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演变”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地貌演变
    曹光杰,王建,张学勤,屈贵贤,白世彪,龚小辉
    地理学报. 2009, 64(3): 331-338.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3008
    Baidu(48)

    根据南京长江大桥、三桥、四桥的地质钻孔资料, 绘制南京段长江古河槽地质剖面示 意图。对拟建南京长江四桥附近的四个钻孔进行了采样分析, 从钻孔沉积物样品的14C 年代及阶地形成时间, 可以判断, 南京段约-60m~-90m 的深槽为末次盛冰期时的长江河槽。钻孔 揭示, 南京段长江古河槽狭窄陡峭, 呈V 型, 在南京长江大桥附近形成局部深切。根据长江三桥、长江大桥附近古深槽断面形态及底部沉积物颗粒级配, 选用沙莫夫公式、河海大学公式等, 计算了末次盛冰期时河槽底部的泥沙起动流速及断面平均流速。根据流量—流速—过水断面之间的关系式, 计算得出末次盛冰期时长江的流量约为12000~16000m3/s。

  • 地貌演变
    春喜,陈发虎,范育新,夏敦胜,赵晖
    地理学报. 2009, 64(3): 339-348.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3009
    Baidu(37)

    通过大范围的系统野外考察发现, 在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存在众多干盐湖, 其周围存在 不同高度的湖岸堤。其中, 贺日木西尼沙嘴最为典型。该沙嘴呈NW-SE 走向, 海拔高度从1052 m 下降至1035 m, 长达11 km, 是古湖泊发育和存在的重要证据和标志。通过对湖滨沉 积物的OSL 年代测定, 该沙嘴形成于全新世的8.6-7 ka BP 阶段, 与中国西部许多沙漠出现 的相对湿润环境状况相一致。其主要由强劲的风力作用和吉兰泰古湖沿岸流以及丰富的松散 物质传输堆积而成。依据该沙嘴的海拔高程和形成年代来推测, 在乌兰布和沙漠腹地曾经发育面积巨大的古湖, 其范围西到吉兰泰盆地, 东延河套盆地西部, 形成早全新世的吉兰泰古 湖。之后, 受区域构造运动和干旱气候的影响, 古湖水位下降, 水域面积缩小, 古大湖解体, 导致该沙漠腹地的古湖部分水体逐渐向西退缩, 形成了吉兰泰盐湖。在古湖退缩过程中, 乌兰布和沙漠腹地残留众多湖泊, 随着气候干旱化和蒸发作用的加剧, 这些湖泊逐渐演变成盐湖。在强劲的风力驱动下, 古湖周围的松散物质被侵蚀、搬运、扩散、堆积成现在的乌兰布和沙漠。

  • 地貌演变
    欧阳杰,朱诚,彭华,俞锦标,李兰,周日良,张广胜,朱光耀,李中轩,钟宜顺,朱青,吕文,胡永起,郑朝贵,吕振荣,胡昶,武弘麟
    地理学报. 2009, 64(3): 349-356.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3010
    Baidu(45)

    浙江方岩突出的丹霞地貌类型有围谷、方山、峰丛、石柱和凹槽等, 它们的空间组合沿着北西—南东方向有规律的排列: 西北部五峰书院一带的凹槽和岩穴发育典型, 中部鸡鸣 峰、桃花峰等处分布有大量的新鲜崩积石, 东南部石鼓寮的石鼓、石柱尤为突出, 在峰丛与 平原交汇的东、南和西三侧被围谷所环绕。这种组合体现了随着构造隆升, 在以外力作用为主的不断“雕塑” 下, 丹霞地貌的发育一般经历了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侵蚀搬运, 完成地貌循环侵蚀的过程, 期间孕育了绚丽多姿的丹霞地貌, 它们主要发育于早白垩世晚期的 方岩组(K1f) 冲积扇—扇前辫状河相岩层中。其中, 岩性的差异风化规律和辫状河相沉积的特点, 可以通过对三个样点的实验数据分析加以证实。方岩丹霞地貌是在我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地貌区中“青年期” 类型的突出代表, 符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中具有突出、普遍的 美学和科学价值的理由。

  • 地貌演变
    朱龙海,吴建政,胡日军,徐永臣,王楠
    地理学报. 2009, 64(3): 357-367.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3011
    Baidu(30)

    运用钻探和浅地层探测等最新调查成果, 对近20 年的辽河三角洲潮流沉积进行了研 究。根据不同时期水深地形和卫星影像资料对比分析了现代辽河三角洲潮流地貌变化。现代辽河三角洲的沉积主体位于双台子河口。研究区10 m 深度内的地层主要包括: 潮滩相、潮 道相和浅海相沉积, 其下为古三角洲相。潮滩相沉积物以砂和粉砂为主, 分选中等, 跳跃和悬浮组分各占50%左右; 浅海相和潮道相沉积物主要为软弱的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 以悬浮组分为主。全新世以来至1896 年, 研究区为古辽河、古大凌河和绕阳河之间的小海湾。 1896 年, 双台子河被人工开挖为分洪河道以来, 口门外形成盖州滩等潮滩, 并快速发育。 1958 年, 双台子河建闸后, 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小。目前, 双台子河口整体处于淤积状态, 潮滩面积不断增加, 整体向南、西、北3 个方向扩展。潮滩最大淤进速率为87~683 m/a, 平均淤积速率为0.189 m/a。潮滩东侧局部发生侵蚀, 平均侵蚀速率为0.122 m/a。潮道面积缩小, 具有向西、向北迁移的趋势, 最大迁移速率为48~200 m/a。双台子河口地貌发育受径流、海洋动力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沉积物的主要来源由双台子河河流输沙演变为潮流和沿岸流输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