亦可称为“可持续地理学理论框架”。② 地理学支撑SDGs研究在多源数据获取、指标体系本土化与多尺度进展评估、目标间关联机制分析、SDGs实现路径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地理学为SDGs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方法支撑;③ 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气候—生态危机应对、粮食—能源—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区域发展及规划、人类福祉与社会治理、SDGs评估指标与数据库建设等重点方向。④ 在未来研究中,需要创新发展可持续地理学分支学科,优化SDGs评估指标体系,发展SDGs评估和决策模型,加强人工智能地理学,深化人地系统耦合研究,在推动地理学科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区域与全球可持续发展。

  • 水文地理与地表过程
    余国安, 侯伟鹏
    地理学报. 2025, 80(3): 694-711. doi: 10.11821/dlxb202503008
    PDF全文 (574) HTML (1325)   可视化   收藏

    冲积扇是山区河流(或沟谷)出口常见的扇形堆积地貌形态。发育成熟、稳定的冲积扇是山区生产生活的良好区域,但同时也是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潜在易发区。冲积扇研究有助于理解区域环境、地貌演变动态和规律,促进山洪、泥石流灾害合理防控,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尽管国内外对冲积扇已开展大量研究探索,但多侧重于地貌形态、沉积历史/特征及环境反演,而对其发育机制及地貌效应等的揭示总体上仍较为滞后。本文系统梳理和总结目前冲积扇动力过程、发育机制及地貌动态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当前研究的主导技术路线(野外调查和模型实验),扇体发育的主要/次要过程、流路改道机制、支流—主河相互作用,以及冲积扇发育对泥沙产输和地貌过程的影响;并探讨未来研究应加强的若干方面。冲积扇发育动力过程的野外原型观测目前仍较为薄弱,作为野外调查和模型实验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这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强,以拓展和深化冲积扇发育机制研究,促进对区域河流泥沙动态和地貌过程的科学认识。

  • “点—轴系统”理论回顾与探索
    陆玉麒
    地理学报. 2024, 79(12): 3015-3029. doi: 10.11821/dlxb202412006
    PDF全文 (6399) HTML (2124)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沿海轴线和沿江轴线交汇枢纽地域的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演化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典型性特征,对其演化规律与理论模型的提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按照核心边缘结构理论,长江三角洲可分为以太湖流域为主体的核心区和其余的边缘区,但由于位居江海之交,故边缘区中发展出了门户区,从而形成了核心区与门户区构成的空间结构类型。其中,核心区在早期以苏州为中心城市,在古代就形成了非常完善的5级中心地结构;在不同时期,门户区一直在发生变化,分别形成了古代以扬州为核心的运河门户群、近代以上海为核心的近海门户群和当代以宁波为核心的远洋门户群,所对应的通航等级分别为500 t、10000 t和200000 t。由此,在现有中心地理论和海港空间结构理论之外,长江三角洲的空间结构演化则提供了一种新的演化模式,即中心地与港口门户的融合演化模式:早期是核心区空间结构的内生型演化,符合克氏六边形结构规律;进入近代以后,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类型的演化就不再是中心地主导型,而是转换成为门户主导型,且k = 3市场原则走向了k = 4交通原则。这样,对于中心地学说的过程性检验、城市中心性与门户性的功能属性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理论模式提炼,长江三角洲提供了全球最佳的实证检验与示范案例。

  • 水文地理与环境研究
    翁嘉泽, 杨依欣, 穆振侠, 杨龙
    地理学报. 2024, 79(11): 2768-2779. doi: 10.11821/dlxb202411005
    PDF全文 (1778) HTML (2081)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西北干旱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水文气候条件导致了复杂多变的流域洪水形成机制。在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影响下,该地区流域洪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仍不明确,制约了重点区域防洪减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本文基于中国西北干旱区58个流域1961—2017年实测年最大洪峰量级系列,借助统计检验和机器学习聚类方法,分析并揭示了该地区过去近60年流域洪水的形成机制、空间格局及年际变化特征。研究发现中国西北干旱区流域极端洪水频次和年最大洪峰量级均呈增加趋势,极端洪水频次最大增幅约0.84次/10a,年最大洪峰量级相较于多年平均值最大增幅约29%/10a,增幅较大流域主要位于天山东部和祁连山地区。西北地区流域洪水成因主要可分为暴雨型、融雪型和混合型3种,其中暴雨型和混合型洪水频次呈增加趋势,融雪型洪水频次呈减少趋势。洪水成因转换对年最大洪峰量级增加贡献最高可达38%,显著高于由单一水文气象要素变化对洪峰量级变化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强调从成因机制转变角度开展地理环境复杂地区流域洪水预测及变化归因的重要性。变化环境下的工程水文设计需要考虑洪水成因导致的洪水样本非一致特征对洪水频率分析的影响,从而为流域洪水风险管理及应对提供科学支撑。

