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人居”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生态人居
    王田雨, 岳文泽, 黄波, 钟鹏宇
    地理学报. 2025, 80(1): 183-199. doi: 10.11821/dlxb202501012

    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促进陆地生态系统减排增汇,从而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是切实可行的方案。然而,如何在区域尺度上精确识别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水平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继而采取有效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调控措施,还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以浙江省为例,采用集成生物圈模型(IBIS),实现公里网格精度下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模拟,并且基于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模拟结果,识别并划定了碳汇保护区空间范围。结果表明,碳汇保护区内陆地生态系统固碳优势明显,其内部林地、灌木和草地系统的单位面积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均值分别比外部同类生态系统NEP值高出15%、10%和5%左右。当面临中等及以上社会脆弱性以及辐射强迫情景时,碳汇保护区固碳优势进一步提升。此外,通过将碳汇保护区与研究区现有生态保护红线进行比较,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区域尚未被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畴。相较于生态保护红线,碳汇保护区范围内的NEP总量每年预计将高出超过7 MtC,同时林地平均碳汇效率高出15~22 gC/m2。本文定量化研究了在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及现有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中,加入并强化生态系统碳汇功能考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生态人居
    敖民, 侯光良, 陈鸿明, 文德卓玛, 金孙梅, 侯志瑞, 关佳萌
    地理学报. 2025, 80(1): 200-216. doi: 10.11821/dlxb202501013

    动物的驯化为人类提供了稳定可靠的食物来源,野牦牛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在高原地区人类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搜集了现今青藏高原野牦牛分布数据291个,利用MaxEnt模型模拟了全新世(11.0—3.0 ka BP)每间隔500 a以来青藏高原野牦牛适生区的时空演变,适生区模拟精度均达到0.9以上。结果表明影响高原上野牦牛适生区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最冷季度平均温度、降水量变异系数、最湿季度降水量和每年积雪天数。从时空分布来看,全新世早期(11.0—9.0 ka BP)分布面积最小,主要分布在哈拉湖、藏北高原东部、藏南高山谷地东段及昆仑山西段山地高原区等地;全新世早中期(9.0—6.0 ka BP)分布面积介于全新世早期和全新世中晚期之间,主要分布在祁连山脉、藏北高原西部及青南高原等地区。全新世中晚期(6.0—3.0 ka BP)分布面积达到最大值,主要分布在青海湖盆地、藏北高原、羌塘高原、长江—澜沧江上游等地。全新世以来野牦牛的适生区整体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其原因可能与气候环境演变有关。结合极端环境指数和野牦牛适生区指数综合计算,推测野牦牛潜在驯化时间在4.5—4.0 ka BP左右,潜在驯化区在青海湖盆地和长江—澜沧江上游及横断山脉。

  • 生态人居
    卜诗洁, 王群, 杨兴柱, 苏云清, 吕嘉顺
    地理学报. 2025, 80(1): 217-235. doi: 10.11821/dlxb202501014

    生态正义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自然旅游地生态保护与生计发展相协调的有效路径。本文构建了生态正义对自然旅游地农户生计恢复力影响的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以安徽黄山区为例,运用TVP-VAR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从生态资源配置正义、生态权利享有正义和生态责任分担正义3个维度,探究2000—2021年生态正义对农户生计恢复力的动态影响与门限效应。研究发现:① 生态正义对农户生计恢复力的中期正向影响显著,短、长期呈现正负影响交替的倒“V”型时变特征;生态资源配置正义的短期正向影响最强,生态权利享有正义的中期正向影响最强,生态责任分担正义的影响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具有边际效率递减特征;② 生态正义与生态责任分担正义对农户生计恢复力的调节作用受生态建设环境变化影响更大,生态资源配置正义对旅游发展环境变化冲击的敏感性更强;③ 生态正义、生态资源配置正义和生态权利享有正义对农户生计恢复力均存在单门限效应,门限值分别为33.021、51.377和33.021;生态责任分担正义存在双门限效应,当生态正义水平跨过第二门限值43.250时,对生计恢复力的正向影响最为显著。

  • 生态人居
    刘倩, 周晶, 雷洋洋, 陈佳, 喻忠磊, 杨新军
    地理学报. 2025, 80(1): 236-256. doi: 10.11821/dlxb202501015

    农村老年人贫困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挑战,发展恢复力作为生计与贫困研究的新视角,对定量分析农村“银发贫困”问题,提出农村老年人贫困治理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老年人相对贫困风险—发展恢复力整合框架,以重庆武陵山区石柱县为例,测度2010—2020年农村老年人相对贫困风险与发展恢复力,揭示其分异性及时空变化特征,诊断相对贫困风险与发展恢复力关联类型和反馈路径,解释发展恢复力的决定因子。研究表明:① 研究区老年人的相对贫困风险增长19.3%,健康风险、自然灾害风险较高,市场风险和健康风险上升趋势较突出。传统和保障生计类型的农村老年人相对贫困风险水平较高;相对贫困风险水平具有空间异质性,中海拔山区相对贫困风险水平增加较明显。② 各生计类型间老年人发展恢复力水平及增幅差异明显,多元和临工生计类型的农村老年人发展恢复力优势性突出。研究区的发展恢复力空间分异明显,西北至东南呈现“高—低—高—低”多梯度分布态势。③ 相对贫困风险与发展恢复力共同驱动农户状态变化,并形成正负向两种反馈路径。④ 发展恢复力形成受多层面要素共同影响,社区环境影响发展恢复力的历史积累和后续发展,政策保障提供了抵御风险冲击的安全底线,代际支持发挥风险分担机制,老年人生产经营状况和心理偏好是发展恢复力形成的内生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