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全球能源与世界地理
    张晓虹, 陈浩, 黄宇, 徐建平, 陈发虎
    地理学报. 2023, 78(9): 2358-2372. doi: 10.11821/dlxb202309015
    PDF全文 (3663) HTML (3680)   可视化   收藏

    拉达克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和印度河上游谷地,现为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一部分,自古是南亚西北部通向中国西藏阿里地区和新疆南部的“咽喉要地”。有关拉达克的已有研究大多侧重于对其地方历史和地域文化的考论,缺少从长时间尺度研究该地区的历史变迁及其与中国的多元关系和地缘价值,在国内外网络上也流传一些对拉达克地区历史地理问题的错误认识和不当地理图件,亟需从学理层面对拉达克地区进行全面厘正。本文结合多种历史文献和地图资料,在详细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拉达克在公元1—21世纪的地名沿革、历史演变、地域范围进行论证,并分析其在中国西部地区国土安全中的意义。结果表明:① 作为中国西藏故土,拉达克在公元9世纪以前是吐蕃王朝的一部分,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瓦解后,它成为吐蕃王室后裔建立的阿里地方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13世纪拉达克再次统一在中国元朝的疆域内,历经明清两代。19世纪中叶拉达克为位于克什米尔南部的查谟土邦兼并,随后被并入英印殖民地,1947年由独立后的印度派军占据。② 拉达克地区历史演变曲折,地名多次变化,但近代为查谟土邦吞并时,拉达克地域范围仅指位于西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之间、以列城为中心的印度河谷上游地区。③ 拉达克地区历史地理过程的复杂性,使得其成为中印西段边境印度制造摩擦的主要区域,中国应积极应对印度方面持续的相关政策。

  • 土地利用与“双碳”研究
    张婕, 刘玉洁, 张二梅, 陈洁, 谭清华
    地理学报. 2023, 78(9): 2105-2127. doi: 10.11821/dlxb202309001
    PDF全文 (3602) HTML (2467)   可视化   收藏

    非农化和非粮化造成大量耕地不再用于农业用途和粮食生产,严重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威胁国家粮食安全。识别非农化和非粮化时空演化特征及不同阶段的驱动因素是科学管控和决策的基础。本文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评估了非农化和非粮化动态演变特征,选择耕地资源本底、社会经济及农户主观因素构建综合指标体系,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量化了不同阶段的驱动因子。分析发现,中国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胡焕庸线”以东非农化程度较高,非粮化现象呈现由东北向西南加剧的空间格局。1980—2020年非农化程度呈现减弱且范围缩小的趋势,而非粮化经历了“增长—平稳”的变化过程。1980—2020年主产区非粮化进程减缓,而2010—2020年主销区非粮化增长速度分别为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的1.49倍和1.33倍。与1980—2000年相比,2010—2020年主产区的非农化速度下降了77%,而产销平衡区非农化的增加速度分别是主销区和主产区的1.63倍和4.65倍。耕地资源禀赋是导致非粮化的基础原因,且土壤质量、地形因子与社会经济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农民的逐利行为是决定耕地非粮化根本原因。农业劳动力为非农化的显著影响因子,城镇化对非农化的解释力2010—2020年有所提升。本文提出分类设定管制规则和补贴机制、分区推进管控政策、加强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加强责任监督与考核的建议。

  • 区域发展
    夏添, 夏迎, 刘晓宇, 孙久文
    地理学报. 2023, 78(8): 1904-1919. doi: 10.11821/dlxb202308004
    PDF全文 (5543) HTML (2114)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虽已初步实现发展目标,但仍深受外部环境和自身结构影响。回顾历史,中国区域经济从近代萌芽和起步,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形成发展模式,区域发展由自发转向使动阶段。对比3次区域经济实践后,本文发现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发展阶段相对应,并依次形成沿海与内陆、三大地带、四大板块的发展格局。本文进一步通过梳理文献和历史事实,确定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起点、划分标准、划分方案,总结出区域发展中的3条主线和3对矛盾,即市场化改革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经济地带分化中的沿海与内陆关系和城镇化历程中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因而将中国区域发展的时空过程构建成三维模型,并基于经济体系现代化视角提出新的区域经济历史阶段:工业经济、特区经济、地区经济、区域经济和城市网络经济。最后,以城镇化为视角,本文提出不同城镇化水平与阶段下区域政策依次应该为产业政策、要素政策和财税政策。

  • 区域发展
    戈大专
    地理学报. 2023, 78(8): 1849-1868. doi: 10.11821/dlxb202308001
    PDF全文 (6655) HTML (2091)   可视化   收藏

