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索”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理论探索
    陈雯, 陈诚, 高金龙
    地理学报. 2025, 80(2): 259-271. doi: 10.11821/dlxb202502001

    依据人地关系的类型差异,探索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与地域模式,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主题,也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在系统梳理乡村发展范式演进规律的基础上,融合知识扩散和社会创新等概念,提出了知识驱动乡村新内生发展的创新路径。本质上,“知识驱动”是通过科学知识或经验在乡村地区的生产、传播、反馈和再生产等,吸引不同主体参与创新行动,形成集体认同和乡村发展解决方案的过程性创新。机制上,“知识驱动”可建构乡村转型的新话语体系、赋能乡村地方主体、搭建超越地方的网络链接,推动乡村行动者网络重组,转变乡村内外部主体的观念、态度与行为,实现知识乡村地方发展的技术路径更迭。实践中,“知识驱动”是一个多主体参与和多层级联动的复杂过程,包括知识或试验场搜寻、兴趣表达与扩散、集体学习与协调3个主要环节。当前需突破城镇化导向的“中心—边缘”思维定式,壮大城乡知识流动和创新的中介群体,畅通乡村地方与超地方主体的互动通道,推动乡村地方全面创新与现代化转型。

  • 理论探索
    席广亮, 甄峰, 方创琳, 杨帆
    地理学报. 2025, 80(2): 272-287. doi: 10.11821/dlxb202502002

    “形流融合”是为理解人类活动高度集聚地区复杂人地关系所提出的重要概念。当前对于地域空间格局研究逐渐由基于物质空间要素或要素流联系的单一视角,转向强调要素流动和物质空间要素的平衡与综合分析,但对形流要素的耦合协同与交互关系以及形流融合视角下的都市圈国土空间优化研究尚待深入探索。本文立足于“中心流”与“中心地”结合、人地互动关系等理论,对“形流融合”这一概念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剖析形流融合的内涵价值与内在作用机制,探索形流融合视角的都市圈国土空间优化研究框架与具体路径。本文认为,人地互动关系是形流融合的重要理论基础,形流融合是人地关系协调的重要表现,为理解人类活动高度集聚地区的复杂人地互动关系提供重要视角。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实践需求,探索建立形流要素融合分析的都市圈综合评价、空间布局引导、仿真模拟和优化调控体系,并从形流融合视角进行都市圈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形成要素流动与本地资源互动的都市圈协调发展路径。

  • 理论探索
    戈大专, 龙花楼
    地理学报. 2025, 80(2): 288-303. doi: 10.11821/dlxb202502003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发展新动能为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创造了新机遇,面向数字时代的空间治理新模式可为保障乡村现代化提供新路径。新时期乡村空间数字转型呈现出虚实空间融合和多尺度流动性趋势,面向乡村现代化的“三农”发展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建构面向乡村现代化的数字乡村空间治理框架和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理论建构→内在机制→路径突破”技术路线,探究了面向中国乡村现代化的数字乡村空间治理体系。研究发现:① 数字乡村空间治理是基于新技术和新需求开展的创新性空间开发与用途管制的治理过程,旨在推动乡村空间价值最大化和价值流向合理化,创新多元主体参与方式,开拓乡村空间运营新模式。② 优化人地关系的物质空间治理,协调城乡关系的空间价值治理,融合虚实关系的空间流动治理,构成了现阶段数字乡村空间治理的主体内容;通过数字乡村空间治理完善数字治理基座、拓展主体参与空间治理的新模式,完善空间价值实现新方式为中国乡村现代化贡献新力量。③ 中国乡村现代化包含乡村生产体系现代化,城乡关系现代化,组织体系现代化。④ 数字乡村空间治理从完善空间人地关系、价值体系和流动体系出发为空间开发模式多样化,空间价值转化渠道多维化,农民组织体系多元化创造条件,支撑中国乡村现代化。⑤ 基于数字乡村空间治理的“三农”协同发展路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乡村统筹治理路径,开辟了迈向乡村现代化的新路径。本文有利于厘清数字乡村空间治理与乡村现代化的内在关系,也可为数字时代乡村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 理论探索
    程东亚, 张小林, 李红波, 胡晓亮
    地理学报. 2025, 80(2): 304-323. doi: 10.11821/dlxb202502004

    城乡视角下对地形进行多尺度分异研究,提出地形多尺度融合的路径,对深入理解、利用、保护地形具有重要价值,也对促进区域发展具有意义。本文基于尺度、物质性与非物质性、融合等理念的理解和拓展,提出了城乡地形融合的理念,阐述了城乡地形融合的内涵、实现路径、实现理念、实现步骤等,并以句容为例开展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为:① 城乡地形融合本质是一种发展理念,其包括物质性融合—城乡地形景观连通、非物质性融合—城乡地形(带来)生态共享两层具体内涵;其中,物质性融合是非物质性融合的基础。城乡地形融合实现需要制度设计和廊道设计两个维度的支撑,其实现理念贯穿了大尺度到微尺度的嵌套过程,其实现步骤分为融合基础评价和融合廊道构建。② 基于融合基础评价的结果和融合廊道构建的可行性,本文初步给出了句容城乡地形融合的简要制度框架,并以生态休闲理念为例,设计了简要的融合廊道。句容城乡地形融合实现了城乡地形景观连通、城乡地形(带来)生态共享、地形充分利用与保护等目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研究结果可为地形开发、利用、保护提供新的理念,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的启示,也能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理论依据。

