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环境”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沉积环境
    谢曼平,朱立平,彭萍, 甄晓林, 汪勇,鞠建廷, Schwalb
    地理学报. 2008, 63(9): 931-944. https://doi.org/10.11821/xb200809004
    Baidu(9)

    对青藏高原中南部纳木错长332 cm 的NMLC1 孔湖芯研究发现, 沉积物的介形类动物 群计有6 属15 种。介形类属种生态特征和组合变化分析表明这些介形类对环境条件具有敏感 性, 其组合能够很好地反映过去环境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 8.4 ka 以来具有三个不同的环 境变化时期: 早期在8400~6800 a BP, 湖泊由浅向深发展, 环境具有相对冷湿的特征; 中期 在6800~2500 a BP, 湖泊深度逐渐加大, 环境经历了暖湿—冷湿—冷干的变化, 其中由冷湿 向冷干的转化奠定了纳木错现今环境条件的基础; 晚期在2500~0 a BP, 湖泊深度继续增加, 这个时期的较早阶段, 继续保持了前一时期的冷干特点, 但湖水盐度可能开始增加, 较晚阶 段的冷干化加剧, 陆面流水的活跃性大大降低。研究发现, 纳木错NMLC1 钻孔介形类黑色 壳体的高峰值与介形类的最大生产量相一致, 并且与沉积水动力条件增强相适应, 指示了这 些黑壳的产生与介形类的大量繁殖处于同一阶段, 并且主要为异地搬运为主。钻孔中出现大 量Candona 幼虫壳体, 其原因可能与沉积环境的水动力条件迅速改变有关。

  • 沉积环境
    李月丛,许清海, 王学丽,曹现勇, 阳小兰
    地理学报. 2008, 63(9): 945-957. https://doi.org/10.11821/xb200809005

    来自中国北方10 座山地16 个森林群落53 个样点的表土和Tauber 捕捉器花粉研究揭示了中国北方森林群落的花粉组合特征及其与植被和气候的关系。捕捉器花粉组合与表土花粉组合具有较好的相似性, 花粉组合中共有类型80 个, 共有类型花粉百分比占总数的90%以上, 植被中的优势种通常也是花粉组合的主要类型。松林中松花粉浓度和通量均较高, 表明花粉产量与保存能力均较高; 云、冷杉林中云、冷杉花粉通量较低, 但花粉浓度较高, 显示虽然花粉产量较低, 但花粉保存能力较好; 栎林、桦林中, 栎属和桦属花粉通量较高, 但花粉浓度较低, 说明虽然花粉产量较高, 但花粉保存能力较差。花粉与植被关系判别分析表明, 表土样品与捕捉器花粉组合均能较好地反映不同区域森林群落特征及其差异, 但表土样品能 更好地反映植被的优势成分。花粉组合与样点气候因子的DCCA 分析表明, 花粉组合与最冷月温度相关最显著(相关系数: 捕捉器0.84, 表土0.72), 其次为年降水量(相关系数: 捕捉 器0.73, 表土0.71)。

  • 沉积环境
    朱诚, 姜逢清, 马春梅, 徐伟峰, 黄林燕, 郑朝贵, 李兰, 孙智彬
    地理学报. 2008, 63(5): 524-534. https://doi.org/10.11821/xb200805008
    Baidu(22)

    在对中坝和玉溪遗址考古断代和AMS14C 测年基础上, 根据对中坝遗址201 个地层样品ICP 等离子发射光谱的Na、Ca、Mg 元素测定及玉溪遗址47 个地层样品的Na、Ca 元素测 定, 发现中坝制盐遗址地层中存在明显的Na、Ca 元素含量反向相关期有35 处之多, 即: 当Ca 元素为峰值时, Na 元素为谷值, 反之亦然。其中, Ca 元素为峰值、Na 元素为谷值的反向相关期有21 次, 揭示出中坝遗址近5 ka 来制盐业有过近21 个兴盛期。另有14 个Na 元素为 峰值、Ca 元素为谷值的反向相关期, 揭示中坝遗址近5 ka 来制盐业也有过近14 个衰落期。考古发掘得出的“中坝制盐业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夏商发展、西周至汉代为鼎盛期、唐宋时代维持稳定发展、宋以后由于海盐进入川江地区导致中坝制盐业逐渐衰落、但20 世纪70-80 年代仍有生产”的结论证明本文Na、Ca 元素含量反向相关性得出的研究结果是正确的。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中坝制盐遗址中Na、Ca 元素含量有明显的反向相关规律, 这一规律可以用于揭示盐业遗址的制盐业兴衰过程历史。

  • 沉积环境
    欧冬妮, 刘敏, 许世远, 程书波, 侯立军, 王丽丽
    地理学报. 2008, 63(5): 535-543. https://doi.org/10.11821/xb200805009
    Baidu(45)

    在长江口滨岸及临近排污口、滨岸河流、城市中心城区采集悬浮颗粒物、表层沉积物、街道灰尘等样品, 分别利用GC-MS 和GC-C-IRMS 定量分析了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多环芳烃 (PAHs) 与有机单体化合物稳定碳同位素(δ13C), 开展了基于PAH 环数、分子量特征比值和有机单体化合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等参数指标的长江口滨岸悬浮颗粒物与表层沉积物中PAHs 源解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长江口滨岸悬浮颗粒物与表层沉积物中的PAH 化合物主要以3~4 环为主, 与吴淞排污口、石洞口污水处理厂、黄浦江、滨岸小河流以及上海中心城区等潜在来源区域不同环境介质中的PAHs 组成特征相似, 主要来源于汽油、柴油、煤炭和木材的不完全燃烧以及石油残余物的混合。其中, 木材和煤炭不完全燃烧形成的PAHs 以及石油残余物, 枯季经过滨岸河流及排污口直接输入, 洪季则为城市街道灰尘被暴雨冲刷, 随地表 径流最终汇入河口; 汽车排放(汽油、柴油不完全燃烧) 产生的PAHs 主要富集在城市交通区和商业区的街道灰尘中, 枯季借助区域盛行风迁移至河口区, 洪季则主要通过暴雨径流冲刷进入河口。

