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文化地理”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旅游与文化地理
    曾国军, 李凌, 刘博, 陆汝瑞
    地理学报. 2014, 69(12): 1871-1886.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12012
    Baidu(48)
    在文献梳理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基于服务质量、食物质量、环境、原真性食物、原真性环境、原真性服务、感知价值、满意度、行为意向等9 个概念的理论模型,讨论广州西贝西北菜餐厅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顾客行为意向。研究发现:① 跨地方文化生产餐厅的原真性可从原真性食物、原真性环境、原真性服务三个维度进行解释。原真性饮食文化生产凸显了地方性,但被消费者认知的原真性,是一种被凸显的、符号化的、重塑的原真性,是对学术界争论的几种原真性的杂糅和融合。② 在跨地方文化生产中,原真性环境和服务比原真性食物更重要,尤其是在定位高档的跨地方饮食文化消费情境中,原真性服务对顾客满意感有显著影响,充分证明原真性服务是跨地方文化生产餐厅原真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顾客的原真性体验产生积极影响。这是地方性饮食在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中的原真性重塑及融合的结果。③ 原真性服务对跨地方饮食文化的原真性重塑具有关键作用,消费者对跨地方饮食文化原真性的体验,取决于远离饮食文化源地的经营地的地方性文化特质。
  • 旅游与文化地理
    张捷, 张宏磊, 唐文跃
    地理学报. 2012, 67(12): 1675-1685.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12009
    Baidu(45)
    书法景观作为文化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是城镇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在全球化城市景观更新背景下的演化特征规律,是文化地理研究的重要问题。通过设计书法景观指数对北京、江苏、安徽、香港、四川等19个案例地典型地段的12种案例类型的书法景观调查统计,揭示了中国城镇书法景观存在多种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即书法景观的空间分异存在于不同属性的城镇之间、城镇内部不同文化和功能属性的街区之间、以及同一街区的核心区与外围区之间。本文分析了影响中国城镇书法景观空间分异的基本因素—现代化和全球化、文化认同、城市更新、商业驱动,并构建了一个相应的机制模型。研究表明,中国人潜意识地将书法作为一种传统景观标志和传统文化象征符号,使得书法景观具备了空间地方界定和定义的功能,并促成了城镇中文化象征空间和地方感的形成以及书法景观的空间分异。书法景观研究对全球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旅游与文化地理
    曹芳东, 黄震方, 吴江, 徐敏, 周玮
    地理学报. 2012, 67(12): 1686-1697.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12010
    Baidu(215) CSCD(27)
    综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与CES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1994、2000、2009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探讨了旅游效率与区位可达性之间的内在关联,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定量模拟了区位可达性对风景名胜区旅游总产出的影响及其效率变化。结果表明: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水平整体较低,DEA最优比例较小,反映在空间上呈现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空间格局;区域划分上,东北地区、东部沿海、北部沿海综合效率较高,呈先提高后下降趋势,纯技术效率变化与综合效率较为相似,规模效率整体呈现上升态势。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高值区总体上呈现以江浙地区为点,分别以西南和东北方向为轴线,以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为弧线的“扇形”格局;类型划分上,以湖泊型、纪念地型、山水型、休闲疗养型风景区综合效率较高,山岳型、宗教型纯技术效率逐步提高,规模效率以森林型与山水型变化较大。③区位可达性与生产要素之间满足某一阈值时,区位可达性对旅游效率总体上起到促进作用,局部范围依然存在比例失调,成为制约旅游效率提升的瓶颈,旅游效率变化与总产出变化特征不尽相同,形成了负值区域集聚但偏向异同的空间格局。
  • 旅游与文化地理
    白凯
    地理学报. 2012, 67(12): 1698-1715.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12011
    Baidu(36) CSCD(5)
    基于主位研究视角,以作者自我叙事的方式,对回族宗教活动空间的存在主义意涵进行了主体意向性解读,完整自叙和沉浸思考后作者认为,回族宗教活动空间存在以下特征:① 回族宗教活动空间的核心构成为家、清真寺和坟园;② 家、清真寺和坟园对回族宗教信仰者而言,不是单一的物理空间,而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宗教“地方”;③ 说明了回族宗教活动空间具有地方到无地方的转化特征,无地方转换的地方指向是清真寺;④ “接都哇”这一宗教仪式和宗教行为构建了回族宗教活动空间从空间到地方,从地方到无地方转换的桥梁。该分析过程与结论说明了回族宗教活动空间具有从地方的物质宗教空间结构到无地方的精神宗教空间结构的递进转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