    解构新时代乡村空间特征是构建乡村空间治理体系的前提条件,多尺度乡村空间特征及其治理路径将有效支撑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基于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和流动性思维范式,解构多尺度乡村空间特征,总结其治理困境,建构基于地理学分析范式的多尺度乡村空间治理框架,探索可行的治理路径,进而构建了“特征识别—困境解析—治理框架—治理路径”的多尺度乡村空间治理系统研究方案。研究发现:① 基于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和流动性分析范式解析多尺度乡村空间运转逻辑,需要破解尺度综合、尺度分异和尺度流动对多尺度乡村空间特征的作用机制,突出乡村空间综合性特征、强化乡村空间异质性特征、融合乡村空间流动性特征;② 城乡空间综合统筹不足和空间流动网络不畅通,叠加乡村空间异质性价值不显化是乡村空间治理亟待破解的困境;③ “空间综合治理—空间分区治理—空间流动治理”多尺度乡村空间治理框架,有效破解城乡空间难综合、区域空间难协调、空间网络不畅通等问题;④ 统筹城乡空间的综合性治理、创新用途管制的区域性治理、均衡发展权配置的流动性治理是多尺度乡村空间治理的可行路径。厘清新时代多尺度乡村空间特征并建构科学的治理体系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支撑。

  • 城乡发展与人口流动
    伏润得, 杨振山
    地理学报. 2024, 79(4): 819-836. doi: 10.11821/dlxb202404001
    PDF全文 (3521) HTML (3872)   可视化   收藏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下,高质量发展必然是秉轴持钧的关键。基于新发展理念,通过梳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构建了包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在内的5个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空间分析、俱乐部收敛检验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2005—2020年中国城市发展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研究期间中国城市发展质量平均水平提升了48.4%,低水平城市数量显著缩减,城市发展质量的空间分布模式发生转变且空间聚集特征显著;城市发展质量不平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差距弥合挑战仍然较大,且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城市间存在显著的角色分化,在全国及区域层面均形成“示范—追赶”模式,其中北京、上海、深圳等11个城市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城镇化、政府投资、数字经济、环境规制以及经济增长均能显著促进城市发展质量水平的提升,城市规模与发展质量则呈现倒“U”型关系。新时期实现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目标仍需要在中西部地区持续着力,发挥先行者的示范作用,需要持续推动数量增长、强化环境规制、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以及优化城市规模体系。

  • 全球变化影响及响应
    张晶, 郝芳华, 吴兆飞, 李明蔚, 张璇, 付永硕
    地理学报. 2023, 78(9): 2241-2255. doi: 10.11821/dlxb202309008
    PDF全文 (7616) HTML (2825)   可视化   收藏

    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改变植物的生理过程,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和能量平衡。植被物候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生物学指示指标,近年来植被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主要关注气候平均态,植被物候如何响应极端气候事件研究相对较少,响应机制仍不清楚。本文梳理了植被春季和秋季物候对各类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及其机制,发现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季前极端低温与极端降水直接导致植被返青期推迟、枯黄期提前,而极端高温和极端干旱导致植物气孔关闭,抑制光合和蒸腾作用,间接导致枯黄期提前。目前植被物候响应极端气候事件研究缺乏对复合极端气候事件的关注,而且植被物候对极端气候响应的滞后效应以及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后植被的恢复过程研究较少。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需构建考虑极端气候事件影响的植被物候模型,并与动态植被模型耦合,以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拟精度。

  • 城乡融合发展
    杨忍, 邓颖贤
    地理学报. 2024, 79(2): 281-298. doi: 10.11821/dlxb202402001
    PDF全文 (3806) HTML (3091)   可视化   收藏

    面向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村镇聚落体系重组是优化城乡地域空间结构重要基础。本文聚焦村镇聚落体系的等级规模和空间组织特征两方面,全面揭示1990—2020年广东省111个行政单元村镇聚落体系的演化过程和地域类型特征,并探讨其演化机制和空间优化重组的地域模式。结果表明:① 广东省村镇聚落体系等级规模分布特征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村镇聚落斑块呈现以各行政单元几何中心为核向心聚集分布特征。村镇聚落体系位序累积规模系数呈现西南高、东北低和沿海高、内陆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位序累积规模系数下降区域集中于珠江口东岸和粤东沿海地区,上升区域主要分布在珠江口西岸。② 自然本底、经济发展、城镇化发展、交通区位、制度与政策等因素协同驱动村镇聚落体系的发展演变。处于城镇化成熟阶段的城区型村镇聚落体系规模小斑块数量少,逐渐消亡并融入城市;在城镇化、工业化和政策制度共同驱动下,近郊型村镇聚落经历了优胜劣汰并保持着稳定的数量与规模,城乡用地混杂发展使村镇空间组织日渐松散;远郊型村镇聚落在生产要素持续外流驱动下普遍呈现“空心化”,村民回乡建房和宅基地退出机制缺位等使其规模持续稳定增长,空间分布愈加离心外围扩散;山区型发展区位欠佳的村镇在政策制度支持下缓慢发展,呈现沿交通线为发展轴延展的聚集特征。③ 面向城乡空间关联融合发展,凝练提出城乡融合发展、双核驱动发展、中心地等级体系发展和泛中心链式集群化发展4种村镇空间优化重组模式。

