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方法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理论与方法研究
    赵文武, 尹彩春, 张军泽, 傅伯杰
    地理学报. 2024, 79(11): 2699-2720. doi: 10.11821/dlxb202411001
    PDF全文 (1185) HTML (1510)   可视化   收藏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地理学作为聚焦于人地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但当前尚缺少对两者关系的系统性梳理与评述。本文总结了地理学支撑SDGs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进展,探讨了其未来重点研究领域,发现:① 地理学在开展人地系统综合研究、服务区域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创新性地提出和发展了社会—生态系统、格局—过程—服务—可持续性、全程耦合、分类—统筹—协作等理论框架,这些研究框架包括人地系统的要素级联、动态演化、空间耦合和面向SDGs的系统调控等,构成了地理学支撑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综合理论框架,亦可称为“可持续地理学理论框架”。② 地理学支撑SDGs研究在多源数据获取、指标体系本土化与多尺度进展评估、目标间关联机制分析、SDGs实现路径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地理学为SDGs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方法支撑;③ 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气候—生态危机应对、粮食—能源—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区域发展及规划、人类福祉与社会治理、SDGs评估指标与数据库建设等重点方向。④ 在未来研究中,需要创新发展可持续地理学分支学科,优化SDGs评估指标体系,发展SDGs评估和决策模型,加强人工智能地理学,深化人地系统耦合研究,在推动地理学科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区域与全球可持续发展。

  • 理论与方法研究
    陈劼绮, 陆林, 路幸福
    地理学报. 2024, 79(11): 2721-2738. doi: 10.11821/dlxb202411002

    新时代乡村发展迎来重大机遇,但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显著。社会创新不仅是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重要内生动力,也是打破乡村“外源—内源”二元结构、实现乡村新内源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力量。研究在理论层面解读社会创新与乡村社会创新的概念特征,在实践层面梳理国内外乡村社会创新的实践演进,阐释新时代乡村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总结新时代乡村社会创新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展望未来乡村社会创新研究的重点领域。结果表明,乡村社会创新的本质在于增强乡村社会的行动能力与实现可持续的社会效益,以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社会创新视角下的中国乡村发展历经初步尝试阶段、曲折摸索阶段、正式实践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乡村社会创新通过创新触发、创新过程、创新表征和创新目标,积极助推乡村振兴和乡村新内源发展,乡村振兴也能反馈并加强乡村社会创新。针对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和实践需要,乡村社会创新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在于重构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新时代的乡村社会创新研究应着力于审视乡村社会创新的逻辑演进与理论探索、识别乡村社会创新的关键要素与隐形门槛、总结乡村社会创新的网络演化与驱动机制、实现乡村社会创新的动态跟踪与效应评估,以期为乡村振兴新内源发展的中国道路提供理论指引与实践参考。

  • 理论与方法研究
    杨鹏, 黄洁, 王姣娥, 肖玲
    地理学报. 2024, 79(11): 2739-2753. doi: 10.11821/dlxb202411003

    农村物流快递资源优化配置和科学管理是打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也是交通强国、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的重点。本文从驾车、步行双重视角,基于可达性和空间公平性,构建了农村物流末端配送网点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的分析框架。运用在线地图工具,以县级行政为基本单元,解析了中国44万个行政村点位到最近物流末端配送网点可达性,揭示了农村物流末端配送网点可达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区域差异,并运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评价了县级行政单元农村物流末端配送网点分布的空间公平性。结果显示:① 农村物流快递末端配送网点可达性由沿海向内陆逐渐降低,存在较大区域差异,与社会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② 对比出行距离和出行时间、驾车与步行两种方式,物流快递末端配送网点可达性的城乡差距在出行时间、步行方式更进一步凸显。③ 农村人口分布及密集程度对物流快递末端配送网点布局呈现显著影响。上述发现将为农村物流快递末端配送网点布局提供科学支撑,对推进“以人为本”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理论与方法研究
    邓佳音, 程维明, 焦毅蒙, 刘建忠
    地理学报. 2024, 79(11): 2754-2767. doi: 10.11821/dlxb202411004

