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索”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理论探索
    陈雯, 陈诚, 高金龙
    地理学报. 2025, 80(2): 259-271. doi: 10.11821/dlxb202502001

    依据人地关系的类型差异,探索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与地域模式,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主题,也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在系统梳理乡村发展范式演进规律的基础上,融合知识扩散和社会创新等概念,提出了知识驱动乡村新内生发展的创新路径。本质上,“知识驱动”是通过科学知识或经验在乡村地区的生产、传播、反馈和再生产等,吸引不同主体参与创新行动,形成集体认同和乡村发展解决方案的过程性创新。机制上,“知识驱动”可建构乡村转型的新话语体系、赋能乡村地方主体、搭建超越地方的网络链接,推动乡村行动者网络重组,转变乡村内外部主体的观念、态度与行为,实现知识乡村地方发展的技术路径更迭。实践中,“知识驱动”是一个多主体参与和多层级联动的复杂过程,包括知识或试验场搜寻、兴趣表达与扩散、集体学习与协调3个主要环节。当前需突破城镇化导向的“中心—边缘”思维定式,壮大城乡知识流动和创新的中介群体,畅通乡村地方与超地方主体的互动通道,推动乡村地方全面创新与现代化转型。

  • 理论探索
    席广亮, 甄峰, 方创琳, 杨帆
    地理学报. 2025, 80(2): 272-287. doi: 10.11821/dlxb202502002

    “形流融合”是为理解人类活动高度集聚地区复杂人地关系所提出的重要概念。当前对于地域空间格局研究逐渐由基于物质空间要素或要素流联系的单一视角,转向强调要素流动和物质空间要素的平衡与综合分析,但对形流要素的耦合协同与交互关系以及形流融合视角下的都市圈国土空间优化研究尚待深入探索。本文立足于“中心流”与“中心地”结合、人地互动关系等理论,对“形流融合”这一概念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剖析形流融合的内涵价值与内在作用机制,探索形流融合视角的都市圈国土空间优化研究框架与具体路径。本文认为,人地互动关系是形流融合的重要理论基础,形流融合是人地关系协调的重要表现,为理解人类活动高度集聚地区的复杂人地互动关系提供重要视角。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实践需求,探索建立形流要素融合分析的都市圈综合评价、空间布局引导、仿真模拟和优化调控体系,并从形流融合视角进行都市圈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形成要素流动与本地资源互动的都市圈协调发展路径。

  • 理论探索
    戈大专, 龙花楼
    地理学报. 2025, 80(2): 288-303. doi: 10.11821/dlxb202502003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发展新动能为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创造了新机遇,面向数字时代的空间治理新模式可为保障乡村现代化提供新路径。新时期乡村空间数字转型呈现出虚实空间融合和多尺度流动性趋势,面向乡村现代化的“三农”发展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建构面向乡村现代化的数字乡村空间治理框架和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理论建构→内在机制→路径突破”技术路线,探究了面向中国乡村现代化的数字乡村空间治理体系。研究发现:① 数字乡村空间治理是基于新技术和新需求开展的创新性空间开发与用途管制的治理过程,旨在推动乡村空间价值最大化和价值流向合理化,创新多元主体参与方式,开拓乡村空间运营新模式。② 优化人地关系的物质空间治理,协调城乡关系的空间价值治理,融合虚实关系的空间流动治理,构成了现阶段数字乡村空间治理的主体内容;通过数字乡村空间治理完善数字治理基座、拓展主体参与空间治理的新模式,完善空间价值实现新方式为中国乡村现代化贡献新力量。③ 中国乡村现代化包含乡村生产体系现代化,城乡关系现代化,组织体系现代化。④ 数字乡村空间治理从完善空间人地关系、价值体系和流动体系出发为空间开发模式多样化,空间价值转化渠道多维化,农民组织体系多元化创造条件,支撑中国乡村现代化。⑤ 基于数字乡村空间治理的“三农”协同发展路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乡村统筹治理路径,开辟了迈向乡村现代化的新路径。本文有利于厘清数字乡村空间治理与乡村现代化的内在关系,也可为数字时代乡村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 理论探索
    程东亚, 张小林, 李红波, 胡晓亮
    地理学报. 2025, 80(2): 304-323. doi: 10.11821/dlxb202502004

