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人居

欠发达山区老年人相对贫困风险与发展恢复力评估

  • 刘倩 , 1 ,
  • 周晶 1 ,
  • 雷洋洋 1 ,
  • 陈佳 , 2 ,
  • 喻忠磊 3 ,
  • 杨新军 2
展开
  • 1.重庆师范大学三峡库区地表过程与生态修复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331
  • 2.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西安 710127
  • 3.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暨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郑州 450046
陈佳(1989-), 男, 湖南溆浦人, 博士,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乡村社会—生态系统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

刘倩(1989-), 女, 山东肥城人, 博士,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山区发展与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E-mail:

收稿日期: 2023-07-24

  修回日期: 2024-08-05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1-21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01206)

Evalua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lder adults' development resilience under the disturbance of relative poverty risk in Shizhu county, Chongqing

  • LIU Qian , 1 ,
  • ZHOU Jing 1 ,
  • LEI Yangyang 1 ,
  • CHEN Jia , 2 ,
  • YU Zhonglei 3 ,
  • YANG Xinjun 2
Expand
  • 1. Chongqing Key Laboratory of Surface Process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 2.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 China
  • 3. Key Research Institute of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n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Jointly Built by Henan Province and Ministry of Education, Henan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6, China

Received date: 2023-07-24

  Revised date: 2024-08-05

  Online published: 2025-01-21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1901206)

摘要

农村老年人贫困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挑战,发展恢复力作为生计与贫困研究的新视角,对定量分析农村“银发贫困”问题,提出农村老年人贫困治理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老年人相对贫困风险—发展恢复力整合框架,以重庆武陵山区石柱县为例,测度2010—2020年农村老年人相对贫困风险与发展恢复力,揭示其分异性及时空变化特征,诊断相对贫困风险与发展恢复力关联类型和反馈路径,解释发展恢复力的决定因子。研究表明:① 研究区老年人的相对贫困风险增长19.3%,健康风险、自然灾害风险较高,市场风险和健康风险上升趋势较突出。传统和保障生计类型的农村老年人相对贫困风险水平较高;相对贫困风险水平具有空间异质性,中海拔山区相对贫困风险水平增加较明显。② 各生计类型间老年人发展恢复力水平及增幅差异明显,多元和临工生计类型的农村老年人发展恢复力优势性突出。研究区的发展恢复力空间分异明显,西北至东南呈现“高—低—高—低”多梯度分布态势。③ 相对贫困风险与发展恢复力共同驱动农户状态变化,并形成正负向两种反馈路径。④ 发展恢复力形成受多层面要素共同影响,社区环境影响发展恢复力的历史积累和后续发展,政策保障提供了抵御风险冲击的安全底线,代际支持发挥风险分担机制,老年人生产经营状况和心理偏好是发展恢复力形成的内生驱动力。

本文引用格式

刘倩 , 周晶 , 雷洋洋 , 陈佳 , 喻忠磊 , 杨新军 . 欠发达山区老年人相对贫困风险与发展恢复力评估[J]. 地理学报, 2025 , 80(1) : 236 -256 . DOI: 10.11821/dlxb202501015

Abstract

The poverty among elder adults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pose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to the achievement of shared prosperity.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resilience offers a novel perspective for examining livelihood and poverty, with scientific implications for quantitatively analyzing "silver-haired poverty" and proposing countermeasures of alleviating poverty among the rural elderl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relative poverty risk and development resilience of the rural elder adults, using a case study conducted in Shizhu, a mountainous county of Chongqing. Here, the paper evaluates the relative poverty risk and development resilience of the rural elder adults from 2010 to 2020, revealing their heterogeneity and spatiotempora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Moreover, the paper elucidates the relationship and feedback paths between relative poverty risk and development resilience, while explaining the determinants of development resilienc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 relative poverty risk increased by 19.3% from 2010 to 2020. Health and natural disaster risks emerged as primary concerns, with market risk and health risk showing a noticeable upward trend. The rural elder adults engaged in traditional and guaranteed livelihoods faced a relatively high risk of povert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lative poverty risk showed heterogeneity, with middle-altitude mountain areas experiencing a more pronounced increase in this risk. (2) The development resilience varied significantly among the elder adults across different livelihood types, as did the extent to which it increased. Rural areas witnessed the highest level of resilience development among elder adults engaged in multi-crop farming and casual labor.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development resilience in the study area was clearly evident, presenting a multi-gradient distribution pattern characterized by alternating high and low values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3) Relative poverty risk coupled with development resilience given the dynamics status of the rural elderly, shaping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feedback loops. (4) The development resilience of the rural elder adults was influenced by multiple factors at different levels. The community environment exerted an impact on the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and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development resilience. Policy formulation provided a safety baseline to withstand risk shocks. Intergenerational support played the role of a risk-sharing mechanism. The productive activities and psychological preferences of the elderly were the intrinsic driving forces for the 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resilience.