  • “点—轴系统”理论回顾与探索
    陆大道
    地理学报. 2024, 79(12): 2951-2960. doi: 10.11821/dlxb202412001
    PDF全文 (1538) HTML (1684)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回顾了“点—轴系统”理论与中国“T”字型国土开发与经济布局构架提出的社会背景,特别是不能再次实施国家发展重点“战略转移”的客观条件,强调了经济地理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学术贡献,以及为此所作的若干理念、思路、知识与方法准备。根据这一理论与模式在国家实践中的意义及学者们的评述,叙述了作为一名经济地理学者的成长历程和学术担当,以启迪学界秉持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 理论与方法探索
    王强, 党牛, 蒋子龙, 樊杰
    地理学报. 2025, 80(3): 586-604. doi: 10.11821/dlxb202503002

    能源转型已成为当前及今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能源供给安全的关键选择。但在多重目标约束下,能源转型的不确定性和挑战仍然较大。为此,本文从能源系统结构演化出发,对能源转型的基础概念、研究方法、问题挑战进行文献综述和探究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 碳中和背景下的能源转型已由“技术”驱动转向“问题”驱动,且不同地区和国家能源转型进程差异明显,政策调控、技术创新、市场机制与主观行为成为能源转型的关键驱动因素。② 针对能源转型的量化研究主要集中于能源转型程度的评价及其趋势预测,但由于涉及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等多系统的耦合联动,模拟预测的“黑箱”效应较为突出。③ 已有研究对能源转型的经济、安全与社会效益认识存在分歧,能源转型挑战与不确定性仍然较大。未来能源转型研究需兼顾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需要,采取多样化转型手段,注重供需协同、区域协同转型,持续加强多尺度建构—关联研究。本文旨在增进对能源转型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解,为地理学者开展能源转型研究提供学术参考。

  • 气候变化与地表过程
    贺山峰, 李铮, 冯爱青, 王伟, 马运佳, 吴绍洪
    地理学报. 2025, 80(1): 101-119. doi: 10.11821/dlxb202501007
    PDF全文 (933) HTML (1298)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以来,热带气旋活动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发生了明显变化,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特征和趋势如何变化仍需进一步明确。基于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资料,分析了1949—2022年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时空特征及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对登陆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年均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约8.85个,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且随纬度降低降幅增大,但登陆热带气旋占生成总数的比例以及台风及以上等级热带气旋登陆占比均有增加;7—9月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数量占全年的76.3%,其中8月份最多。② 空间特征上,热带气旋登陆中国的位置主要集中在18°N~26°N,约占总数88.2%,30°N以北区域登陆的热带气旋频数锐减;登陆热带气旋的生成位置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趋势显著,愈加靠近中国,2010—2022年热带气旋生成位置的重心相比1949—1969年西移4.5个经度、北移2.0个纬度。③ ENSO与生成和登陆中国热带气旋频数的年际变化存在相关性,厄尔尼诺年促进了强热带气旋的形成,并且使得登陆热带气旋的生成位置更加偏向东南,拉尼娜年则相反;PDO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热带气旋的生成,当处于PDO的暖位相时,生成热带气旋的数量较冷位相偏少且位置偏西。本文进一步厘清了1949年以来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特征的变化趋势,并揭示了ENSO和PDO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开展热带气旋模拟评估和防风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理论探索
    陈雯, 陈诚, 高金龙
    地理学报. 2025, 80(2): 259-271. doi: 10.11821/dlxb202502001

    依据人地关系的类型差异,探索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与地域模式,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主题,也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在系统梳理乡村发展范式演进规律的基础上,融合知识扩散和社会创新等概念,提出了知识驱动乡村新内生发展的创新路径。本质上,“知识驱动”是通过科学知识或经验在乡村地区的生产、传播、反馈和再生产等,吸引不同主体参与创新行动,形成集体认同和乡村发展解决方案的过程性创新。机制上,“知识驱动”可建构乡村转型的新话语体系、赋能乡村地方主体、搭建超越地方的网络链接,推动乡村行动者网络重组,转变乡村内外部主体的观念、态度与行为,实现知识乡村地方发展的技术路径更迭。实践中,“知识驱动”是一个多主体参与和多层级联动的复杂过程,包括知识或试验场搜寻、兴趣表达与扩散、集体学习与协调3个主要环节。当前需突破城镇化导向的“中心—边缘”思维定式,壮大城乡知识流动和创新的中介群体,畅通乡村地方与超地方主体的互动通道,推动乡村地方全面创新与现代化转型。

