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1981, Vol. 36 ›› Issue (3): 267-279.doi: 10.11821/xb198103003
刘华训
出版日期:
1981-07-15
发布日期:
1981-07-15
Liu Huaxun
Online:
1981-07-15
Published:
1981-07-15
摘要: 地球上植被的大型分布,明显地呈现地带性变化。平地上表现为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和干燥度地带性;山地上表现为垂直(地)带性,就是所谓“三维空间”分布现象。我国地广山多,自然条件复杂,研究山地植被的分布规律不但具有理论意义,而且也富有实践意义。
刘华训. 我国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J]. 地理学报, 1981, 36(3): 267-279.
Liu Huaxun. THE VERTICAL ZONATION OF MOUNTAINYEGETATION 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81, 36(3): 267-279.
[1] | 姚永慧, 张俊瑶, 索南东主. 南北过渡带1∶5万植被类型图遥感制图案例研究[J]. 地理学报, 2020, 75(3): 620-630. |
[2] | 俞洁辉, 刘新圣, 罗天祥, 张林. 念青唐古拉山北麓草甸海拔分布上限土壤温湿度的季节变化[J]. 地理学报, 2012, 67(9): 1246-1254. |
[3] | 陶贞,沈承德,高全洲,孙彦敏,易惟熙,李英年. 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J]. 地理学报, 2006, 61(7): 720-728. |
[4] | 江源, 黄晓霞, 黄秋如, 刘全儒, 韩京莎. 小五台山亚高山景观尺度水热条件与植被关系[J]. 地理学报, 2005, 60(4): 698-704. |
[5] | 李英年,王勤学,古松,伏玉玲,杜明远,赵亮,赵新全,于贵瑞. 高寒植被类型及其植物生产力的监测[J]. 地理学报, 2004, 59(1): 40-48. |
[6] | 黄晓霞,江源,刘全儒,黄秋如,戴泉玉. 小五台山亚高山草甸生物多样性的空间格局[J]. 地理学报, 2003, 58(2): 186-192. |
[7] | 黄镇国, 张伟强, 陈俊鸿. 中国红土与自然地带变迁[J]. 地理学报, 1999, 54(3): 193-203. |
[8] | 袁国映. 阿尔泰山西部地区的垂直自然带[J]. 地理学报, 1986, 41(1): 32-40. |
[9] | 郑度, 杨勤业. 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几个问题[J]. 地理学报, 1985, 40(1): 60-69. |
[10] | 赵松乔.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一个新方案[J]. 地理学报, 1983, 38(1): 1-10. |
[11] | 申元村. 黑龙江省嫩江地区自然带分异的基本特征及其农业布局问题[J]. 地理学报, 1982, 37(3): 281-290. |
[12] | 黄锡畴, 朱颜明, 富德义, 孟宪玺, 佘中盛.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化学结构[J]. 地理学报, 1982, 37(1): 65-75. |
[13] | 蒋忠信. 关于自然地带性数学模式之商讨[J]. 地理学报, 1982, 37(1): 98-103. |
[14] | 沼泽研究室. 三江平原自然环境变化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初步探讨[J]. 地理学报, 1981, 36(1): 33-46. |
[15] | 牛文元. 自然地带性的理论分析[J]. 地理学报, 1980, 35(35): 288-2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