  • 灾害研究
    陈跃红, 徐聪聪, 张晓祥, 张若婧, 马强, 刘昌军, 任立良, 时开鑫
    地理学报. 2023, 78(5): 1059-1073. doi: 10.11821/dlxb202305001
    PDF全文 (2780) HTML (1846)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水利部2020年统计结果,中国山洪灾害伤亡人数占洪涝灾害的近70%,已成为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山洪区划是进行因地制宜地实施山洪灾害防治管理的重要基础。本文在吸纳现有与山洪相关的自然地理区划成果基础上,按照综合性与主导性、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完整性和等级性原则,从山洪灾害的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两方面构建中国山洪区划指标体系,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区划思路构建了基于自组织神经网络的混合聚类方法,制定了包含9个区划单元的中国山洪一级区划方案和33个区划单元的中国山洪二级区划方案。以1951—2015年全国历史山洪事件点调查值为基础,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客观评价发现,本文制定的一级和二级区划方案对历史山洪事件空间分布的解释力分别达到66.4%和75.4%,表明本文制定的中国山洪区划方案与历史山洪事件的疏密分布规律吻合度较高。本文制定的中国山洪区划方案不仅有效刻画了山洪的地区分异规律,而且为实行因地制宜的山洪灾害防治减灾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利于推动中国山洪灾害预警预报与防治管理事业的稳健发展。

  • 产业与区域发展
    戴宏伟, 胡喜飞
    地理学报. 2023, 78(10): 2375-2391. doi: 10.11821/dlxb202310001
    PDF全文 (2646) HTML (1788)   可视化   收藏

    目前从全国层面对区域双核结构的实证分析还较为鲜见,如何界定双核结构特征的省份并分析其影响,也需要进一步实证探讨。本文基于2009—2019年中国259个地级市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中国区域双核结构的分布特征及其对省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中国11个省域呈现双核结构特征;区域双核结构对于所在省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南北地区表现出较大差异;区域双核结构对于省域产业集聚具有促进作用,且有助于促进当地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总体来看,与部分省会城市规模不大、辐射带动力不强的单核结构省份相比,区域双核结构可以凭借中心城市数量及空间分布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短板,相对来说更有助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及科技创新。

  • 高原生态与植被
    王欠鑫, 曹巍, 黄麟
    地理学报. 2023, 78(5): 1104-1118. doi: 10.11821/dlxb202305004
    PDF全文 (3594) HTML (1802)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生态敏感区,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对其生态系统功能及稳定性也构成了重大挑战。本文首先分析了2000—2020年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格局及其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等关键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明晰了生态系统功能及其重要性的区域差异,进一步评估了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状态,将为青藏高原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实施保护和修复工程奠定科学基础。结果表明:① 2000—2020年青藏高原湿地面积增加而草地面积明显减少,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能力有所改善,年变化率分别为3.57 m3/(hm2·a)、0.23 t/(hm2·a),但土壤保持量整体却呈下降趋势,年变化率为-0.16 t/(hm2·a);② 青藏高原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防风固沙功能的核心区面积占比分别为12.7%、13.9%和14.2%,其中水源涵养核心功能区以藏东南、三江源、若尔盖为主,防风固沙核心功能区集中在高原中西部,土壤保持核心功能区则环绕高原;③ 2000—2020年青藏高原水源涵养、土壤保持以及防风固沙功能在高原东南部、中部呈现较高的稳定性,而在高原西部稳定性相对较弱,结合稳定性评估与生态保护修复实践,可将青藏高原区划为三大类16个生态系统功能区,针对不同核心生态系统功能与不同分区开展差异化的生态保护与修复。

  • 理论与方法探索
    方创琳, 孙彪
    地理学报. 2024, 79(6): 1357-1370. doi: 10.11821/dlxb202406001
    PDF全文 (3437) HTML (3310)   可视化   收藏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人类依赖创新驱动和科技进步改造利用自然、善待保护自然的能力,是生产力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从地理学视角理解的新质生产力就是在人类活动占主导的人类世时代协调新型人地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能力,是将绿水青山转为金山银山的保护性生产力,是驱动高质量发展与布局的先进性生产力,也是全面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美丽生产力。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决定了其在揭示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地理条件、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分异机制与空间布局规律、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地关系协调优化的影响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伴随历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出现,经历了由低质生产力向中质生产力、中高质生产力、再向高质生产力演进的波动式过程,呈现出高度耦合性、深度融合性、超级关联性、快速迭代性和空间分异性等基本特征。新质生产力驱动地理学研究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包括:重配城乡生产要素,建立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数据要素联动配置的新机制;重组城乡产业体系,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符的现代产业体系;重塑城乡空间格局,形成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交融的城乡空间新格局;重建城乡生态环境,依托新质生产力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把城乡生态环境变现为绿色生产力;重调城乡人地关系,构建新型城乡人地和谐共生关系,建设美丽中国;重振地理科学,完善更新地理学理论与方法,构建现代地理学学科体系。开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地理学研究,对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布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区域发展
    郑瑜晗, 龙花楼
    地理学报. 2023, 78(8): 1869-1887. doi: 10.11821/dlxb202308002
    PDF全文 (9230) HTML (1963)   可视化   收藏