  • 前沿研究进展
    龙花楼, 马历, 周贵鹏
    地理学报. 2025, 80(8): 1993-2015. doi: 10.11821/dlxb202508001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转型,土地利用转型已成为一个涉及多学科、多维度的复杂研究领域。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分析与系统综述方法,从发展脉络、理论框架、模型方法、效应机制及调控路径等维度系统梳理中国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 自2001年土地利用转型研究被引入中国以来,该领域在项目资助、论著发表和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得到蓬勃发展,通过热点分析发现研究从技术驱动转向政策与经济驱动,最终聚焦多功能协同与可持续发展;② 理论研究可分为描述—解释、过程刻画与诊断、互馈机制与调控3个层面,并形成了“显性—隐性”形态耦合的研究范式,转型测度方法呈现3S技术集成、数学模型模拟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立体化特征;③ 土地利用转型的社会经济效应表现为农户生计、要素流动和产业升级的级联响应,生态环境效应则呈现负向效应与正向协同效应的双向性特征;④ 从“要素—结构—系统”解析了土地利用转型的驱动机制,并从工程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干预和多元协同治理多个维度探讨了其调控体系;⑤ 未来研究需通过理论与方法论创新,重点攻关转型测度的模型方法、互馈机制及优化调控等难题。本文为建构中国特色的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理论体系提供知识支撑,也为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实施提供决策支持。

  • 前沿理论方法
    葛全胜, 孙福宝, 江东, 苏奋振, 廖晓勇, 杨林生, 朱会义, 刘荣高, 陆锋, 许端阳, 朱梦瑶, 陈介威, 袁文, 陶泽兴
    地理学报. 2025, 80(1): 3-11. doi: 10.11821/dlxb202501001

    正在兴起的大规模低轨卫星星座(简称星链)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地理学研究范式变革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推动地理学继定性地理、定量地理、数字地理之后迈入“星链智能地理”的新纪元。在“星链智能地理”的发展框架下,未来地理学研究可依托星链提供的高时空分辨率监测数据,在多尺度(特别是全球尺度)上精准捕捉地理要素的高时频动态变化;通过耦合物理模式和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自然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复杂过程、系统状态和界面变化的模拟实验,深化对变量耦合、多过程级联效应及遥相关机理等地理学核心问题的认识。为推动“星链智能地理”发展,亟须打造依托星链的新一代数据采集共享平台,无缝绘制全球地理资源要素“动态一张图”;构建物理和AI耦合的地理模拟器,实现地理要素、图景变化及影响的智能模拟预估。

  • 理论与方法研究
    杨鹏, 黄洁, 王姣娥, 肖玲
    地理学报. 2024, 79(11): 2739-2753. doi: 10.11821/dlxb202411003
    PDF全文 (1153) HTML (1393)   可视化   收藏

    农村物流快递资源优化配置和科学管理是打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也是交通强国、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的重点。本文从驾车、步行双重视角,基于可达性和空间公平性,构建了农村物流末端配送网点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的分析框架。运用在线地图工具,以县级行政为基本单元,解析了中国44万个行政村点位到最近物流末端配送网点可达性,揭示了农村物流末端配送网点可达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区域差异,并运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评价了县级行政单元农村物流末端配送网点分布的空间公平性。结果显示:① 农村物流快递末端配送网点可达性由沿海向内陆逐渐降低,存在较大区域差异,与社会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② 对比出行距离和出行时间、驾车与步行两种方式,物流快递末端配送网点可达性的城乡差距在出行时间、步行方式更进一步凸显。③ 农村人口分布及密集程度对物流快递末端配送网点布局呈现显著影响。上述发现将为农村物流快递末端配送网点布局提供科学支撑,对推进“以人为本”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交通与旅游地理
    郑智成, 张丽君, 秦耀辰, 荣培君, 李阳, 张晶飞
    地理学报. 2025, 80(2): 503-522. doi: 10.11821/dlxb202502015

    数字交通背景下,网约车与公共交通使用和建成环境的关系是城市地理学和交通地理学共同关注的重点论题。然而,目前仍缺乏从时空维度量化网约车对公共交通出行的影响,也未明确建成环境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引入需求弹性理论与大数据技术,提出网约车出行替代效应时空测度方法,并发展了一种高效、动态、精细化的建成环境量化方法。运用随机森林和可解释机器学习模型,重点剖析了影响替代效应的多因素非线性交互与时空耦合作用。成都市的实证研究表明:① 出行效率是影响公共交通竞争力的关键。同一行程下的公共交通行程时间是网约车的2.0~3.5倍,其中需花费10 min的步行时间来完成最初/最后1 km,且需要0~2次换乘。② 中心城区的网约车出行对公共交通产生明显替代效应,工作日和休息日分别有28.69%和27.08%的网约车出行替代了公共交通,并在高峰时段明显增强。③ 目的地可达性对替代率的正向贡献度最高,其次为人口社会经济要素,城市空间形态和公共交通可达性对替代率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④ 建成环境对替代效应的影响呈现出非线性交互特征,且阈值区间和交互影响强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而差异显著。研究不仅突破了传统静态“空间-行为”研究局限性,也为城市交通出行优化和建成环境的精细化调控提供了应用参考。

