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期刊
文章
图表
检索
EN
中文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
期刊荣誉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推荐文章
专题
按栏目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
中文
图/表 详细信息
中国天山山体效应评估及空间分异归因
张明羽, 张正勇, 刘琳, 张雪莹, 康紫薇, 陈泓瑾, 高煜, 王统霞, 余凤臣
地理学报, 2023, 78(
5
): 1254-1270. DOI:
10.11821/dlxb202305012
地形因子
描述
方法/公式
海拔
山地隆起程度
由DEM数据获取
坡度
地表倾斜程度
利用ArcGIS坡度工具获取
坡向
地形坡面朝向
T
r
a
s
p
=
1
-
c
o
s
π
a
s
p
e
c
t
-
20
/
180
地形位指数
综合反映地形的空间分异特征
T
=
l
g
E
E
-
+
1
×
S
S
-
+
1
地形粗糙度
地面粗糙程度
R
=
1
/
c
o
s
(
s
)
内外程度
距大地形边缘的距离
ArcGIS距离分析
表1
气温反演所需的地形参数
本文的其它图/表
图1
研究区概况
注: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系统GS(2019)1823号标准地图制作,底图边界无修改。
表2
中国天山山体效应空间分异影响因子
图2
中国天山气温、同海拔气温空间分布
图3
中国天山气温、同海拔气温变化特征
表3
中国天山各隆起区同海拔气温分布统计
图4
中国天山同海拔气温剖面图
图5
中国天山同海拔气温空间分异驱动因子交互探测结果
表4
中国天山各隆起区主要驱动因子作用统计
图6
中国天山同海拔气温格局受主要驱动因子作用空间分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