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区域发展”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城市与区域发展
    曹宛鹏, 杜德斌
    地理学报. 2025, 80(4): 956-975. doi: 10.11821/dlxb202504007

    对外援助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也是透视美国国家战略的窗口。在当前全球局部冲突与动荡频发之际,探讨美国对外援助的动机有助于理解和把握美国的国家战略意图。本文利用2000—2019年美国对外援助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等方法,从利他主义、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3个方面,探讨美国对外援助的空间演化规律及其驱动路径。研究发现:① 美国对外援助呈现出先增后稳的基本趋势,军事安全和经济发展援助是重点援助类型。② 美国对外援助时空分异显著。中东和北非长期是援助重点地区但有降低趋势,主要受军事安全、经济发展和人道主义援助;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是新的援助增长极,主要受社会部门、经济发展和人道主义援助;其他地区受美国援助规模较小且逐步降低。③ 美国对外援助的关键驱动因素由经济发展水平和出口规模向地缘战略、政治关系和制度质量因素拓展,总体呈现出由经济利益驱动逐步向地缘政治利益驱动转变的趋势,这可能与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有关。从具体援助类型来看,经济发展、社会部门、人道主义和其他援助属于经济利益驱动型,军事安全援助属于地缘政治利益驱动型,民主政治援助属于民主价值驱动型。不同类型援助服务于不同的对外政策目标,共同构成美国追寻自身利益的工具。本文可为中国对外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 城市与区域发展
    王帮娟, 刘承良, 毛炜圣, 李源
    地理学报. 2025, 80(4): 976-994. doi: 10.11821/dlxb202504008

    商标是衡量产品创新和行业变化的潜在指标,表征更广泛的创新活动和未被专利捕获的软创新。而目前关于商标与创新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商标视角探究中国城市软创新的研究尚未开展。因此,本文基于1980—2021年的商标数据,融合大数据挖掘、数理统计、GIS空间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刻画中国城市软创新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商标规模呈现持续增长和波动变化的复合演化特征,表现出双周期和三阶段演化态势;城市软创新产出呈现出自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递减的“阶梯式”空间分布格局,遵循区域高度集聚规律,等级变化具有稳定性和变化性的双重特征。② 商标类别分布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服务类比重不断上升,小类集中在消费品领域,且保持稳定增长;其空间分布呈现集聚和分散特征,集中类别基本与产业发展趋势及创新驱动特点吻合,呈现与产业结构格局同构态势。③ 互联网发展、新企业的形成、技术创新对商标强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口规模、人均GDP和城市货物出口对商标强度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商标申请强度在不同行业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特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商标活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与政府服务部门之间存在负相关。

  • 城市与区域发展
    李佳洺, 桂淳文
    地理学报. 2025, 80(4): 995-1008. doi: 10.11821/dlxb202504009
    准确把握新时期行业扩散过程的特征和规律对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解决现阶段区际产业有序承接转移等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城市间的行业投资数据,采用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ZINB模型)等对比分析了中国13个主要行业在城市间扩散过程的差异性特征,厘清了扩散强度和扩散可能性的差异化作用。结果表明:① 无论是投资来源城市还是目标城市,城市规模的扩大都有利于城市间行业扩散强度的增强,且多数行业扩散强度对于投资来源城市的规模变化更为敏感;② 13个行业都更倾向于向距离较近、规模较大的城市扩散,空间距离主要影响行业扩散的可能性,而等级距离更多地影响扩散强度;③ 综合考虑空间距离和等级距离的差异化影响,13个行业可以分为空间距离和等级距离双重强约束型、强空间距离—中等等级距离约束型、强空间距离—弱等级距离约束型、强等级距离—弱空间距离约束型4种类型;④ 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应构建区域—省两级中心体系,而消费性服务业宜形成区域—省—重点市三级中心体系。
  • 城市与区域发展
    王圣云, 潘柳欣, 王振波
    地理学报. 2025, 80(4): 1009-1030. doi: 10.11821/dlxb202504010

    不断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是中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应有之义。本文融合夜间灯光数据与GDP统计数据构建实际经济指数(GEI),运用泰尔指数、尺度方差模型和空间过滤模型对2000—2020年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研究发现:① 2000—2020年中国区域经济绝对差异逐年扩大,但相对差异整体趋于缩小;② 不同区域划分下,中国区域经济尺度方差均呈现出市级>县级>省级>大区域的递减格局,市级的尺度方差增幅最大且贡献率最高,缩小市间差异是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关键;③ 2000—2020年空间自相关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贡献率由23.804%提高至26.079%,不考虑空间自相关因素会导致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高估;④ 空间自相关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具有尺度敏感性,空间尺度越小,区域经济差异对空间自相关的敏感性越强。经空间过滤后,即剔除空间自相关因素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由市间差异最大变为县域间差异最大;⑤ 人力资本、产业结构、消费规模、财政分权对中国实际经济指数的影响显著为正,但这些因素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本文可为中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多尺度、精细化、差异化的决策参考。