  • “点—轴系统”理论回顾与探索
    曹卫东, 曹继, 张文瑞, 岳文博, 曹玉红
    地理学报. 2024, 79(12): 3030-3049. doi: 10.11821/dlxb202412007
    PDF全文 (1284) HTML (1414)   可视化   收藏

    重大生产力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持续繁荣,也是提高经济效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手段。本文通过收集历史文献、区域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灯光遥感等多源数据,借用MCR模型、核密度分析和标准差椭圆等技术方法,总结归纳了不同时期中国重大生产力布局及其空间形态。主要结论为:① 中国重大生产力布局遵循了经济地理学集聚、扩散循环演变的规律,经历了均衡—分散—集中—协调—高质量优势互补的演变,具体表现为“156工程”向西部少数地理空间集中、“三线建设”中西部分散、东部沿海集中、向内陆梯度推进,但发展的重心始终在“胡焕庸线”的东南区域;② 重大生产力空间形态模拟结果遵循了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即中国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点(极核)、“点—轴”、“点—轴”体系(网络)不同空间形态,形成以沿海沿江“T”字型主骨架、其他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为补充的多级“点—轴”系统,推动国土空间向均衡发展;③ 中国重大生产力发展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时而异,地缘环境影响了早期的空间布局,后来则是国家战略、政策与市场的合力使然;GTWR进一步揭示影响其发展布局的因素存在显著的时空异质性。本文围绕重大生产力布局及其空间形态的研究,可为当下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提供理论借鉴。

  • 水文地理与环境研究
    吕韶燕, 唐寅, 汤秋鸿, 李海明, 肖瀚, 谢定昇
    地理学报. 2024, 79(11): 2811-2829. doi: 10.11821/dlxb202411008
    PDF全文 (1171) HTML (1348)   可视化   收藏

    北极勒拿河流域径流是北冰洋的主要淡水来源之一,对北极大气、海冰热力过程和海洋温盐环流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勒拿河流域径流的变化日趋显著。为探究勒拿河流域径流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本文使用M-K趋势检验分析了1975—2014年勒拿河流域气候及径流的变化趋势并通过构建耦合融雪冻土模块的abcd-cr水文模型,结合气候情景模拟和径流弹性系数分析,对不同气候情景下年和季节尺度的径流变化量及径流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敏感性进行了定量估算。结果表明:① 1975—2014年勒拿河年和季节尺度的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年及夏秋季的平均降水呈上升趋势,春冬季平均降水呈下降趋势;年及春、秋、冬季径流呈显著上升趋势,夏季径流呈减少趋势。② 气候情景模拟结果量化了降水变化和气温变化引起的年及季节径流的变化量。③ 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年径流随降水的增加而增加,随气温的升高而减少;降水变化对季节径流的影响与年径流类似,但引起的径流变化幅度在不同季节呈现显著差异,其中夏季径流变化幅度最大,冬季径流最小;气温变化对季节径流的调节相较年径流更为复杂,受蒸发的季节性与冻融过程的相互影响,春季径流随气温的增加而增加,其余季节径流随气温的增加而减少。

  • 城市与区域发展
    尹力, 魏伟, 李泓锐, 夏俊楠, 赵浪, 薄立明
    地理学报. 2025, 80(2): 324-344. doi: 10.11821/dlxb202502005

    中国空间治理愈加强调对国土未来合理演化过程的设计,理性判读先发国家空间优化与调控中可能面临的共性问题和治理经验,是提高国土空间规划对未来预判能力的关键途径。本文从国家尺度解析1976—2021年日本国土空间时空结构、空间转型及空间冲突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在识别关键驱动因子基础上模拟日本未来国土演化趋势。研究结论为:① 1976—2021年日本城镇空间剧烈扩张的同时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但农业空间规模和粮食产量大幅下降,日本国土农业生产能力日益退化造成巨大粮食安全问题,同时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形平坦的平原和湾区集中引发了严重空间冲突。② 日本国土空间演化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全国经济波动和人口结构变化对国土空间演化整体方向未产生显著影响,但能有效改变演化的速率和进程。③ 多种情景下的模拟结果表明日本未来国土空间格局并不会发生结构性变动,农业空间将被持续侵占,伴随着乡村人口不断流失和老龄化程度加深,其国家粮食安全危机将进一步加重,同时日本极有可能在未来10~15年联结东京—中京—近畿三大都市圈形成世界级的巨型老龄化城市群。

