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与碳循环”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植被与碳循环
    石曼青, 杨小玉, 邱建秀, 罗明, 王前锋, 王大刚
    地理学报. 2025, 80(5): 1212-1225. doi: 10.11821/dlxb202505004

    本文基于Ku波段、X波段和C波段微波遥感数据,采用新兴时空热点分析法解析2002—2017年中国植被光学厚度(Vegetation Optical Depth, VOD)的时空演变规律,并探究气候因子与人类活动对其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中国VOD空间分布呈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中部与南部为VOD热点区,而新疆及内蒙古高原中部为冷点区;三波段分析表明,研究初期全国植被稀疏区普遍呈现“变绿”特征。② 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对VOD的时空变化具有显著影响,例如草地转为林地与VOD持续和增强的热点区空间一致性高。③ 基于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的归因分析显示:湿润区在热量与水分条件充足时,温度与降水增加会抑制植被生长;干旱区温度抑制作用不显著;青藏高原高寒区的植被生长则受暖湿化协同促进。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大尺度生态环境评估、驱动机制解析及生态修复政策制定提供方法支撑与数据参考。

  • 植被与碳循环
    唐梦雅, 李鹏, 李霞, 陈生媚, Jeffrey Chiwuikem CHIAKA
    地理学报. 2025, 80(5): 1226-1243. doi: 10.11821/dlxb202505005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促使边境从封闭走向开放并渐成人地关系研究热点区域。自《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定》签署以来,非洲一体化进程历经数十载并影响各国边境景观与土地利用。但非洲大陆国家边境森林等土地覆被变化过程尚缺乏深究且对其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森林变化贡献量化不足。利用2017—2022年土地覆被产品、活跃火、人口密度与武装冲突数据,在揭示非洲大陆国家边境森林等土地覆被变化年际动态基础上,采用随机森林回归与相关性分析界定森林变化影响因素并量化其主因与贡献。结果表明:① 非洲大陆国家边境以赤道为界向北、向南呈现森林—草灌—裸地递次分布格局,占地近九成,且森林、草灌、裸地三者主导着(> 80%)边境土地覆被变化(年均变化2%);2020年森林有所恢复,但草灌/裸地增加所致毁林仍是大势。② 活跃火和人口密度是非洲边境森林覆被变化主/从因,且森林变化与活跃火频次、人口密度关系先弱后强。③ 非洲大陆国家边境年际近九成森林减少与活跃火发生呈强正相关性,受季节影响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增。④ 旱季活跃火对非洲大陆国家边境森林减少影响更为显著。本文可为探索热带森林变化诱因和揭示边境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一体化响应程度提供借鉴。
  • 植被与碳循环
    赵丹阳, 佟连军, 苗长虹
    地理学报. 2025, 80(5): 1244-1260. doi: 10.11821/dlxb202505006

    分析碳转移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对于公平合理地分配碳减排权责、明确各区域碳排放的来源和提升碳减排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有关中国碳转移的研究多为单一时间节点的国家间和省际间联系,缺乏各省份国内外碳转移的长时期动态演变及驱动力的分析。本文采用多尺度投入产出模型,核算了1997—2017年间中国31个省份(暂未含港、澳、台)在国内和国际贸易中的碳转移,分析了其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及驱动力。研究发现:① 中国各省份在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中的碳转移量均显著增加,国内贸易中南北空间分异加剧,国际贸易中东—中—西空间分异加剧。② 各省份在国内贸易中碳净转移的增长主要由碳密集型产业贡献,国际贸易中的增长主要由制造业贡献。③ 各省份国内贸易碳转移空间分异的加剧主要由碳密集型产业区域间贸易规模的扩大所驱动,国际贸易碳转移空间分异的加剧主要由制造业产品出口规模的扩大所驱动,而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和投入产出结构的调整对两者均发挥了一定的减弱效应。本文能够为中国省域碳减排策略的优化调控和跨省协同减排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 植被与碳循环
    周彦楠, 何则, 张雅欣, 杨思睿, 杨宇
    地理学报. 2025, 80(5): 1261-1281. doi: 10.11821/dlxb202505007

    推动清洁能源技术转移和应用是缓解能源相关环境问题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作为中国的经济和创新中心之一,在推动清洁能源技术转移及碳减排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本文基于2010—2022年清洁能源专利转让数据,开展大湾区本地、跨区域及跨国清洁能源技术转移的不同空间路径特征分析,并采用STIRPAT模型探讨其对区域减排目标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大湾区本地清洁能源技术转移规模波动上升,转移模式以“城内集散型”为主,转移网络由单核驱动到双核驱动再到多中心互动;② 大湾区跨区域清洁能源技术转移日益活跃,与本地转移规模的差距缩小,转移模式由集聚向扩散转变,技术对外需求的地域范围从长三角城市群向京津冀城市群转变,对外扩散则由东中部创新水平较高的城市向海西、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西部城市拓展;③ 大湾区跨国清洁能源技术转移规模相对较小,但其活跃度逐渐提升,形成以香港—深圳为核心的转移网络,互动对象更加多元;④ 清洁能源技术转移对大湾区碳排放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特别是本地及跨区域的城际技术转移,而跨国技术转移的减排效应尚不显著。本文揭示了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技术转移的空间路径、特征及其减排效应,可为制定区域低碳政策和促进科技创新合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