  • 城市与区域发展
    盖美, 曾安琪, 徐玉梅, 徐晶晶, 岳鹏, 斯铁鑫
    地理学报. 2025, 80(4): 1031-1051. doi: 10.11821/dlxb202504011

    陆海多要素匹配是海岸带韧性演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探究陆海多要素匹配对海岸带韧性的影响机制是沿海地区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2005—2021年面板数据,运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和秩匹配度方法测度中国海岸带韧性与陆海多要素匹配度,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陆海多要素匹配对海岸带韧性的影响机制,并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设置了4个仿真情景,模拟陆海多要素匹配与海岸带韧性的发展演变趋势。研究发现:① 中国海岸带韧性呈稳定增长趋势,广东、上海的韧性水平相对较高,广西、海南的韧性水平较低。② 陆海多要素秩匹配度呈“匹配→不匹配→匹配”的波动趋势,广东和上海匹配度较高,辽宁和广西匹配度较低。③ 陆海多要素协调匹配有利于提升海岸带韧性,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城镇化等因素对海岸带韧性也具有正向影响。④ 通过比较4个情景方案,情景四即综合调控陆海多要素匹配关系,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海岸带韧性。研究成果可为中国海岸带韧性发展规划多方案模拟、评估和决策提供科学服务。

  • 城市与区域发展
    薛嘉顺, 杨宇, 方创琳, 张璐, 张海平, 张新
    地理学报. 2025, 80(4): 1052-1067. doi: 10.11821/dlxb202504012

    居民生活用电的平等性问题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 7的重要内容,而广东省是中国城乡融合的领先省份,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的平等性及其变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然而,目前缺乏基于精细尺度数据实现地理空间的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统计和分析。本文基于夜间灯光遥感、全球人类居住层(GHSL)等数据,研发了2000—2020年连续21年的500 m网格城乡居民生活用电数据集,刻画了广东省居民生活用电的城乡不平等性及其时空特征。研究表明: ① 2000—2020年广东省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不平等的相关指数大幅下降,不平等性指数和总体泰尔系数降至0.83和0.013,城乡内部不平等愈发重要。② 珠三角城乡居民生活用电水平最平等,其极低密度乡村地区已经超过城市中心区成为人均居民生活用电量最高的区域。③ “城市中心区集中”和“极低密度乡村地区反超”成为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的两个显著空间特征。④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显示,不同地级市的城市中心区居民生活用电最平等,而半密集城市聚集区和乡村聚集区最不平等。本文突破了统计调查数据成本高、精度低的客观局限,丰富了城乡多元空间视角下的能源研究,为从空间上刻画中国及世界其他区域城乡能源电力消费特征提供了普适性框架。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认识广东省城乡能源不平等性、推动区域能源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决策支撑。

  • 城市与区域发展
    田明, 田一聪, 张文忠
    地理学报. 2025, 80(4): 1068-1088. doi: 10.11821/dlxb202504013

    作为地球“第三极”和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SDGs构建了经济发展、社会包容、公共设施和环境保护4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了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个年份青藏高原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转移支付的可持续发展效应,揭示了青藏高原工业发展模式和城镇人口集聚度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研究发现:① 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不同维度差异较大,环境指数高,经济指数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小,从2000年到2020年经济、社会和公共设施都获得了大幅提升,环境指数保持平稳,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取得了长足进展。② 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区域分异明显,高原主体西藏和青海低于外围,柴达木—湟水谷地、横断山区和“一江两河”东段地区为可持续发展高水平地区,三江源地区、藏北高原和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为可持续发展洼地。③ 工业化、城镇化与转移支付对经济发展、社会包容、公共设施3个维度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环境具有负向效应,对总体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以正向效应为主。转移支付在平衡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④ 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增加和城镇人口集聚度的提升能够有效降低工业化和城镇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摒弃小散工业化模式,走集中式城镇化道路,有利于推进可持续发展各个维度之间的平衡,走向全面可持续发展之路。

  • 城市与区域发展
    尹力, 魏伟, 李泓锐, 夏俊楠, 赵浪, 薄立明
    地理学报. 2025, 80(2): 324-344. doi: 10.11821/dlxb202502005