  • 区域人口高质量发展
    刘涛, 朱羽佳
    地理学报. 2025, 80(6): 1427-1445. doi: 10.11821/dlxb202506001

    主体功能区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础制度,核心目标是以差异化的功能定位,引导要素有序流动,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本文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人口分布变动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人口变动的影响总体符合政策导向。规划实施后,人口在优化开发区的增速下降,重点开发区加速增长,农产品主产区加速减少,重点生态功能区由增转减;以农产品主产区为参照,规划的实施强化了重点开发区的人口集聚优势。② 规划实施效果具有区域和等级双重异质性。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域人口变动多半符合规划导向,而重点开发区的县级单元仅四成实现了人口加速集聚的目标;国家级重点开发区的影响强度约为省级的2倍。③ 限制开发区向城市化地区的迁移仍以跨区域为主,很难实现人口“集中均衡”布局的目标。④ 规划的实施改变了各类主体功能区人口变动的影响因素。优化开发区的二产重要性弱化、三产带动力增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经济因素弱化,都符合规划导向;但重点开发区的工业化作用有限,农产品主产区则持续受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二者与规划导向均有明显偏差。新一轮规划可适度集中城市化地区的布局,明确重点开发区的开发时序,对各类限制开发区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管控要求。

  • 理论与方法研究
    陈劼绮, 陆林, 路幸福
    地理学报. 2024, 79(11): 2721-2738. doi: 10.11821/dlxb202411002
    PDF全文 (1275) HTML (1236)   可视化   收藏

    新时代乡村发展迎来重大机遇,但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显著。社会创新不仅是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重要内生动力,也是打破乡村“外源—内源”二元结构、实现乡村新内源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力量。研究在理论层面解读社会创新与乡村社会创新的概念特征,在实践层面梳理国内外乡村社会创新的实践演进,阐释新时代乡村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总结新时代乡村社会创新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展望未来乡村社会创新研究的重点领域。结果表明,乡村社会创新的本质在于增强乡村社会的行动能力与实现可持续的社会效益,以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社会创新视角下的中国乡村发展历经初步尝试阶段、曲折摸索阶段、正式实践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乡村社会创新通过创新触发、创新过程、创新表征和创新目标,积极助推乡村振兴和乡村新内源发展,乡村振兴也能反馈并加强乡村社会创新。针对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和实践需要,乡村社会创新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在于重构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新时代的乡村社会创新研究应着力于审视乡村社会创新的逻辑演进与理论探索、识别乡村社会创新的关键要素与隐形门槛、总结乡村社会创新的网络演化与驱动机制、实现乡村社会创新的动态跟踪与效应评估,以期为乡村振兴新内源发展的中国道路提供理论指引与实践参考。

  • 区域发展战略
    叶超, 罗燊
    地理学报. 2024, 79(12): 3095-3109. doi: 10.11821/dlxb202412011
    PDF全文 (1141) HTML (1262)   可视化   收藏

    从经济地理的视角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持续互动互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地理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城乡、东西、中外三大关系来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地理格局,将历史与地理结合起来,多尺度分析经济地理格局的演化。1840—1949年间中外关系改变重塑了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城乡、东西区域不平衡和差距凸显。1949年后,中外关系和城乡、东西关系在趋于平衡中出现转折。1978年以来,全球化和多极化进程推动中国现代化转型,城乡、东西、中外不平衡从加剧转向缓和,中国也迅速成为世界重要一极。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城乡、东西、中外不平衡发展且充满变数,处理好三大关系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否成功的关键。中外关系具有“U”型周期变化特征,区域和城乡关系也随之具有时空分异特征,未来将形成“H”型经济地理格局。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需要强化经济地理格局的研究,统筹城乡、区域和中外三大关系,整合新时代的空间发展战略,通过制度创新和人才资源赋能,重塑开放引领、由内而外的新发展格局。

  • 人才与教育
    鄢继尧, 赵媛, 谭万丽, 熊筱燕, 赵丽芬
    地理学报. 2024, 79(12): 3197-3209. doi: 10.11821/dlxb202412017
    PDF全文 (1100) HTML (1217)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年6月公布的托育机构数据,以中国336个地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中国托育机构的空间分异特征,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揭示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中国托育机构总体呈现东多西少的集聚型分布格局,“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显著,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高密度区和多个以省会、首府为核心的单核集聚点;② 中国托育机构数量与城市等级呈明显正相关,托育机构数量少、较少的城市数量多、范围广。数量多的城市基本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在成都、重庆、合肥、郑州等中西部直辖市或省会城市也有分布,数量少的城市广泛分布在西部和东北地区。③ 0~4岁人口数量对托育机构空间分异具有决定性作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劳动参与率、平均家庭户规模是影响托育机构空间分异的辅助因素。除平均家庭户规模总体上呈负向影响外,其他因子总体上呈正向影响。伴随城市等级的下降,各辅助因素的影响力呈逐级递减趋势,对五线城市的影响力极其有限。最后为中国托育服务业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 理论探索
    席广亮, 甄峰, 方创琳, 杨帆
    地理学报. 2025, 80(2): 272-287. doi: 10.11821/dlxb202502002

