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 详细信息

中国村镇特色的空间分异格局和综合区划
陶岸君
地理学报, 2023, 78(12): 3144-3160.   DOI: 10.11821/dlxb202312014

特色区 地景特色 聚落特色 建筑特色 文化特色
A 东北特色区 苍茫的黑土地和林海雪原,水系丰富,有水田 规模适中,多呈矩形或梭形 皆为平房,院落疏朗,房屋间距大,山区有井干式民居,形制受东北少数民族影响 汉族和东北少数民族混居,鲜明的移民屯垦文化,部分地区兼营畜牧业
B 华北特色区 广袤的平原,旱地为主且划分规整,水系和植被覆盖较少 极高密度,呈大规模团块状,布局方正,街巷呈方格网状 合院式民居,多平房,坐北朝南,多抬梁式结构、硬山屋顶 北方系汉族为主体,事农耕,聚族而居
C 黄土高原特色区 塬、墚、峁等各类黄土地貌发育,旱地梯田和温带果园为主 台塬区为大规模团块状,丘陵山区沿等高线平行条状分布 有窑洞分布,院落多为窄院,多楼居和拱券式结构,多单坡屋顶 西北系汉族为主体,聚族而居
D 华东特色区 水网稠密,田园秀美,山间多茶园、竹林 亲水而居,密度大,规模小,多不规则网状街巷 厅井式民居,两层居多,粉墙黛瓦,有特色鲜明的封火墙 江淮、吴越系汉族占主导,重文教,工商业发达
E 华中特色区 河湖纵横的红土地,大型圩田广布,山区多茶园、竹林 密度大,规模小,用地形状偏长 多青砖青瓦房和土筑民居,有马头墙,山墙搁檩结构常见 南北移民要冲,西南、湘、赣、客等多元文化交融明显,重耕读
F 闽客特色区 小型河流冲积出的滨海小平原,深山密林下的秀丽溪谷 选址讲究风水,呈向心式布局,多大体量巨型村落 民居体量巨大,多中庭护厝式院落,多悬山屋顶,广泛存在土楼、围楼等防御式建筑组群 闽客交融,文化碰撞激烈,宗族纽带极强,聚落体系和家族社会圈、祭祀圈高度合一
G 岭南特色区 南国水乡,植被茂密,多蔗田和热带果园 面水而居,前有禾坪和池塘,后靠树林,规模较大,多梳式街巷 民居紧凑,行列拓展,多镬耳式、五行式封火墙 粤、客等多民系聚居,宗族意识浓厚,聚落中多宗祠等祭祀场所
H 川黔特色区 丘陵田坝,梯田广布,多雨多雾,南部多喀斯特地貌 背靠山地沿等高线呈蜿蜒条带状分布,规模较小 民居为穿斗式结构,木架露出,多出檐较深的悬山大屋顶,多干栏式民居 西南系汉族和百濮、苗瑶系少数民族聚居,移民色彩强
I 云南特色区 山高谷深,地形崎岖,多梯田和坝子,红层地貌发育 集中在坝区、河谷,形状多样且不规则 土筑民居和干栏式民居发达且多样,歇山、披厦结构多见 多民族混居,文化多样性极高,和中南半岛诸民族交融明显
J 塞北特色区 辽阔的草原,有沙漠化现象,少耕地 定居点沿路散布,家户相隔较远,聚居不明显 使用可移动的蒙古包、毡房,定居多木屋 蒙古、哈萨克等游牧民族为主,以牧业为主导
K 西北特色区 大漠戈壁中的绿洲,终年少雨,日照强烈 沿路、渠分布,呈平直且狭长的带状 以各类西北系平顶土拱式民居为主,院落围合或呈曲尺形 汉族、回族和西北少数民族混居,受伊斯兰文化影响
L 青藏高原特色区 雪域高原,河谷处广植青稞 集聚于河谷,规模较小呈团块状 住各类邛笼系民居(碉房、崩空等) 藏羌民族世居,农牧结合,藏文化居主导
表2 中国村镇特色区的划分结果和特征总结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