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沙”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黄河水沙
    许炯心
    地理学报. 2009, 64(5): 515-53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5001
    Baidu(12)

    龙门—三门峡河段是黄河干流3 大沉积汇之一。运用泥沙收支平衡方法, 基于1920— 2006 年间长系列实测水沙资料, 研究了这一沉积汇的存贮、释放和泥沙输移过程及其变化。 研究表明, 87 年尺度上, 龙门—三门峡沉积汇泥沙存贮量的变化可以划分为4 个阶段: (1) 1920-1959 年, 处于“准自然” 状况下, 泥沙存贮量缓慢增加; (2) 1960-1967 年, 由于三门峡 水库拦沙, 导致泥沙存贮快速增加; (3) 1968-1985 年, 三门峡水库先后经历“滞洪排沙” 和 “蓄清排浑” 运用阶段, 泥沙的存贮与释放接近于平衡; (4) 1986-2006 年, 人类大量引水, 在 来沙量减小的情况下, 泥沙存贮量增加。在年内, 龙门—三门峡间泥沙沉积汇表现出泥沙的 存贮—释放过程的交替, 7 月至8 月主汛期, 表现为泥沙存贮; 9 月至次年5 月, 泥沙存贮量 为负值, 表现为泥沙释放。公元155 年至2006 年的1800 余年间, 龙门—潼关沉积汇的沉积 速率经历了一个由加速到减慢的旋回, 其形成原因可以用人类活动方式与强度的变化来解释。 在三门峡水库修建前的“准自然” 时期, 泥沙的存贮量和排沙比均与来水、来沙及其组合有 密切的关系。总来沙量越大, 含沙量越大, 来沙系数越大, 则泥沙存贮量越大而排沙比越小。

  • 黄河水沙
    冉立山,王随继,范小黎,闵石头,赵建明,张瑞峰,曾国平
    地理学报. 2009, 64(5): 531-54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5002
    Baidu(57) CSCD(14)

    根据黄河上游位于弯曲—顺直过渡段的头道拐断面的多年实测水文、泥沙数据和断面 资料, 分析了断面对上游一系列水利工程在时间尺度上的调整响应过程。结果发现, 头道拐 断面的形态变化强烈受到上游水库运行的影响, 在一系列水库投入运行后, 河床粗化现象一 直持续到三湖河口断面以下。头道拐断面悬移质泥沙中值粒径在水库运行后表现为先增大, 然后减小, 最后再增大的三阶段性特征, 并且自1986 年龙羊峡与青铜峡、刘家峡等水库联合 运用以后, 该三阶段性特征的变化幅度明显较只有青铜峡、刘家峡水库单独运行时段 (1969-1986 年) 小。另外, 自1987 年以来, 头道拐断面河道的横向摆动速率大幅减小, 断面 形态及位置趋于稳定, 有利于当地百姓正常的生活和生产。

  • 黄河水沙
    李瑜琴,黄春长,查小春,庞奖励
    地理学报. 2009, 64(5): 541-552. https://doi.org/10.11821/xb200905003
    Baidu(107)

    通过对泾河流域广泛深入的考察, 在泾河中游彬县至永寿基岩峡谷河段发现典型的全 新世古洪水平流沉积剖面, 进行了古洪水沉积学和水文学研究。对于采集的全新世地层剖面 序列样品, 进行粒度成分、磁化率、烧失量、CaCO3 含量等分析, 从沉积学角度证明了研究 剖面所夹洪水沉积物具有平流沉积特征, 为典型的洪水平流沉积物。根据地层学对比和剖面 自身龙山文化晚期陶片、烧土等文化遗物分析, 确定泾河在4200~4000 a BP 发生了特大洪水 事件, 并利用沉积学和水文学原理恢复其水位, 计算出古洪水洪峰流量为19490~22040 m3/s。 同时, 通过恢复现代大洪水、洪峰流量与流域面积关系对这种方法和古洪水洪峰流量计算结 果进行了验证。不仅延长泾河洪水水文数据序列到万年尺度, 而且为沿泾河的水利水电和交 通工程建设及沿岸地区城镇的防洪减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