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人口高质量发展”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区域人口高质量发展
    刘涛, 朱羽佳
    地理学报. 2025, 80(6): 1427-1445. doi: 10.11821/dlxb202506001

    主体功能区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础制度,核心目标是以差异化的功能定位,引导要素有序流动,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本文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人口分布变动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人口变动的影响总体符合政策导向。规划实施后,人口在优化开发区的增速下降,重点开发区加速增长,农产品主产区加速减少,重点生态功能区由增转减;以农产品主产区为参照,规划的实施强化了重点开发区的人口集聚优势。② 规划实施效果具有区域和等级双重异质性。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域人口变动多半符合规划导向,而重点开发区的县级单元仅四成实现了人口加速集聚的目标;国家级重点开发区的影响强度约为省级的2倍。③ 限制开发区向城市化地区的迁移仍以跨区域为主,很难实现人口“集中均衡”布局的目标。④ 规划的实施改变了各类主体功能区人口变动的影响因素。优化开发区的二产重要性弱化、三产带动力增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经济因素弱化,都符合规划导向;但重点开发区的工业化作用有限,农产品主产区则持续受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二者与规划导向均有明显偏差。新一轮规划可适度集中城市化地区的布局,明确重点开发区的开发时序,对各类限制开发区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管控要求。

  • 区域人口高质量发展
    李宇, 戚伟, 刘盛和, 董雯
    地理学报. 2025, 80(6): 1446-1464. doi: 10.11821/dlxb202506002

    随着中国人口发展步入关键转折期,关注中国区域人力资本及其变化特征,对全面认识中国人口新常态、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及抽样调查数据,从人力资本总量和劳动参与存量视角分析2000—2020年中国地级行政单元人力资本的时空变化,并探讨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表明:① 中国的人力资本水平明显提升,2000—2020年人力资本总量和劳动参与人力资本存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11.54%和12.47%;由于人口转变的影响,人力资本指数增幅出现下降的趋势;② 两种视角下,人力资本指数的高值区均集中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的地区和省级行政中心;③ 中国人力资本变化的区域差异显著,2010—2020年人力资本指数开始出现增减分化的趋势,劳动参与人力资本存量的时空变化愈加明显;东部地区人力资本的增长趋势依旧强劲,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和省级行政中心始终是增量最多的地区,而半数以上中小城市的人力资本增速明显放缓;④ 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设施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区域人力资本变动的重要因素,而人口和其他因素通过影响劳动参与和生产回报塑造人力资本的时空差异。本文综合人口规模和结构,定量揭示了中国人力资本区域差异的机制,为推动和落实人口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了实证依据。

  • 区域人口高质量发展
    古恒宇, 张亮, 于瀚辰
    地理学报. 2025, 80(6): 1465-1481. doi: 10.11821/dlxb202506003

    人才驱动是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然而既有研究较少从时间和空间双重视角对中国高技能人才空间分布驱动因素及其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开展分析,难以充分揭示高技能人才与区域创新之间关系在空间上的非平稳性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于时空异质性的视角,使用第五、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2005年、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构建多尺度地理加权泊松模型(MGWPR),对2000—2020年高技能人才空间分布格局的驱动因素及其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开展研究。主要发现:① 高技能人才和区域创新均呈现增长趋势,集聚分布在城市群核心城市和强省会城市,高技能人才和区域创新的分布重心和分布热点地区均出现南移趋势;② 相比高技能人才,区域创新分布格局的空间不平衡特征更明显,但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相对较弱;③ 人才空间分布受以收入水平、产业优势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发展因素和以医疗条件、基础教育、空气质量为代表的地方品质因素共同影响。收入水平影响高值区从华南地区逐渐演替为东北地区,而产业优势影响高值区则呈现相反趋势变化。医疗条件、基础教育的影响转变为以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或以长三角和成渝城市群为核心的“双核”格局;④ 高技能人才对区域创新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平均边际影响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影响高值区的边际效应呈现减弱趋势,影响高值区从西北、东北和华东地区逐渐演替为华南地区。

  • 区域人口高质量发展
    邱婴芝, 曹广忠
    地理学报. 2025, 80(6): 1482-1501. doi: 10.11821/dlxb202506004
    区域人口增减分化是当前中国人口发展的重要趋势性特征,从地理学视角揭示其空间格局、过程和机理对于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和区域人口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地理学的空间性和综合性视角,构建了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地理学分析框架,在分析框架内从来源结构视角出发,采用5期人口普查数据实证分析了1982—2020年4个时段地级单元人口增减分化的特征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 中国地级单元总人口自1990年开始逐步增减分化;自然变动仍以增长为主,近年来负增长区域增多;净迁移持续增减分化,净迁出主导地位增强。② 净迁移在区域人口增减分化中的贡献持续提升,已成为当前人口再分布的主导力量。③ 净迁移驱动的人口减少地域类型和两大来源共同驱动的人口减少地域类型数量均不断增加,前者的空间范围从部分省际山区扩展至东北、中部和西部的大片地区,后者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人口增长地域类型的空间则逐步缩减至东部省份、省会城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地。④ 区域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政策等因素通过影响自然增长和净迁移作用于区域总人口的增减变动,不同因素的作用路径具有异质性且随时间动态变化。本文最后讨论了中国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形成机制及应对策略。
  • 区域人口高质量发展
    张华, 李鑫
    地理学报. 2025, 80(6): 1502-1519. doi: 10.11821/dlxb202506005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推进实施了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四大城市群是区域重大战略的核心承载空间。在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的人口发展新形势下,四大城市群地区的就业增长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采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分行业人口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区位商等方法,分析中国四大城市群就业人口增长和结构的时空格局,结合区域重大战略的发展目标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城市群就业增长和结构变迁的规律性,为区域重大战略的持续推进提供参考。研究发现:① 四大城市群就业人口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就业人口分布的总体格局保持稳定,就业人口增速高值区由核心城市转移至外围城市,向城市群内多点支撑的均衡分布格局转变。② 四大城市群就业结构高级化、高技术化发展趋势明显,城市群内部呈“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城市始终保持“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的“双高”结构类型,临近核心城市的临核城市就业结构表现为“非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非高技术服务业”的交错分布,边缘城市就业大多为“非高技术制造业—非高技术服务业”的“双非”结构类型。③ 就业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就业结构高级化、高技术化为四大城市群地区承载区域重大战略和参与全球竞争创造了条件,但仍然面临不同挑战,应强化高技术就业的乘数效应,推动非高技术就业的提质转型,实行差异化的就业吸引政策,促进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和区域重大战略的有效实施。

