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 详细信息

中国丹霞景观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闫罗彬, 黄诚, 李宏卫, 张珂, 袁万明, 田云涛, 齐德利
地理学报, 2023, 78(5): 1233-1253.   DOI: 10.11821/dlxb202305011

图7 不同区域代表性丹霞景观 注: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审图号为GS(2019)1823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① 东南部丹霞景观区,② 川渝黔边区丹霞景观区,③ 鄂尔多斯高原丹霞景观区,④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丹霞景观区,⑤ “天山—祁连”沿线丹霞景观,⑥ 青藏高原丹霞景观区;a 广东丹霞山东部群峰景观,b 贵州赤水高原峡谷型丹霞景观,顶部存在明显的高原面,c 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雨岔峡谷,d 陕西榆林市靖边县龙洲波浪谷—沙漠相砂岩地层,存在明显的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e 陕西榆林市靖边县天赐湾小型嵌入式曲流丹霞景观,上部为黄土,下部为红层,f 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洛河丹霞—丹霞地貌形成于深切河曲的两岸,g 青海省大柴旦五彩谷丹霞,h和i为青藏高原丹霞地貌与红层丘陵,顶部多发育喀斯特石林,j 西宁北山—崖壁由砂泥岩红层与不同厚度的石膏层构成;a为刘加青拍摄,b为王茂祥拍摄,c~f为彭华拍摄,g~j为闫罗彬拍摄。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