    “形流融合”是为理解人类活动高度集聚地区复杂人地关系所提出的重要概念。当前对于地域空间格局研究逐渐由基于物质空间要素或要素流联系的单一视角,转向强调要素流动和物质空间要素的平衡与综合分析,但对形流要素的耦合协同与交互关系以及形流融合视角下的都市圈国土空间优化研究尚待深入探索。本文立足于“中心流”与“中心地”结合、人地互动关系等理论,对“形流融合”这一概念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剖析形流融合的内涵价值与内在作用机制,探索形流融合视角的都市圈国土空间优化研究框架与具体路径。本文认为,人地互动关系是形流融合的重要理论基础,形流融合是人地关系协调的重要表现,为理解人类活动高度集聚地区的复杂人地互动关系提供重要视角。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实践需求,探索建立形流要素融合分析的都市圈综合评价、空间布局引导、仿真模拟和优化调控体系,并从形流融合视角进行都市圈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形成要素流动与本地资源互动的都市圈协调发展路径。

  • 水文地理与水资源
    刘罕奇, 王婷婷, 冯瑶, 王红, 孙福宝, 刘文彬
    地理学报. 2025, 80(1): 41-60. doi: 10.11821/dlxb202501004

    预估气候变化和水库运行对流域水文情势的影响,对于变化环境下流域水资源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生态修复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经偏差校正的气候模式数据,应用改进水库模块的SWAT模型和水文指标法,预估了21世纪气候变化和水库运行对长江流域水文情势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相较于原模型,改进水库模块的SWAT模型对典型水文站日径流和水文情势指标的整体模拟效果有较好提升,其中日径流模拟值与观测值的NSE(Nash-Sutcliffe Efficiency Coefficient)和KGE(Kling-Gupta Efficiency Coefficient)分别提升0.01~0.26和0.01~0.08;② 未来气候变化使长江流域径流呈上升趋势,其中1—4月份流量增加较为明显(最大增幅为17%),同时增加了汛前流量变异性(最大增幅为18%)、极端洪峰流量发生次数、极端洪峰流量历时和流量正变化率;③ 水库运行增加了枯季径流(最大增幅为67%),减少了极端洪峰流量的发生次数(最大变化幅度为-16%),并缩短了极端洪峰流量(-10%~-4%)和极端枯季流量(-51%~-38%)的历时,提升了径流的稳定性。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群运行部分抵消了未来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但受调蓄规则和库容总量的局限其对径流的调控能力仍很有限,未来需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规划水库建设或动态优化水库调蓄规则。

  • 水文地理与环境研究
    王强, 宋琛, 张建云, 贺瑞敏, 许有鹏, 徐羽, 吴金宁
    地理学报. 2024, 79(11): 2780-2795. doi: 10.11821/dlxb202411006
    PDF全文 (912) HTML (1115)   可视化   收藏

    暴雨洪水的形态特征是洪涝预警预报及灾害防控的重要指标,在防洪减灾工作中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传统水文学研究多关注变化环境下洪水量级的变化特征,对于洪水形态参数变化和影响机理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本文以高度城市化的太湖平原水网区为典型,构建了基于过程的暴雨洪水事件识别方法,揭示了1971—2020年暴雨洪水事件的形态特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变化环境背景下太湖平原地区不仅洪水量级(洪峰水位和水位涨幅)发生显著变化,洪水涨落形态特征(如涨水速率和退水速率)也发生了明显改变。随着城市化程度增加,暴雨洪水形态特征变化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非线性变化特征,受到了不透水面和水利工程设施的共同作用。洪峰水位有61.5%站点存在显著突变和76.9%站点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涨水速率有46.2%站点存在显著突变,所有站点均呈现增加态势,其中38.5%站点达到显著水平。退水速率有53.8%的站点存在显著突变和显著趋势特征,整个时段趋势达0.628 mm·d-1·a-1p<0.05)。前期水位条件和降雨特性是影响该地区洪水形态特征的主要驱动因素。本文研究结果将加深对变化环境下太湖平原地区洪水演变规律的认识,可为类似平原水网地区洪涝灾害防控提供参考和支撑。