    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关系演化的高级阶段,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本路径与主要目标,明确当前中国城乡发展所处的融合阶段及其现状水平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前提基础。在对城乡融合发展内涵解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市域尺度多维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刻画了2000—2018年中国336个地级行政单元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状态及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①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中低区间,呈现异质性时空格局,梯度分异明显,城乡融合态势良好的地市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地区、江浙地区及山东半岛地区,迟缓地区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以西。② 由高至低可分为融合发展、趋向融合、融合失调与融合滞后4种融合发展类型,后3种类型间转化较为活跃。③ 城乡融合发展态势呈现由经济、人口、社会维度依次递减规律,城乡空间与生态融合呈现一定自然地带性分布特征。最后通过对不同融合发展类型区域的问题识别,探讨了差异化城乡融合发展提升路径,可为制定区域城乡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参考。

  • 理论探索
    李宇航, 徐志伟, 刘燕华, 张玉虎, 孙福宝
    地理学报. 2024, 79(10): 2409-2424. doi: 10.11821/dlxb202410001
    PDF全文 (2247) HTML (3130)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地理科学领域,AI技术的应用正逐渐深入,为地理大数据与时空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并在多个方面展现出广泛的创新与应用潜力。本文系统梳理了AI在地理科学领域中的发展与应用,详细介绍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规划系统以及大模型等不同AI技术的发展脉络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具体应用,分析了AI在地理学应用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对“AI+地理科学”交叉研究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土地利用与“双碳”研究
    童荣鑫, 梁迅, 关庆锋, 宋宇, 陈玉玲, 王钦艺, 郑丽娜, 金群, 余艳平, 何杰, 熊雪晖, 廖威林
    地理学报. 2023, 78(9): 2209-2222. doi: 10.11821/dlxb202309006
    PDF全文 (4998) HTML (1812)   可视化   收藏

    中国陆地土壤碳储量和土壤碳汇及管理碳汇对全球碳循环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已有的土壤碳储量和碳汇估算研究主要采用较低分辨率的土地利用数据开展,且生态系统的管理碳汇较少被学者关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基于2000年、2020年中国30 m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中国气候区、中国温度带等多源数据,汇总国内土壤碳储量、土壤碳汇及土地利用管理碳汇相关的文献成果,采用土壤碳储量、土壤碳储量变化、土地管理碳汇、土地利用转变土壤碳变化核算模型,综合评估了中国2000—2020年农田和草地管理土壤(0~100 cm)碳汇、2000—2020年森林管理碳汇、2000年及2020年中国土壤碳储量(0~100 cm)、2000—2020年土壤碳储量的变化及土地利用转变土壤碳储量的变化。研究发现:① 2000—2020年中国农田管理土壤碳汇达17.918 Tg C a-1,草地管理土壤碳汇约为20.171 Tg C a-1;② 2000—2020年中国森林管理碳汇约为81.622 Tg C a-1。③ 2000年和2020年中国土壤碳储量分别达到86.074 Pg C、86.771 Pg C;④ 2000—2020年土壤碳增加约34.850 Tg C a-1;⑤ 研究时间段内,中国土地利用转变导致土壤碳储量减少约17.621 Tg C a-1。本文研究成果有助于理清中国21世纪土壤碳储量和土壤碳汇及管理碳汇状况,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 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问题
    王芳, 李炳元, 田思雨, 郑度, 葛全胜
    地理学报. 2024, 79(1): 3-16. doi: 10.11821/dlxb202401001
    PDF全文 (4502) HTML (2288)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增暖,中国的气候带和生态地理区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变化。本文在已有生态地理区划方法的基础上,利用1991—2020年641个气象台站气候数据,以及高精度的生态地理要素资料,对中国生态地理区域进行了优化,更新了中国生态地理区域图(2023版),将制图比例尺提高至1∶400万。研究结果将中国划分为11个温度带、22个干湿区、50个自然区。与2007版的生态地理区划结果相比,1991—2020年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的总体格局虽没发生明显变化,但是局部地区的温度带界线、干湿区界线、生态地理区(自然区)界线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首先,温度带的界线变化在东部较明显,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之间温度带界线北移较明显;其次,干湿区的界线出现了变动,在第二级地形阶梯的北部半干旱与干旱区的界线有稍微西移,青藏高原上半干旱与半湿润区之间的界线则稍有东南移,都反映半干旱区范围稍有扩大;最后,自然区的界线变化在局地差异较大。本文深化了1991—2020年气候变化和生态地理资料更新对生态地理区域边界变化认识,为指导不同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宏观的区域框架。

  • 院士论坛
    崔鹏, 张国涛, 张晨笛
    地理学报. 2023, 78(7): 1627-1640. doi: 10.11821/dlxb202307005
    PDF全文 (3241) HTML (1809)   可视化   收藏

    壤中暴流是山丘区陡峭坡体包气带壤中流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也是山洪形成最为重要的产流机制之一。然而,现有研究对壤中暴流的科学内涵、机理过程与致灾特征的认知尚缺乏系统梳理和总结,限制了产汇流理论体系和山洪模型方法的发展。通过对国内外壤中暴流研究发展历程的梳理和产流物理过程的解析,本文厘清了壤中暴流的科学内涵与概念,提炼出壤中暴流发生的三大物理条件及其对非线性响应过程的影响,总结了壤中暴流对山洪、滑坡与泥石流致灾过程的影响机制。最后,凝练出未来需要深化的3个关键科学问题:包气带岩土体大孔隙水分输移过程与水文连通机制、坡面内部岩土体通道界面的水分交换过程及机理、复杂坡面地形条件下多产流机制综合的山洪形成机理。可为复杂山区的山洪形成机理与水文理论框架构建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更好支撑山洪灾害预测预报与防灾减灾的国家科技需求。

