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旅游地理”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生态与旅游地理
    付强, 诸云强, 孙九林, 孔云峰
    地理学报. 2012, 67(10): 1383-1398.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10009
    Baidu(75)
    以中国畜禽养殖的空间格局为研究目标, 利用2007 年分县的统计数据及农业调查数据, 构建标准猪、地均猪、人均猪等指标, 使用GeoDa、ArcGIS 等软件, 借助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分布图系、重心曲线等方法, 对中国县域畜禽养殖空间分布规律、空间格局进行分析。主要结论:① 空间聚类趋势分析表明, 标准猪和人均猪在全国和局部聚集特征都显著, 而地均猪在全国的聚集特征不明显, 局部有聚集特征;② 虽然标准猪、地均猪和人均猪等不同的刻画方式对应着不同的分布图系、重心曲线和不同的分区方案, 但是却存在着潜在的统一分区方案。只是, 每一分区中各级别重心的归属依据与相邻级别重心的间距进行调整。由此, 中国畜禽养殖可分为畜养极疏区、稀疏区、相对稀疏区、一般稀疏区、一般区、相对密集区、密集区、高密区等8 个区;③ 存在着一条畜禽养殖疏密分界线, 该线自内蒙古新巴尔虎左右旗交界处到海南省东方市西海岸。
  • 生态与旅游地理
    房艳刚, 刘继生
    地理学报. 2012, 67(10): 1399-1410.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10010
    Baidu(26)
    乡村景观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在整个人地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 世纪下半叶以来, 城市化、交通网络和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乡村景观。不同学科、不同研究者对此有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认识、解释和评价, 这影响了对乡村景观变迁的理性认识, 以及对乡村景观的高效利用和保护。本文采用理想类型叙事法, 利用国内外研究成果, 对乡村景观的变迁进行叙事分析, 提出更具包容性和解释力的4 种乡村景观变迁理想类型叙事:保护叙事、现代化叙事、公平生存叙事和内生发展叙事, 更客观全面地凝练乡村景观变迁的多元价值观、理论基础、核心假设和基本观点与建议。最后本文提出了乡村景观分异的7 种情景类型, 每种情景类型具有不同的判征指标、空间区位指向、主体景观和主要功能, 并结合理想类型叙事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以期为未来建设健康、富有生产力和吸引力、和谐的乡村景观提供科学参考。
  • 生态与旅游地理
    徐美, 朱翔, 刘春腊
    地理学报. 2012, 67(10): 1411-1422.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10011
    Baidu(272)
    基于1996-2010 年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的相关数据, 从压力、状态、响应3 方面构建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运用RBF模型对2011-2015 年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演变趋势进行预测, 并结合预警指数和警度标准对1996-2015 年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警情状况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① RBF模型有较高的模拟精度, 能够较好地拟合2011-2015 年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各系统的发展趋势。② 就各子系统的安全警度而言, 1996-2010 年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的压力和状态系统的警度呈波动上升趋势, 响应系统的警度呈下降趋势, 2011-2015 年, 压力系统将逐步由“中警”(黄灯) 转变为“重警”(橙灯), 状态系统将处于“中警”(黄灯) 状态, 响应系统将处于“无警”(绿灯) 状态。③ 总体而言, 1996-2010 年, 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警度呈略有下降态势, 2011-2015 年, 预警指数将处于0.42 左右, 警度将处于“中警”(黄灯) 状态。④ 影响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农业经济比重、建设占用耕地面积量、自然灾害受灾面积比重、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第三产业比重、自然保护区面积比重等, 是今后调控的重点。
  • 生态与旅游地理
    王朝辉, 陆林, 方婷, 夏巧云
    地理学报. 2012, 67(10): 1423-1437.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10012
