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1981, Vol. 36 ›› Issue (3): 315-327.doi: 10.11821/xb198103007
裘善文, 姜鹏, 李风华, 夏玉梅, 王曼华, 汪佩芳
出版日期:
1981-07-15
发布日期:
1981-07-15
Qiu Shanwen, Jiang Peng, Li Fenghua, Xia Yumei, Wang Manhua, Wang Peifang
Online:
1981-07-15
Published:
1981-07-15
摘要: 我国东北及其毗邻的海域,自晚冰期以来,自然环境,包括气候、生物群、海陆分布和地貌过程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认识自然环境的历史、现状和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还具有理论意义,对工农业生产和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裘善文, 姜鹏, 李风华, 夏玉梅, 王曼华, 汪佩芳. 中国东北晚冰期以来自然环境演变的初步探讨[J]. 地理学报, 1981, 36(3): 315-327.
Qiu Shanwen, Jiang Peng, Li Fenghua, Xia Yumei, Wang Manhua, Wang Peifang.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81, 36(3): 315-327.
[1] | 于信芳, 庄大方, 王乾坤. 中国东北森林物候期遥感监测数据集[J]. 地理学报, 2014, 69(s1): 72-76. |
[2] | 陈圣波, 杨倩, XIEHongjie, 周超, 路鹏. 中国东北地区时间序列雪盖监测数据集[J]. 地理学报, 2014, 69(s1): 77-82. |
[3] | 赵传燕; 别强; 彭焕华. 祁连山北坡青海云杉林生境特征分析[J]. 地理学报, 2010, 65(1): 113-121. |
[4] | 云雅如, 方修琦, 田青. 中国东北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行为经济学解释[J]. 地理学报, 2009, 64(6): 687-692. |
[5] | 石淑芹, 陈佑启, 姚艳敏, 李志斌, 何英彬. 东北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J]. 地理学报, 2008, 63(6): 574-586. |
[6] | 王士君, 宋飏. 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地理基本框架[J]. 地理学报, 2006, 61(6): 874-584. |
[7] | 朱海峰,王丽丽,邵雪梅,方修琦. 雪岭云杉树轮宽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地理学报, 2004, 59(6): 863-870. |
[8] | 谢安,孙永罡,白人海. 中国东北近50年干旱发展及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J]. 地理学报, 2003, 58(7s): 75-82. |
[9] | 刘增力,方精云,朴世龙. 中国冷杉、云杉和落叶松属植物的地理分布[J]. 地理学报, 2002, 57(5): 577-586. |
[10] | 邓辉. 全新世大暖期燕北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J]. 地理学报, 1997, 52(1): 63-71. |
[11] | 陈育峰, 李克让. 应用林窗模型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群落的可能影响──以四川西部紫果云杉群落为例[J]. 地理学报, 1996, 51(s1): 73-80. |
[12] | 李元芳, 张青松. 阿拉斯加巴罗地区AB-67钻孔的微体动物群及其古环境意义[J]. 地理学报, 1996, 51(3): 251-259. |
[13] | 李元芳, 张青松, 李炳元. 青藏高原西北部17000年以来的介形类及环境演变[J]. 地理学报, 1994, 49(1): 46-54. |
[14] | 方金琪 . 冰后期海面上升对长江中下游影响的探讨 [J]. 地理学报, 1991, 46(4): 427-435. |
[15] | 王宗英, 路有成, 陈发扬 . 皖南低丘茶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J]. 地理学报, 1991, 46(2): 213-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