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杜鸿, 夏军, 曾思栋, 佘敦先, 张永勇, 严子奇. 淮河流域极端径流的时空变化规律及统计模拟[J]. 地理学报, 2012, 67(3): 398-409. |
[2] |
孔凡哲, 宋晓猛, 占车生, 叶爱中. 水文模型参数敏感性快速定量评估的RSMSobol方法[J]. 地理学报, 2011, 66(9): 1270-1280. |
[3] |
严子奇, 夏军, Lars Gottschalk. 基于水文随机方法的大尺度径流空间插值图化研究——淮河流域蚌埠以上区间为例[J]. 地理学报, 2010, 65(7): 841-852. |
[4] |
张广胜1, 2, 朱诚1, 王吉怀3, 朱光耀4, 马春梅1, 郑朝贵5, 赵兰会6, 李中轩1, 朱青1, 金爱春7. 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4.5-4.0 ka BP龙山文化的环境考古[J]. 地理学报, 2009, 64(7): 817-827. |
[5] |
胡金明,邓伟,唐继华,柳江. 隋唐与北宋淮河流域湿地系统格局变迁[J]. 地理学报, 2009, 64(1): 43-52. |
[6] |
马定国, 刘影, 陈洁, 郑林, 张文江. 鄱阳湖区洪灾风险与农户脆弱性分析[J]. 地理学报, 2007, 62(3): 321-332. |
[7] |
黄润, 朱诚, 郑朝贵. 安徽淮河流域全新世环境演变对新石器遗址分布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05, 60(5): 742-750. |
[8] |
来红州,莫多闻. 构造沉降和泥沙淤积对洞庭湖区防洪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04, 59(4): 574-580. |
[9] |
师长兴, 章典. 中国洪涝灾害与泥沙关系[J]. 地理学报, 2000, 55(5): 627-636. |
[10] |
王腊春, 谢顺平, 周寅康, 都金康, 潘华良. 太湖流域洪涝灾害淹没范围模拟[J]. 地理学报, 2000, 55(1): 46-54. |
[11] |
李景保. 洞庭湖区1996年特大洪涝灾害的特点与成因分析[J]. 地理学报, 1998, 53(2): 166-173. |
[12] |
朱诚, 于世永, 卢春成. 长江三峡及江汉平原地区全新世环境考古与异常洪涝灾害研究[J]. 地理学报, 1997, 52(3): 268-278. |
[13] |
顾朝林, 陈田, 史培军
. 1991年苏皖城市洪涝灾害成因分析
[J]. 地理学报, 1992, 47(4): 289-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