  • 沉积环境
    董志文, 李忠勤, 王飞腾, 张明军
    地理学报. 2008, 63(5): 544-552. https://doi.org/10.11821/xb200805010
    Baidu(33)

    对我国天山东部三个研究点乌鲁木齐河源1 号冰川、奎屯哈希勒根51 号冰川和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积雪中大气粉尘沉积进行了分析研究。微粒特征分析表明, 自西向东随着研究 点地理环境的变化, 积雪中不溶微粒的质量浓度、沉积通量和体积粒径分布众数都表现出增 高趋势: 奎屯哈希勒根51 号冰川最小, 乌鲁木齐河源1 号冰川次之, 哈密庙尔沟平顶冰川最大; 三个研究点粒径0.57 < d < 26 μm 微粒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是969 μg/kg、1442 μg/kg、3690 μg/kg, 年均沉积通量分别是58.2 %g/cm2、72.1 μg/cm2、73.8 μg/cm2。表明, 哈密冰川受粉尘源影响较大, 而乌鲁木齐河源与奎屯河源区受影响则相对较小。雪坑微粒浓度剖面和 离子相关性分析表明, 天山东部冰川积雪中污化层富含亚洲粉尘的富Ca2+ 、Na+ 矿物; 微粒 体积—粒径分布众数介于3~22 μm, 粒径分布显示了单结构模式。研究区最近4 年积雪的污化层剖面揭示了春季零星的粉尘浓度峰值以及沉积数量上较大的年际变化, 意味着天山东部 雪冰中粉尘沉积对大气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 沉积环境
    焦树林, 陶贞, 高全洲, 刘昆, 佘建伟, 丁健, 刘祖发
    地理学报. 2008, 63(5): 553-56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805011
    Baidu(29)

    从2006 年9 月至2007 年6 月间对西江河口段溶解无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DIC) 及 其相关的水体理化参数进行了一个水文年的季节性采样调查。夏、秋两季δ13CDIC 平均值(-13. 91‰、-13.09‰) 小于春、冬季节(-11.71‰、-12.26‰), 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δ13CDIC 与温度 呈负相关(p = 0.000; r = -0.646), 而与氧化还原电位正相关(p = 0.000; r = 0.569), 表明河段 表层水体δ13CDIC 受到季节性变化的水体理化性质等河道有机质氧化分解条件的控制; 夏季洪水期δ13CDIC 与航测距离呈正相关, 而春季枯水期的δ13CDIC 与航测距离负相关。δ13CDIC 的这种时空变异证明了研究河段河- 海作用过程影响了水体的理化性状进而控制了河道表层水体DIC 的性质。研究河段δ13CDIC 的上述时空分布规律与流域所处的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汛期的夏季受陆源有机质的强烈分解作用的影响, DIC 的同位素组成向海洋方向变轻; 枯期的春季因海洋作用加强以及咸潮的入侵, 河道DIC 的同位素组成向海洋方向变重。

  • 沉积环境
    杨晓燕,夏正楷,崔之久,叶茂林
    地理学报. 2004, 59(3): 455-461. https://doi.org/10.11821/xb200403016
    Baidu(70)

    黄河上游的官亭盆地在6000 a BP开始有人类活动出现,在盆地内留下了50多处考古遗址。通过野外调查及考古发掘,将官亭盆地内考古遗址的堆积形态分为叠置型遗址 (连续的不同类型的文化堆积) 和单一型遗址 (一个类型文化堆积)。同时发现,官亭盆地内考古遗址在时空上的分布规律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显著。黄河阶地在形成过程中,河流持续切割时间比较长,形成的阶地高度很高,是官亭盆地形成叠置型遗址的一个地貌条件。由于气候原因,黄河上游在3700~2800 a BP存在一段洪水频发期,造成人类活动辗转于二级和三级阶地,形成以单一型遗址为主的文化堆积。洪水发生时,人类活动主要在三级阶地;两次洪水之间如果间隔的时间比较长,会有人偶尔在二级阶地上居住。这种二三阶地间的反复迁移,形成同时期文化遗址分布上的“旋回”特征。在官亭盆地,叠置性遗址似乎代表了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连续的文化传承;而单一型遗址,代表了一种不稳定的生活方式,非连续的文化传承。

  • 沉积环境
    许炯心
    地理学报. 2004, 59(3): 462-467. https://doi.org/10.11821/xb200403017
    Baidu(25)

    在广泛收集中国和世界上冲积河流资料的基础上,以近200条河流的大样本对著名的、国际上沿用40余年的 Leopold-Wolman关系,即用于河型判别的比降-流量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该关系不能用于包括砾石与砂质河床在内的河型判别。这是由于比降-流量关系主要反映砾石河床与砂质河床之间差异,其次才反映分汊与弯曲河型之间的差异。为此,对于Leopold-Wolman关系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以比降和河宽来判别河型的新关系。这一关系综合反映了河流在纵向上的能耗、阻力与输沙特性与在横向上的流场与环流分布特性的组合关系,因而具有更好的河型判别效果,可以用于包括砾石与砂质河床在内的河型判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