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战略”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区域发展战略
    黄先开, 张潇元, 石金莲, 张珣, 郑姚闽, 魏云洁, 刘羽
    地理学报. 2024, 79(12): 3080-3094. doi: 10.11821/dlxb202412010

    为准确把握和更好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助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进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客观上需要构筑支撑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战略空间,使之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文化地标。本文通过反复审视中国区域发展和历史文化版图,从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生态5个维度,综合考虑历史文化传承、乡村振兴、民族多样性以及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等因素,构建中华文明传承创新战略空间的建设指数评价指标体系。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基于构建的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结果将中华文明传承创新战略空间分为基础建设区、重点建设区、优先建设区和核心建设区。评价结果表明,中华文明传承创新战略空间形成了以陕西为中心的北部热点区和以贵州为中心的南部热点区。中华文明传承创新战略空间建设构想的提出及其建设分区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传承中国精神、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 区域发展战略
    叶超, 罗燊
    地理学报. 2024, 79(12): 3095-3109. doi: 10.11821/dlxb202412011

    从经济地理的视角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持续互动互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地理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城乡、东西、中外三大关系来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地理格局,将历史与地理结合起来,多尺度分析经济地理格局的演化。1840—1949年间中外关系改变重塑了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城乡、东西区域不平衡和差距凸显。1949年后,中外关系和城乡、东西关系在趋于平衡中出现转折。1978年以来,全球化和多极化进程推动中国现代化转型,城乡、东西、中外不平衡从加剧转向缓和,中国也迅速成为世界重要一极。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城乡、东西、中外不平衡发展且充满变数,处理好三大关系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否成功的关键。中外关系具有“U”型周期变化特征,区域和城乡关系也随之具有时空分异特征,未来将形成“H”型经济地理格局。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需要强化经济地理格局的研究,统筹城乡、区域和中外三大关系,整合新时代的空间发展战略,通过制度创新和人才资源赋能,重塑开放引领、由内而外的新发展格局。

  • 区域发展战略
    孙久文, 蒋治, 胡俊彦
    地理学报. 2024, 79(12): 3110-3128. doi: 10.11821/dlxb202412012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海洋强国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任务。结合海洋经济及其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本文基于海洋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双重视角,通过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和定基功效系数法合成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Markov矩阵、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统计方法,系统探讨了沿海省区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与驱动因素。研究表明:①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不断提高得益于海洋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协同优化,广东、山东、上海、江苏、浙江是引领海洋经济提质增效的重点区域。② 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南部蓝色经济圈内部差距较大,与北部、东部蓝色经济圈间的差距突出。③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曲折中前行,在时间上,绝大多数省区市拥有向更高质量等级进阶的动力,但跃迁难度逐步增大;在空间上,海洋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心始终位于长三角地区,形成“一核两翼”的稳态空间结构。④ 海洋经济质量面优化是新发展理念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海洋强国战略出台后创新赋能取代开放共赢成为第一动能。为在更高水平上扎实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发挥蓝色经济区引领作用、增强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港、推进科教兴海事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深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并济,厘清沿海省区市的重点任务,助推海洋经济、社会、环境系统良性运转,完成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转型的光荣使命。

  • 区域发展战略
    杨庆媛, 严燕, 毕国华, 苏康传
    地理学报. 2024, 79(12): 3129-3141. doi: 10.11821/dlxb202412013

    乡村生活空间是承载乡村居民日常生活行为的场所空间。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现代化进程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原村民、新村民及旅居村民等多元主体对乡村空间的需求由“空间功能全面化”向“空间高品质化”转变,对乡村生活空间的理论认识提出了新要求。为更好地服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本文提出“乡村生活空间系统”概念,从地理学对空间的认识、“空间的生产”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术思想3个方面厘清乡村生活空间系统的思想缘起,解构乡村生活空间系统的内涵与外延、要素与结构、功能与价值、演化趋势与风险预判,提出乡村生活空间系统研究需从学理辨析、演化驱动、运行机制和优化调控4个方面展开。乡村生活空间系统的研究是乡村地理学需重点关注的领域,未来应重点研究要素关系、演变及驱动、运行机制创新等内容,并针对不同特点的乡村开展实证分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乡村生活空间系统优化重构奠定理论基础,为提升乡村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案例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