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1982, Vol. 37 ›› Issue (4): 407-420.doi: 10.11821/xb198204007
吕德康, 张克映
出版日期:
1982-10-15
发布日期:
1982-10-15
Lu De-kang, Chang Ke-ing
Online:
1982-10-15
Published:
1982-10-15
摘要: 一、引言 云南高原南部(滇南,99°—106°E,21°30′—24°30′N)横断山脉重迭,河谷深切,气候垂直变化突出。又是热带西南季风和热带东南季风交汇之地,两种季风气流受地形障碍发生突变。形成一焚风雨影区,即年湿润指数小于1的干燥气候区。
吕德康, 张克映. 云南南部热量指标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垂直—水平气候(热量)带的划分[J]. 地理学报, 1982, 37(4): 407-420.
Lu De-kang, Chang Ke-ing. THE VARIATION OF THERMAL INDEX WITHALTITUDES AND THE DIVISION OF VERTICAL-HORIZONTAL CLIMATIC ZONES OF THE SOUTHERNPART OF YUNNAN PROVINC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82, 37(4): 407-420.
[1] | 曹娟, 张朝, 张亮亮, 骆玉川, 李子悦, 陶福禄.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和作物模型快速评估低温冷害对大豆生产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20, 75(9): 1879-1892. |
[2] | 陶泽兴, 葛全胜, 王焕炯. 1963—2018年中国垂柳和榆树开花始期积温需求的时空变化[J]. 地理学报, 2020, 75(7): 1451-1464. |
[3] | 姚永慧, 寇志翔, 胡宇凡, 张百平. 秦巴山区马尾松林和油松林的空间分布及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划分[J]. 地理学报, 2020, 75(11): 2298-2306. |
[4] | 何丽烨, 程善俊, 马宁, 郭军. 海河流域夏季降水关键区季内演变及其环流配置的定量化分析[J]. 地理学报, 2020, 75(1): 41-52. |
[5] | 董玉祥, 徐茜, 杨忍, 徐成东, 王钰莹.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中国陆地热带北界探讨[J]. 地理学报, 2017, 72(1): 135-147. |
[6] | 陈晓玲, 曾永年. 亚热带山地丘陵区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以湖南省为例[J]. 地理学报, 2016, 71(1): 35-48. |
[7] | 刘闯, 石瑞香, 吕婷婷, 陈文波, 周翔, 王正兴. 世界屋脊生态地理区山地高度分类数据集内容与成果[J]. 地理学报, 2014, 69(s1): 20-24. |
[8] | 戴声佩, 李海亮, 罗红霞, 赵一飞. 1960-2011年华南地区界限温度10℃积温时空变化分析[J]. 地理学报, 2014, 69(5): 650-660. |
[9] | 尹宜舟, 肖风劲, 罗勇, 赵珊珊. 我国热带气旋潜在影响力指数分析[J]. 地理学报, 2011, 66(3): 367-375. |
[10] | 段海来1, 2, 千怀遂1, 杜尧东2. 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气候风险评估[J]. 地理学报, 2010, 65(3): 301-312. |
[11] | 邓辉,陈义勇,贾敬禹,莫多闻,周昆叔. 8500 a BP以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古文化遗址分布的演变[J]. 地理学报, 2009, 64(9): 1113-1125. |
[12] | 杜军,翁海卿,袁雷,马鹏飞,拉巴. 近40 年西藏怒江河谷盆地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J]. 地理学报, 2009, 64(5): 581-591. |
[13] | 杨玉盛, 谢锦升, 盛浩, 陈光水, 李旭. 中亚热带山区土地利用变化 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和质量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07, 62(11): 1123-1131. |
[14] | 李森, 孙武, 李凡, 林培松, 郑影华, 聂磊. 海南岛西部热带沙漠化土地特征与成因[J]. 地理学报, 2005, 60(3): 433-444. |
[15] | 马建华. 试论伏牛山南坡土壤垂直分异规律——兼论亚热带北界的划分[J]. 地理学报, 2004, 59(6): 998-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