    中国空间治理愈加强调对国土未来合理演化过程的设计,理性判读先发国家空间优化与调控中可能面临的共性问题和治理经验,是提高国土空间规划对未来预判能力的关键途径。本文从国家尺度解析1976—2021年日本国土空间时空结构、空间转型及空间冲突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在识别关键驱动因子基础上模拟日本未来国土演化趋势。研究结论为:① 1976—2021年日本城镇空间剧烈扩张的同时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但农业空间规模和粮食产量大幅下降,日本国土农业生产能力日益退化造成巨大粮食安全问题,同时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形平坦的平原和湾区集中引发了严重空间冲突。② 日本国土空间演化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全国经济波动和人口结构变化对国土空间演化整体方向未产生显著影响,但能有效改变演化的速率和进程。③ 多种情景下的模拟结果表明日本未来国土空间格局并不会发生结构性变动,农业空间将被持续侵占,伴随着乡村人口不断流失和老龄化程度加深,其国家粮食安全危机将进一步加重,同时日本极有可能在未来10~15年联结东京—中京—近畿三大都市圈形成世界级的巨型老龄化城市群。

  • 城市与区域发展
    张耀军, 陈芸, 巫锡炜
    地理学报. 2025, 80(2): 345-359. doi: 10.11821/dlxb202502006

    大城市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以2006—2019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市辖区为研究样本,从城市标度律的视角探索城市产业转型与人口规模的基本关系及演变规律。研究发现:① 中国城市产业发展受产业整体发展趋势和城市人口规模变化的影响,产业标度因子与产业区位商间的对应关系得到验证:大城市(人口规模排序前5%)的特征产业有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其标度因子为超线性;小城市(人口规模排序末75%)的特征产业有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等产业,其标度因子为次线性;人口规模排序为5%~25%的城市产业结构介于前两类城市的过渡阶段。② 以中国证据验证了城市产业演进规律,平均产业重演指数为0.49,平均城市重演指数为0.37。城市产业结构随城市人口规模“梯度转移”,大城市带动产业升级,并对小城市形成辐射带动效应。研究结论对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具有政策启示。

  • 城市与区域发展
    党荧, 王哲, 张晓虹
    地理学报. 2025, 80(2): 360-376. doi: 10.11821/dlxb202502007

    本文采用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小组(GaWC)的连锁网络模型方法,基于1935年《全国银行年鉴》所载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和票号钱庄2702所(1397家)近代金融机构数据,构建了基于金融业的近代中国城市网络并分析其网络特征、空间结构和凝聚子群分布,最终运用广义线性回归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 基于金融业的近代中国城市网络由中资银行主导,其次为外资银行和票号钱庄。② 在网络联系强度方面,中资银行的城市网络联系形成以“(上海—南京)—(天津—北京)”为顶点的发展轴结构。外资银行的城市联系网络重心在沿海和东北地区。票号钱庄联系网络呈现离散分布。③ 在凝聚子群方面,中资银行城市网络的0子群覆盖长江以北与沿海省份,长江以南遗存多个省域子群。外资银行城市网络分为东北地区与沿海各省两大子群。票号钱庄城市网络子群空间范围差异较大,子群间多处重叠。④ 相较于近代埠际贸易网络,基于金融业的城市网络南北分布更加均衡,整体上空间分布也更为整合;较之基于金融业的现代城市网络,近代网络顶点分布更集中,并更多地与政治中心重合。⑤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济特权,民族资本的繁荣和新式交通条件是影响基于金融业的近代城市网络的重要因素。

  • 城市与区域发展
    胡夏青, 马海涛
    地理学报. 2025, 80(2): 377-395. doi: 10.11821/dlxb202502008

    创新产出是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且日益受到创新合作的推动。经典的“蜂鸣—管道”模型区分了本地和外部合作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但针对二者作用关系的实证研究较为薄弱。基于2010—2019年中国城市发明专利申请数据和专利合作数据,采用地理探测器识别城市内外创新合作对创新产出的驱动作用,并分析其作用在不同时期和城市类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的创新产出与创新合作水平均取得了较大进步,整体经历了从依赖于“蜂鸣”(城市内合作)的内生式创新增长模式向侧重于“管道”(跨城市合作)的外向式创新合作模式的显著转变。“蜂鸣—管道”对城市创新的推动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在不同地域环境、发展阶段、等级层次的城市中表现出差异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认为“蜂鸣”的培育为城市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创新成果的产出提供了原动力,“管道”的成型进一步为城市知识基础的更新和创新复杂性的提升注入了新血液,两者在路径依赖式的演化过程中巩固形成城市内外联系的稳定结构,在协同共振的相互作用下促进了彼此的繁荣。本文将“蜂鸣—管道”理论应用至城市尺度,并揭示了城市内外创新联系作用关系的演化机理,有助于深化对城市创新影响机制的理解,并指导城市创新合作的空间实践。