1 引言

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任务[1]。2020年中国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23.81%[2],农村老年人面临身体机能退化、收入减少、代际支持减弱等风险[3],“银发贫困”(① 据《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2013)》“银发贫困”是指老年人增收困难、养老资产不足、消费和购买力不足等问题。)问题凸显,成为新时期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顽疾[4]。《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20年)显示61~80岁、80岁以上人口贫困率分别为0.8%、1.5%[5],全国农村60岁以上的低保老年人约1338.6万,特困老年人约366.3万[2]。2020年《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加强对特殊群体帮扶,建立对增收能力弱、返贫风险高的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增进民生福祉。同时,伴随农村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核心化,家庭生命周期中空巢期和解体期(鳏寡期)时间增长,农村养老负担增加[6]。在此背景下,聚焦农村“银发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恢复力是可持续性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恢复力概念最早来源于物理学,Holling将其引入生态学,并延伸至社会—生态领域,用来刻画系统受到外部扰动或冲击后能够保持结构和功能稳定的能力[7]。随着全球性不平等、政治和环境等危机加剧,恢复力概念被引入到发展领域,与全球减贫、粮食安全、灾害管理等议题密切相关[8-9]。Barrett等在贫困陷阱理论与脆弱性理论视角下界定了发展恢复力概念,即个人、家庭或其他综合单位在面对各种压力或多重冲击后长时期内避免陷入贫困的能力[10]。Upton进一步指出如果个体或系统的发展恢复力低于阈值,即使恢复力比较稳定,仍然不具备恢复能力[11]。发展恢复力更侧重以综合视角揭示贫困发生的因果机制[8],瞄准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的发展需求,为破解老年人贫困问题提供新切入点。
目前发展恢复力在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方面成果丰富,主要集中在发展恢复力评估方法及案例研究等方面。就评估方法而言,基于生计资本[12]及吸收能力—适应能力—转变能力分别构建了多指标综合评估框架[13],或将恢复力理解为满足某种福利标准(如收入[14]、粮食安全[15]等)的概率[16],用福利函数方法评估。就研究领域而言,侧重发展中国家的儿童、穷人等弱势群体的发展恢复力评估,其中老年人因脆弱性和贫困率高,其发展恢复力研究备受关注。相关研究侧重评估自然灾害冲击、超高龄、失独等风险下的老年人发展恢复力[17-18],一是分析其发展恢复力异质性和复杂性[17,19];二是通过发展恢复力考察减贫问题。研究指出,非洲、东南亚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老年人抵抗风险冲击的恢复力下降[20],老年女性、空巢老年人极易陷入贫困[19,21]。在影响因素方面,学者们采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定量揭示个体属性特征、家庭结构等对老年人发展恢复力的影响[17,22];或通过问卷调查、生活史观察等方法,定性分析生计、收入等对老年人发展恢复力影响[18-20]。例如,健康、就业、社会网络等对其发展恢复力影响较大[17,19],宗教信仰、社会规范等文化层面因素亦有一定影响[19]
整体而言,相关文献提供了发展恢复力分析框架和多种研究方法,但仍存在一定不足。首先,发展恢复力与系统所经历的冲击或压力强度和频率关系密切[23]。然而,已有研究割裂发展恢复力与风险的关联。发展恢复力着眼于对风险的“事后”评估,强调在冲击后哪些能力可以增强恢复力,仅回答了如何破解“贫”,但对风险关注不足,未能挖掘“困”的根源,削弱对风险的预见预判预案。贫困风险则多见于贫困风险诊断、贫困脆弱性研究[24-25],侧重风险下陷入贫困的可能性,强调风险“事前”预防,从源头消除“困”。尽管两个领域从不同方面回答了如何避免贫困,但仅提供单一思路,前者对风险重视不足,后者对发展能力重视不足,因此有必要对贫困风险与发展恢复力进行整合研究。其次,已有发展恢复力测度囿于福利或资本短期变化,多使用单一横断面或短期面板数据,掣肘减贫实践需求,亟需构建一套贴近乡村实际的老年人发展恢复力测度指标体系,深化老年人致贫风险与发展恢复力的分布特征、异质性以及演化规律认识,形成农村“银发贫困”治理决策和减贫实践的重要支撑。此外,农户发展恢复力受多要素影响,撬动更多要素资源提升发展恢复力是治理“银发贫困”的重要抓手。已有成果因研究视角或研究方法差异,未能将农户微观和宏观层面的因素相结合,以系统性揭示其形成机制,导致相关救助或帮扶政策缺乏一定匹配性,其发展恢复力形成机制亟待深化。
欠发达山区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板区、相对贫困高发区和人口流失最严重的地区[26],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亟需重点关注的阵地。老年人是欠发达山区的弱势群体,与其他地区相比,其福祉水平长期低下、增收机会匮乏、政策依赖性更高,尤其是留守化和空巢化致使养老保障乏力,“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突显。武陵山区地跨4省市71县区,59.15%的县为国家级脱贫攻坚县,是中西部地区典型的欠发达山区。该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非农就业人口增长缓慢,相对贫困村域较多,尤其随着乡村年轻劳动力流出,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27],区域发展面临生态环境脆弱、人口老龄化以及相对贫困三重压力,提升老年人福祉任务较重。为此,以武陵山区为例,构建老年人相对贫困风险—发展恢复力整合框架,厘清老年人相对贫困风险与发展恢复力时空演变特征与异质性,深化老年人相对贫困风险与发展恢复力整合分析,明晰影响发展恢复力的关键作用因素,分区分类型(生计方式、年龄层等)提出对策,为新时期农村“银发贫困”治理的精细化规划、目标靶向的瞄准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简称石柱县)地处武陵山区北部、渝东南长江南岸、三峡库区腹心地带(29°39′N~30°32′N,107°59′E~108°34′E),是集民族地区、三峡库区、革命老区和原集中连片特困山区于一体的特殊县份(图1)。石柱县总面积3014 km2,境内地形地貌结构复杂,山地面积占93.26%,地貌由东北—西南走向的山地平行纵贯,形成典型“两山一槽一坝”地形格局,不同地形单元间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户生计方式差异较大,为发展恢复力研究提供天然试验场。石柱县下辖3个街道、17个镇、13个乡,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71.0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456元,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低9.778个百分点,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较薄弱,相对贫困问题具有典型性。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石柱县常住人口38.9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3‰,60岁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23.2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19.08%,属于深度老龄化社会。
图1 研究区域及样本村落的分布

注:5个自然类型小区为:I沿江小平原区、II方斗山低山区、III方斗—七曜山所夹槽谷区、IV七曜山北部高山区和V七曜山南部中山区。

Fig. 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Shizhu county, Wuling Mountains, Chongqing)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sample villages

2.2 数据来源

(1)问卷数据。农户调研数据收集于2021年7—8月和11—12月间进行的农户问卷调查。调研可分为3个阶段:① 预调研。对石柱县县级政府办公室人员、民政局及乡镇政府人员等开展访谈,对农户开展预调研。② 正式调研。依据石柱县地形分异和2020年石柱县各乡镇(区)经济统计数据、人口结构数据,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确定调研村域,最终选取20个(街道)乡镇,45个行政村为调研点。参考乡镇老龄化率,按照7%误差比例及95%置信度要求进行抽样,并优先筛选户主进行调研,通过面对面访谈,获取2010年、2020年数据,其中2010年数据通过回溯性调查方式获取,每户调研时间≥ 30 min。需要指出的是,若2010年“个体年龄< 60岁”则不属于老年人范围,只填写2020年数据;剔除2010—2020年间出现老年人死亡、迁移的样本数据。有效问卷数据信息见表1。③ 补充访谈数据。围绕老年人生产生活、社会保障、收入与消费等,针对乡镇人员和老年人进行深度访谈。对有效问卷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得到Cronbach's α值为0.873 > 0.700,KMO检验值为0.774 > 0.600,Bartlett's检验出的相伴概率< 0.05,表明问卷内容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可信度较高。
表1 调研点及有效样本分布

Tab. 1 Distribution of the surveyed villages and the valid samples

地理单元 样本村数量(个) 2010年有效样本量(个) 2020年有效样本量(个)
I沿江小平原区 6 65 96
II方斗山低山区 4 60 75
III方斗—七曜山所夹槽谷区 12 115 168
IV七曜山北部高山区 7 70 84
V七曜山南部中山区 16 168 221
合计 45 478 644
(2)地理空间数据和统计数据。1∶1万村级界和乡镇界、1∶1万道路和居民点分布图源于石柱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30 m分辨率DEM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网站,在ArcGIS平台提取样本区乡镇、村的平均海拔和坡度。统计数据源于石柱县统计局等提供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统计年鉴》(2010—2020年)。