  • “双碳”研究与科学数据出版
    荣培君, 杨群涛, 郑智成, 秦耀辰, 李阳
    地理学报. 2024, 79(11): 2929-2948. doi: 10.11821/dlxb202411015
    PDF全文 (468) HTML (1058)   可视化   收藏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居民低碳通学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其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尚不清晰。本文选择空间快速扩张和重构的典型城市河南开封为案例区,借助多源时空大数据和大样本微观调研数据,采用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构建SHAP模型,阐释低碳通学的非线性作用机理及阈值效应。研究发现:① 通学碳排放的空间差异明显,外圈层快速扩张区域应作为城市碳减排工作的关键区域;② 时空距离是对通学碳排放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最关键因素,初中可依照15 min生活圈理念进行规划,但是小学的设置需进一步优化至13 min步行圈以内;③ 学—住建成环境的科学治理可为低碳通学提供客观保障,居住地和学校周边路网密度在10~14 km/km2、土地利用混合度在2.4~2.7之间、小学的学校规模在1000人以内,对低碳通学是最为有利的;④ 学生独立生存技能的缺失亦是制约低碳通学的重要因素,安全上学路的构建和步行巴士的推广将成为儿童友好型城市构建的有效路径。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基础教育资源均等化和低碳发展的精细化规划及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 “点—轴系统”理论回顾与探索
    贺灿飞, 盛涵天, 戴晓冕
    地理学报. 2024, 79(12): 2972-2990. doi: 10.11821/dlxb202412003
    PDF全文 (1654) HTML (1082)   可视化   收藏

    “点—轴系统”理论提出40年来,科学内涵不断丰富,深刻影响了多学科、多领域理论与实证研究,并对中国国土空间开发、城市体系规划建设、重大生产力布局、区域重大战略等作出了战略性贡献。进入新时代,“点—轴系统”理论持续赋能新时代中国区域重大战略,然而区域重大战略的实践过程仍需克服城市群内部、城市群之间联系松散等堵点。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多维邻近性框架进一步关注到认知邻近、技术邻近、关系邻近、社会邻近性等维度联系,能够为区域重大战略实践提供新思路。因此,在“双循环”等战略背景下,中国区域重大战略可以在多层嵌套价值链体系支撑下,充分搭建区域间多维邻近关联,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具有韧性的区域间产业协作与价值流动网络,全面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 理论与方法探索
    张小波, 徐成东, 张明旭, 郭兰萍, 唐志书, 黄璐琦
    地理学报. 2025, 80(3): 643-660. doi: 10.11821/dlxb202503005

    中药源于自然、承于历史、用于社会、兴于产业、惠于区域,中国古人很早就开始研究中药与产地的关系,这体现出中药与地理密切相关,也是中药形成的自然道法,但目前尚未形成中药与地理交叉融合的学科。本文基于本草、中药资源、中药产品、中药产业和中药事业的地理特征,解析中药地理学药地关系的研究框架,初步剖析其研究对象、科学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表明:① 中药地理学是研究中药时空分布特征和药地关系的科学,是以产地划分为基础、以道地药材为特色、以保证健康用药为目标,在地理空间层面研究中药的地域差异、空间格局、药地关系及可持续利用的一门学科。② 中药地理学在中医“因天之序”的基础上,基于中药“应地之异”特点,从药用、时间和空间3个方面,秉承“因地选药,因地承药,依地用药,因地制药,见地及药”的理念,研究药地关系。③ 中药地理学研究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区域性和动态性,融合了中医药学、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方法,开展中药资源的生态属性、中药(本草)的时间属性、中药产品的社会属性、中药产业的经济属性和中药事业的区域属性五个方面要素的地域分异、空间结构和演化规律的研究。④ 中药地理学将中药与地理交叉融合,利用产地识别、产区变迁和空间关系模型等技术方法,遵循微观与宏观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开展“药地关系”研究,以促进药理、医理、易理和地理相通,拓展中药学和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 水文地理与环境研究
    任坤, 曾洁, 彭聪, 潘晓东, 于正良, 吴华英
    地理学报. 2024, 79(11): 2864-2879. doi: 10.11821/dlxb202411011
    PDF全文 (490) HTML (1040)   可视化   收藏