    城乡视角下对地形进行多尺度分异研究,提出地形多尺度融合的路径,对深入理解、利用、保护地形具有重要价值,也对促进区域发展具有意义。本文基于尺度、物质性与非物质性、融合等理念的理解和拓展,提出了城乡地形融合的理念,阐述了城乡地形融合的内涵、实现路径、实现理念、实现步骤等,并以句容为例开展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为:① 城乡地形融合本质是一种发展理念,其包括物质性融合—城乡地形景观连通、非物质性融合—城乡地形(带来)生态共享两层具体内涵;其中,物质性融合是非物质性融合的基础。城乡地形融合实现需要制度设计和廊道设计两个维度的支撑,其实现理念贯穿了大尺度到微尺度的嵌套过程,其实现步骤分为融合基础评价和融合廊道构建。② 基于融合基础评价的结果和融合廊道构建的可行性,本文初步给出了句容城乡地形融合的简要制度框架,并以生态休闲理念为例,设计了简要的融合廊道。句容城乡地形融合实现了城乡地形景观连通、城乡地形(带来)生态共享、地形充分利用与保护等目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研究结果可为地形开发、利用、保护提供新的理念,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的启示,也能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理论依据。

  • 理论探索
    李宇航, 徐志伟, 刘燕华, 张玉虎, 孙福宝
    地理学报. 2024, 79(10): 2409-2424. doi: 10.11821/dlxb202410001
    PDF全文 (2197) HTML (3037)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地理科学领域,AI技术的应用正逐渐深入,为地理大数据与时空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并在多个方面展现出广泛的创新与应用潜力。本文系统梳理了AI在地理科学领域中的发展与应用,详细介绍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规划系统以及大模型等不同AI技术的发展脉络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具体应用,分析了AI在地理学应用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对“AI+地理科学”交叉研究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理论探索
    杨永春, 菅煜婷
    地理学报. 2024, 79(10): 2425-2441. doi: 10.11821/dlxb202410002
    PDF全文 (1246) HTML (1148)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AI)引发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已成为全球各国抢抓的竞争优势,同时也会引发城市地理学的革新。本文回溯了人工智能发展历程,提出了面向人工智能的城市人地系统概念模型,从数据表达、场景应用、空间变革、城市发展等4个方面梳理与总结了人工智能介入的城市地理研究,并提出了学科智能化转型面临的困境、情境、探索路径与未来展望。研究发现:① 面向人工智能的城市人地系统要素交互更加复杂。② 人工智能成为城市地理研究主要手段的趋势逐渐明显,具有高效率、低成本、学习能力强的数据处理优势,对空间感知与智慧决策也具有重要意义;人工智能引发了空间变革,不仅打造了复杂的虚拟空间,同时重构了社会空间;人工智能助力建设智慧城市并打造城市前沿应用平台。③ 智能化转型下的城市地理研究面临数据与技术困境以及全球与地方变革、科技伦理与人文价值发展等情境,未来可在突破技术壁垒、关注城市空间建设与治理、注重多元智能转向效应研究等3方面探索发展路径,学科亟待全面转型升级。

  • 理论探索
    杨开忠, 刘威, 董亚宁, 刘安国
    地理学报. 2024, 79(10): 2442-2459. doi: 10.11821/dlxb202410003

    随着经济从基于物质产品再生产向基于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再生产的转变,聚焦于传统有形物质产品因素的克鲁格曼核心—边缘模型已无法系统解释中国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现象和人才区域迁移机制。本文基于新空间经济理论构建了包含空间品质及其溢价效应的核心—边缘模型,研究发现:① 新空间经济学核心—边缘模型具有类突发性聚集、非对称维持点和完全自由贸易时空间并非无差异的新特征;② 非农劳动力倾向空间品质更高的地区,且空间品质差距越大则流动趋势越明显;③ 缩小空间品质差距需要综合考虑各区域的便利设施水平以及区内和区际旅行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未来促进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需要科学认识空间品质对经济活动空间区位的影响作用,需要把握缩小空间品质差距的理论逻辑和重视空间品质的区域一体化建设。