3 研究方法

3.1 分析框架与指标体系构建

恢复力描述一个系统经历风险逆境后的恢复能力。风险或冲击是理解恢复力的基石,被视为所关注的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在贫困研究中,风险是贫困的重要诱因,导致农户收入或福祉变化,甚至剥夺家庭长期发展机会。依据家庭生命周期理论[6],处于空巢期或解体期家庭的老年人家庭地位发生变化,代际权利发生转移,代际重心下移。同时,老年人存在的劳动能力衰退、收入骤减、罹患病和照料需求增加等困境掣肘其福祉水平提升[6],其生存困境较复杂[3]。面向新时期综合治理“银发贫困”的需求导向,构建相对贫困风险—发展恢复力整合框架(图2)。该框架涵盖老年人贫困的背景与过程,包括发展恢复力测度和致贫风险诊断等,突破已有研究将风险与发展恢复力割裂的局限,从强调提升抵御负向冲击的能力扩展到风险冲击的监测与预防,兼具预防性与发展性;同时,通过“相对贫困风险—发展恢复力”状态诊断与整合分析,深化对两者作用过程认识,进而分区域分类型提出对策,提升救助或帮扶政策的匹配性和精准性。
图2 老年人相对贫困风险—发展恢复力整合框架

Fig. 2 Integrated framework of relative poverty risk and development resilience of elder adults

首先,借鉴“人—地—业”视角解析致贫风险或冲击,包括自然灾害、失业等外源性风险和养老、疾病等内生性风险,形成农村老年人特殊的生存环境或背景。根据案例区实情和已有研究成果[24-25],相对贫困风险包括自然灾害风险、健康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意外风险(表2)。① 自然灾害风险选取自然灾害的种类和频次指标。遭受自然灾害种类越多、自然灾害越频繁,自然灾害风险越高。② 健康风险方面,考虑到因病导致家庭医疗支出型贫困[24],选取健康自评和就医支出占比指标间接测度。③ 经济风险方面,选取自身收入低下以及遭遇重大支出指标测度。④ 市场风险主要涉及面临的经营性风险或失业,通过种养殖经营是否遭遇市场竞争、市场价格下跌或亏损、失业来衡量[28]。⑤ 意外风险通过意外事故造成的家庭财产和人员的损失间接测度[29]
表2 农村老年人相对贫困风险测度指标

Tab. 2 Measurement indexes for relative poverty risk of rural elder adults

一级指标层 二级指标层 释义与赋值 权重
自然灾害风险V1 自然灾害种类X1 遭受自然灾害(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病虫害、野生动物破坏等)的种类 0.102
自然灾害频次X2 遭受自然灾害的频次:非常频繁=1.00,较频繁=0.75,一般=0.50,较少=0.25,无=0 0.121
健康风险V2 健康自评X3 老年人健康自评:非常健康=1.00,较健康=0.75,基本健康=0.50,部分自理=0.25,无法自理=0 0.115
就医支出占比X4 就医支出占总支出之比(%) 0.161
经济风险V3 收入低下X5 人均收入是否低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50%:是=1,否=0 0.145
大型支出X6 是否遭遇大型支出的不利事件:是=1,否=0 0.122
市场风险V4 经营性风险X7 种养殖经营是否遭遇市场竞争、市场价格下跌或亏损/失业:是=1,否=0 0.179
意外风险V5 意外事故X8 是否遭遇意外事故导致家庭人员或财产损失:是=1,否=0 0.055

注:2010年石柱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1400元/年,2020年调整为每人496元/月。

其次,发展恢复力方面,将生计资本作为老年人遭遇风险冲击后的恢复能力[12]。生计资本提供缓冲和保护,帮助抵御风险和负向冲击。同时,老年人持有的生计资本映射其未来的福利状况。基于已有研究,借鉴英国国际发展署开发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生计资本划分[12]表3),① 自然资本选取耕地面积和园地面积表征[30]。② 物质资本选取房屋状况、家庭固定资产、基础生活设施[12]。③ 人力资本选取受教育水平、劳动能力和超高龄化程度。④ 金融资本选取人均收入和可借款人数[12]。⑤ 社会资本表征农户利用社会资源应对外部变化及获取信息的能力[25],选取社会信任、社会网络以及社会资源指标[25,30]。此外,鉴于中国减贫实践通过“一揽子工程”消除贫困,政策或制度扮演关键角色,将制度资本纳入生计资本[31]图2)。用医疗保障、养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指标来测度[32]
表3 农村老年人发展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

Tab. 3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development resilience of rural elder adults

一级指标层 二级指标层 释义与赋值 权重
自然资本V1 耕地面积X1 老年人种植玉米、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的土地总面积(亩)(1亩≈ 666.7 m2) 0.053
园地面积X2 老年人种植辣椒、莼菜、烤烟、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土地总面积(亩) 0.063
物质资本V2 房屋状况X3 老年人居住房屋类型:土房=0,砖木/砖瓦房=0.25,砖混=0.50,二层以上=0.75,三层以上=1.00;房屋质量:危房=0,较差=0.25,一般=0.50,较好=0.75,很好=1.00 0.051
家庭固定资产X4 老年人拥有家庭耐用消费品(电脑、洗衣机、电视机、冰箱、空调、太阳能热水器、电瓶车等)种类占所有选项的比例(%) 0.059
基础生活设施X5 是否有安全饮用水:是=1,否=0;是否有互联网络:是=1,否=0;是否通生活用电:是=1,否=0 0.056
人力资本V3 受教育水平X6 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文盲=0,小学=0.25,初中=0.50,高中或中专=0.75,大学及以上=1.00 0.064
劳动能力X7 老年人劳动能力:可做全部劳动=1.0,可做部分劳动=0.5,不能劳动=0 0.081
超高龄化程度X8 80岁以上人口占家庭总人口比例(%) 0.058
金融资本V4 人均收入X9 老年人年人均收入(元/人) 0.071
可借款人数X10 老年人急需大笔开支时能提供资金支持的亲朋总数(户) 0.053
社会资本V5 社会信任X11 老年人对周围人信任程度:非常信任=1.00,较信任=0.75,一般=0.50,较少信任=0.25,很少信任=0 0.064
社会网络X12 老年人个体社会参与/日常与朋友邻里联系(串门、聊天、打牌等)频次:非常多=1.00,较多=0.75,一般=0.50,较少=0.25,很少=0 0.062
社会资源X13 亲属从事非农稳定工作的数量及老年人从家庭获取的支持类型(经济、照料、情感等) 0.047
制度资本V6 医疗保障X14 老年人参加医疗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等)项目数 0.073
养老保障X15 老年人是否享受养老金、退休金:是=1,否=0 0.065
最低生活保障X16 老年人享受低保金、其他专项救助、临时救助、慰问金、老年津贴等各种补贴的数量 0.080