  • 模型与方法
    薛冰, 赵冰玉, 李京忠
    地理学报. 2023, 78(5): 1290-1303. doi: 10.11821/dlxb202305014
    PDF全文 (4045) HTML (1427)   可视化   收藏

    地理大数据实现对区域人地系统的精细刻画,为研究人地关系和区域发展等提供新的数据。当前,地理大数据进入了广泛应用,但一直缺乏对其质量的考察及相应的评估方法。兴趣点(POI)数据是地理大数据重要组成部分,对基于位置服务和区域场景理解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提出POI类大数据评估与提升方法,基于场地调研、GIS等方法从地物识别完整率、数据冗余率和空间位置准确率3个维度实现质量评估;基于数据生产过程发现和总结数据质量的可能影响因素,证明多源数据融合是提升POI数据质量的有效手段。研究发现,基于API接口获取的高德数据量略高于百度,空间位置准确率相当,冗余率较低;高德侧重识别地物入口,适于可达性等分析;百度侧重发现非标志性地物,适于空间规划等分析;发现、采集和处理阶段是降低数据质量的可能环节,受数据保护机制影响,数据质量与获取量及面积成反比;多源异构地理大数据质量评估、提升与融合是提升数据“涌现价值”、促进多学科交叉融通、解决新时代地理学问题的关键途径之一。

  • 地表过程
    周科翰, 王夏青, 刘峰贵, 周强, 万的军, 吕飞亚, 黄平安
    地理学报. 2023, 78(11): 2781-2796. doi: 10.11821/dlxb202311009
    PDF全文 (2821) HTML (1960)   可视化   收藏

    沉积物DNA因可提供地理环境中带有时间刻度的生物动态信息,被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生态功能及环境考古等方面的研究。但对该指标在流域范围内的地表过程及影响因素仍缺乏全面了解,限制了沉积物DNA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与合理性。本文以适宜DNA保存的青海湖西北部布哈河流域表土为载体,通过提取表土DNA浓度并测定粒度、元素、烧失量和TOC等土壤理化特征,结合气候、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环境要素,耦合分析该流域表土DNA浓度空间分布的非生物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布哈河流域表土DNA平均浓度为0.91 μg/g,干流中游及支流吉尔孟河区域的DNA浓度最高,而靠近湖区的布哈河下游段则含量较低;② 该流域表土DNA浓度与其自身的黏粒和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而与砂含量和风化淋溶强度呈负相关;③ 高植被覆盖和频繁的放牧活动有助于DNA在土壤中的富集,而暖湿环境下较强的风化淋溶、河流搬运、农耕活动则会降低土壤DNA浓度。上述结果为理解布哈河流域沉积物DNA的埋藏过程及影响因素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未来重建青海湖西侧沉积物DNA组成及区域生态环境、人地关系演变奠定了基础。

  • 理论与研究前沿
    毛熙彦, 贺灿飞
    地理学报. 2023, 78(12): 2905-2921. doi: 10.11821/dlxb202312001
    PDF全文 (4934) HTML (1459)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全球化转型重塑了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也改变了经济地理学理论创新的土壤。本文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转型的地理内涵,归纳了经济地理学的新变化,并结合国家战略提出了中国经济地理学应深入研究的问题。研究指出: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地理整合范围缩小,形成区域化格局;驱动力从成本转向创新,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化红利势必再分配;价值链分工须权衡效率与安全,从离岸外包向在岸、近岸收缩;距离、制度、韧性3个变量作用增强,加剧世界经济地理的不均衡性。经济地理学逐渐从全球—地方转向全球—国家—地方的关系尺度,强调多层级、多主体、多尺度的关系网络,突出国家力量,关注反映地缘关系的重大事件与地区,制度、文化、关系、演化转向出现交叉融合。中国经济地理学应在国际前沿与国家战略之间寻得新平衡,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案例与模式、“双循环”格局与过程、全球生产网络重组下的区域转型与韧性、产业集群演化与国际竞争力提升、创新体系建设与布局、全球环境治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缘经济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创新的理论方法。

  • 地表过程与土地利用
    张丹枫, 王先彦, 张瀚之, 刘全玉, 王社江, 鹿化煜
    地理学报. 2023, 78(5): 1213-1232. doi: 10.11821/dlxb202305010
    PDF全文 (2737) HTML (1414)   可视化   收藏

