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期刊
文章
图表
检索
EN
中文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
期刊荣誉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推荐文章
专题
按栏目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
中文
图/表 详细信息
基于水分—能量分配框架的径流变异分解方法
陈兴荣, 刘智勇, 陈晓宏, 林凯荣, 赵铜铁钢, 董玮捷, 缪贝儿, 颜宇
地理学报, 2024, 79(
7
): 1647-1660. DOI:
10.11821/dlxb202407002
图2
1901—1954年和1955—2008年全球83个典型流域降水量、潜在蒸散发、干旱指数和径流量变化的空间分布
注:采用双样本
t
检验计算两个时期气候因子变化的显著性水平,用黑色边界(
p
< 0.05)表示。
本文的其它图/表
表1
气候类型区划分标准
图1
Budyko分解法及水分—能量分配框架方法对比
图3
不同气候分区下流域降水量、径流量、潜在蒸散发和干旱指数变化趋势
表2
全球83个典型流域不同驱动因子对径流变异的绝对贡献率(%)
表3
各气候类型区内驱动因子对径流变异的绝对贡献率(%)
图4
采用Budyko分解法及水分—能量分配框架计算的全球83个典型流域各驱动因子引起的径流变异
注:黑线代表基准期(1901—1954年)和变化期(1955—2008年)径流总体变异。
表4
Budyko分解法及水分—能量分配框架计算的气候变化对径流变异的贡献率比较
图5
全球83个典型流域气候和下垫面因素变化引起的相对于基准期径流变异的百分比对比
图6
1901—1954年和1955—2008年全球83个典型流域的水热状态轨迹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