3.2 老年人类型划分

依据调研实情和已有研究[12,25,30],依据老年人收入来源差异,可划分为4类(表4),即传统型、临工型、多元型和保障型。2020年4类农户样本占比依次为28.42%、26.52%、13.56%、31.50%。
表4 老年人类型划分标准

Tab. 4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of elder adults

类型 分类标准 生计特征
传统型 农业收入占比≥60% 具有一定劳动能力,从事作物种植、家禽养殖等生计活动,农产品多在临近市场自销以维系日常开销
临工型 务工收入占比≥60% 一般身体相对健康,从事果园帮工、临时工、手工作坊或公益性岗位,务工收入占比较高
多元型 务农或务工收入占比40%~60% 采用多种生计,包括短期打工、自主经营、种植或养殖组合等
保障型 政府补贴或子女帮衬收入≥60% 无劳动能力,以子女帮衬或政府转移性收入为主

3.3 模型构建

3.3.1 权重计算

模糊层次分析法是层次分析法在模糊条件下的扩展,具有定量性、客观性、包容性等优点,能够处理模糊的决策问题,其结果表达更加准确和清晰。本文使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具体过程如下:
(1)构建模糊评价矩阵。依据专家在1~9标度的打分,建立一个关于各指标权重的模糊判断矩阵 R = ( r i j ) n × n,其中 r i j = ( l i j ,   m i j ,   μ i j )采用三角模糊数,即 l i j + μ i j = 2 m i j r i j表示任意两项指标间的相对重要程度; l i j m i j μ i j则分别表示任意两项指标间可能存在的最小、中等和最大相对重要程度。对得到的若干个判断矩阵分别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比率< 0.1)。
(2)计算模糊权重。对矩阵 R逐行采用归一化计算方法,计算各指标 i的模糊权重向量 S i。计算公式为:
S i = j = 1 n r i j × i n j n r i j - 1             ( i = 1 ,   2 ,   ,   n )
(3)权重去模糊化。采用可能度计算将模糊权重转变为一般值。若 M 1 l 1 ,   m 1 ,   u 1 M 2 l 2 ,   m 2 ,   u 2是三角模糊数, M 1 M 2的可能度 v M 1 M 2的计算公式如下:
v M 1 M 2 = 1 l 2 - u 1 m 1 - u 1 - m 2 - l 2             0 m 1 > m 2                           m 1 m 2 ,   u 1 l 2 u 1 < l 2                                
A i = m i n   v M M i               ( i = 1 ,   2 ,   ,   n )
再根据公式(3)得到排序向量 A i,并归一化得到一级指标层权重 B i
(4)计算二级指标权重。同样采用上述方法,得到二级指标层的归一化权重 C j,利用公式(4)得到二级指标层的最终权重 D j表2~表3)。
D j = B i × C j
式中:i为一级指标的数量;j为二级指标的数量。

3.3.2 相对贫困风险

借鉴已有研究[24],构建相对贫困风险指数(Relative Poverty Risk, RPR),其计算公式:
                                                                          R P R j = N R j + H R j + E R j + M R j + A R j N R j = j = 1 2 x j D j ,       H R j = j = 3 4 x j D j ,       E R j = j = 5 6 x j D j ,       M R j = j = 7 7 x j D j ,       A R j = j = 8 8 x j D j
式中:RPRj为第j个农户相对贫困风险总和; N R j H R j E R j M R j A R j分别为自然灾害风险、健康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意外风险; x j为标准化的值; D j为指标权重。

3.3.3 发展恢复力

借鉴已有研究[12],构建发展恢复力(Development Resilience, DR)测度指数,其计算公式:
                                                                                    D R j = N j + P j + H j + E j + S j + I j N j = j = 1 2 x j D j ,       P j = j = 3 5 x j D j ,       H j = j = 6 8 x j D j ,       E j = j = 9 10 x j D j ,       S j = j = 11 13 x j D j ,       I j = j = 14 16 x j D j
式中:DRj为第j个农户的发展恢复力; N j P j H j E j S j I j分别为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制度资本; x j为标准化的值; D j为指标权重。

3.4 老年人相对贫困风险—发展恢复力整合模型

构建相对贫困风险与发展恢复力矩阵图(图3)。横轴由左至右表示DR由低至高过渡变化,纵轴由下至上表示RPR由低逐渐向高过渡变化。 D R i ' R P R i '分别表示第 i个农户的DR、RPR归一化值,对角线虚线: D R i ' = R P R i '。借鉴已有研究[33-34],对 D R i ' R P R i '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并划分为高、低两类。依据两者组合情况,诊断农户不同状态。具体而言,① 高等级 R P R i '—高等级 D R i '(第一象限):当 D R i ' > R P R i '时,受高DR主导,为“高恢复力防范型”;当 D R i '< R P R i ',受高相对贫困风险驱动,为“高风险预警型”。② 高等级 R P R i '—低等级 D R i '(第二象限): D R i ' < R P R i ',受高等级RPR主导,为“高风险危险型”。③ 低等级 R P R i '—低等级 D R i '状态(第三象限):当 D R i '< R P R i ',受低等级DR驱动,为“低恢复力预警型”;当 D R i ' > R P R i '时,受低等级RPR影响,为“低风险防范型”。④ 低等级 R P R i '—高等级 D R i '(第四象限), D R i ' > R P R i ',陷入贫困的概率相对较小,为“高恢复力安全型”。
图3 相对贫困风险与发展恢复力联动矩阵图

Fig. 3 Linkage matrix diagram of relative poverty risk and development resilience

3.5 模型设置与变量选取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间关系的统计方法,研究多因多果的联系、潜变量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强度,被广泛用于地理学研究[35]。将个体属性、社区环境作为外生潜变量,代际支持、政策保障作为内生潜变量,将发展恢复力作为内生观测变量,并为潜变量选取观测指标(图4)。基于已有研究[25,29,35],对SEM中潜变量选择指标及其释义、赋值如表5所示。
图4 发展恢复力初始模型

Fig. 4 Initial model of development resilience

表5 各潜变量对老年人发展恢复力影响的观测指标

Tab. 5 Observed indexes of the impact of latent variables on development resilience of elder adults