    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的汉江连通了汉中、安康等山间盆地,其间分布着众多旧石器遗址,是探究地貌过程对古人类活动影响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黄土地层学、磁性地层学、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物源示踪,限定了安康盆地汉江高阶地时代及汉江自东向西贯通安康和汉中盆地的年代,讨论了轨道尺度气候变化背景下汉江地貌和水系格局演化对古人类在南秦岭山间活动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① 汉江在安康盆地发育了8级阶地,其中第六级阶地形成于约1.82 Ma;② 汉江阶地大多形成于间冰期—冰期转换期,且随着1.2 Ma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与秦岭隆升速率的增加,形成更多的阶地;③ 汉江自东向西袭夺、贯通安康盆地和汉中盆地的时代不晚于1.82 Ma。河流袭夺和山间盆地连通为古人类在至少约1.5 Ma沿宽阔河谷往来秦巴山地提供了便利的地貌条件,此后形成的多级阶地为古人类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 人口与城市研究
    柯文前, 肖宝玉, 林李月, 朱宇, 王焱
    地理学报. 2023, 78(8): 2041-2057. doi: 10.11821/dlxb202308012
    PDF全文 (4937) HTML (1745)   可视化   收藏

    城镇化中后期,中国人口流动的城乡结构出现重要转变,将对人口再分布和城镇化及区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基于2010年和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划分了省际城—城、乡—城、城—乡和乡—乡4类流动人口,在识别其主流类型的基础上,通过流动率指标和计量模型考察了10年间流动人口主流类型的空间格局演变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① 省际城乡流动人口规模大、增长快速的同时,乡—城流动占主导、城—城流动快速上升,这两类人口已成为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主流类型。② 城—城净流动格局中净流入区进一步向沿海三大中心集中,辽宁、新疆和云南也维持一定的净流入率,而绝大多数省份都属净流出区的结果塑造了沿海各具特色的三大流动圈以及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内部联系的增强;乡—城净流动格局表现出沿海不同净流入区的“此消彼长”,以及新疆、辽宁净流入率上升引发其邻近省份净流出率下降的特征,该变化刻画了沿海流动圈连绵成带与变动各异的双重特性以及新疆、辽宁流动圈的发育。③ 区域经济发展对城—城和乡—城人口流动的影响都显著为正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增强,当加入流动存量后其对两类人口流动的促进作用出现分异;城—城和乡—城人口流动对全国经济发展、净流入对流入地经济发展有正向作用。

  • 生物地理
    罗敏, 孟凡浩, 王云倩, 萨楚拉, 包玉海, 刘铁
    地理学报. 2024, 79(1): 218-239. doi: 10.11821/dlxb202401014
    PDF全文 (1008) HTML (2149)   可视化   收藏

    土壤水是影响植被生长发育的关键驱动因素,而植被又通过蒸散发等过程反作用于土壤水。深入探究土壤水和植被GPP的相互作用关系对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及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MODIS GPP、ERA5-Land土壤水等数据,采用改进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模型、二阶偏相关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解析2000—2021年中国不同植被区GPP与土壤水协同演变规律及互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 2000年以来中国50.89%~57.61%的植被区呈GPP增加协同土壤水减少趋势,且该协同变化趋势占比随土层深度加深而增加;② 59.88%~79.38%植被区GPP与土壤水表现为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且面积占比随深度加深而减少。③ GPP增加对100~289 cm土壤水消耗更加明显(57.03%)且滞后效应更长(2.15个月)。深度小于100 cm的土壤水对GPP增加主要呈促进作用(71.43%~76.58%),仅在天山及横断山区等部分区域出现抑制作用;而100~289 cm土壤水对植被GPP的促进作用(48.31%)减弱并伴随滞后期显著延长(2.92个月)。④ 二者相互作用关系在降水量介于200~400 mm时最为显著,随降水量增加二者关系逐渐减弱。而不同温度梯度对二者相互作用的影响呈多重阈值效应。本文深化了对气候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相互作用的理解,能够对未来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及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 院士论坛
    王光谦, 张宇, 谢笛, 钟德钰
    地理学报. 2023, 78(7): 1641-1658. doi: 10.11821/dlxb202307006
    PDF全文 (3244) HTML (1665)   可视化   收藏

    绿水通过蒸散发、大气水输送和陆地降水过程形成陆地内循环,是连接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人类圈等地球圈层的重要环节。对绿水陆地内循环的有限认知将低估人类活动对水和生态的影响。本文研究中国范围内绿水陆地内循环的格局以及自然和人类生态系统对其的作用。结果表明,2000—2018年中国绿水陆地内循环具有内循环率高(50.4%)和内循环量大(2.75万亿m3/a)的总体特点,存在由南向北、由西南向东北、西部以内循环为主的“三线”输送格局。其中,以草地为主的青藏高原为中国绿水陆地内循环提供了最多的水量(约8000亿m3/a);以森林为主的东南丘陵和云贵川地区是辐射范围最广的绿水供应区;以耕地为主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以草地为主的黄土高原分别是绿水由南向北、由西南向东北输送的枢纽。中国绿水陆地内循环格局由生态系统、大气环流等大尺度地理系统决定,充分认识绿水循环的战略意义在于:① 绿水陆地内循环是中国水循环的“国内大循环”,是构建治水“全国一盘棋”新局面的着力点;② 绿水陆地内循环是水循环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紧密纽带,是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重要抓手;③ 绿水陆地内循环与跨流域调水和虚拟水转移构成中国跨流域水转移的主要过程,三者的科学统筹与协调是实现中国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空间均衡”的新方案。