  • 城市与区域发展
    张军涛, 吴雨阳, 朱悦
    地理学报. 2025, 80(2): 396-414. doi: 10.11821/dlxb202502009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本文聚焦于复杂空间网络视角,在构建改进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的基础上,采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构建空间关联关系矩阵,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03—2021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产业协同集聚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行刻画,并进一步结合区域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探究空间相互作用论、资源场论下关联网络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研究期内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指向性特征未发生变化,区域差异趋于收敛,非均衡分布格局得到改善。②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逐渐呈现出多线程交织的复杂网络形态,整体网络密度不断提高,空间关联性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网络连通性较好、结构稳定性不断增强,个体网络中“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显著。③ 东部地区主要为“净受益”和“经纪人”板块,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为“双向溢出”和“净溢出”板块,空间关联网络以板块间的溢出效应和关联效应为主。④ 空间邻接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劳动力投入水平差异等因素共同驱动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研究结论对于优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关联网络,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 城市与区域发展
    郭倩钰, 孙威, 孙涵
    地理学报. 2025, 80(2): 415-432. doi: 10.11821/dlxb202502010

    产业协同集聚是产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也是产业协同发展在空间上的具体表现。本文从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入手,针对目前研究方法中存在的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MAUP)和可视化效果不佳等构建了综合性的测度方法体系。利用该方法体系以北京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协同集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演变过程和特征。结果表明:① 2018年行业对的集聚跨度的极差为34 km,集聚强度的平均值为0.0858,相比2008年集聚范围更分散,集聚强度有所降低,但设备制造业、科学技术、信息传输服务等知识密集型行业对则更倾向于协同集聚;② 2008年协同集聚水平较高的行业对集中分布在城市核心区,2018年则沿着交通干线向外围地区扩散,形成“多点集聚”的分布形态,并大致与北京市规划的两业融合示范园区相对应;③ 综合来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呈现集聚强度下降,但中高度协同集聚的网格分布扩大,区域间的非均衡性缩小,空间分布得到优化,工业园区、交通可达性和信息技术发展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城市与区域发展
    刘清, 薛德升
    地理学报. 2025, 80(2): 433-452. doi: 10.11821/dlxb202502011

    在中美贸易战全球地缘政治危机背景下,地缘政治与新风险的互动成为GPN 2.0研究的新方向,研究领先企业的全球生产网络的重构进程、战略反应和完整的因果解释动态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利用2023年在上海、深圳、东莞调研的华为及其供应商32家企业访谈数据,研究了在当下中美地缘政治危机中最首当其冲的领先企业华为,从全球生产网络向部分国内生产网络的重构过程,尤其关注了它由深圳向东莞的产业再转移过程中的空间逻辑、区域再布局、行动动者策略和因果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 华为重组的行动者战略主要有3种,一是基于龙头企业带动效应的企业间控制,二是寻求替代性战略伙伴的企业间合作,三是华为与深圳、东莞地方政府议价的企业外博弈战略。重组的焦点分别围绕着地理邻近性、战略联盟的国产替代、土地与房地产、5G市场展开;② 华为重组的动态因子有3种,一是成本—能力比率,主要考虑到降低土地成本和重新优化研发总部、华为南方生产基地、人才培训和员工配套职能;二是市场动因,以ToB为核心开拓国内新的5G市场,形成3大业务集团+5大军团模式,以深圳和东莞的智慧城市项目为主开拓本地市场;三是中美贸易战的风险环境推动了华为扶持国内多元产业链条;③ 华为重组的行动者战略与因果机制有着紧密的互动,风险环境驱动华为的企业间控制,市场动因和风险环境影响华为的企业间合作,优化成本—能力比率和挖掘5G/房地产市场又是华为与地方政府企业外博弈的核心。

  • 城市与区域发展
    张凌媛, 孙九霞
    地理学报. 2025, 80(2): 453-474. doi: 10.11821/dlxb202502012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明晰乡村的主体性水平,从乡村主体性视角透视乡村地域系统的发展水平与影响路径,对理解当前乡村社会“主体在场”与“主体缺场”并行逻辑下如何更好地推进乡村人地关系的适配与协同重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西阳朔县漓江和遇龙河两河流域20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在探讨乡村主体性概念框架、建立乡村主体性影响乡村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熵权TOPSIS法,测度乡村主体性水平及乡村发展水平,进而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究乡村主体性对乡村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的多元影响路径。研究表明:① 乡村主体性理论具备推动乡村地位回归的话语意义、奠定乡村本体内涵的概念意义及明确“农民主体性”的动力意义,可解构为主体类型、主体意识、主体行动3个维度;② 阳朔县两河流域乡村主体性水平较为均衡、各维度水平的空间分异显著;③ 乡村地域系统包括人口、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资源五大子系统,阳朔县两河流域乡村处于中低发展水平;④ 乡村主体性单个要素并不构成影响乡村地域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必要条件,乡村地域系统高耦合协调度的组态路径以乡村主体性充分型为核心,乡村地域系统低耦合协调度的引发以乡村主体缺失型路径为主。

  • 城市与区域发展
    牛方曲, 玄冰成
    地理学报. 2025, 80(2): 475-489. doi: 10.11821/dlxb202502013

