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期刊
文章
图表
检索
EN
中文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
期刊荣誉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推荐文章
专题
按栏目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
中文
图/表 详细信息
中国丹霞景观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闫罗彬, 黄诚, 李宏卫, 张珂, 袁万明, 田云涛, 齐德利
地理学报, 2023, 78(
5
): 1233-1253. DOI:
10.11821/dlxb202305011
图3
中国丹霞地貌成景岩层产状的空间分布
注: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审图号为 GS(2019)1823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不同构造构造域底图据贾承造等
[
39
]
绘制。
本文的其它图/表
图1
构成丹霞地貌的地层时代分布特征
注: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审图号为GS(2019)1823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
图2
中国丹霞地貌的岩性特征的空间分布
注: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审图号为GS(2019)1823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
图4
中国丹霞地貌崖壁高度的空间分布
注: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审图号为GS(2019)1823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
图5
砂岩和砾岩单轴抗压强度的空间分布
注: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审图号为GS(2019)1823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
图6
不同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核密度分布
图7
不同区域代表性丹霞景观
注: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审图号为GS(2019)1823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① 东南部丹霞景观区,② 川渝黔边区丹霞景观区,③ 鄂尔多斯高原丹霞景观区,④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丹霞景观区,⑤ “天山—祁连”沿线丹霞景观,⑥ 青藏高原丹霞景观区;a 广东丹霞山东部群峰景观,b 贵州赤水高原峡谷型丹霞景观,顶部存在明显的高原面,c 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雨岔峡谷,d 陕西榆林市靖边县龙洲波浪谷—沙漠相砂岩地层,存在明显的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e 陕西榆林市靖边县天赐湾小型嵌入式曲流丹霞景观,上部为黄土,下部为红层,f 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洛河丹霞—丹霞地貌形成于深切河曲的两岸,g 青海省大柴旦五彩谷丹霞,h和i为青藏高原丹霞地貌与红层丘陵,顶部多发育喀斯特石林,j 西宁北山—崖壁由砂泥岩红层与不同厚度的石膏层构成;a为刘加青拍摄,b为王茂祥拍摄,c~f为彭华拍摄,g~j为闫罗彬拍摄。
表1
各区域丹霞景观的对比
图8
不同构造域红层分布区的构造升降格局
注: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审图号为GS(2019)1823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钻孔数据来自蓝色参考文献,表明盆地下部埋藏厚层陆相红层
[
64
,
66
⇓
⇓
⇓
-
70
]
,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和磁性地层学数据来自红色参考文献
[
53
,
56
⇓
-
58
,
60
,
71
⇓
⇓
-
74
]
,表明在喜马拉雅运动期间发生大幅抬升,不同构造构造域底图据贾承造等
[
39
]
;ZK为钻孔数据、MA为磁性地层学方法、AFT为磷灰石裂变径迹法、AHe为磷灰石(U-Th)/He技术、ZFT为锆石裂变径迹法。
图9
地面峰值加速度对红层倾斜程度的影响
注: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审图号为GS(2019)1823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
图10
单轴抗压强度与构造活动对崖壁高度的影响
图11
不同植被区的丹霞地貌分布
注: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审图号为GS(2019)1823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① 东南部丹霞景观区,② 川渝黔边区丹霞景观区,③ 鄂尔多斯高原丹霞景观区,④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丹霞景观区,⑤ “天山—祁连”沿线丹霞景观区,⑥ 青藏高原丹霞景观区;中国植被区划底图来自廖克
[
40
]
。
图12
各影响因素对丹霞景观分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