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与区域开发”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土地利用与区域开发
    王传胜,王开章
    地理学报. 2002, 57(6): 693-70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6009
    Baidu(95)

    运用大比例尺水下地形图,在岸线资源总量勘查的基础上,评价了长江中下游干流岸线的水深条件、岸线稳定性条件和建港自然条件,分析了本区域岸线资源的基本特征,提出了长江岸线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和中下游干流岸线利用建议。

  • 土地利用与区域开发
    杨晓光,樊杰,赵燕霞
    地理学报. 2002, 57(6): 701-708.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6010
    Baidu(241)

    利用中国各省1990~199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取丹尼森要素分析法,对影响中国各省区工业GDP增长的各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资本投入是20世纪90年代GDP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中国各省资本投入的增长差异并不能很好的解释地区经济的差异,而由技术进步和资源优化所呈现的全要素生产率越来越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也是90年代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由此得出:在现有的条件下,未来中国地区经济差异将出现扩大化的趋势。

  • 土地利用与区域开发
    何凡能,葛全胜,郑景云
    地理学报. 2002, 57(6): 709-716.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6011
    Baidu(92)

    根据清代文献中有关城垣周长里数及政区设置的记载资料,探求估算清代城镇用地面积的可行性、估算方法、资料处理与转换方法以及偏差校正方法等,初步取得了一套反映清代嘉庆年间 (1820年) 本部18行省城镇用地面积的估算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该区城镇用地规模的区域差异,并与1999年调查统计资料进行对比。

  • 土地利用与区域开发
    傅伯杰,邱扬,王军,陈利顶
    地理学报. 2002, 57(6): 717-722.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6012
    Baidu(644)

    在土壤侵蚀模型LISEM (Limburg Soil Erosion Model) 校正的基础上,模拟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大南沟小流域5种土地利用方案的水土流失效应,旨在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出口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出口的洪峰流速、径流总量和侵蚀总量的大小顺序为:1975年>1998年>25度退耕>20度退耕>15度退耕。1975年和1998年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和休闲地均退耕还林还草,这2种土地利用格局的径流和侵蚀模拟值都显著大于3种退耕方案。在3种退耕方案中,20度和1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和休闲地逐步转变为果园/经济林地,3种退耕方案之间的水土流失差异不显著。相对于1975年土地利用来说,1998年土地利用能降低洪峰流速、径流量和侵蚀量约5%~10%;3种退耕方案的减流减沙效益更加显著,可以降低洪峰流速、径流量和侵蚀量约40%~50%。

  • 土地利用与区域开发
    薛凤旋
    地理学报. 2002, 57(6): 723-73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6013
    Baidu(75)

    论述中国自周朝以来的城市概念和理论, 指出中国城市性质和城市结构的自有特点及其与西方发展经验为基础的城市概念和理论不同。将中国漫长的演变历史分为封建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1978年和 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3个时期。3个时期所形成的城市概念和理论, 都有中国特色, 是中国城市及城市化向前发展的重要的理解和指导基础。

  • 土地利用与区域开发
    陆林,宣国富,章锦河,杨效忠,汪德根
    地理学报. 2002, 57(6): 731-74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206014

    利用1996~2001年国内旅游客流月份分布数据,分析了三亚、北海、普陀山等海滨 (岛) 型旅游地和黄山、九华山等山岳型旅游地国内客流季节性特征。从旅游客流季节分布曲线看,三亚、九华山分别表现为“三峰两谷”和“双峰双谷”型,北海、普陀山、黄山均表现为“三峰三谷”型;从旅游客流集中指数R值看,黄山的R值最大,近年平均为5.7,三亚的R值最小,近年平均为1.3,并且黄山、三亚的R值变化幅度较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北海、普陀山、九华山的R值介于黄山、三亚之间,近年来总体呈下降趋势。比较分析5处旅游地客流季节变化成因,发现它们均受自然季节性因素和社会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前者主要包括气候的舒适性、降水等,对于海滨 (岛) 型旅游地而言,海水温度、热带气旋活动影响也很重要;后者主要包括法定节假日、居民出游习惯等,对于富有宗教特色的旅游地,宗教节庆活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分析认为,自然季节性因素是造成以自然吸引物或自然-文化吸引物为特征的旅游地客流季节变化的主导因素,社会季节性因素只是在自然季节性因素形成的旅游季节变化的基础上产生叠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