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探索”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前沿探索
    葛全胜, 孙福宝, 江东, 杨林生, 朱会义, 许端阳, 戚伟, 王卷乐, 杨飞, 崔惠娟, 吕锦心, 陶泽兴, 许尔琪
    地理学报. 2025, 80(5): 1145-1156. doi: 10.11821/dlxb202505001

    综合科学考察依托科学仪器、科学范式和技术手段,对地表状态、资源禀赋及其动态变化与机制进行多学科交叉分析,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1949年以来的历次综合科学考察在边疆开发、生态环境治理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综合科学考察要查清区域资源环境状况及变化,填补相关领域的认知空白,支撑国家及区域发展与战略需求。低轨星链、人工智能、无人监测等新技术及新装备的发展为新时代综合科学考察提供了重要机遇。为推动新时代综合科学考察,亟须充分运用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方法,创新科考范式,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组织科考任务,实现对地理资源要素的大范围、高频次、高精度考察,填补边境、地下、深海等区域认知空白;以中国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为科学基础,分区开展国内关键区域综合科学考察;聚焦“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及关键海域开展全球综合科学考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前沿探索
    刘丹阳, 程维明, 刘佳, 钱振, 刘建忠, 王训明
    地理学报. 2025, 80(5): 1157-1182. doi: 10.11821/dlxb202505002

    地貌区划是根据地貌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的区域划分,研究火星地貌区划对于理解火星地貌演化历史和合理开发利用火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火星地貌区划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约定俗成的火星地名缺乏明确边界,且各营力改造地貌边界尚不清晰。鉴于此,本文采用布格重力、地形、遥感影像、地质图等多源数据,提出了一套“大区—地区—区”三级地貌分区划分方案。首先,基于地球物理、地形特征等不同要素数据绘制火星大地构造域界线,作为一级地貌大区的分界线。其次,基于不同地形因子,通过随机森林结合SHAP模型(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以地貌相似度聚类地质单元,划定二级地貌地区的分界线。再次,收集火山、冰川、风沙、水成地貌数据,以自适应最优带宽核密度估计法得到的营力作用区域作为三级地貌区的分界线。最后,整合一级、二级、三级地貌分区界线,并按一级到三级的顺序命名地貌分区单元。该地貌分区方案耦合了地貌形态与成因,考虑了不同要素对构造域界线的影响,解决了传统聚类结果破碎度高的问题,并以半自动的方式减少了全球性制图带来的工作量及主观性,对未来火星地貌演化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前沿探索
    郑欢, 何斌, 张文新, 郭兰兰, 黄大全, 郑龙飞, 李铁威, 褚阳
    地理学报. 2025, 80(5): 1183-1211. doi: 10.11821/dlxb202505003

    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在中国现有国情和制度框架下,积极探索国土空间的“双碳”响应战略,创新发展国土空间减排增汇路径研究。目前关于助力碳中和的讨论重点聚焦单一空间、单个部门的减碳维度,缺少面向“双碳”目标的多空间、多部门的整体统筹以及具体路径的论证研究,导致不同国土空间减排增汇的目标定位和权责关系不清,总体任务无法针对性分解并具体落实。对此,本文在统筹考虑生态、农业和城镇“三类空间”功能属性和交互作用的基础上,首先建立了“三类空间”碳收支效应的认知框架,提出“三类空间”减排增汇路径的设计原则。其次,结合“三类空间”承担的减碳份额,根据各路径的应用现状、历史贡献、适用范围及未来潜力,进一步总结提炼生态空间固碳增汇、农业空间减排增汇和城镇空间减排降碳的多空间协调行动路径,来助力实现可持续的生态修复、农田管理和城镇管控,促进形成未来国土空间一体化下的减排增汇优化策略和绿色转型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