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期刊
文章
图表
检索
EN
中文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
期刊荣誉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推荐文章
专题
按栏目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
中文
图/表 详细信息
中国近代城市体系的位序规模特征——基于1936年《中华民国邮政舆图》的分析
王哲, 郑法川
地理学报, 2021, 76(
8
): 1910-1923. DOI:
10.11821/dlxb202108007
观察范围
q
(斜率)
R
(相关系数)
所有观察值
-0.85
-0.941
观察值前500位城市
-0.94
-0.953
观察值前100位城市
-1.02
-0.898
观察值前50位城市
-0.53
-0.974
1953年(中国前100位城市)
-0.91
-0.990
1963年(中国前100位城市)
-0.84
-0.992
1973年(中国前100位城市)
-0.81
-0.991
表3
基于邮政能力
T
值的近代中国城市位序规模分析结果及与1949年后的对比
本文的其它图/表
图1
邮政点
A
的邮政能力
T
A
示意图
图2
1936年《中华民国邮政舆图》局部
表1
1936年中国邮政网点及官方设定标准
表2
1936年“胡焕庸线”西北半壁邮政网点和邮路比例
图3
1936年中国邮政网点和邮路的空间分布
注:基于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近代中国地图制作。
图4
1936年中国邮政点和邮路核密度空间分布
注:基于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近代中国地图制作。
图5
1936年中国邮政聚集区邮政网点及核密度分布
图6
1936年中国邮政聚集区邮路及核密度分布
图7
基于邮政能力
T
值的近代中国城市位序规模
图8
1936年中国和1930年美国城市位序规模分布比较
表4
基于邮政能力
T
值的近代中国城市位序规模分析结果及美国的对比
图9
近代中美城市位序规模分布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