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碳蓄量”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土壤碳蓄量
    刘纪远,王绍强,陈镜明,刘明亮,庄大方
    地理学报. 2004, 59(4): 483-496. https://doi.org/10.11821/xb200404001
    Baidu(265)

    基于2473个土壤剖面资料和1980年代末~1990年代末陆地卫星TM影像分析中国1990~2000年林地、草地、耕地之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氮蓄积量的影响。IPCC建议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方法计算表明从1990~2000年中国林地、草地、耕地土壤 (30 cm) 有机碳氮库分别损失了77.6±35.2 TgC (1Tg = 106 t) 和5.6±2.6 TgN,年均损失约7.76 TgC/yr和0.56 TgN/yr,其中耕地土壤碳库分别增加了79.0±7.7 TgC 和9.0±0.7 TgN,草地土壤碳氮蓄积量分别损失了100.7±25.9 TgC和9.8±2.2 TgN,林地土壤碳氮蓄积量分别损失了55.9±17.0 TgC和4.9±1.1 TgN。同时根据中国6大行政区林地、耕地和草地之间的相互转换面积、土壤有机碳氮密度的变化率进行估算,表明土壤 (30 cm和100 cm) 有机碳氮蓄积量分别损失了53.7 TgC、5.1 TgN和99.5 TgC 、9.4 TgN。由于中国不同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差异显著,从而导致东北地区土壤碳氮蓄积量变化较大,而华东地区变化较小。

  • 土壤碳蓄量
    曾永年,冯兆东,曹广超,薛亮
    地理学报. 2004, 59(4): 497-504. https://doi.org/10.11821/xb200404002
    Baidu(227) CSCD(28)

    选择位于黄河源区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所得的土壤剖面数据以及55个典型土壤剖面的地理位置、土层深度、有机质含量、面积、理化分析数据和1:50万数字化土壤类型图,在GIS的支持下利用土壤类型法对黄河源区草地土壤碳库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黄河源区土壤碳密度较高,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29.97 kg/m2,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库主要由高山草甸土和高山草原土的有机碳库构成,研究区土壤有机碳总储量达15×108tC。区域草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呈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分异规律。

  • 土壤碳蓄量
    程淑兰,欧阳华,牛海山,王琳,田玉强,张锋,高俊琴
    地理学报. 2004, 59(4): 505-513. https://doi.org/10.11821/xb200404003

    以陕西省榆林市这一典型区为例探讨干旱、半干旱荒漠化重建地区SoC时空动态特征及其驱动因素。数据基础为1982年土壤普查和2003年重复采样。结果表明:(1) 在耕层 (0~20 cm)、1 m深 (0~100 cm) 和全剖面 (母质层以上整个土体) 等三个剖面层次上,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和储量(SoCS)时空动态分异明显,其中耕层最为显著。(2) 在区域水平上,耕层、1 m深和全剖面SoCS分别增加10.12 Gg、19.06 Gg和20.10 Gg,其中东南部丘陵沟壑区显著高于西北部风沙草滩区。(3) 在土类水平上,风沙土类中各土种SoCD及其变化悬殊,其中流动风沙土和半固定风沙土SoCD最低、增加量最小,固定风沙土初始SoCD最高、减少量最大;反之,黄绵土类中各土种SoCD较高,增加量显著。该研究证明植树造林种草、可持续农业耕垦等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变更能显著提高荒漠化地区土壤固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