  • 理论探索
    周国华, 谭华云, 殷章馨
    地理学报. 2024, 79(10): 2460-2476. doi: 10.11821/dlxb202410004
    PDF全文 (1074) HTML (838)   可视化   收藏

    乡村吸引力是表征流动情境的乡村地域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是乡村地理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基于对乡村吸引力的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的回溯,从地理学视角建构乡村吸引力的理论框架,阐释其重要议题。① 乡村吸引力研究从对吸引力乡村的零散阐述和乡村吸引力的单维分析,转向城乡交互作用的乡村吸引力概念、机制与评价体系的探索。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引力定律与引力模型、人口迁移理论与吸引物权理论,可为乡村吸引力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观点启发。② 围绕乡村吸引力“是何—如何—因何—能何”等科学问题,朝向“理论发展—服务实践—方法指导”的框架目标,以乡村地理学时空综合理论范式及其方法体系为支撑,建构乡村吸引力的理论框架。③ 从时空过程视角,解析基于乡村地域系统本底的、空间交互作用的乡村吸引力概念内涵;依据乡村吸引力的概念内涵与测评原理,建构乡村吸引力的测度框架;从空间关联和尺度转换的视角,识别乡村吸引力的地域类型与空间结构;遵循系统思维思维和尺度思想,探究乡村吸引力的内生发展机理和外源嵌入机制;考量历史过程和空间异质性,探讨乡村吸引力的提升路径与政策建议。研究旨在推进乡村吸引力的“时—空—人—地”综合分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借鉴与政策启示。

  • 理论探索
    张志成, 方斌, 张红娟, 王艺荣, 王崇璟, 魏丝雨
    地理学报. 2024, 79(10): 2477-2494. doi: 10.11821/dlxb202410005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社会经济结构快速转变,但乡村社会价值如何提升正成为迫切问题,而多元主体对价值增长的推动性是其解决的前提。基于对乡村社会价值内涵的深入解析,本文以中国发达乡村地域之一的八桥镇为例,利用SolVES模型评估乡村社会价值,分析其供给格局;并基于深度访谈构建驱动案例村社会价值供给格局形成的行动者网络,梳理格局的形成机理,提炼格局构建与优化的基本路径。结果显示:① 社会价值供给呈空间不均衡性,供给源聚集区与高价值指数区存在空间错位。② 人类行动者以村两委为核心,以打造或优化供给源为手段,驱动供给格局的形成。③ 非人类行动者以自身功能属性塑造价值的空间形态,亦可在人类行动者的引导下转化为价值供给源。④ 乡村社会价值供给格局构建的过程也是异质行动者让利益相关者在特定时空感知到既定价值的过程。综上,本文提出“行动目标设立—供给源设计与布局—利益相关者感知强化”价值供给格局构建与优化的基本路径。上述结论对完善乡村价值理论、推动社会价值高效供给和优化乡村多元治理体系具有指导意义。

  • 理论探索
    龚健雅, 许刚, 焦利民, 秦昆
    地理学报. 2021, 76(2): 251-260. doi: 10.11821/dlxb202102001
    PDF全文 (2192) HTML (1649)   可视化   收藏

    城市标度律刻画了城市系统某一指标和人口规模的幂函数缩放关系,包括超线性(社会交互类指标)、次线性(基础设施类指标)和线性(个人需求类指标)3种标度关系。本文从城市标度律的验证、解释、应用和质疑4个方面总结梳理了2007—2020年间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城市标度律和城市时序发展的异速增长律的明显差异,单个城市时序发展不会遵循城市系统的截面标度律。城市规模修正指标为更加客观地评价城市表现提供了新思路。考虑城市规模效应后,2017年中国经济产出效率较高的城市主要位于东南沿海、长江中游和新疆,而东北和中原地区城市经济产出效率较低。城市标度律的机制解释、城市系统动态演化模型和城市内部标度律是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 理论探索
    邓祥征, 梁立, 吴锋, 王振波, 何书金
    地理学报. 2021, 76(2): 261-276. doi: 10.11821/dlxb202102002
    PDF全文 (1736) HTML (971)   可视化   收藏

