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与产业发展”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区域与产业发展
    李涛, 周锐
    地理学报. 2016, 71(2): 236.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602005
    Baidu(12) CSCD(14)

    从城市关联网络的视角,以企业分支数据为基础,以长三角地区16个核心城市的区市县单元为研究对象,将两种网络腹地的划分方法----网络关联度法和相对关联度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结果发现,网络关联度法更能体现区域网络的主要格局,有利于把握区域内主要空间单元的网络联系,但是却会忽略绝对值较小,相对值较大的网络联系;而相对关联度法则可以更为深入的揭示行政区经济和跨行政区联系的特征,特别适用于分析总关联度较低单元(郊区,县,县级市)的网络腹地.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既能够体现流动空间中的跨区域网络联系,也能兼顾网络腹地的地域性.实证分析的结论丰富了对于网络腹地的认识,即存在绝对联系较强(弱),相对联系较弱(强)的网络格局,并提供了描述和分析"中心--腹地"关系的新视角和新途径.

  • 区域与产业发展
    王秋玉, 曾刚, 吕国庆
    地理学报. 2016, 71(2): 251.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602006
    Baidu(22) CSCD(25)

    产学研合作是区域创新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来源.以中国装备制造产业为例,基于中国知识产权局1985-2012年间的合作发明专利数据,借助SPSS,UCINET,ArcGIS等定量分析工具,对中国装备制造产业合作网络的创新主体结构,空间结构及其演变,创新合作的空间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民营企业,高校在中国装备制造产业创新网络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数量不断增加,且已经成为重要的创新源泉;市域空间合作成为发达地区城市产学研创新合作最重要的空间单元,国家空间是欠发达地区城市产学研创新合作的主要空间载体;理工科高校等科技资源的空间集聚态势是导致创新网络层级特征的主要因子,科技资源富集的行政中心如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发达城市成为最重要的资源集聚地,创新源泉和创新合作对象.

  • 区域与产业发展
    王茂军, 杨雪春
    地理学报. 2011, 66(2): 212-222.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02007
    Baidu(139)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通过投入产出关系构成产业网络,产业网络结构特征影响着产业结 构的演化。传统产业关联的研究多利用投入产出方法,构建指标体系描述产业的全局影响效 力,或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划分产业集群,这些方法都不能清晰刻画产业之间的复杂 关联关系。随着复杂网络思想和研究方法向地理学的逐步引入,产业网络结构特征的定量解剖 成为可能。论文基于复杂网络的基本思想,利用投入产出的基本流量表,试图定量讨论产业关 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并分析相关产业在网络中的不同效能。论文首先提出了产业间无向和无权 联系的有效关联测度方法,基于有效关联讨论了四川省67 部门制造业关联网络的小世界性、无 标度性和社团结构基本特征,定量识别了产业关联网络中发挥结节效能、中介效能和外联效能 的部分重要产业。有4 个发现:① 四川省制造业有效关联网络为246 对有效关联产业对的低密 度网,具备明显的无标度性、小世界性和社团结构特性,网络可以细分为6 个产业社团;② 四川 省制造业关联网络有电机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炼焦业、工艺美术品 制造业、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6 个全局结节产业,有陶瓷制品制造业、制糖业、医药制造业3 个 全局中介产业;③ 各社团内部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和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汽 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炼焦业,文化用品制造业,纺织制成品制造业,水产品加工业同时具备 社团结节和中介地位效能;④ 网络社团通过陶瓷制品制造业、电机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纺 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5 个外联产业组织起来。
  • 区域与产业发展
    孟广文, 刘铭
    地理学报. 2011, 66(2): 223-234.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02008
    Baidu(73)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的保税区面临着向自由贸易区 转型的压力与趋势。自1990 年起天津滨海新区分别建立起了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经济区和东疆 港保税区。目前3 个保税区已发展成为中国发展最成功的保税区之一和天津滨海新区的重要组 成部分。尽管存在着功能和空间整合以及政策约束等问题,但无论是现有基础、政策支持和发 展趋势上看,天津滨海新区具有发展成一流自由贸易区的潜力。本文依据自由贸易理论和国外 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发展经验,结合中国保税区发展现状、优势以及与典型自由贸易区存在的 差距,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AHP) 及问卷调查方法,初步建立起自由贸易区综合发 展水平评价模型和3 级指标体系。以香港自由港为参照,从目标效用度、开放自由度,功能开发 度及环境完善度4 个方面对天津滨海新区3 个保税区发展水平进行总体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 果提出扩大开放自由政策、促进产业发展、完善环境和目标效用等方面的建议,并最终提出天津 滨海新区分阶段分别建设3 个保税区、3 个各自独立自由贸易区和统一的综合型自由贸易区的 “三阶段”方案设想。
  • 区域与产业发展
    石培华, 吴普
    地理学报. 2011, 66(2): 235-243.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02009
    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旅游业对气候、环境的影响日益引起国际机构和社会各界 的关注。旅游业能源利用及二氧化碳排放是旅游对环境影响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成为近5 年来 世界旅游研究的新兴热点。旅游产业特点决定了旅游业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测算是 个世界性的难题。本文采用“自下而上”法,通过文献研究与数理统计方法,首次系统估算中国 旅游业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结果表明,2008 年,中国旅游业消耗能源428.30 PJ,占中国 能源总消耗量的0.51%;排放二氧化碳51.34 Mt,占全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0.86%。旅游业是 低耗能、低排放、低碳产业,是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优势产业,应该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 重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