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理与地表过程”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水文地理与地表过程
    余国安, 侯伟鹏
    地理学报. 2025, 80(3): 694-711. doi: 10.11821/dlxb202503008

    冲积扇是山区河流(或沟谷)出口常见的扇形堆积地貌形态。发育成熟、稳定的冲积扇是山区生产生活的良好区域,但同时也是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潜在易发区。冲积扇研究有助于理解区域环境、地貌演变动态和规律,促进山洪、泥石流灾害合理防控,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尽管国内外对冲积扇已开展大量研究探索,但多侧重于地貌形态、沉积历史/特征及环境反演,而对其发育机制及地貌效应等的揭示总体上仍较为滞后。本文系统梳理和总结目前冲积扇动力过程、发育机制及地貌动态研究的主要进展,包括当前研究的主导技术路线(野外调查和模型实验),扇体发育的主要/次要过程、流路改道机制、支流—主河相互作用,以及冲积扇发育对泥沙产输和地貌过程的影响;并探讨未来研究应加强的若干方面。冲积扇发育动力过程的野外原型观测目前仍较为薄弱,作为野外调查和模型实验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这方面的工作亟待加强,以拓展和深化冲积扇发育机制研究,促进对区域河流泥沙动态和地貌过程的科学认识。

  • 水文地理与地表过程
    房德琳, 宋长青, 黎成航, 雷頔, 宋高歌, 袁嘉露, 童创路, 曹力
    地理学报. 2025, 80(3): 712-723. doi: 10.11821/dlxb202503009

    中国各省市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水平等多因素的空间差异使得各省市面临不同的水资源压力;同时各省市间的经济贸易实现了水资源的再分配,这使得水资源需求差也发生了相应的转移。水资源短缺是限制各地区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分析水资源压力分布现状及格局,并剖析由经济供需链造成的水资源压力转移的重要驱动因素,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于中国省际水资源压力转移及驱动因素时空变化,分析了2007—2017年中国30个省域(西藏、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数据暂缺)的水资源压力转移过程中稀缺蓝水、稀缺灰水流动情况的时空动态,以及其分别对省际水资源压力转移的影响;进一步,本文将省域间水资源压力转移驱动因素分解为技术效应、水资源压力效应、第一至第三产业结构效应和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效应等,分析各影响因素对水资源压力的影响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省域最终需求驱动下,隐含在贸易流转中的水资源压力跨区域转移逐渐提高;西南和东南地区自身水资源压力较小,但向其他区域转移较高的水资源压力,这主要由于西南和东南地区进口来自北方水资源压力较大地区的产品,以满足其全产业链的需求;西北地区逐渐成为全国其他地区稀缺蓝水的输出方,中部地区省份由主要稀缺蓝水输出方向主要输入方转变。本文揭示了中国省际水资源压力转移的分布格局和驱动因素影响形式,有助于保障中国的水资源安全,并为中国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义。

  • 水文地理与地表过程
    吴艾璞, 马春子, 霍守亮, 李天霄, 付强
    地理学报. 2025, 80(3): 724-741. doi: 10.11821/dlxb202503010

    河岸带是影响河流水质的关键区域,不同空间尺度河岸带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程度仍存在争议。量化河岸带景观格局对水质的空间尺度效应,确定不同空间尺度河岸带影响水质的关键景观指标,对有效改善河流水质至关重要。本文采用递归特征消除—随机森林算法和冗余分析对密云水库流域河流水质与不同空间尺度河岸带景观格局之间的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质变量分布存在明显空间差异,总氮(TN)是影响密云水库流域河流水质的首要污染物。河岸带景观格局对TN、总磷(TP)、氨氮(NH3-N)、化学需氧量(CO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影响最强的河岸带缓冲区尺度分别为100 m、800 m、200 m、25 m和400 m。TN、TP、NH3-N和COD的河岸带景观格局可解释性较强;CODMn的河岸带景观格局可解释性较弱。随着河岸带空间尺度增加,景观指标对河流水质总体解释度存在较大波动;25 m和100 m河岸带景观格局对河流水质总体的解释度较高,分别为64.8%和58.9%。林地景观比例、草地平均分维数和裸地斑块密度分别是25~100 m、200 m和400~800 m河岸带空间尺度下影响河流水质最重要的景观指标。本文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河岸带空间尺度下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机制,为河流水质的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水文地理与地表过程
    鲍俊林, 高抒
    地理学报. 2025, 80(3): 742-757. doi: 10.11821/dlxb202503011
    盐淡水混合是长江口重要水文现象,与生态安全息息相关。基于方志、盐志、舆图及海图资料的考证,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方法,探讨长江口沿岸制盐、围垦活动与盐淡水空间分布演变的关系,旨在揭示16—20世纪长江河口段盐淡水混合区百年尺度的变化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① 16世纪以来长江河口向海扩张、河道分汊、口门束窄,推动盐淡水混合区持续外移,并在南北支沿岸表现出差异性;② 南支盐淡水混合区上界在明隆庆三年到万历二年间(1569—1574年)位于施翘河口—吴淞口一线,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移至铜沙浅滩,年均下移285.7 m;③ 16世纪以来长江口近岸段等盐度线呈现北支内切、南支下移的平面分布特征,主轴方向从S-N到SE-NW逆时针旋转,1569—1980年间旋转幅度总计54°;④ 长江口河势百年尺度的自然变化驱动了盐淡水混合区演变,而20世纪中叶以来人工围滩显著加速了河势演变及等盐度线的走向变化。面对长江口泥沙减少、海面上升趋势,工程驱动的河口几何形态变化将是影响盐淡水混合演变的主要因素。
  • 水文地理与地表过程
    朱艳, 王思凯, 张玉柱, 王宁练, 黄春长, 庞奖励, 金瑶, 曹鹏鹏, 黄晓玲, 肖奇立, 周晋鹏, 李孟停
    地理学报. 2025, 80(3): 758-777. doi: 10.11821/dlxb202503012