    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研究区域均衡发展问题是发展地理学领域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的区域均衡发展历程,总结了各时期区域均衡发展的特征,研究指出,中国区域间发展呈现出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演替的状态,每次演进使得社会的发展质量迈进新的台阶,逐渐走向高质量发展与区域均衡发展的状态。其次,本文探讨了当前区域均衡发展的科学内涵,强调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引,关注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差异,解决经济、人、自然三者间的矛盾,促进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与生态经济协调的绿色发展,最终落脚到区域人民生活福祉的均衡提升为区域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最后,本文以发展地理学的思维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路径,为中国区域均衡发展和国民福祉的提升提出若干建议。

  • 理论探索
    孙久文, 蒋治
    地理学报. 2021, 76(2): 277-294. doi: 10.11821/dlxb202102003
    PDF全文 (1296) HTML (1345)   可视化   收藏

    高质量发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跻身发达经济体的关键举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沿海地区正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国家制造业中心、打造创新型国家的前沿地带、开放型经济建设的排头兵、绿色发展的示范窗口,具备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特征,将有效带动内陆地区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正轨,形成对整个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结合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特征,本文从经济增长、产业实力、创新能力、对外开放、绿色发展五方面入手,重点探究沿海地区整体以及沿海北部、中部、南部地区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分析其背后的现实原因,为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价值参考。新时代背景下,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需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产业升级战略、自主创新战略、对外开放战略、生态文明战略并济,遵循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激发创新活力、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等路径,协同推进沿海北部、中部、南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巩固沿海地区的引领地位。

  • 理论探索
    龙花楼, 陈坤秋
    地理学报. 2021, 76(2): 295-309. doi: 10.11821/dlxb202102004
    PDF全文 (3013) HTML (969)   可视化   收藏

    土地系统科学的研究视角可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提供参考借鉴。本文在梳理国际上土地系统科学发展历程基础上,基于土地系统科学研究视角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方式与路径以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土地利用转型调控途径与措施。土地系统科学致力于监测土地变化,解释驱动因素和反馈机制,理解发生于土地上的人类—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将对土地系统的科学发现转化为可持续土地利用解决方案。土地系统运行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与人类福祉为准绳,显化为土地利用的多维效应。通过科学管控土地利用转型实现土地系统的良好运行能够影响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土地利用转型通过效率提升、价值显化、要素流通与结构优化4大渠道,在“强整体”效应与“补短板”效应的作用下助推城乡融合发展。基于土地系统科学视域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土地利用转型调控需要重塑土地权能体系,推进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健全土地利用转型管控体系。

  • 理论探索
    董广辉, 仇梦晗, 李若, 陈发虎
    地理学报. 2021, 76(1): 15-29. doi: 10.11821/dlxb202101002
    PDF全文 (1373) HTML (945)   可视化   收藏

    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规律和机制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在人类社会演化的不同阶段,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存在显著差异,揭示人地关系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变轨迹和机制可为有效衔接古今人地关系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基于对过去人地关系研究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我们提出“支点”概念模型尝试解释人地关系演变的规律和机制。当特定区域人口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达到平衡状态,随后的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变化都有可能打破其平衡状态。人类社会系统在面对生存环境变化压力时可能出现两种不同方式的响应:① 通过人口数量的调节适应生存环境变化而达到新的平衡,其特点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支点”位置)不变;② 通过人类社会组织结构或技术革新方式使社会适应生存环境变化的“韧性”增强,体现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模式发生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韧性呈增强趋势,人地关系演变的主导因素也整体呈现由自然因素向人为因素的偏移。最后,以河南、山西和陕西三省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至周代(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年)的人地关系研究为例,运用“支点”概念模型分析了其演变机制。

