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1982, Vol. 37 ›› Issue (4): 349-363.doi: 10.11821/xb198204002
叶青超
出版日期:
1982-10-15
发布日期:
1982-10-15
Ye Qing-chao
Online:
1982-10-15
Published:
1982-10-15
摘要: 三角洲的建造是流域系统内侵蚀,搬运和沉积过程的有机部分。对以多沙特性著称的黄河来说,这个地质作用尤其显著,每年几乎有五分之三的泥沙沉积在河口区,致使三角洲迅速地向渤海大陆架推进。
叶青超. 黄河三角洲的地貌结构及发育模式[J]. 地理学报, 1982, 37(4): 349-363.
Ye Qing-chao. THE GEO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YELLOWRIVER DELTA AND ITS EVOLUTION MODEL[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82, 37(4): 349-363.
[1] | 何磊,叶思源,袁红明,薛春汀. 黄河三角洲利津超级叶瓣时空范围的再认识[J]. 地理学报, 2019, 74(1): 146-161. |
[2] | 夏非, 张永战, 王瑞发, 张振克, 彭修强. 苏北废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范围研究述评[J]. 地理学报, 2015, 70(1): 29-48. |
[3] | 刘小喜, 陈沈良, 蒋超, 胡进, 张林. 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脆弱性评估[J]. 地理学报, 2014, 69(5): 607-618. |
[4] | 罗娅, 杨胜天, 刘晓燕, 刘昌明, 宋文龙, 董国涛, 赵海根, 娄和震. 黄河河口镇—潼关区间1998-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J]. 地理学报, 2014, 69(1): 42-53. |
[5] | 刘艳霞, 黄海军, 丘仲锋, 陈纪涛, 杨曦光. 基于影像间潮滩地形修正的海岸线监测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J]. 地理学报, 2012, 67(3): 377-387. |
[6] | 彭俊, 陈沈良, 李谷祺, 刘锋, 陈广泉. 黄河三角洲岸线及现行河口区水下地形演变[J]. 地理学报, 2012, 67(3): 368-376. |
[7] | 连煜, 王新功, 黄翀, 刘高焕, 王瑞玲, 张绍锋,刘月良,Bas Pedroli, Michiel van Eupen. 基于生态水文学的黄河口湿地生态需水评价[J]. 地理学报, 2008, 63(5): 451-461. |
[8] | 王红, 刘高焕, 宫鹏. 利用Cokriging提高估算土壤盐离子浓度分布的精度——以黄河三角洲为例[J]. 地理学报, 2005, 60(3): 511-518. |
[9] | 李安龙,李广雪,曹立华,张庆德,邓声贵. 黄河三角洲废弃叶瓣海岸侵蚀与岸线演化[J]. 地理学报, 2004, 59(5): 731-737. |
[10] | 黄海军,樊辉. 黄河三角洲潮滩潮沟近期变化遥感监测[J]. 地理学报, 2004, 59(5): 723-730. |
[11] | 李德文,崔之久,刘耕年. 湘桂黔滇藏红色岩溶风化壳发育模式[J]. 地理学报, 2002, 57(3): 293-300. |
[12] | 岳天祥,叶庆华. 景观连通性模型及其应用[J]. 地理学报, 2002, 57(1): 67-75. |
[13] | 许学工, 陈晓玲, 郭洪海, 林辉平.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质量变化[J]. 地理学报, 2001, 56(6): 640-648. |
[14] | 关元秀, 刘高焕, 王劲峰. 基于GIS的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分区[J]. 地理学报, 2001, 56(2): 198-205. |
[15] | 虞志英, 樊社军, 金缪. 江苏北部废黄河口水下三角洲稳定性和深水港建设[J]. 地理学报, 1998, 53(s1): 158-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