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轴系统”理论回顾与探索”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点—轴系统”理论回顾与探索
    陆大道
    地理学报. 2024, 79(12): 2951-2960. doi: 10.11821/dlxb202412001
    PDF全文 (1180) HTML (1112)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回顾了“点—轴系统”理论与中国“T”字型国土开发与经济布局构架提出的社会背景,特别是不能再次实施国家发展重点“战略转移”的客观条件,强调了经济地理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学术贡献,以及为此所作的若干理念、思路、知识与方法准备。根据这一理论与模式在国家实践中的意义及学者们的评述,叙述了作为一名经济地理学者的成长历程和学术担当,以启迪学界秉持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 “点—轴系统”理论回顾与探索
    梁进社
    地理学报. 2024, 79(12): 2961-2971. doi: 10.11821/dlxb202412002

    选取中心地理论的k = 4系统、增长极和发展轴、走廊或轴线发展、增长极与增长中心、节点与走廊发展模式、小尺度发展轴模式等6个具有空间意义的发展模式与“点—轴系统”理论进行比较,目标在于获得后者与前者在模式或理论的问题关注点、核心内容和观念等方面的异同点。研究发现:前6个模式分别揭示或关注产业关联或/和线状基础设施在空间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作用,以及这些作用中某些作用的相互影响,并提出各种空间发展主张;同时上述6个模式考虑的每一种作用力在现实的带状经济系统中都有可能起作用。但是,“点—轴系统”提出渐进式扩散的“点—轴”及其等级系统生成机制,并主张把此生成机制与区域资源环境和发展潜力进行整合,以确定中国的空间开发顺序,是其区别于前述其他几个模式的重要特点。

  • “点—轴系统”理论回顾与探索
    贺灿飞, 盛涵天, 戴晓冕
    地理学报. 2024, 79(12): 2972-2990. doi: 10.11821/dlxb202412003

    “点—轴系统”理论提出40年来,科学内涵不断丰富,深刻影响了多学科、多领域理论与实证研究,并对中国国土空间开发、城市体系规划建设、重大生产力布局、区域重大战略等作出了战略性贡献。进入新时代,“点—轴系统”理论持续赋能新时代中国区域重大战略,然而区域重大战略的实践过程仍需克服城市群内部、城市群之间联系松散等堵点。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多维邻近性框架进一步关注到认知邻近、技术邻近、关系邻近、社会邻近性等维度联系,能够为区域重大战略实践提供新思路。因此,在“双循环”等战略背景下,中国区域重大战略可以在多层嵌套价值链体系支撑下,充分搭建区域间多维邻近关联,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具有韧性的区域间产业协作与价值流动网络,全面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 “点—轴系统”理论回顾与探索
    孙斌栋, 郑晓辉
    地理学报. 2024, 79(12): 2991-3006. doi: 10.11821/dlxb202412004

    随着中国经济极化日益突出,不发达地区急需辐射带动;人口回流和分散化态势明显,开发新的增长点初具条件。新形势下中国国土空间治理面临着新的使命,亟需挖掘“点—轴系统”理论的当代价值以指导区域协调发展实践。本文在吸取“点—轴系统”理论以及中心地理论、中心流理论的思想基础上,提出大国多中心区域协调发展模式。以实证得出的一级中心城市有效辐射半径为依据,在既有的北京、上海、香港、重庆4个一级中心城市基础上,设想在西北、东北等地区打造新的一级中心城市,同时构建多层级中心城市体系,依托都市圈、城市群载体以及城市网络,促进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引领全国均衡发展。作为“点—轴系统”理论在新发展阶段的新发展和新应用,大国多中心区域协调发展模式有助于实现大国国土空间体系的“效率—公平—安全”多元目标诉求。在实施路径上,应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有为政府的积极干预为支撑,扭转中国不均衡的区域发展格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同时为提高中国竞争力提供空间支撑。

  • “点—轴系统”理论回顾与探索
    曹小曙
    地理学报. 2024, 79(12): 3007-3014. doi: 10.11821/dlxb202412005

    人类世背景下,人地系统已成为表层地球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长期相互作用,人地关系发展演变的结果。人地系统在地球表层的形成是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客观过程,具有科学的空间组织结构与形态,“点—轴系统”理论是各种类型空间结构与发展之间如何达到最优的科学提炼与总结。“点—轴系统”在时间链条上不仅可表征现在的空间,也可以作为空间反演与空间规划的重要理论支撑;“点—轴系统”亦具有从区域到全球的不同尺度嵌套性,点作为地点空间、轴作为流动空间,形成现代人地耦合空间系统。国土空间作为地理实体空间,是自然与人类所共同实践的场所,具有体系性,纵向上由地质构造体系、自然生态体系、基础链接体系、人地耦合体系的层级构成,横向上是单元、分区到区划形成的空间格局,其联系通过物质与能量的输送所链接。“点—轴系统”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可进一步扩展为国土空间体系论,包含了国土空间价值体系、功能体系、支撑体系及安全体系,理论上支撑国土空间价值实现、国土空间安全保障、国土空间演化机理、国土空间优化调控。国土空间体系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以达到国土空间治理的最优体系,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 “点—轴系统”理论回顾与探索
    陆玉麒
    地理学报. 2024, 79(12): 3015-3029. doi: 10.11821/dlxb202412006
    PDF全文 (4605) HTML (761)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沿海轴线和沿江轴线交汇枢纽地域的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演化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典型性特征,对其演化规律与理论模型的提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按照核心边缘结构理论,长江三角洲可分为以太湖流域为主体的核心区和其余的边缘区,但由于位居江海之交,故边缘区中发展出了门户区,从而形成了核心区与门户区构成的空间结构类型。其中,核心区在早期以苏州为中心城市,在古代就形成了非常完善的5级中心地结构;在不同时期,门户区一直在发生变化,分别形成了古代以扬州为核心的运河门户群、近代以上海为核心的近海门户群和当代以宁波为核心的远洋门户群,所对应的通航等级分别为500 t、10000 t和200000 t。由此,在现有中心地理论和海港空间结构理论之外,长江三角洲的空间结构演化则提供了一种新的演化模式,即中心地与港口门户的融合演化模式:早期是核心区空间结构的内生型演化,符合克氏六边形结构规律;进入近代以后,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类型的演化就不再是中心地主导型,而是转换成为门户主导型,且k = 3市场原则走向了k = 4交通原则。这样,对于中心地学说的过程性检验、城市中心性与门户性的功能属性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理论模式提炼,长江三角洲提供了全球最佳的实证检验与示范案例。

