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研究与科学数据出版”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城乡研究与科学数据出版
    唐宇, 薛东前, 宋永永, 郑彬凯, 马蓓蓓, 叶昊
    地理学报. 2025, 80(3): 793-810. doi: 10.11821/dlxb202503014
    规模、结构与效率的耦合互馈是关乎经济转型背景下资源型城市经济系统有序演进的核心问题,然而,关于资源型城市经济系统内部要素耦合协调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在构建资源型城市经济规模-结构-效率耦合协调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2005—2019年黄土高原资源型城市经济规模、结构与效率耦合协调的时空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黄土高原资源型城市经济规模、结构与效率的演化分异显著,阶段性特征明显,由差异化发展向协同增长转变。② 经济规模、结构与效率的耦合关系密切,耦合协调水平显著增强,实现了由轻度失调到勉强协调的跨越,但以低水平协调为主,空间上集聚特征持续增强,呈现“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③ 塑造黄土高原资源型城市经济规模、结构与效率耦合协调格局的主导因素具有较强的波动性,逐渐由经济社会支撑型向政策制度导向型转变,各影响因素交互呈现明显的协同增强效应。本研究为理解资源型城市经济规模、结构与效率的耦合逻辑、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 城乡研究与科学数据出版
    宋伟轩, 谭华云, 叶玲, 曹辉
    地理学报. 2025, 80(3): 811-827. doi: 10.11821/dlxb202503015

    中国乡村绅士化研究偏重小微尺度的个案描述与质性分析,缺乏中宏尺度绅士化乡村的量化识别与类型研究。以南京534个乡村社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手机用户画像数据,结合定量评价聚类模型和典型案例比较方法,对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绅士化乡村进行空间甄别、类型划分与特征刻画。根据绅士化乡村的空间区位、资源禀赋和主体行为属性,综合辨识出旅游文创型、企业带动型、舒适移民型和城郊通勤型4类绅士化乡村。旅游文创型乡村依托自然与文化资源,吸引资本商业开发、城市游客消费和村民自主经营,呈现旅游驱动的社区自我绅士化特征;企业带动型乡村依靠加工制造企业培育吸聚非农从业人口,体现出东部发达地区乡村绅士化特色;舒适移民型乡村凭借舒适康养资源,通过打造完整社区形成舒适移民与度假旅游的社区氛围,形塑“外源主动输入式”绅士化特征;城郊通勤型乡村依托区位与“租差”优势,招徕房地产资本投资,年轻白领群体往返于城乡“钟摆式”工作和生活,呈“外源整体植入式”绅士化特点。南京乡村绅士化主要遵从“区位—资源”规律,受“内生—外源”驱力交互作用。在“星球绅士化”语境下,可为中国特色乡村绅士化理论发展提供东部地区案例支撑,形成对都市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启示。

  • 城乡研究与科学数据出版
    李伯华, 程波, 窦银娣
    地理学报. 2025, 80(3): 828-850. doi: 10.11821/dlxb202503016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时代价值留存的重要载体,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如何解构传统村落空间要素,活化传统文化存续环境,值得深入探究。本文以湘西侗族坪坦村为例,结合图式语言理论与景观基因理论搭建解构与重构框架,探索坪坦村的要素组成与修复路径。结果显示:① 对坪坦村空间景观进行图式转译,建立了整套图式语言体系。其中,“字”“词”和“词组”共92类图式语汇构成了空间要素;秩序性、尺度性、时间性和本土性图式语法形成了空间逻辑;自然、社会和文化图式语境组成了空间意境。② 基于村落历史演化过程,识别出了坪坦村的主体建筑、整体布局和民族文化共3类10种核心景观基因,为重构修复路径提供了优化逻辑。③ 结合图式语言理论与景观基因理论构建坪坦村协同优化机制,重构出了坪坦村点类要素修葺、线性秩序修正与面状结构修补三重修复路径。研究旨在对传统村落进行图式解构、基因识别和重构修复,为传统村落物质空间的保护与传统文化的延续提供新思路、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