    着眼于“一带一路”建设投资安全性,从政商环境与政治倾向两个维度剖析“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家(地区)地缘环境。结果显示,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沿线国家(地区)政商环境略有改善,但空间差异较大,呈现东西两端较好、中部较差的格局;各国家(地区)政商环境无明显的空间依赖性,但有微弱的向好的同质化趋势,其中低分值国家(地区)主要位于前独联体国家、中东及中南半岛地区,这些国家(地区)彼此关联较弱,表现出“同而不和”的特征,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宜集中连片突破。政治倾向评价结果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政治分化明显,对华态度不一,且随着对华态度的升温,政商环境呈下降态势。二者的负相关表明,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地区)相对而言政局动荡、经济落后,他们希冀借力“一带一路”实现本国发展。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在充分考虑投资安全的同时,需积极宣传中国价值观,争取更多政商环境良好国家(地区)的支持和参与。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政商环境落后及政治分化的现实存在,中国迫切需要探索符合“一带一路”地缘模式的地缘政治理论,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同时通过重塑地缘战略叙事重夺政治解释话语权。本文关于政治倾向性的定量评价研究,为国别与区域政治分化研究提供了初步探索,也为推进地缘环境研究提供参考。

  • 城市与区域发展
    李汝资, 黄晓玲, 刘耀彬
    地理学报. 2023, 78(4): 777-791. doi: 10.11821/dlxb202304001
    PDF全文 (5425) HTML (2932)   可视化   收藏

    伴随中国城镇化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增进居民福祉成为核心目标,从“自上而下”的供给侧系统目标优化向“自下而上”的需求侧多维目标协同转变,为理解城镇化内涵提供新视角。本文从人居生活、人文环境、人城关系等维度界定了城镇化内涵框架与指标体系,并运用泰尔指数、方差分解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解析2010—2020年中国城镇化的时空分异规律与影响因素变化。结果发现:2014年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人居生活与人城关系稳步提升,人文环境有较大改善空间。城镇化高水平区域逐步向沿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内陆地区扩展,区域差异明显缩小,地区内差异贡献率呈现扩大趋势。人居生活差异、人城关系差异是城镇化分异的主要原因,2014年以来人文环境差异的贡献率显著增大。对外开放和科技创新始终是人居生活差异的主要作用因子。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政府财政对人文环境差异的作用力逐渐降低。资源禀赋对人城关系差异影响相对较大。本文可为促进中国城镇化发展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撑。

  • 城市与区域发展
    宋伟轩, 曹辉, 涂唐奇, 宋正娜, 陈培阳, 刘春卉
    地理学报. 2023, 78(4): 792-810. doi: 10.11821/dlxb202304002
    PDF全文 (1825) HTML (960)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导向的城市绅士化类型,学区绅士化是指重视教育的中产阶层群体通过高价购买“学区房”实现向名校学区集聚的社会空间过程。基于国内外学者关于学区绅士化的理论分析,以南京为案例城市,采用兴趣点(POI)、房地产市场、手机用户画像和调查问卷等多源数据,开展绅士化学区识别、绅士化群体与空间特征、绅士化强化机制与固化效应等研究。通过熵权TOPSIS模型对南京主城区公办小学学区的绅士化水平进行评价,将218个小学学区根据绅士化程度划分为高度绅士化、较高绅士化、中度绅士化和低度绅士化4种类型。发现高度绅士化学区与单位制度存在紧密关联,学区内聚居着大量拥有较高社会、经济和文化资本并且高度重视子女教育的中产阶层家庭。政策上严格的学区制度、市场化飙升的学区房价和文化域激增的教育焦虑等,不断强化名校教育资源优势及其学区绅士化程度,并将优质教育机会锁定在特定学区空间和较高阶层群体内部。学区绅士化实质上是“学区空间”作为关键驱动要素,推动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相互转换与巩固提升,并实现家庭“社会资本”向下代际转移的过程。这种由于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导致的社会空间重构现象,容易加剧城市内部的贫富分化和阶层固化,为追求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应切实有效推进城市义务教育资源和生源的空间均衡发展。

  • 城市与区域发展
    刘泠岑, 孙中孝, 吴锋, 李玉恒, 张倩
    地理学报. 2023, 78(4): 811-823. doi: 10.11821/dlxb202304003
    PDF全文 (3086) HTML (1501)   可视化   收藏

    消除不平等、实现均衡发展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客观准确地衡量区域发展均衡性是实现共同富裕亟待解决的首要科学问题。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已被证实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代理变量,且因其方便获取、空间覆盖率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本文利用夜间灯光数据和空间化人口数据构造的灯光基尼系数作为发展均衡性的评估指标,测算并分析了2002—2020年中国2900个区县的发展均衡性及其与以平均灯光强度表征的区域发展活力间的关系,探讨了夜间灯光基尼系数的内涵及其在发展均衡性上的应用价值。结果表明,2002—2020年间中国96%的区县灯光基尼系数不断减小,即灯光—人口的分布趋于均衡,且在空间上总体呈现东部较西部更均衡的特点。同时,经济相对发达县域的均衡性差异较大,但多呈现经济与均衡性协同增长的发展路径;而超过60%的经济欠发达县域的均衡性有较大提升空间。研究结果可为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推动共同富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科学支撑。