潜变量 观测指标(变量) 变量释义及赋值
个体属性 X1年龄 老年人年龄(岁):80岁及以上=1,70~79岁=2,60~69岁=3
X2性别 女性=1,男性=2
X3生产经营状况 非农经营收入占比(%)
X4心理状态 经常感受到孤独苦闷=0,没有感受到孤独苦闷=1
代际支持 X5子女数量 生育子女的数量(人)
X6子女经济支持 子女是否给予金钱的赠送:是=1,否=0
X7与子女联系程度 没有=1,较少=2,一般=3,较多=4,非常多=5
政策保障 X8医疗保险参保 是否医疗保险参保:是=1,否=0
X9养老金 养老金数额(元/人)
X10医疗资源可及性 到达县级医院花费的时间(h):≥4 h=1,3~4 h=2,2~3 h=3,1~2 h=4,<1 h=5
社区环境 X11经济发展水平 村域农户收入平均水平(元)
X12交通通达性 距离国道/高速/省道的距离(km)
X13海拔高度 ArcGIS 提取所在村域的平均海拔高度(m):≥1500 m=1,1000~1500 m=2,750~1000 m=3,450~750 m=4,<450 m=5
X14人均耕地面积 村域人均耕地面积(hm2/人)

4 结果与分析

4.1 老年人相对贫困风险时序变化与空间分异

4.1.1 相对贫困风险水平上升,市场和健康风险明显增长

依据相对贫困风险计量模型量化老年人RPR,并统计不同类型的相对贫困风险(图5)。石柱县老年人面临的相对贫困风险总量呈增加趋势,其均值由2010年的0.233增至2020年的0.278,增长19.313%;同时,RPR呈现多重风险的叠加性,据统计,2020年60.231%的农户遭遇2种及以上的风险。其中,健康风险与自然灾害风险相对较高,2010年和2020年健康风险均值分别为0.084、0.115,自然灾害风险均值分别为0.082、0.085,远高于其他风险。健康风险突出与自身老化关系密切,也与其青壮年时期从事“耗竭式体力劳动”有关。据调研,部分老年人年轻时在建筑地、矿场等地工作,作业环境相对危险,加之农村医疗资源匮乏,伴随年龄增长积劳成疾。健康冲击往往进一步削弱老年人劳动能力,导致收入骤减或灾难性支出。
图5 2010年和2020年不同生计类型的老年人相对贫困风险箱线图

注:箱线图为统计值的最小值、下四分位、中位数(—)、平均值(•)、上四分位及最大值。

Fig. 5 Box-plot of the RPR distribution for elder adults of different livelihood types in 2010 and 2020

其次,各生计类型的RPR存在显著差异(图5a)。传统型、保障型的RPR值较高,而临工型RPR值相对较低。2010年、2020年传统型的RPR均值分别为0.322、0.317,分别高出同期样本均值38.197%、14.029%,传统型大多属于临近老弱阶段返乡务农的群体,健康风险较大,收入主要依赖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较高(图5b~5c)。2010年、2020年保障型的RPR均值分别为0.316、0.320,分别高出样本均值35.622%、15.108%,保障型具有高龄化、失能化特征,健康风险和经济风险较高。此外,各类风险水平呈动态变化,市场风险、健康风险增长突出,分别增加45.865%、36.905%。其中,市场风险增加的原因:一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较大,由过去种植“三大坨”(苞谷、洋芋、红苕)传统作物调整为药材、脆李等经济作物,老年人因经验、技术不足等易诱发农产品滞销、亏损问题;二是当前农村自建房等明显减少,低端体力劳动就业市场萎缩,加之老年人年迈,削弱其市场生存和议价能力,老年人多选择季节性务工或打零工。老年人健康风险增加则与劳作负担加重、身体机能老化等导致罹患病风险加大有关。

4.1.2 相对贫困风险呈现显著空间异质性,风险水平由西北至东南逐渐增加

通过Jenks自然断点法将RPR划分为5个类型,即高风险、较高风险、中等风险、较低风险、低风险(图6)。
图6 石柱县村域尺度老年人相对贫困风险空间分布及变化差异指数

Fig. 6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difference index of elder adults' RPR at village scale in Shizhu county, Chongqing

首先,从村域尺度RPR等级来看(图6a~6b),2010年村域层面RPR以低、较低等级为主,2020年则以中等和较高风险为主,中等级及以上的RPR占比由2010年的39.411%增加至2020年的58.823%。其次,村域RPR等级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中益乡、洗新乡、新乐乡和龙潭乡等乡镇以高、较高等级风险为主。这些乡镇地形复杂,耕地质量较差,旱涝灾害多发;同时,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老年人生活条件较艰苦,购买日常物资不便,多喜食贮藏的干菜、腌菜等,患基础性疾病者较多,个体健康风险高。此外,因交通不便导致农产品难销售等诱发市场风险。因此,多重风险因子在空间上的交叠性,导致其致贫风险水平升高。而低、较低等级分布相对较分散,RPR总体空间差异比较显著。
从不同地形区上看,七曜山北部高山区、七曜山南部中山区整体高于中部的方斗—七曜山所夹槽谷区、西北部的沿江小平原区。按五类地形区对RPR等级汇总分析发现,2010年、2020年七曜山南部中山区中等级及以上的村域分别占66.667%、93.333%,且无低等级风险村域。相比而言,2010年、2020年沿江小平原区、方斗—七曜山所夹槽谷区均以低、较低等级的风险为主。这两个地理小区地势较平坦,交通便利,农户收入较高,有效减缓家庭经济风险。同时,由于距离城镇较近,医疗资源可及性较强,老年人日常就医、交友等较便利,降低其健康风险。从RPR变化差异指数上看(图6c),2010—2020年万安街道、洗新乡、新乐乡等村域的RPR变化差异指数较大,RPR增加较突出。其中,万安街道的RPR增长较快,可能与该街道人口结构老化较快有关;洗新乡、新乐乡等村域的RPR增长较快。这些乡镇自然灾害多发,人口空巢化、老化程度更深,加之医疗资源较匮乏,使老年人健康风险和经济风险增加。