  • 理论探索
    李宇航, 徐志伟, 刘燕华, 张玉虎, 孙福宝
    地理学报. 2024, 79(10): 2409-2424. doi: 10.11821/dlxb202410001
    PDF全文 (3580) HTML (3775)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地理科学领域,AI技术的应用正逐渐深入,为地理大数据与时空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并在多个方面展现出广泛的创新与应用潜力。本文系统梳理了AI在地理科学领域中的发展与应用,详细介绍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规划系统以及大模型等不同AI技术的发展脉络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具体应用,分析了AI在地理学应用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对“AI+地理科学”交叉研究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理论探索
    杨永春, 菅煜婷
    地理学报. 2024, 79(10): 2425-2441. doi: 10.11821/dlxb202410002
    PDF全文 (1453) HTML (1554)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AI)引发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已成为全球各国抢抓的竞争优势,同时也会引发城市地理学的革新。本文回溯了人工智能发展历程,提出了面向人工智能的城市人地系统概念模型,从数据表达、场景应用、空间变革、城市发展等4个方面梳理与总结了人工智能介入的城市地理研究,并提出了学科智能化转型面临的困境、情境、探索路径与未来展望。研究发现:① 面向人工智能的城市人地系统要素交互更加复杂。② 人工智能成为城市地理研究主要手段的趋势逐渐明显,具有高效率、低成本、学习能力强的数据处理优势,对空间感知与智慧决策也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引发了空间变革,不仅打造了复杂的虚拟空间,同时重构了社会空间;人工智能助力建设智慧城市并打造城市前沿应用平台。③ 智能化转型下的城市地理研究面临数据与技术困境以及全球与地方变革、科技伦理与人文价值发展等情境,未来可在突破技术壁垒、关注城市空间建设与治理、注重多元智能转向效应研究等3方面探索发展路径,学科亟待全面转型升级。

  • 理论探索
    杨开忠, 刘威, 董亚宁, 刘安国
    地理学报. 2024, 79(10): 2442-2459. doi: 10.11821/dlxb202410003

    随着经济从基于物质产品再生产向基于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再生产的转变,聚焦于传统有形物质产品因素的克鲁格曼核心—边缘模型已无法系统解释中国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现象和人才区域迁移机制。本文基于新空间经济理论构建了包含空间品质及其溢价效应的核心—边缘模型,研究发现:① 新空间经济学核心—边缘模型具有类突发性聚集、非对称维持点和完全自由贸易时空间并非无差异的新特征;② 非农劳动力倾向空间品质更高的地区,且空间品质差距越大则流动趋势越明显;③ 缩小空间品质差距需要综合考虑各区域的便利设施水平以及区内和区际旅行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未来促进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需要科学认识空间品质对经济活动空间区位的影响作用,需要把握缩小空间品质差距的理论逻辑和重视空间品质的区域一体化建设。

  • 理论探索
    周国华, 谭华云, 殷章馨
    地理学报. 2024, 79(10): 2460-2476. doi: 10.11821/dlxb202410004
    PDF全文 (1271) HTML (1098)   可视化   收藏

    乡村吸引力是表征流动情境的乡村地域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是乡村地理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基于对乡村吸引力的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的回溯,从地理学视角建构乡村吸引力的理论框架,阐释其重要议题。① 乡村吸引力研究从对吸引力乡村的零散阐述和乡村吸引力的单维分析,转向城乡交互作用的乡村吸引力概念、机制与评价体系的探索。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引力定律与引力模型、人口迁移理论与吸引物权理论,可为乡村吸引力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观点启发。② 围绕乡村吸引力“是何—如何—因何—能何”等科学问题,朝向“理论发展—服务实践—方法指导”的框架目标,以乡村地理学时空综合理论范式及其方法体系为支撑,建构乡村吸引力的理论框架。③ 从时空过程视角,解析基于乡村地域系统本底的、空间交互作用的乡村吸引力概念内涵;依据乡村吸引力的概念内涵与测评原理,建构乡村吸引力的测度框架;从空间关联和尺度转换的视角,识别乡村吸引力的地域类型与空间结构;遵循系统思维思维和尺度思想,探究乡村吸引力的内生发展机理和外源嵌入机制;考量历史过程和空间异质性,探讨乡村吸引力的提升路径与政策建议。研究旨在推进乡村吸引力的“时—空—人—地”综合分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借鉴与政策启示。

  • 理论探索
    张志成, 方斌, 张红娟, 王艺荣, 王崇璟, 魏丝雨
    地理学报. 2024, 79(10): 2477-2494. doi: 10.11821/dlxb202410005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社会经济结构快速转变,但乡村社会价值如何提升正成为迫切问题,而多元主体对价值增长的推动性是其解决的前提。基于对乡村社会价值内涵的深入解析,本文以中国发达乡村地域之一的八桥镇为例,利用SolVES模型评估乡村社会价值,分析其供给格局;并基于深度访谈构建驱动案例村社会价值供给格局形成的行动者网络,梳理格局的形成机理,提炼格局构建与优化的基本路径。结果显示:① 社会价值供给呈空间不均衡性,供给源聚集区与高价值指数区存在空间错位。② 人类行动者以村两委为核心,以打造或优化供给源为手段,驱动供给格局的形成。③ 非人类行动者以自身功能属性塑造价值的空间形态,亦可在人类行动者的引导下转化为价值供给源。④ 乡村社会价值供给格局构建的过程也是异质行动者让利益相关者在特定时空感知到既定价值的过程。综上,本文提出“行动目标设立—供给源设计与布局—利益相关者感知强化”价值供给格局构建与优化的基本路径。上述结论对完善乡村价值理论、推动社会价值高效供给和优化乡村多元治理体系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