  • 理论方法与学科建设
    张百平, 姚永慧, 刘俊杰, 李佳宇, 蒋娅
    地理学报. 2024, 79(7): 1631-1646. doi: 10.11821/dlxb202407001
    PDF全文 (3827) HTML (2258)   可视化   收藏

    地理环境对世界文明起源和历史演进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中华文明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广阔地理空间上发生与扩展,与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更为复杂而深厚的联系。但如何从地理学角度解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演进还极为少见。本文根据近年对中国南北过渡带的综合考察,新石器遗址文化的空间关系分析,先秦及秦汉文献的解读,得到如下结论:① 新石器时代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龙山文化的地理分布,揭示了中华早期文明最先在西汉水流域与渭河上游地区出现,并且具有明显的自西向东演进的趋势;② 青藏高原与嘉陵江之间的西秦岭地区,尤其是内部的成徽盆地和西礼盆地,气候适度、资源丰厚和安全稳定,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几乎所有的条件,应该是中华文明孕育的关键地区;③ 实地调查和分析表明,氐羌民族的核心区域、古昆仑原型山以及大禹治水的具体位置等与中华文明起源有重大关系的三大谜团,都与西秦岭有密切的关系;④ 秦人从大禹治水时期走上历史舞台,在多次起落和兴衰中,积累了先进的治水方法,修建了中国史上最宏大的治水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等,开启了“书同文”和“郡县制”,促进了华夏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形成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演进的主体脉络;⑤ 西秦岭地区目前基本上还是中国考古和历史研究的偏弱地区,建议今后对西秦岭地区进行系统、深刻的考古和历史文化研究,以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早日实现突破。

  • 地表过程与土地利用
    闫罗彬, 黄诚, 李宏卫, 张珂, 袁万明, 田云涛, 齐德利
    地理学报. 2023, 78(5): 1233-1253. doi: 10.11821/dlxb202305011
    PDF全文 (3513) HTML (1543)   可视化   收藏

    丹霞景观指以丹霞地貌为主体的景观风貌,在中国分布广泛。丹霞地貌学科发展和保护利用离不开全国尺度上对其景观分异的深入认识。本文依据岩性、崖壁高度、岩层产状、岩石强度等数据,定量分析丹霞景观特征的空间格局;结合对中国超过200处丹霞地貌的实地调查所获认识,半定量地确定了中国丹霞景观的空间分异;综合地质、地貌等因素,将中国丹霞景观划分为东南部、川渝黔边区、鄂尔多斯高原、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天山—祁连”沿线和青藏高原地区6个各具特色的丹霞景观片区。通过全国尺度丹霞景观的对比发现:① 红层沉积范围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地壳升降格局共同控制了丹霞地貌的空间分布;② 喜马拉雅运动在中国不同区域构造变形特征控制了丹霞成景地层倾斜程度;③ 不同类型盆地岩性的差异,影响崖壁平整程度等坡面形态;④ 岩石强度对崖壁高度影响较小,但垂向岩石强度的差异导致水平凹槽或洞穴的形成,并导致以崩塌为主的地貌过程;⑤ 地貌演化阶段影响单体和群体景观的丰富程度;⑥ 气候主要影响当前活跃的地貌过程,植被和水体等自然地理要素与地貌的组合塑造了不同的丹霞景观特色和美感。全国尺度上,丹霞景观特征在空间上的分异是构造演化历史、地表环境等因素的区域性表现。

  • 人口与城市研究
    丁金宏, 常亮, 陈益豪, 黄小丽
    地理学报. 2024, 79(8): 1883-1897. doi: 10.11821/dlxb202408001
    PDF全文 (2836) HTML (2316)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统计口径独特且多次变化,既困扰人口迁移研究,又削弱了国际可比性。通过对比分析联合国推荐的迁移口径,界定出内涵更为复杂的中国人口普查口径下的5类流动人口,由此建构中国人口流动分析新范式,指出流入与流出并不是直接的反流关系,而是各有自己的反流即流入—返出、流出—返入。借助普查间人口迁移队列,以留存率为基础构建辨识省际人口迁移流动分量模型,2010—2020年中国省际流动人口的年均留存率为88.7%,按此逐步模拟计算出中国分省份人口增长的全要素平衡表,分层分析人口增长的要素组合类型及其区域分布特征。人口总增长分为5种类型,其中流入主增型主要分布在直辖市和东部沿海,生育主增型和生育超增型主要是西部省份和中部农业大省,流出超减型和流出主减型分布在晋蒙甘和东北三省;人口机械增长分为快增、平衡、迁出超减和迁流双减等4种类型,以平衡型条带为对称轴全国自西北向东南形成“W”型剖面;人口流动分为流入、流出和平衡3种类型,流入和流出都存在高相关性的反向流,且流入率与流出率显著负相关。人口流动分析范式和模型可进一步推广至包括国际迁移在内的“求籍迁移”及包括升学、就业、结婚等身份变化在内的身份迁移的研究,以实现中外人口迁移话语体系的有效对接。

  • 土地利用与“双碳”研究
    张青青, 曲衍波, 展凌云, 苏德胜, 韦川辰
    地理学报. 2023, 78(9): 2186-2208. doi: 10.11821/dlxb202309005
    PDF全文 (2785) HTML (1549)   可视化   收藏