  • 城市与区域发展
    李博, 曲艺
    地理学报. 2023, 78(4): 824-839. doi: 10.11821/dlxb202304004
    PDF全文 (1831) HTML (1111)   可视化   收藏

    区域产业演化路径依赖和路径突破是探讨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区域经济韧性的关键。本文以中国沿海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面板数据对2002—2017年区域经济韧性、产业演化路径依赖和路径突破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利用一步系统GMM估计,揭示了影响中国沿海地区区域经济韧性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① 金融危机初期,中国沿海各地区经济韧性差距缩小,但随后出现较明显分异:上海和广东呈“U”型分布;福建、广西和海南不断提高并维持在较高水平;江苏和浙江的在金融危机时期和新常态初期出现两次下降,随后较快回升;环渤海地区则大多为负值。② 中国沿海各地区产业演化路径依赖度普遍高于路径突破度,且整体呈现出波动下降和上升的趋势,以路径依赖为主的产业演化逐渐向路径突破方向转变。③ 金融危机冲击下各地区新产业的数量明显减少,新产业在钢铁及其制品的进入优势迅速下降,转而集中出现在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④ 产业演化路径依赖和路径突破对提高区域经济韧性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路径突破对经济韧性提升的作用更为突出。

  • 城市与区域发展
    刘玉, 蒋治, 张可云
    地理学报. 2023, 78(4): 840-858. doi: 10.11821/dlxb202304005
    PDF全文 (1341) HTML (609)   可视化   收藏

    探讨制造业区位优势变化对劳动力空间流动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对优化中国制造业空间布局、提高劳动力空间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工业企业数据和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使用改进的偏离—份额法测算制造业相对区位优势的变化程度,揭示了中国制造业区位优势变化格局与制造业劳动力空间流动特征,运用条件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制造业区位优势变化对劳动力空间流动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 2007—2013年中国城市制造业区位优势上升总体上有利于吸引劳动力流入。② 制造业区位优势上升创造的就业机会与就业报酬促进了劳动力流入,而对城市生态宜居性的负向效应则抑制了劳动力流入。③ 制造业区位优势变化对劳动力空间流动的影响因行业、城市、劳动力个体而异。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优势区位上升有利于吸引劳动力流入,劳动与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则相反;中西部城市、城市群外围城市、大中城市制造业区位优势上升能够促进劳动力流入,东部和东北城市、城市群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外其他城市、特大超大和小城市则相反;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偏低、省内流动、农业户口劳动力更倾向于流入制造业区位优势上升的城市。

  • 城市与区域发展
    陈明华, 王哲, 谢琳霄, 李倩
    地理学报. 2023, 78(4): 859-876. doi: 10.11821/dlxb202304006
    PDF全文 (2025) HTML (950)   可视化   收藏

    国家战略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是当今学界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对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具有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目前关于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多尺度、多维度综合分析相对匮乏。本文基于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与科学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06—2019年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从多级空间尺度考察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格局,借助传统与空间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分布动态演进和长期转移趋势,并从结构视角探究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① 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均值但增速较快;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与西部、东北地区接近;中部地区呈现“省会城市优于非省会城市”的分布格局。② 中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总体向好但存在空间极化趋势,其中河南、湖北两极分化现象相对突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普遍具有“俱乐部趋同”特征;区域整体及多数省份中高水平邻域城市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而湖北、山西的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明显。③ 结构视角下,中国中部与其他地区的差异主要源于经济结构、生态环境与民生发展差异,内部差异来自协调与创新差异;结构优化、民生发展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各省极化特征的形成机理各不相同,其中河南、湖北的两极分化趋势主要由结构协调与科技创新的极化特征决定;产业要素溢出、生态合作发展与民生共建共享是区域整体高质量发展转移的主要驱动因素,而各省份转移的形成机理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 城市与区域发展
    赵建吉, 王艳华, 苗长虹
    地理学报. 2023, 78(4): 877-893. doi: 10.11821/dlxb202304007