  • 理论探索
    葛全胜, 朱会义
    地理学报. 2021, 76(1): 3-14. doi: 10.11821/dlxb202101001
    PDF全文 (3958) HTML (1424)   可视化   收藏

    科学理解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变迁的历史逻辑、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有助于找准历史方位,确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方向,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集成现有研究成果,梳理了两千年来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变迁过程,总结了主要要素的变迁特点,探讨了这些历史变迁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研究表明,两千年来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变化主要表现为气候的多尺度准周期波动、黄土高原破碎化、北方地区沙漠化土地扩张、河口三角洲海岸在泥沙沉积作用下逐步外移、黄河和长江中下游湖泊萎缩、森林和温带草原面积下降。人文地理环境变迁突出表现在人口增长和格局变化、经济中心向东南迁移、耕地向外围扩张、交通网络由道路网和运河网向立体化综合交通网转变。依据上述变化的历史逻辑,未来基本自然地理格局和地理界线仍将长期存在,长江和黄河中下游星罗棋布的湖泊水系已难再现,南粮北运成为历史,但森林覆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交通网络建设仍需进一步推进,同时还要加强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威胁的防控体系建设。

  • 理论探索
    葛全胜, 方创琳, 江东
    地理学报. 2020, 75(6): 1109-1119. doi: 10.11821/dlxb202006001
    PDF全文 (1689) HTML (905)   可视化   收藏

    美丽中国是一个天蓝地绿、山清水秀、强大富裕、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强国。建设美丽中国是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实践和国家样板,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守住“绿水青山”赢得“金山银山”的重要手段。地理学作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交叉应用学科,其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决定了地理学家肩负着建设美丽中国、筑造美好家园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地率先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地理学倡导的人地系统耦合论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石,地理学的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是美丽中国建设与调控人地关系的实践手段,地理学的复杂系统模拟和优化方法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人地系统耦合路径选择提供了科学工具,综合地理区划是因地制宜地建设美丽中国的分区基础。地理学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人地系统耦合路径包括:开展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科技攻关和人地耦合试验示范;进行美丽中国建设的动态评估与人地耦合监测;编制美丽中国建设的人地系统耦合路线图与“十四五”规划行动方案;树立美丽国土观,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中充分体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因地制宜地做好美丽中国建设的人地系统耦合区划,建设好美丽城市群和美丽公园群;先行开展美丽中国建设样板试点,总结美丽中国建设的人地系统耦合模式。通过这些耦合路径确保全国及各省市区按照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逐步接近目标值,在“比美健美”的竞建行动中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总目标。