4.2 发展恢复力群体分异性与空间分布特征

4.2.1 整体呈现增长态势,多元型和临工型DR相对较高且增长明显

首先,DR整体呈现增长态势,其均值由2010年的0.587增加至2020年的0.631,增加7.496%(图7a)。2020年DR值的正态分布曲线更平缓,反映数据的离散化趋势增强,表明2020年其群体内部DR持续分化。其次,多元型、临工型的DR相对较高(图7b)。2010年与2020年,多元型的DR均值分别为0.603、0.668,临工型的DR均值分别为0.606、0.654。这两类型老年人具有部分劳动能力,可就近获得临时工作实现增收。例如,多元型老年人日常将应季蔬菜、水果等在临近集市售卖,或在村庄附近的承包田里进行务农,帮助外地承包企业或承包户进行田间管理,获得劳务费。临工型老年人多选择在乡镇的建筑工地、餐饮店、种植园等打零工,获得工资性收入,补贴家庭日常开支。调研显示,多元型、临工型社交较活跃、日常出行范围较广,对自身经济和健康乐观程度较高。相比而言,保障型DR较低,2010年与2020年其DR均值为0.550、0.592,分别低于同期样本均值6.303%、6.181%。保障型以中高龄为特征,空巢老年人比例较高(占63.54%),该类型多失能或半失能老年人,对日常照料需求更大,社交不活跃,对养老金依赖性强,生计资本积累较薄弱。
图7 2010和2020年不同生计类型下老年人发展恢复力值的分布

注:箱线图为统计值的最小值、下四分位、中位数(—)、平均值(•)及其趋势线(黑色虚线)、上四分位、最大值。

Fig. 7 Distribution of the DR value for elder adults of different livelihood types in 2010 and 2020

此外,在时序变化上4类型DR均增长。多元型、临工型的DR分别增长10.779%、7.921%。而传统型的DR增幅较低(约4.469%),由于该类型多为留守的低、中龄老年人,从事的农业经营仅够维持日常生活,难以转化成有效的生计资本。同时,传统型往往达不到享有最低生活保障的条件,其社会保障整体欠缺,难以形成有效的应对风险能力。

4.2.2 发展恢复力存在显著空间差异,西北部和中部高,东部山区较低但增长较快

计算村域层面DR值,通过Jenks自然断点法将DR划分为5个类型,即高、较高、中等、较低、低等级(图8)。
图8 石柱县村域尺度老年人发展恢复力空间分布及变化差异指数

Fig. 8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difference index of DR for elder adults at village scale in Shizhu county, Chongqing

首先,2010年高级、较高级DR主要分布在沿江小平原区、方斗—七曜山所夹槽谷区(图8a),2020年高、较高级DR村域明显增多,但仍相对集中分布在上述两个地形区(图8b);而低级、较低等级的村域集中分布在方斗山低山区、七曜山南部中山区、七曜山北部高山区。可见,DR自西北至东南整体呈现“高—低—高—低”多梯度分布态势。其次,从镇域上来看,王场镇、万安街道、龙沙镇等镇域保持高、较高等级DR。这些镇域地势较平坦,耕地资源丰富,村域经济较发达,可获得资源或就业机会较多,利于其青壮年时期积累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同时,农家乐、现代农业园等为老年人提供餐饮、卫生、零售等岗位,增加了其市场参与率和非农收入。七曜山南部中山区的洗新乡、新乐乡村域呈现低等级的DR。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地形复杂、空间较闭塞,耕地资源缺乏,农业经营效率低下。同时,由于居住较分散,留守、独居老年人比重高,乡村产业发展较滞后,缺乏发展机会限制老年人再就业,其经济独立性差,生计资本积累较缓慢。
进一步计算各村域DR变化差异指数,中等及以上等级的DR占比由2010年的37.778%增加至2020年的55.556%。从变化差异指数来看(图8c),黄水镇、沙子镇、六塘乡等乡镇DR增加优势明显。其中,黄水镇的莼菜、六塘乡的药材和烤烟等产业发展有效拉动了当地老年人务农收入,沙子镇获益于高速公路建设催生一批农家乐、民宿等新业态产业,解决部分低龄老年人灵活就业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七曜山南部中山区,龙潭乡、洗新乡等乡镇的DR增幅较小,表明脱贫攻坚战略实施虽然带动偏远山区DR的快速提升,但其DR仍处于较低水平。

4.3 老年人相对贫困风险—发展恢复力整合分析

4.3.1 状态诊断结果

诊断2010年和2020年老年人状态(表6),根据RPR、DR归一化值绘制二维正态分布数据的95%的置信椭圆(图9)。
表6 RPR-DR状态统计表

Tab. 6 State statistical data of RPR and DR

类型 2010年 2020年
占比(%) DR均值 占比(%) DR均值
D R i ' > R P R i ' 高恢复力防范型(A1) 5.462 0.611 7.764 0.600
高恢复力安全型(A2) 39.496 0.566 39.130 0.608
低风险防范型(A3) 7.353 0.359 15.683 0.378
D R i ' < R P R i ' 高风险预警型(B1) 6.933 0.493 8.696 0.518
高风险危险型(B2) 29.412 0.205 19.720 0.275
低恢复力预警型(B3) 11.344 0.255 9.007 0.271
图9 RPR-DR状态分布图

Fig. 9 State distribution of RPR and DR

首先,不同的RPR与DR组合,预示着两者可能存在共演关系,使其状态呈现动态性。A类是相对较高DR与相对较低RPR关联,获益于其生命周期内生计资本积累,所调动或支配的资本较多,以风险平滑降低冲击损失,使其状态趋向安全。B类是相对较高RPR与较低DR关联,因DR弱势性即缺乏应对冲击的能力,缺少风险平滑,其生计资本往往被“稀释”或“蚕食”,导致家庭财富损失或生活水平下降,形成典型相对贫困弱势群体。B类型表现为风险高、损失大、恢复力慢,致脆性明显。从数量变化上看(表6),2010年A类农户占比为52.311%,2020年这一比例上升至62.577%,而B类占比下降10.266%,这意味着老年人趋向安全状态的比重增加。
其次,从农户诊断类型演变上看(表6),2010年以A2、B2类型为主,分别占39.496%、29.412%,两类型的置信椭圆面积较大,在RPR、DR维度差异性整体较大。2020年则以A2、B2、A3类型为主。相比2010年,2020年A3类型占比增长最突出,增加8.330%,置信椭圆面积增长1.571倍。该类RPR与DR具有“双弱性”,其数量占比扩大的原因可能是部分老年人已丧失部分或全部劳动力,未积累丰裕生计资本,尚未遭受风险或已在冲击后恢复,能维持日常生活。该类型多被排斥在兜底政策外,属于相对贫困边缘性群体。随着保障政策完善,尤其精准扶贫实施对老年人帮扶效果明显,使一些困难老年人由高风险型向低风险型转化。例如,B2类型在2020年占比减少约9.692%。通过兜底政策保障其基本物质生活、住房安全等,增加其抗风险能力;新农合等医疗保障覆盖面扩大利于平滑部分老年人的健康冲击。