    关系经济地理学(REG)与演化经济地理学(EEG)不断走向融合是国际经济地理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将REG战略耦合理论与EEG区位机会窗口理论相结合,构建了“战略耦合—区位机会窗口—产业转移”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全球生产网络(GPNs)领先企业苹果(Apple)公司最大的策略合作伙伴富士康为典型案例,研究了战略耦合、区位机会窗口对GPNs领先企业策略合作伙伴区位重构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战略耦合、解耦合、再耦合的发生依赖于GPNs领先企业策略合作伙伴的战略需求与区域资产匹配程度的动态变化;② GPNs领先企业策略合作伙伴的战略需求与转出地区域资产之间不匹配导致的解耦合,为产业转移的发生打开了区位机会窗口;③ GPNs领先企业策略合作伙伴的战略需求与潜在承接地区域资产之间匹配程度的差异,是其最终选择承接地的核心因素,遍在化的通用区域资产影响较小、特定区域资产起到关键作用。在承接地形成再耦合,意味着产业转移的区位机会窗口关闭;④ 转出地及承接地的制度安排和发展战略对战略耦合的状态及区位机会窗口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⑤ 作为GPNs领先企业策略合作伙伴,富士康的区位重构受到领先企业苹果公司的影响深刻,这也是富士康区位重构与普通企业迁移的最大差异。本文将战略耦合与区位机会窗口理论拓展到企业区位重构研究,通过解耦合、再耦合以及区位机会窗口的变化,为更好地理解产业转移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 城市与区域发展
    孙根年, 幸迪
    地理学报. 2023, 78(4): 894-912. doi: 10.11821/dlxb202304008
    PDF全文 (1424) HTML (1411)   可视化   收藏

    2020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在国内多个城市多次复发,对居民生活及消费产生显著冲击,准确测评疫情冲击对居民消费及消费结构的影响,是疫情经济评估和促进居民消费恢复的重要问题。依据2020年1月—2022年9月居民消费月度数据,基于本底趋势线模型、月指数分解及本底线距平分析方法,开展了COVID-19疫情对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定量评估研究。结果发现:① 疫情对居民8类消费均造成直接影响,食品、衣着、居住等消费损失较小,而交通、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损失较大,生活刚需性消费恢复周期明显快于可选择性消费;6波疫情引起8类消费高分辨距平波动曲线各不相同;② 比较疫情前后3年消费结构变化,发现疫情冲击下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反弹2个百分点,精神恩格尔系数下降2.6个百分点,结构多样化指数下降3.4个百分点,短期消费结构降级明显;对比疫情冲击期与平缓期的消费结构变化,也呈现与此相似的波动周期;③ 就6波疫情的影响来看,2020年武汉疫情和2022年上海疫情影响更大,导致居民各类消费损失高达1092元/人和490元/人。此外,本文还对食品消费增长、医疗消费持续负距平等,结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变动和政府防疫政策进行了成因分析。本文为认识COVID-19疫情对中国居民消费及消费结构影响提供了理论参考。

  • 城市与区域发展
    吴浩, 江志猛, 林安琪, 朱文超, 王伟
    地理学报. 2021, 76(10): 2439-2458. doi: 10.11821/dlxb202110008
    PDF全文 (1190) HTML (1261)   可视化   收藏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城市国土空间发展状况的晴雨表,深入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对城市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双评价指南的基础上引入夜光/大气遥感、兴趣点、交通态势、社交媒体等多源时空数据,建立了基于隐性—韧性—显性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特征分析理论框架,提出了空间自相关和分形几何相结合的承载力空间特征挖掘方法。以武汉市为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 武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显著空间异质性,隐性承载力指数高值区分布于城市外围生态环境优越的区域,韧性承载力指数高值区集中于综合风险应对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区,显性承载力指数高值区位于各项基础功能均较为健全的城市次中心一带;② 武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正向空间聚集性,并呈显著半径向心分形特征,隐性承载力指数高值区呈放射状向四周扩散,韧性承载力指数高值区呈向心状聚集在城市核心圈层,显性承载力指数高值区分布于则介于二者之间。本文构建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特征分析与挖掘方法体系,通过引入多源时空数据弥补了传统数据现势性的不足,完善了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和技术范式,可为新时期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 城市与区域发展
    宋伟轩, 黄琴诗, 谷跃, 何格
    地理学报. 2021, 76(10): 2458-2476. doi: 10.11821/dlxb202110009
    PDF全文 (1012) HTML (685)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居住分异具有社会群体与住宅空间的社会—空间双重属性,已有研究多关注社会经济属性,采用非空间分异指数开展单个城市和较大尺度的实证分析,较难有效反映中国当前城市内部日趋复杂多变、异质破碎的居住分异景观。基于住宅空间视角,采用多群体分异指数、空间分异曲线、指数分解模型与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南京、杭州为案例城市,从街道、街区与网格3个尺度,分析宁杭2009—2018年居住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空间分异指数因考虑到住宅空间位置和邻域环境,可作为对非空间分异指数的一种改进;南京不同住宅类型空间分异程度高于杭州,主要是由城市空间结构差异造成的;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社会空间资源非均衡配置的结果,其中“中心位势”和“教育配套”等因素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最为显著;宁杭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共性与特性并存,揭示出城市比较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通过创新性探索,为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研究提供新视角、新方法和新思维。