  • 区域人口高质量发展
    林李月, 朱宇, 陈香, 柯文前
    地理学报. 2025, 80(6): 1520-1536. doi: 10.11821/dlxb202506006

    摸清中国少子—老龄化类型转变和区域差异对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具有重要意义,亦是以积极应对少子化、老龄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工作。本文在将少子化和老龄化发展阶段进行交互而划分出少子—老龄化类型的基础上,利用2000—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刻画中国少子—老龄化类型的多尺度演变特征和动态转型路径以及典型区域模式。研究发现:① 在时序特征上,2000—2020年间大部分区域基本遵循着从多子—未老龄化出发,到少子—轻度老龄化为主再到少子—中度老龄化、少子—轻度老龄化和多子—轻度老龄化平分秋色的转变历程,但少子—老龄化类型的转变并非简单的线性替代过程,而是形成具有时空压缩特征的复合转型路径;② 在空间格局演变上,中国少子—老龄化类型转变的空间梯度差异明显,呈由沿海向内陆、由东向西的“雁阵式”演进格局:东北、江浙沪京津走在前列,其他东部沿海和大部分中西部省份陆续跟随,西北和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尚未开始转变;③ 以县级尺度为评价单元,结合少子—老龄化类型转变历程和形成逻辑,可至少凝练出东北深度转型区、长三角—京津极低生育区、中原传统老化区、珠三角流动调节区、华南传统文化缓冲区及西南和西北少数民族聚居过渡区6种典型区域。

  • 区域人口高质量发展
    万思齐, 秦波
    地理学报. 2025, 80(6): 1537-1555. doi: 10.11821/dlxb202506007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方式多元化,中国老年人口的居住迁移规模不断扩大,而老年人口居住的空间分布变化,会对个体健康、家庭福祉乃至老龄治理带来新的挑战。本文系统梳理国内外老年人口迁居理论,结合中国独特的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构建了老年人口居住迁移的分析框架。基于2011—2018年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纵向数据,采用面板Logit混合回归模型,从迁居条件、迁居动机两个维度分析老年人口迁居意向与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 中国老年人口的实际迁居率接近发达国家,但迁居意向相对较低,非计划性迁居和放弃迁居现象普遍。总体上,城市居民迁居水平高于乡村,城市规模越大,迁居意向越强、迁居行为越普遍。② 老年人口的迁居行为是一个非线性决策过程,除受迁居意向影响外,还受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条件、家庭与代际关系、生命历程的综合影响,但健康状况、环境特征和制度因素影响相对较弱。③ 迁居意向和迁居行为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外部环境特征和生命历程对老年人口迁居意向影响显著,而社会经济条件、家庭代际关系则是影响迁居行为的重要原因。在老年人口迁居意向转化为迁居行为的过程中,迁居能力是主要影响因素。

  • 区域人口高质量发展
    温佩璋, 苏昭文, 刘劲松, 姚海芳, 李玲玲
    地理学报. 2025, 80(6): 1556-1571. doi: 10.11821/dlxb202506008

    掩膜(Mask)是构建人口密度随机森林模型的辅助技术。过往人口密度随机森林模型存在训练样本数据质量存疑、隐含区群谬误、混淆人口分布规律、无法开展再测信度检验、无法确保可重复性和弱可复制性等问题。为破解上述问题,改善人口密度随机森林模型的再测信度和准则效度,文中在传统建模所用的掩膜系统基础上,拓展了点、带、面等专门掩膜,通过引入专门掩膜,规范了人口密度随机森林模型的建模流程,系统解决了过往人口密度随机森林模型存在的系列问题。研究表明:完备的掩膜系统由控制型掩膜(研究区掩膜、分区掩膜、计算掩膜、分区计算掩膜和总抽样框掩膜)、与抽样相关的掩膜(抽样框掩膜和抽样掩膜)、分区密度制图掩膜(县掩膜或乡掩膜)和检验掩膜(信度检验掩膜、效度检验掩膜和边界检验掩膜)等构成,是规范人口密度随机森林模型建模流程的关键依据。完备的掩膜系统为改进人口密度随机森林模型提供了面向过程的数据管控框架,不仅有效提升了模型的再测信度和准则效度,而且确保了同一时点模型的可重复性和不同时点模型的弱可复制性,为定量刻画人口分布时空演变规律提供了可靠的辅助技术。完备的掩膜系统也为规范其他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空间分解算法的建模流程提供了系统化、结构化的解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