  • “点—轴系统”理论回顾与探索
    曹卫东, 曹继, 张文瑞, 岳文博, 曹玉红
    地理学报. 2024, 79(12): 3030-3049. doi: 10.11821/dlxb202412007

    重大生产力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持续繁荣,也是提高经济效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手段。本文通过收集历史文献、区域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灯光遥感等多源数据,借用MCR模型、核密度分析和标准差椭圆等技术方法,总结归纳了不同时期中国重大生产力布局及其空间形态。主要结论为:① 中国重大生产力布局遵循了经济地理学集聚、扩散循环演变的规律,经历了均衡—分散—集中—协调—高质量优势互补的演变,具体表现为“156工程”向西部少数地理空间集中、“三线建设”中西部分散、东部沿海集中、向内陆梯度推进,但发展的重心始终在“胡焕庸线”的东南区域;② 重大生产力空间形态模拟结果遵循了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即中国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点(极核)、“点—轴”、“点—轴”体系(网络)不同空间形态,形成以沿海沿江“T”字型主骨架、其他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为补充的多级“点—轴”系统,推动国土空间向均衡发展;③ 中国重大生产力发展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时而异,地缘环境影响了早期的空间布局,后来则是国家战略、政策与市场的合力使然;GTWR进一步揭示影响其发展布局的因素存在显著的时空异质性。本文围绕重大生产力布局及其空间形态的研究,可为当下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提供理论借鉴。

  • “点—轴系统”理论回顾与探索
    刘云刚, 刘玄宇, 王宇渠
    地理学报. 2024, 79(12): 3050-3062. doi: 10.11821/dlxb202412008

    由于长期陆海分治,以“点—轴系统”理论为代表的区域开发理论,对陆海过渡带及海洋空间的发展潜力研究不足。本文在此背景下,梳理“点—轴系统”理论的海洋面向,探讨超越陆域思维的“点—轴系统”及其运用。具体以目前备受关注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为例,从岛屿经济体的一般规律出发,回溯海南岛的区位关系与发展历程,并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拓展,探讨海南自贸港的发展方向和思路。研究结果:① 海南自贸港的发展需要统筹考虑岛屿区位关系,将“点—轴系统”内置其中,考虑其在全球、国家、区域和地方不同尺度空间的综合作用;② 海南自贸港岛屿“点—轴系统”强调“流”而非地理邻近性对岛屿和岛群增长极的作用,对岛—岛关系关注需从中心性转向节点属性挖掘,对陆—岛关系关注需由等级从属向功能互补转变;③ 海南自贸港需打造兼具陆、岛、海的经济与产业复合“点—轴系统”,通过“以海定陆”和“倚陆向海”双向互动,深化不同地理单元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本文旨在丰富“点—轴系统”理论的海洋面向,为厘清海南自贸港及其他岛屿经济体的发展思路提供助力。

  • “点—轴系统”理论回顾与探索
    陈明星, 程嘉梵, 孙东琪
    地理学报. 2024, 79(12): 3063-3079. doi: 10.11821/dlxb202412009

    1984年在乌鲁木齐召开的“全国经济地理和国土规划学术讨论会”上,陆大道首次提出了“点—轴系统”理论及中国国土开发与经济布局的“T”字型结构。作为区域“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理论模式,提出以来经过不断完善和深化拓展,成为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界发展里程碑式研究成果之一。本文通过回顾“点—轴系统”理论和“T”字型结构的提出发展历程,梳理了相关研究文献的数量特征、机构分布、发文期刊、研究主题以及热点演化,厘清了提出40年来相关领域研究的特点和态势。研究发现:① “点—轴系统”理论和“T”字型结构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学术界持续关注,且研究关注度与国家政策发布具有显著相关性。②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等都是相关研究的代表性结构,这些研究结构基本覆盖了中国各个区域,这与理论在不同地区的实证研究密切相关。③ 研究发表在多领域多学科期刊上,并主要在地理学领域和经济学领域发挥较强的影响力。④ “点—轴系统”理论的研究主题、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在3个发展阶段均不断拓展丰富。进而,基于政策分析与代表性评价,阐述了“点—轴系统”理论及“T”字型结构在国土规划纲要、区域发展战略和多尺度区域规划中的广泛应用及深远影响,以及在新时期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重大生产力布局等领域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