  • 理论探索
    刘彦随
    地理学报. 2020, 75(6): 1120-1133. doi: 10.11821/dlxb202006002
    PDF全文 (3284) HTML (1840)   可视化   收藏
    CSCD(4)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科学编制乡村振兴规划事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及实施成效。《全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以来,如何建立符合中国乡村发展基本特点与规律的乡村振兴规划基础理论,研制县域乡村振兴规划方法与方案,成为当前学术研究及政府决策的重要课题和重点任务。基于乡村地域多体系统理论,构建了乡村振兴规划理论模式,提出了“三主三分”乡村振兴规划方法。“三主三分”的基本原理是依据特定区域乡村地域系统结构与格局,进行地域系统主体功能分区、主导类型分类、主要用途分级,确立乡村振兴规划空间体系及其优化调整方案。该体系运用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制定了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产业支撑、城乡融合的乡村振兴规划原则,提出应重点发展乡村专业合作组织和村镇混合制经济,加快建设以滩羊、黄花、小杂粮产业化为特色、生态文化旅游智慧化为亮点的优势产业体系;在空间上突出中心城镇地位,形成以县城和3个重点镇为中心、“三产”融合发展的村镇有机体、居业协同体。本研究是对创建中国乡村振兴规划体系的有益尝试,可为全国县级乡村振兴规划与乡村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 理论探索
    方创琳
    地理学报. 2020, 75(2): 211-225. doi: 10.11821/dlxb202002001
    PDF全文 (4450) HTML (1715)   可视化   收藏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中国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之一,面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客观上需要构筑一条或多条支撑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主轴线,成为表征区域均衡发展格局的标志线。反复审视中国区域发展版图并计算发现,垂直于胡焕庸线的博台线(连接新疆博乐市与台湾省台北市的西北—东南走向的轴线)可建成中国区域发展均衡线。2016年博台线西南半壁与东北半壁国土面积占比为59:41,而两侧人口占比约为45:55,经济总量占比约为41:59,并分别向50:50的平衡格局演变;两侧人均GDP比值为44:56,人口密度比值为38:62,经济密度比值为32:68,城镇化水平比值为48:52,主要均量指标都逐步趋向1:1的均衡发展格局。进一步分析发现,博台线是连接“一带一路”双核心区的战略扁担线,是国家安宁和台湾回归的祖国和平统一线,是综合交通运输通道支撑连接的实体线和国家城市与城市群发展的琵琶型对称线,也是双向对外开放的中坚线、海陆联动发展的对接线,更是促进东中西部、南北协调发展、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分界线,博台线对推动国家区域协调均衡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与战略作用。建议将博台线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制定博台线发展战略规划,充分释放博台线承载的多重潜在功能,突出建设博台线上西北端点、中部战略节点和东南端点三大战略支撑点;开展对博台线的综合科学考察,加大对博台线的科学认知与宣传力度,让中国认识博台线,让世界了解博台线;把博台线建成国家发展的战略脊梁线,让博台线成为破解胡焕庸线、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新路径。

  • 理论探索
    邓祥征, 金贵, 何书金, 王成新, 李兆华, 王占岐, 宋马林, 杨庆媛, 张安录, 陈建成
    地理学报. 2020, 75(2): 226-239. doi: 10.11821/dlxb202002002
    PDF全文 (1721) HTML (931)   可视化   收藏
    CSCD(1)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20世纪以来发展地理学的研究进展,涉及发展地理学内涵和理论、领域和方法及其发展趋势。系统梳理了发展地理学在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收敛、发达地区或国家生活品质提升过程中的收敛及其路径等研究内容。通过分析国外研究进展,指出了发展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条件与学科优势,并着眼于国际学术前沿最新动向与国家宏观战略需求,提出了今后中国发展地理学研究需重点关注的领域。未来发展地理学研究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引,以提升欠发达地区可持续生计能力与区域绿色发展水平为核心,以构建发展地理学理论和跨学科综合集成研究体系为目标,聚焦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扩散特征与收敛研究,探索出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调控政策与科学路径。

  • 理论探索
    宋长青, 程昌秀, 杨晓帆, 叶思菁, 高培超
    地理学报. 2020, 75(1): 3-13. doi: 10.11821/dlxb202001001
    PDF全文 (3187) HTML (1443)   可视化   收藏

    “耦合”作为物理学的经典概念,为许多学科提供了一套阐述多主体相互作用的思路和方法。“集成”不是来自特定学科,但因其高度的概括能力被广泛应用于自然和人文科学领域。地球科学是应用这两个概念最多的学科之一。地理学作为自然与人文交叉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特征。在使用耦合概念时,不同地理分支具有不同的理解,为此,地理学者有必要明确界定不同学科、不同情景下耦合概念的内涵,从而更准确地探索陆地表层格局、过程和机制。首先,从地理要素耦合、地理空间耦合、地理界面耦合、地理空间尺度耦合、地理关系耦合、地理耦合解译六个方面,对地理耦合的内涵进行全面解析和界定,并给出了相应的研究实践案例。其次,从地理学的视角认识理解集成,并以“黑河流域生态—水文集成研究”重大研究计划的地理实践为例,介绍实现地理集成的基本路径。最后,提出理解地理“耦合”与实现地理“集成”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