  • 城市与区域发展
    孟祥凤, 马爽, 项雯怡, 阚长城, 吴康, 龙瀛
    地理学报. 2021, 76(10): 2477-2488. doi: 10.11821/dlxb202110010
    PDF全文 (1007) HTML (1304)   可视化   收藏

    收缩城市是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类城市,按照城市人口变化格局,开展收缩城市分类研究,是发现城市人口“空洞”及变化特征的重要一环。国际上将收缩城市主要分为穿孔型、圈饼型和边缘型,中国的收缩城市究竟包括哪些类型?尚缺少研究证实。本文以中国实体城市为分析单位,利用百度慧眼2016年11月─2018年11月200 m格网的常住人口数据,发现常住人口减少的实体城市共1506座,占实体城市总量(3022座)的49.8%。选取人口较为密集且在研究时段内出现严重收缩现象的126座收缩城市为研究样本,探讨中国收缩城市分类问题。分析表明:126座收缩城市样本多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包括穿孔型、全局型、局部型、圈饼型、边缘型等5种类型。其中,穿孔型收缩城市最多,共47座(37.3%),为中国收缩城市的主导类型,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全局型收缩城市有33座(26.2%),主要分布于甘肃、陕西;局部型收缩城市有25座(19.8%),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圈饼型收缩城市有18座(14.3%),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边缘型收缩城市有3座。“重速度、轻质量”的前半程城镇化,以“增长”为主导的城市规划执念,资源枯竭或经济转型导致传统工业企业衰落解体,政府主动调整下的产业转移等是产生穿孔型收缩城市的主因。研究为政府精细调整城市发展重心、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城市宜居性、开展收缩语境下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 城市与区域发展
    崔丹, 卜晓燕, 徐祯, 李国平, 吴殿廷
    地理学报. 2021, 76(10): 2489-2503. doi: 10.11821/dlxb202110011
    PDF全文 (1109) HTML (672)   可视化   收藏

    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和重点。对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并分析其影响机理既能丰富相关理论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梳理和分析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系统构建了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综合测算了中国117个资源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并深入分析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① 2005—2017年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增长,整体呈现显著的“东部相对较高、西部相对较低”的分布格局。② 高质量发展水平较高和较低的城市具有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但高质量发展水平局部不平衡性加剧,空间极化现象持续扩大。③ 不同成长阶段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别,其中,再生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而衰退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最低。④ 资源型城市与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距离、区位和海拔、城市的开放时间等均对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有重要影响。

  • 城市与区域发展
    童昀, 刘海猛, 马勇, 刘军, 张瑞
    地理学报. 2021, 76(10): 2504-2521. doi: 10.11821/dlxb202110012
    PDF全文 (1745) HTML (1122)   可视化   收藏

    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背景下,针对旅游经济绿色产业外部性及其空间溢出的科学认识缺乏,论证中国旅游经济能否促进绿色发展并揭示其空间溢出特征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选取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作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融合多源数据并利用EBM-GML模型测算并分解中国284个地级以上城市2005—2016年GTFP;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刻画地市尺度下GTFP时空格局及聚类情况;依托空间杜宾模型揭示旅游经济对绿色发展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 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城市GTFP年度均值呈现总体上升态势,但“中部塌陷”特征明显;地市尺度中国GTFP格局与经济版图存在空间错位。② 旅游经济具有良好的绿色发展效应,能够同时促进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进而驱动目的地本地GTFP增长。③ 旅游经济对GTFP存在不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但对绿色技术效率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④ 政策上应加强区域内旅游经济联动发展,构建旅游目的地创新溢出机制,推动旅游目的地与邻地产业分工协同发展,打造旅游业深度参与的区域产业生态圈和综合体等,以期强化中国旅游经济对绿色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

  • 城市与区域发展
    何青松, 谭荣辉, 杨俊
    地理学报. 2021, 76(10): 2522-2535. doi: 10.11821/dlxb202110013

    元胞自动机(CA)作为城市时空动态模拟应用最广泛的模型,可以有效模拟填充式和边缘式城市扩张过程,但是在飞地式扩张模拟方面稍显不足。本文提出一种改进CA模型—APCA,在传统CA基础上利用近邻传播聚类(AP)搜寻城市扩散增长的“种子点”,实现城市增长扩散过程和聚合过程的同步模拟。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域,使用APCA模拟其在2005—2025年间城市扩张的时空过程。结果显示:① APCA在设置“种子点”数量为1~8个时模拟总体精度均高于Logistics-CA,当“种子点”数量为6时,模拟新增部分精度最高,达到0.5217;② 2015—2025年武汉市飞地型增长面积约为8.67 km2,占新增城市用地总面积比例为6.30%;③ 武汉市1995—2025年间“先扩散后聚合”的城市扩张过程符合城市增长相位理论。APCA在一定程度上了完善了传统二维平面CA框架,将城市扩张模拟维度由面维扩展到点维,为准确展现城市用地空间扩展规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