    河流阶地沉积序列是记录区域河流水系演变和环境变迁的重要信息载体。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若尔盖盆地开展广泛细致的野外调查,在盆地中心黄河第二级阶地上发现了层序清晰完整的沉积序列。在野外对娘伊曲(NYQ-A)剖面进行系统地层划分和样品采集的基础上,结合室内粒度、地球化学元素、古生物和光释光(OSL)/AMS14C测年等分析结果,揭示了剖面中不同成因类型沉积层的特征及其记录的环境信息,并探究了剖面中若尔盖古湖相沉积层所记录的湖泊水位变化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① 该剖面沉积序列由下到上依次为若尔盖古深湖相A沉积层、若尔盖古浅湖相A沉积层、若尔盖古深湖相B沉积层、若尔盖古浅湖相B沉积层、黄河漫滩相古洪水泛滥沉积层、风成黄土层和现代草甸土层。② 古深湖相A沉积层记录的古深湖环境发育在(51.82±2.34) ka之前,处于深海氧同位素3c阶段(MIS 3c)暖湿期,因该时段气候温暖湿润,使得湖泊流域内降水和冰川积雪融水丰富,古湖水位较高。古浅湖相A沉积层记录的古浅湖环境发育在(51.01±2.19)~(39.54±1.72) ka,对应于MIS 3b冷干期,因该时段湖泊流域水热组合条件差,气候相对冷干,导致古湖水位降低。古深湖相B沉积层所记录的古深湖环境发育在(39.18±2.03)~(36.77±1.66) ka,对应于MIS 3a暖湿期,湖泊流域内因为气候温暖湿润,丰富的降水和冰川积雪融水又重新汇入盆地,导致古湖水位再次升高。③ 值得注意的是,古浅湖相B沉积层记录了若尔盖古湖在(36.77±1.66) ka(处于MIS 3a暖湿期),由古深湖环境向着浅水湖沼草地环境发生了突变。结合前人关于若尔盖古湖发展演变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有力地证实了在暖湿的气候背景和东昆仑大断裂东段强烈的构造运动影响下,使得古黄河溯源侵蚀和下切侵蚀作用加剧。在37 ka左右,古黄河袭夺了若尔盖古湖,造成湖水持续外泄而使得古湖逐渐变浅,向着温暖的浅水湖沼草地环境转变,从而为水生腹足类生物(萝卜螺属等)和众多哺乳动物(披毛犀、原始牛等)创造了有利的生活环境。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刻理解若尔盖盆地河湖水系格局演变过程,丰富青藏高原区域环境变迁研究成果。

  • 水文地理与地表过程
    高海东, 易琦, 贾莲莲, 徐国策, 任宗萍, 庞国伟
    地理学报. 2025, 80(3): 778-792. doi: 10.11821/dlxb202503013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指引下,亟需综合分析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和水环境综合变化特征,明确黄河流域治理状态,推进二者协同治理。本文广泛收集了黄河流域输沙量、水质监测、土地利用以及社会经济等数据,构建了输沙模数与水质指数二维空间,明确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与水环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识别了黄河主要支流的治理状态并提出了治理对策。结果表明:① 2011—2020年黄河流域264个水文站多年平均输沙模数变化于0~4893 t/km2之间,输沙模数较高的流域集中在头道拐—潼关区间;276个水质监测断面中,水质状况极好和良好的断面共计173个,占所有监测断面数量的63%。② 输沙模数和黄土覆盖区面积占比、植被恢复速度、梯田与坝地面积占比、耕地占比(坡度> 8°)等因素呈极显著(p < 0.01)正相关;水质指数与黄土覆盖区面积占比、植被恢复速度以及梯田与坝地面积占比呈极显著(p < 0.01)负相关。③ 在输沙模数—水质指数二维空间中将黄河流域60个主要支流分为生态清洁型、侵蚀治理为主型、水质改善为主型以及水质侵蚀兼治型4个类别。④ 构建梯田占8°以上耕地面积占比、淤地坝建设强度以及植被恢复指数等3个指标,对16条输沙模数> 500 t/(km2 a)的支流确定了水土流失治理方向;在30个水质指数小于80的支流中,确定了总磷和氨氮是其主要污染物,并提出了防治对策。研究成果为黄河水沙与水质协同管理带来新见解,为黄河流域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提供新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