    Baidu(141)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借助GIS空间分析手段, 研究世博建设期上海市旅游住宿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 探索大都市住宿产业空间格局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发现:① 世博建设初期, 上海市住宿产业呈现“两中心集聚、沿一轴线梯度向外分布”的初始格局;到世博举办时形成“多中心集聚、多轴线梯度分布”的总体格局。② 世博建设期, 住宿产业空间布局逐渐从内环线向外环线扩散, 主要集聚中心由两个演化成多个, 空间上呈现3 个显著的演化方向, 即城市西北方向、浦东方向和沿黄浦江两岸由中心地区向两端延伸的发展方向。③ 世博建设期, 上海旅游住宿产业发展速度先低后高, 星级饭店呈现高集聚—高集聚的发展特征;经济饭店呈现低集聚—高集聚的发展特征。④ 世博会对上海住宿产业布局影响显著, 形成了以世博园区为中心的产业集聚中心与密集分布区, 相对而言, 世博会对经济型饭店产业影响强度高于星级饭店。⑤ 总体上, 住宿产业空间格局形成演化与城市发展格局、城市功能结构演化相一致, 政治、经济、重大事件以及发展环境、企业个体等各种要素, 通过互相影响的综合作用机制有效地推动了住宿产业在城市地理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相结合的时空格局演化。⑥ 上海世博会通过政府政策、对城市发展的综合影响、巨大的经济效应以及后世博开发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作用, 共同影响住宿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的方向与速度。本研究为重大事件影响背景下的住宿产业体系建设布局以及大都市旅游产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 生态与旅游地理
    龙开胜, 赵亚莉, 张鸿辉, 陈利根, 卢方方, 顾媛媛
    地理学报. 2012, 67(8): 1125-1136.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08010
    Baidu(16) CSCD(7)
    生态地租是衡量资源稀缺的社会经济效果的重要指标。在测算2002 年和2007 年中国各省份单位经济产出生态地租量和生态地租总量的基础上, 运用ArcGIS 和GeoDA软件分析生态地租空间分异规律;并进一步采用传统回归分析以及空间相关性分析等方法, 辨析生态地租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中国单位经济产出生态地租量具有西南、东北低, 冀豫高的稳定分布特征, 中西部地区呈增长趋势, 东部地区则呈减少趋势, 总体分布比较分散;② 生态地租总量空间分异表现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和东中西部分异特征, 形成了明显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类型区, 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是生态地租总量高度集中区域, 西部地区则相对较低;③ 生态地租空间分异受到人口、经济和产业结构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经济密度、人均消费水平及人均GDP与生态地租总量在空间关联性上显著正相关, 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农业比重与生态地租总量之间显著负相关, 存在空间上的分散性。
  • 生态与旅游地理
    苏勤, 钱树伟
    地理学报. 2012, 67(8): 1137-1148.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08011
    Baidu(119) CSCD(11)
    地方感强调地方本身具有的特质及人与地之间的情感连结关系, 是近年来国外环境心理学和游憩地理学的热点论题。以世界遗产地苏州古典园林为例, 基于旅游涉入、旅游吸引力、旅游功能、地方感、遗产保护态度与遗产保护行为6 个潜变量, 构建地方感结构关系模型, 通过设计量表并回收909 份有效调查样本, 运用SPSS、Amos 软件及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 探讨了旅游者地方感的影响关系路径及运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 由地方感前因影响导入机制与后果效应输出机制构成的“导入—输出”系统机制的运行过程与结果是苏州古典园林旅游者地方感的影响关系机理;② 地方感前因变量旅游涉入、旅游吸引力、旅游功能均对地方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同时地方感的形成对遗产保护态度及遗产保护行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效应;③ 旅游吸引力对地方感的影响最小(0.341), 旅游涉入对地方感的影响最小(0.252);④ 地方感的形成对旅游者的遗产保护态度及遗产保护行为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效应, 其对遗产保护行为的影响(0.467) 比对保护态度的影响(0.420) 更加显著。对地方感前因变量与后果效应进行整合分析, 探讨地方感影响关系机理, 以期为我国遗产地的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调互利提供借鉴及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