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与沉积环境”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地貌与沉积环境
    赵景波
    地理学报. 2005, 60(1): 32-4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501004
    Baidu(12)

    通过对关中平原双竹村剖面、寇家坡剖面 以及蓝田田家坡剖面、三官庙剖面、长安四府村剖面和宝鸡马家塬剖面黄土沉积中第4层古土壤的分析,发现西安、长安、蓝田和宝鸡中更新世中期发育的第4层古土壤已转变成为风化壳,厚度变化在3.5~3.7 m之间。它由4层组成,最上部的第1层是发育好的红棕色粘化层 (Bts),第2层是具有铁质胶膜的风化淋滤黄土层 (Cs),第3层是不含铁质胶膜的风化淋滤黄土层 (Cl),第4层是CaCO3结核层 (Ck)。对风化剖面中CaCO3含量、pH值、黏土含量,元素Sr、Fe2O3 和Al2O3分析,表明该风化剖面受到了较强烈的风化淋溶和黏土化作用,并指示当时的风化淋滤深度明显超出了土壤粘化层的厚度。粘化层中黏土胶膜具亚热带土壤胶膜特征,具超微晶粒结构,由新生的蒙脱石、高岭石和伊利石微晶粒构成,明显定向排列,这是其具有光性的原因。风化壳型古土壤的发育表明,在距今42-35万年前后,黄土高原东南部盛行亚热带气候。这一古土壤剖面构型为Bts-Cs-Cl-Ck-C,它发育时的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分别约为16 oC和1000 mm,比现代关中平原高约3 oC和400 mm。

  • 地貌与沉积环境
    齐德利, 于蓉, 张忍顺, 葛云健, 李加林
    地理学报. 2005, 60(1): 41-52. https://doi.org/10.11821/xb200501005
    Baidu(104) CSCD(2)

    通过分析中国丹霞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把我国丹霞地貌划分东南、西南和西北三大集中分布区。主要研究了三大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的景观异质性。东南区 (包括浙、闽、赣、粤、湘、桂等省区) 多发育临溪丹霞峰林、丹霞赤壁、一线天、天生桥等景观;西南区 (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带) 以赤壁与急流瀑布相伴为主要景观特色;西北区 (包括陇山周围、河湟谷地) 则呈现出特有的干旱区丹霞地貌景观,区内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如小气候及流水作用,黄土盖层成分及其存在与否的差异性,区内景观异质性显著。从三区的构造运动上升速度、降水强度、植被等生物作用、河川过程以及黄土作用等地质地理、气候条件、生物、理化等内外动力作用,分析了形成这种景观差异性的原因、形成机理和过程。

  • 地貌与沉积环境
    张元明, 陈晋, 王雪芹, 潘惠霞, 辜智慧, 潘伯荣
    地理学报. 2005, 60(1): 53-6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501006
    Baidu(190)

    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最大的固定和半固定沙漠,其间广泛发育着以地衣植物为主的生物结皮,是除种子植物以外的固定沙面的重要生物因子。研究表明,选择适当的时段,应用遥感技术并结合地面调查来研究沙漠生物结皮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可行的,遥感制图与地面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该沙漠南部是生物结皮最为丰富的区域,各种类型的生物结皮均有充分发育,呈连续分布,但其分布模式向北、向西和向东变得破碎。通过统计生物结皮像元的面积, 得到生物结皮覆盖率超过33%的像元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8.7%。生物结皮的分布对地貌部位有较强的选择性,生物结皮的不同发育阶段种类组成亦有较大的差别。

  • 地貌与沉积环境
    王爱军, 高抒, 贾建军, 潘少明
    地理学报. 2005, 60(1): 61-7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501007
    Baidu(146)

    江苏海岸湿地总面积超过5000 km2,但围垦活动的加剧使盐沼湿地面积迅速减少;为了达到海岸防护、保滩促淤的目的,先后引种了大米草和互花米草。通过采集江苏王港潮滩盐沼湿地9处柱状样和挖取探槽剖面,以及对沉积剖面样品进行210Pb和137Cs测年分析,探讨了210Pb的本底及影响210Pb富集的因素,估算了王港盐沼湿地的现代沉积速率。王港潮滩盐沼沉积物对210Pb的吸附作用较弱;受风暴潮、生物扰动、物源变化及实验误差等因素的影响,在210Pbex剖面上出现了数据异常点,将这些数据点剔除后计算得到的沉积速率为3.3 cm yr-1137Cs测年显示,该地区1963年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3.1 cm yr-1,与210Pb法及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根据一个典型剖面的137Cs测年数据分析,王港潮滩盐沼的沉积过程根据地貌特征的不同可分3个阶段,大米草覆盖阶段滩面高程迅速增加,互花米草的生长提高了滩面淤积速率。

  • 地貌与沉积环境
    张燕, 彭补拙, 陈捷, 吕俊杰
    地理学报. 2005, 60(1): 71-78. https://doi.org/10.11821/xb200501008

    根据137Cs测量值和具体区位判断,滇池流域土壤与湖泊沉积物中的137Cs是世界与中国核试验生成物叠加的结果,由此在滇池沉积物中识别出1954年、1963年、1976年、1986年几个特定年份的沉积层 (时标)。计算不同时标间的沉积物质量,可求出不同时段单位面积上的年均沉积质量,不同湖区该值有差别,但符合湖心沉积低于湖岸的湖泊沉积规律。又参照滇池流域地貌、物源供给、湖盆形态及采样点等,借助GIS方法将滇池湖区划分为远岸湖心区 (I)、近岸湖心区 (II)、湖西区 (III)、湖东区 (IV)和湖南区 (V),并计算各区底面积;然后将面积与年均沉积质量相乘,得到不同时段各区域的年均沉积总量:1954~2003年与I~V区对应的年均沉积总量 (104 t/a) 分别是6.85、8.90、8.43、9.82和5.91,滇池外海的总沉积量为39.91×104 t/a。这些结果与当地实情吻合,与他人的研究结果也非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