    保障“双碳”目标下的粮食安全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课题。本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测算1997—2020年全国及31个省份(数据暂未含港澳台)粮食生产碳排放量,利用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和核密度等方法探析其动态演进特征,从整体、时段、区域分解的角度识别中国粮食生产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及其时空效应。研究发现:① 考察期内中国粮食生产碳排放总量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1.30%,物质资料投入和秸秆燃烧的贡献最大,2017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2020年碳排放总量为49478.19万t。② 在三大粮食生产功能区和6个粮食作物种植制度区层面,考察期内粮食主产区、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省份粮食生产碳排量一直处于前列,粮食主销区的碳排放量呈现缩减趋势。③ 考察期内中国粮食生产碳排放量的绝对差异扩大,整体上呈现高水平收敛和区域间差异扩大趋势。④ 中国粮食生产碳排放受经济、社会、技术、人口和自然等因素共同作用,农业总产值和粮食总产量作为关键影响因素表现出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地区经济结构、劳动节约型技术和和农业生产结构与其相反;阶段效应以“十一五”时期为节点,驱动因素趋向简单化;区域效应中驱动因素趋向复杂化。本研究为推进“双碳”战略下粮食绿色生产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依据。

  • 交通与旅游地理
    黄洁, 王姣娥
    地理学报. 2023, 78(10): 2507-2519. doi: 10.11821/dlxb202310008
    PDF全文 (2569) HTML (1405)   可视化   收藏

    居民出行具有空间依赖性、时空动态性等特征,其与交通供给系统的动态耦合规律,是城市科学、地理学等领域的重点与难点。尤其在经历外部扰动时,居民出行表现出的韧性更具复杂性和时空波动性。本文借鉴生态学、交通工程、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基于交通供需求动态均衡特性,提出了出行韧性的概念及理论框架,构建了适用于多维度的出行韧性评价方法体系。同时,本文采用手机信令、地铁刷卡等多源大数据,基于出行韧性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出行韧性的空间分异及群体差异。出行韧性研究可以为城市精细化管理与韧性城市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 全球变化影响及响应
    蒋卫国, 张泽, 凌子燕, 邓雅文
    地理学报. 2023, 78(9): 2223-2240. doi: 10.11821/dlxb202309007
    PDF全文 (2945) HTML (1369)   可视化   收藏

    湿地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为遏制全球湿地继续丧失,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保护修复举措。本文梳理了国际组织和部分国家湿地保护修复举措,全面诠释了中国湿地保护修复管理经验,提出湿地资源未来研究需要从国际前沿与国家战略、社会经济与智慧服务等层面展开。结果显示:① 1997—2023年27个国际湿地日为当年的湿地保护与管理提供新目标和新任务,1980—2022年14届国际《湿地公约》大会重要议题和成果为未来一段时期湿地发展提供新方向和新挑战。2023—2035年应该提升湿地生态功能,推动湿地可持续发展,攻克脆弱湿地生态系统生态修复技术瓶颈。② 1992—2022年是中国全面开启保护湿地修复新阶段,总体形成了“国家战略部署—法律政策建立—工程规划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保护修复经验,强调要从国家法律层面规定和编制对湿地长期保护的规划,创新修复治理技术和应用体系,多部门协同分工,有效解决湿地保护修复的复杂问题。③ 湿地未来趋势研究应该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多个国际公约”促进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实践,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湿地保护修复管理服务,面向“学科发展—全域监管—综合评估—智慧决策”的交叉融合和学术创新发展研究。

  • 产业与区域发展
    张学波, 付文硕, 马海涛
    地理学报. 2023, 78(10): 2392-2411. doi: 10.11821/dlxb202310002
    PDF全文 (2152) HTML (1356)   可视化   收藏

    区域经济韧性与其产业结构状况密切相关,二者的演变是否存在时空关联性以及如何关联需要进一步探究。基于企业和产业的微、中观视角,利用京津冀地区多年份经济增长和企业状态数据,检验了地区经济韧性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关联性,筛选了影响地区经济韧性的主要产业,剖析了经济韧性与产业结构演变的耦合关联机理。结果表明:① 京津冀地区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与缓慢增长阶段交替出现,经济韧性呈现波动增强的态势;北京、天津和石家庄等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较高的经济韧性,空间上呈现中心—外围结构。② 地区经济韧性与产业结构演变空间关联显著,在较为发达的北京、天津等地区高经济韧性—高产业结构多样化关联集聚较为明显;时间序列上,二者表现出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和演变的一致性。③ 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逐步改善,相比产业结构效应,区域竞争力效应对经济韧性的贡献较大;第一产业、消费性服务业和社会性服务业对地区经济抵抗力韧性的提升发挥了关键作用;消费性服务业和社会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地区经济恢复力韧性的提升。④ 地区产业结构的演替驱动了发展路径的演化以及经济韧性的分异;京津冀地区经济韧性与产业结构演变的时空耦合关联以时间尺度为主,空间上并未导致地区空间结构的根本性重构,中心—外围结构仍较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