    月球地貌是其表面高低起伏的状态,月球自形成后经历了不同的内、外营力作用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地貌特征。月球地貌分类是月球地貌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月球地貌制图的基础和关键科学问题。本文参考地球地貌分类体系,提出了月球地貌分类的原则与指标,综合考虑月球地貌的宏观基本形态、成因、地貌实体形态、组合形态、次级形态、坡面形态、物质组成与岩性及年代等多种分类指标,构建了月球地貌类型的多层级分类方案,包括月表高程分级、宏观形态分级、成因类型、形态类型、组合形态亚类、次级形态亚类、坡面形态亚类、物质组成亚类与地貌年代亚类九级。基于本文提出的月球地貌多层级分类方案,以嫦娥五号采样返回区为典型研究区进行月球地貌制图,建立嫦娥五号着陆区月球地貌类型数据库。月球地貌类型分类的研究可为月球地貌图编制提供基础参考,为深入理解月球地貌演化过程提供重要依据。

  • 理论与方法研究
    陆玉麒
    地理学报. 2011, 66(12): 1587-1596. doi: 10.11821/xb201112001
    Baidu(84) CSCD(11)
    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无论如何,科学化应是人文地理学的基调,是中国人文地理学未来发展的基本选择和必由之路.无论是学科属性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需求,人文地理学科学化不仅不是一个被动的目标而应该成为我们的主动追求.其基本目标有2 个:一是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体系,需要进一步发现新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式、构建中心地等级体系演化模型,以及从类型学和发生学2 个角度梳理不同空间结构模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等;二是构建一套相对成型的空间分析方法.将区域分为均质区域和功能区域,并进一步分解为点状、线状和面状3 大要素,寻找处理这3 大要素各自及相互之间内在空间耦合的表达技术,成为本文展开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理论框架的基本思路.其中,可达性分析技术的拓展、计量经济模型与空间分析技术的融合、综合性时空谱系空间分析方法体系的构建、依赖于空间概念拓展的新的空间分析技术的出现等,则是未来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的重要领域.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融合资源环境基础、基于发生学视角的历史过程的长时段分析,以及充分利用现代分析技术等.
  • 理论与方法研究
    陈江平, 张瑶, 余远剑
    地理学报. 2011, 66(12): 1597-1606. doi: 10.11821/xb201112002
    Baidu(50) CSCD(22)
    可塑性面积单元问题(modifiable areal unit problem,MAUP) 效应是对空间数据分析结果产生不确定性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空间自相关分析中也不例外.本文分别利用网格模拟数据和中国人均GDP实例数据为数据源,以全局Moran's I 系数来探究空间自相关统计中的MAUP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变量的空间自相关程度依赖于空间的粒度大小与单元的划分方法,但空间单元的变化与自相关性并不存在某种函数关系.因此,在进行空间自相关研究时必须选择合适的地理单元的粒度大小和分区.最后本文给出一种基于地统计内插方法来降低MAUP对空间自相关分析影响.
  • 理论与方法研究
    吴威, 曹有挥, 梁双波
    地理学报. 2011, 66(12): 1607-1617. doi: 10.11821/xb201112003
    Baidu(34)
    当前从部门和企业层面对运输成本的研究已较为深入,而在区域层面,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运输成本效应的分析,本文尝试立足于区域视角和宏观尺度,从概念内涵、主要影响因素、计量模型、空间格局的形成演化机制及时空演化规律等方面构建区域综合运输成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区域综合运输成本是对特定地域单元为进行客货流动所必须克服的阻力的一个宏观的、一般的衡量,深受一地综合交通可达性、客货运输规模及运输外部成本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区域综合运输成本指数以反映不同节点成本的相对高低.综合运输成本空间格局的形成与演化是交通基础设施格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及政府政策取向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条件下,其时空演化遵循"初级发散—收敛—高度收敛—发散"的基本模式,随时间推移,综合运输成本逐渐下降,而在空间分布上则由最初的低级均衡演化为非均衡,最终又趋于高级均衡.
  • 理论与方法研究
    李双成, 刘金龙, 张才玉, 赵志强
    地理学报. 2011, 66(12): 1618-1630. doi: 10.11821/xb201112004
    Baidu(163) CSCD(70)
    生态系统服务是目前国际上相关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生态学范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理学在此领域的研究范式和优先主题.研究认为,从地理学视角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应当以空间异质性和区域差异作为切入点,紧紧围绕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社会福祉这一主线,始终将"自然系统提供生态服务与社会经济系统内化消费"之间的耦合联系作为研究核心,综合集成分析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本内化的响应.通过建构生态系统服务的地理学研究范式,不仅可以拓展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且有助于提升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的集成分析水平,进而推动地理学综合研究进程.同时,也为地理学的核心命题——人地关系研究提供重要的实践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