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姚俊, 施野, 张国安. 近50年来长江河口分汊型河槽水体和泥沙容量的变化过程[J]. 地理学报, 2015, 70(5): 828-836. |
[2] |
杨云平, 张明进, 邓金运, 李义天, 樊咏阳. 长江口悬沙浓度变化的同步性和差异性[J]. 地理学报, 2014, 69(11): 1615-1627. |
[3] |
罗娅, 杨胜天, 刘晓燕, 刘昌明, 宋文龙, 董国涛, 赵海根, 娄和震. 黄河河口镇—潼关区间1998-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J]. 地理学报, 2014, 69(1): 42-53. |
[4] |
杨云平, 李义天, 孙昭华, 樊咏阳. 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悬沙浓度变化趋势及成因[J]. 地理学报, 2013, 68(9): 1240-1250. |
[5] |
郭磊城, 何青, Dano ROELVINK, Zhengbing WANG, Mick VAN DER WEGEN. 河口海岸中长时间尺度动力地貌系统模拟研究与进展[J]. 地理学报, 2013, 68(9): 1182-1196. |
[6] |
计娜, 程和琴, 杨忠勇, 胡浩, 陈祖军. 近30 年来长江口岸滩沉积物与地貌演变特征[J]. 地理学报, 2013, 68(7): 945-954. |
[7] |
刘红, 何青, 王亚, 陈吉余. 长江河口悬浮泥沙的混合过程[J]. 地理学报, 2012, 67(9): 1269-1281. |
[8] |
彭俊, 陈沈良, 李谷祺, 刘锋, 陈广泉. 黄河三角洲岸线及现行河口区水下地形演变[J]. 地理学报, 2012, 67(3): 368-376. |
[9] |
和玉芳, 程和琴, 陈吉余. 近百年来长江河口航道拦门沙的形态演变特征[J]. 地理学报, 2011, 66(3): 305-312. |
[10] |
刘锋, 陈沈良, 彭俊, 陈广泉. 近60 年黄河入海水沙多尺度变化及其对河口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11, 66(3): 313-323. |
[11] |
焦树林, 陶贞, 高全洲, 刘昆, 佘建伟, 丁健, 刘祖发. 西江河口段溶解无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变化[J]. 地理学报, 2008, 63(5): 553-560. |
[12] |
吴超羽, 任杰, 包芸, 史合印, 雷亚平, 何志刚, 唐兆民. 珠江河口“门”的地貌动力学初探[J]. 地理学报, 2006, 61(5): 537-548. |
[13] |
刘敏,侯立军,许世远,欧冬妮,蒋海燕,余婕,GardnerWayneS. 长江口潮滩有机质来源的C、N稳定同位素示踪[J]. 地理学报, 2004, 59(6): 918-926. |
[14] |
张二凤,陈西庆. 长江大通-河口段枯季的径流量变化[J]. 地理学报, 2003, 58(2): 231-238. |
[15] |
李玉中,陈沈良. 洋山港海域与长江口相似性研究[J]. 地理学报, 2002, 57(6): 662-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