4.3.2 老年人相对贫困风险和发展恢复力反馈路径

A2、B2分别是A、B类型中相对最安全、相对最危险的状态。因此,以A2和B2为例开展RPR-DR反馈路径分析。
(1)A2是A类型中“高DR、低RPR”的典型正向“倒挂”,其中临工型农户占比较高(约53.214%)。A2因其较丰裕的生计资本构成抵御风险的安全墙,即使遭遇风险(患病、失业或农产品亏损等),也能采取风险规避手段或激发较高的适应力,实现风险平滑。调研显示,这类农户通过务工、积极对外联系、储蓄、买养老保险、参加新农合等理性行为,“稳”生计资本积累,重塑发展恢复力。当农户越通过理性行为预防风险、提升发展恢复力时,越利于减少风险暴露,越有助于发展恢复力增量,形成“高DR—低RPR—更高DR—更低RPR”正向反馈路径(图10a)。
图10 RPR-DR反馈路径

Fig. 10 Feedback pathway of RPR and DR

(2)B2是B类型中“低DR、高RPR”的典型负向“倒挂”,以传统型、保障型为主(约占80.00%)。农户因自身衰老或患病,加之传统务农收入不足或缺乏外部援助,致使健康风险、经济风险等叠加,而多元风险使其本身薄弱的生计资本消耗加速或积累“中断”,未能平滑风险,即使单个风险也可能导致较严重的后果。例如,罹患大病导致灾难性医疗支出等诱发“因病致贫”;或因产业失败导致负债。高风险对DR产生“外部抑制”作用,使DR处于“弱发展”。调研中,老年人自身对风险难以察觉或预防能力低,部分农户通过削减开支、负债、延迟就医等被动应对,在风险下“硬着陆”,降低老年人从冲击后恢复的可能,又进一步加剧其风险暴露,陷入“高RPR—低DR—更高RPR—更低DR”负向反馈路径(图10b)。

4.4 老年人发展恢复力形成作用因素与作用机制

本文先通过SEM识别DR形成的关键影响因子,再探讨各因子的作用机制。在Amos软件中运用最大似然估计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适配度检验,运算结果显示所有指标均在有效区间内(表7),说明模型整体适配度处于可接受范围,整体拟合优度较好。各潜变量对DR的影响效应、观测指标路径系数如表8~表9所示。
表7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检验

Tab. 7 Test of fitting degre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拟合指数 CMIN/DF GFI AGFI RMR RMSEA NFI TLI CFI
0参考值 1~5 >0.90 >0.90 <0.08 <0.08 >0.90 >0.90 >0.90
模型参数 1.753 0.938 0.909 0.056 0.053 0.941 0.966 0.973
表8 潜变量对内生观测变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Tab. 8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latent variables on the endogenous observed variable

路径 总效应 直接效应 间接效应
个体属性→DR 0.182 0.182 -
代际支持→DR 0.212 0.212 -
政策保障→DR 0.341 0.341 -
社区环境→政策保障 0.215 0.215 -
社区环境→DR 0.458 0.387 0.073

注:“-”表示不存在的关系;以上路径均在P<0.001水平下显著,未标出不显著的路径。

表9 模型的路径检验

Tab. 9 Path verification of models

路径 估计值 临界比值 路径 估计值 临界比值
个体属性→X1 0.746 12.700 政策保障→X8 0.630 10.619
个体属性→X2 0.638 10.603 政策保障→X9 0.940 -
个体属性→X3 0.816 14.411 政策保障→X10 0.883 16.600
个体属性→X4 0.840 - 社区环境→X11 0.926 -
代际支持→X5 0.647 9.125 社区环境→X12 0.895 23.872
代际支持→X6 0.764 9.932 社区环境→X13 0.906 24.801

注:“-”表示默认路径为1的观测指标,路径均在P<0.001水平下显著。

4.4.1 社区环境对老年人发展恢复力具有“历史积累”与“后续发展”效应

社区经济发展水平(X11)、海拔高度(X13)的作用较大,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926、0.906(表9)。首先,地理环境特别是海拔高度往往影响DR历史积累。一方面,所在地海拔越高、地形越复杂,农户耕地资源越稀缺,农业生产效益越低,意味着老年人在青年期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可得性较差,不利于生计资本的历史积累。另一方面,高海拔区人地矛盾较突出。出于生存理性考虑,老年人在家庭生命周期的扩张期或稳定期因养家糊口多外出务工。然而,受限于自身较低的文化和技能水平,农户多从事劳动密集型职业,年迈后疾病高发。访谈中老年人描述:“……我(20世纪)90年代就去外地找活路,后来去了内蒙古矿上,天天被灰尘呛着,也没管,后来得了肺气肿,现在几乎干不成活”“……都是年轻出苦力累的”。可见,部分老年人年轻时在外谋生积累生计资本,晚年受困于身体病痛转向消耗家庭生计资本。
其次,村域经济水平越高,越能为低龄老年人提供的灵活就业的机会越多,利于老年人获得劳动性收入,维系其福祉水平;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养老和社会保障基础。地方政府能提供的实物、资金救助和帮扶等越多;社区诊所、休闲广场、养老院等基础设施越完善,便于就医、锻炼、社交等,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有着积极影响。

4.4.2 政策保障有利于老年人抵御风险冲击,形成发展恢复力

政策保障提供“自上而下”的帮扶资源,是老年人健康和生存风险的减震器。养老金(X9)和医疗资源可及性(X10)的路径系数相对较高,分别为0.940、0.883(表9),这表明政策保障对DR形成有着重要影响。首先,养老金维系老年人日常开销,也降低老年人从事生产经营的强度,更显著降低老年群体的贫困发生率。其次,老年人是疾病高发群体,当医疗资源可及性较差时加剧就医难度。因山区交通不便,子女外出务工,缺乏就医陪伴或照顾,老年人健康意识较薄弱,调研显示老年人“不影响生活一般就不去医院”“有点小伤小痛就在(村庄)那边的诊所看,没有去过县级医院,来回坐车远还要花钱,也怕自己的钱白花在医院里也查不出病来”,就医距离一定程度影响其就医行为。同时,老年人罹患基础性疾病较多,未能及时就医加剧老年人健康隐患和刚性支出的风险。对临近较好的医疗资源的老年人,一是门诊就医方便且频率较高,对自身病情较重视;二是发病时及时就医,降低致残致死率,一定程度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4.4.3 以亲缘关系为纽带的代际反哺,可缓解老年人发展恢复力的损耗

