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山地研究
    张百平,周成虎,陈述彭
    地理学报. 2003, 58(2): 163-171. https://doi.org/10.11821/xb200302001
    Baidu(234)

    通过构建山地垂直带谱数据结构,实现了垂直带谱数字化,增强了垂直带谱的可视化;提出了垂直带谱的三级体系:以基带区分一级带谱,以特征垂直带区分二级带谱,以垂直带组合结构、优势垂直带及垂直高度及宽度区分三级带谱;概括出山地垂直带谱的7种变化模式:同构模式、结构递减模式、突变模式、纬向递减模式、经向减升模式、阶梯递增模式和高原叠加模式;归纳出垂直带谱的5种生态类型:与自然地带相联系的顶极带谱、与主要山地相联系的基本带谱、与特殊地生态现象相联系的过渡/特殊带谱、与人类干扰相联系的扰动带谱,以及与强烈人类活动相联系的次生带谱。深入比较和分析垂直带信息图谱,可以揭示更多的地学信息。

  • 山地研究
    陈国阶,王青.
    地理学报. 2003, 58(2): 172-178. https://doi.org/10.11821/xb200302002
    Baidu(120)

    以地区 (市) 作为基本研究单元,选取大小兴安岭、燕山、太行山区、沂蒙山区、武陵山区、东南丘陵、喀斯特山区、横断山区、祁连山区等具有典型性的中国山区,定量分析2000年中国山区经济发展态势以及影响和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因素,并与平原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宏观、中观层面上的多方位对比分析。结果显示: 中国山区人均GDP的区域变化特征与山区非农产业人均增加值发展态势呈正相关;各类山区农业产业人均增加值表现为一条无差异曲线,即山区居民家庭收入的差距,主要来自非农产业,农业产业收入退于次要地位,非农产业人均增加值决定中国山区的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

  • 山地研究
    程根伟,罗辑
    地理学报. 2003, 58(2): 179-185. https://doi.org/10.11821/xb200302003
    Baidu(55)

    根据贡嘎山海螺沟内5种主要林地上的生物量调查、土壤呼吸和光合作用测定,研究亚高山地区典型林带上C的存贮、吸收和排放关系。对于海拔3000 m附近的峨眉冷杉林,其地上和地下C贮量分别为177.4 t/hm2和143.2 t/hm2,森林光合作用吸收的C量在22~24 t/hm2·a之间,通过呼吸释放C量为3~5.5 t/hm2·a (乔木冠层) 和10~19 t/hm2·a (地面土壤及根系),年光合作用净固定的C为7.05 t/hm2。低海拔处生态系统C的呼吸量较大,100a以内的中幼龄树木固C能力高于成熟林的固C作用。林地在成为过熟林之前主要还是C的汇,林间裸地是大气的C源。

  • 山地研究
    黄晓霞,江源,刘全儒,黄秋如,戴泉玉
    地理学报. 2003, 58(2): 186-192. https://doi.org/10.11821/xb200302004
    Baidu(57)

    在野外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主要采用Shannon-Weaver指数和S?rensen指数对小五台山亚高山草甸植被的植物生物多样性及其空间变化格局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 海拔高度对植物生物多样性影响非常明显,海拔2300 m和2700 m左右分别既是α多样性也是β多样性出现明显变化的地段。2) 不同坡向条件下群落的α多样性表现为东坡>西坡>南坡>北坡;而S?rensen指数分析表明,当坡向变化时,β多样性较高。3) 山坡中部特别是中下部具有较高的α多样性,而β多样性较低,坡面上β多样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坡面所处海拔高度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