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区域发展
    李伟, 伏怡铭, 王宛, 贺灿飞
    地理学报. 2024, 79(8): 1994-2019. doi: 10.11821/dlxb202408007
    PDF全文 (1219) HTML (1066)   可视化   收藏

    演化经济地理学提出了区域产业演化的关联法则,基于关联性的强弱将区域产业演化划分为关联性产业分化与非关联性产业创生,但当前研究忽视了关联性产业分化中的对称性与非对称性问题。在现有理论基础上,本文将关联性产业分化划分为对称关联性产业分化和非对称关联性产业分化(又分为正向非对称关联性产业分化和负向非对称关联性产业分化),基于1998—2012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研究对称关联性产业分化与非对称关联性产业分化的数量特征、产业特征及其与地区经济复杂度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中国区域产业演化以关联性产业分化为主,在关联性产业分化中又以正向非对称关联性产业分化为主、对称关联性产业分化次之。1998—2012年中国关联性新产业占新产业总数的60%~70%左右。正向非对称关联性新产业数量占关联性新产业总数的60%左右,对称关联性新产业占关联性新产业总数的35%左右。② 高技术产业的关联性分化表现出更强的对称性,而低技术产业的关联性分化表现出更强的正向非对称性。③ 经济复杂度越高的地区往往具有更多的非关联性产业创生,其关联性产业分化表现出更强的对称性。经济复杂度较低的地区拥有更多的关联性产业分化,并且该关联性产业分化表现出更强的正向非对称性。本文进一步拓展了区域产业演化的关联法则,并可对区域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政策建议。

  • 区域发展
    尚虎平, 刘俊腾
    地理学报. 2024, 79(8): 2020-2041. doi: 10.11821/dlxb202408008
    PDF全文 (2149) HTML (921)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协同政策促进“弱者受益”是协同能够维系的动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自实施以来,其实际效果一直备受质疑,一些消极的声音认为该政策只惠及了北京和天津,并未有效带动河北这一“弱者”的发展。针对这种质疑,本文以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合成控制法和2010—2020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实证评估了该政策对河北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空气质量改善所产生的政策效应及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① 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并未对河北省经济增长产生明显带动作用,但促进了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和空气质量改善,呈现出高质量协同发展的趋势;② 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对河北省内各地级市的政策效应会因其距离京津远近不同而差异化,呈现出以京津为核心的“中心—外围”扩散规律;③ 邻京地级市获得了明显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邻津地级市获得了明显的经济增长效应,环京津地级市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明显优于河北南部地级市。未来需要以高质量发展的理念重新审视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的效果,科学推进城市群内的产业转移与承接,同时夯实河北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京津冀协同过程中的空间公平与因地制宜。

  • 区域发展
    孟广文, 张宁月, 齐宏纲, 周俊, 马祥雪, 于淙阳
    地理学报. 2024, 79(8): 2042-2061. doi: 10.11821/dlxb202408009
    PDF全文 (1067) HTML (819)   可视化   收藏

    开发区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制度创新平台,其转型发展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为研究对象,运用转型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测度其转型水平,运用障碍度模型挖掘与分析影响泰达转型的障碍因子。结果显示:① 泰达转型发展突破了现有关于出口加工区单一形态的生命周期理论,通过由出口加工区向综合型开发区、工业新城区以及综合新城区转型升级历程,以新的形态与模式延长其生命周期。② 泰达转型发展综合水平总体较低,其中2005—2013年转型发展综合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2014—2019年转型发展综合水平总体上处于平稳停滞状态。③ 就不同阶段而言,2005—2013年转型发展的要素驱动力、效益驱动力、环境驱动力和产业驱动力较为薄弱,其主要障碍因子是利用内资力度较弱、人均GDP较低、自然环境质量欠佳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2014—2019年转型发展的要素驱动力、环境驱动力和创新驱动力不足,主要障碍因子是利用外资强度低、基础设施投资额和科技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据此,本文提出积极吸引外资、发挥内资主导作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等促进开发区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本文对泰达以及其他开发区的转型发展与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 区域发展
    李祺祥, 杜德斌, 刘承良, 侯纯光, 于英杰
    地理学报. 2024, 79(8): 2062-2082. doi: 10.11821/dlxb202408010
    PDF全文 (1255) HTML (731)   可视化   收藏

    挖掘1790—2022年美国专利与商标局(USPTO)专利的地理空间属性数据,引入复杂性科学、生命周期以及地理本性等理论,利用城市标度律、规模修正指标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建立美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效能指数,并探析其时空演化格局与驱动机理。主要结论为:① 美国各城市尺度的创新标度律均发展为显著的超线性模式,即城市规模越大,人均创新产出越高,科技创新的规模递增效应显著;② 基于规模修正的效能指数实现了对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规模比较,刻画了科技创新中心从酝酿、扩张、衰退到复苏的完整生命周期历程。研究期内,旧金山逐步超越纽约、波士顿和芝加哥等都会区,成为美国主要科技创新中心;③ 美国科技创新中心效能指数的空间分布呈现“北优南劣”的分异格局,城市化水平、国际化水平、社会经济发展等第二地理本性因素及城市多中心性对效能指数产生正向影响,而人口密度和气候、地形等第一地理本性因素与效能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在路径锁定和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的作用之下,美国科技创新中心效能呈“马太效应”,南北差距加剧。制定国家创新空间战略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有益之举,启示中国可依托大城市和城市群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并提升国家和城市科技力量的多中心性。

  • 区域发展
    王芳, 侯静怡, 牛方曲
    地理学报. 2024, 79(8): 2083-2096. doi: 10.11821/dlxb202408011
    PDF全文 (1997) HTML (1251)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网络购物(网购)在带来巨大经济潜力的同时,极大地改变了居民的购物习惯与购物行为。网购与实体购物之间的关系仍是学术界争议的热点,而中国的相关研究依然薄弱,且多基于个别社区或城市的调研数据进行研究,缺乏全国视角下大规模、长时间的系统研究,更缺乏不同区域之间异质性研究。本文基于中国各省份2017年和2021年大规模的时间利用调查数据,对居民网购行为和实体购物行为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实证检验了居民网购对实体购物行为的影响及其空间异质性。研究发现:① 中国居民网购、实体购物行为特征空间差异显著,网购和实体购物行为标准差椭圆呈明显的“东北—西南”向分布,重心在研究期内存在向北移动的趋势。② 2017年中国居民网购对实体购物起到明显的互补效应,2021年则互补效应和中立效应同时存在,证实在研究期内互补效应和中立效应共存。③ 网购对城乡、不同区域居民实体购物的影响有显著差异,亦存在着互补效应和中立效应共存的状况。本文厘清了中国居民网购与实体购物间的关系,同时也为促进实体商业的空间转型以及深入理解信息化时代城市空间的变迁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