    水体水化学与同位素组成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控制,研究其组成及变化成因对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采集了玉龙雪山—丽江地区地表—地下水水化学、氘氧(δD/δ18O-H2O)和碳(δ13C-DIC)同位素样品,重点分析上述指标沿径流方向的空间演化,并对比2005年与2021年水化学组分浓度变化,探讨人类活动影响区域水环境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① 流域地表—地下水以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a·Mg-HCO3和Ca-HCO3型,部分民井受人类活动影响,Na+、K+、Cl- S O 4 2 -浓度上升。② 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δD和δ18O-H2O值沿地表—地下水径流方向增加,δ13C-DIC值减小,Na+、K+、Cl- S O 4 2 -在流经主城区后因污废水输入而浓度明显增加。③ 玉河河水流经大研古镇后由III类水降低至IV类水(NH4+超标),且古镇内井水Na++K+与δ13C-DIC、Cl-+   S O 4 2 -与δ13C-DIC显著性负相关,揭示了古城旅游活动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④ 与2005年相比,受市政污水补给的漾弓江Na+、K+、Cl- S O 4 2 -浓度增长速率大于拉市海、玉峰寺泉和团山水库。研究揭示人类活动对玉龙雪山—丽江水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流域水资源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证实同位素和水化学相结合是研究水环境变化及控制因素的重要手段。

  • 人才与教育
    侯纯光, 杜德斌, 刘承良
    地理学报. 2024, 79(12): 3142-3160. doi: 10.11821/dlxb202412014
    PDF全文 (910) HTML (1073)   可视化   收藏

    顶尖科学人才的成长和培养是当前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医学和经济学四大科学奖获得者的教育和工作履历数据,从人才成长的全阶段,解构1901—2022年间全球顶尖科学家成长的空间路径、区域角色与路径选择因素。主要结论为:① 全球顶尖科学家成长的空间路径具有明显的机构群落效应,取得科研突破高度依赖少数科研机构;② 教育阶段,全球顶尖科学家成长的教育中心具有显著的更迭演替现象,呈现来源的相对广泛性和流入的高度集聚性特征,美国、德国和英国占全球顶尖科学家求学流量的78.3%;③ 工作阶段,全球顶尖科学家工作的科学中心存在明显的地理转移现象,流向进一步收窄极化,被少数国家收割,美国成为最大“磁石国家”,占工作阶段顶尖科学家全球流量的53.7%;④ 全球顶尖科学家成长过程中的区域职能角色分化为出生型、教育型、促成型、出生兼教育型、教育兼促成型、全能型等6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美国顺势发展为全能型;⑤ 全球顶尖科学家流动的影响机制有其一般性和特殊性,语言被广泛证实在一般人口跨国流动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对顶尖科学家迁移流动的影响并不显著,文化联系中的社会制度邻近性、政治环境以及高等教育是顶尖科学家流动迁移考虑的重要因素,而目的地的科学发展水平在动荡时期对顶尖科学家流动的影响并不显著。

  • 区域发展战略
    黄先开, 张潇元, 石金莲, 张珣, 郑姚闽, 魏云洁, 刘羽
    地理学报. 2024, 79(12): 3080-3094. doi: 10.11821/dlxb202412010
    PDF全文 (736) HTML (1051)   可视化   收藏

    为准确把握和更好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助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进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客观上需要构筑支撑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战略空间,使之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文化地标。本文通过反复审视中国区域发展和历史文化版图,从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生态5个维度,综合考虑历史文化传承、乡村振兴、民族多样性以及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等因素,构建中华文明传承创新战略空间的建设指数评价指标体系。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基于构建的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结果将中华文明传承创新战略空间分为基础建设区、重点建设区、优先建设区和核心建设区。评价结果表明,中华文明传承创新战略空间形成了以陕西为中心的北部热点区和以贵州为中心的南部热点区。中华文明传承创新战略空间建设构想的提出及其建设分区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中国精神、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 城市与区域发展
    童昀, 杨琪, 刘海猛
    地理学报. 2025, 80(8): 2088-2108. doi: 10.11821/dlxb202508006

    推动社会绿色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国家战略的内在要求和关键任务,现阶段专门针对社会绿色转型的定量表征及时空规律研究相对薄弱。为此,本文引入社会心理学理论构建社会绿色转型定量表征框架,以中国19个城市群为研究区域,按照“格局—过程—效应”研究逻辑,集成熵权TOPSIS、空间马尔科夫链、随机森林等方法,依次揭示城市群社会绿色转型的时空演化格局、时空转移过程及其对经济绿色转型的动态影响,最终尝试提出面向区域的全面绿色转型定量表征框架。研究发现:① 2011—2019年中国城市群社会绿色转型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引领社会绿色转型,长江中游、天山北坡、兰西和宁夏沿黄城市群社会绿色转型相对滞后。② 城市群社会绿色转型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和空间溢出效应,社会绿色转型存在路径依赖和空间依赖,跨等级和跨区域跃迁概率较低。③ 社会绿色转型是城市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驱动力,且其驱动效应逐年强化,社会绿色转型对纵深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的作用日益深化。本文一定程度上健全和完善了既有区域绿色转型评价领域的研究议题,为该领域更好衔接和响应当前全面绿色转型战略背景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