农村地区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但家庭养老保障功能仍较强,代际间呈现出不同态势的胶着状态。研究表明老年人与子女联系程度(X7)越密切、获得子女经济支持(X6)越多,越利于发展恢复力形成。一方面,老年人在家庭中扮演长者或受尊重的角色,其个体福利依赖于家庭支持,子女经济支持是其重要生活来源。访谈中,年轻一代反映“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孝敬也是应该的”“父母嘛还是要管(赡养)的”,成年后的子女承担赡养年老体弱的亲代的责任。子女赠予老年人的金钱用于购买食物、人情往来等日常开销以及看重病、修葺房屋等重大开销。在传统孝道文化影响下,子女的经济反哺行为为老年人福祉提供支撑,防止因重大冲击导致其发展恢复力过度损耗。
另一方面,子女的情感联系维系代际间互动与信任。调研发现,老年人与子女同住情况普遍,其子女多进城务工,部分老年人留守在家负责抚育孙辈、承担家务劳动减轻子女负担。例如,访谈中老年人提及“在家种点地,粮食和菜也留给城里孩子”“我在家照顾孩子,他们(儿女)在外打工也放心”。出于代际交换的公平性,子女乐于反馈给父母物质性、仪式性的支持,这是老年人获得家庭支持的重要来源。例如,老年人反映“春节、过寿等会主动拿钱、买食物和衣服等”“每次回来看我都不空手”。其次,老年人与子女交流越频繁,获得的支持越多,有助于缓解因身体和经济情况恶化带来的精神压力,增强应对风险的信心。总之,代际支持发挥风险分担作用,为DR形成起到平衡和稳定作用。

4.4.4 理性视角下的老年人经营和心理状态是形成发展恢复力的内核因素

研究发现老年人自身生产经营状况(X3)、心理状态(X4)等内生性因素对DR形成具有影响(表9)。农村老年人具有自食其力、终身劳作的生存特征,出于生存理性考虑,会尽可能为晚年养老挣下“本钱”。据调研,超过50%的老年人仍务农,超过40%的老年人有短期务工或打零工的经历。精准扶贫实施带动一批低龄(60~69岁)老年人从事零工、公益性岗位等,发展药材、辣椒等特色产业或养殖土鸡等的老年人占比增加。例如,黄水镇某老年人反映“现在年龄大了干不动了,在家养土鸡,这里离景区比较近,土鸡蛋卖得(销路)最好”“平时看病都需要钱,种点黄连有点收入”。出于经济理性,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力所能及从事农业活动或临时工作以获得报酬,积累其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降低子女养老负担。例如,冷水镇某老年人所述“我在附近的水塘帮外地老板摘莼菜,每天干8 h的活,一天80块钱”“现在土地都交给(流转)别人种了,我平时就是在餐馆搞卫生挣点零花钱,接送孩子上学”。访谈中农户多次提及“照顾孩子”“不想麻烦孩子”等问题。可见,老年人生产经营活动不仅是出于生存理性,也兼顾家庭、情感等社会性因素,基于理性选择的生产经营活动促进老年人生计资本积累。
其次,心理状态影响老年人对内外环境压力和刺激的易感性,影响着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4]。良好的心理状态利于老年人主动采取措施应对风险,也利于降低心脑血管等基础性疾病的患病率。生活态度较为积极、乐观的老年人,社交较活跃,搓麻将、打牌等活动较多。相比而言,独居者无伴侣扶持或无子女照料,从外部获得的援助相对较少,降低对风险的应对能力。
综上,社区环境影响老年人发展恢复力的先天积累与后续发展,政策保障构筑老年人生存的安全底线,以血缘为纽带的代际反哺发挥了风险分担机制,生存理性和社会理性下老年人自身生产经营和心理状态偏好是塑造发展恢复力的内生性动力(图11)。
图11 老年人发展恢复力形成机制

Fig. 11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lder adults' development resilience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1)欠发达山区农村老年人面临的相对贫困风险增加且风险结构转变,生存型与发展型风险并存。因生理阶段特征、自然环境劣势,健康风险、灾害风险突出,农村劳动力市场和种植结构变化诱发市场风险增加。不同生计类型下老年人的风险水平及其主导风险迥异;中山区因自然灾害多发、健康冲击及收入低下等多重风险的叠加,成为防范化解风险的重点区。
(2)欠发达山区农村老年人发展恢复力呈增长趋势,群体间呈现结构性分化、异质性扩大。多元型和临工型老年人获益于人力资本和丰裕的金融资本,其发展恢复力优势持续增加;传统型和保障型老年人虽有制度性资本优势,但发展恢复力整体呈低水平增长。发展恢复力空间分布具有异质性,呈“高—低”交替的多梯度分布态势。
(3)相对贫困风险与发展恢复力之间存在复杂耦合关联,影响农户生存状态演化。2010—2020年高恢复力安全型、高风险危险型占比一涨一落,驱动老年人整体状态趋向安全。相对贫困风险与发展恢复力的耦合作用激发迥异的反馈路径,“低风险—高发展恢复力”发展性的正反馈路径,多见于临工型老年人;“高风险—低发展恢复力”互抑性的负反馈路径,触发陷入临贫状态,易见于传统型、保障型老年人。
(4)欠发达山区老年人发展恢复力由地理环境、代际反哺、社会保障以及自身属性等多种因素共同塑造。其中,村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海拔影响发展恢复力历史积累与后续发展,代际间情感与经济联结发挥风险分担机制以维系发展恢复力稳定;养老金和医疗资源是抵御风险的基础,老年人经营状态和心理状态的能动性直接影响其对生计资本的获取。

5.2 讨论

(1)本文关键特色在于面向解决新时期农村相对贫困的新问题,从发展恢复力视角破解农村“银发贫困”问题。将社会保障制度与农户生计资本结合,构建一套符合实际生境的欠发达山区老年人发展恢复力测度指标体系,改进已有研究[14-15]囿于单一要素测度的局限,深化了对老年人发展恢复力时空演化规律的认识。本文的创新之处包括:① 提出相对贫困风险—发展恢复力的整合框架,强调宏观生境与微观主体的联系,将一个静态化、孤立式的研究转向动态化、整体式的研究,揭示了风险与发展恢复力的复杂耦合关联。弥补了已有分析框架[12-13]将风险与发展恢复力割裂的不足,以及常忽视老年人生境复杂性而导致帮扶或救助政策可能存在的偏差。该框架可丰富发展恢复力分析框架,为农村“银发贫困”治理提供一个新的分析视角。② 提出一种宏观与微观因素综合作用于老年人发展恢复力的假设,从代际反哺、社会保障以及地理环境等多维度要素厘清发展恢复力的形成机制,规避已有研究[14-15]囿于单一个体或家庭层面要素,而忽视地理环境、制度安排等因素的问题。研究发现深化了对老年人发展恢复力形成机制的认识,为山区农村“银发贫困”治理提供依据。
(2)与已有研究相比,健康风险和灾害风险仍是农村老年人面临的主要风险,这与左停等[36]研究发现基本一致。本文诊断出市场风险异常增加。目前,国务院办公厅、民政部等印发的《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意见》《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方案》《“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重点聚焦高龄孤寡、失能半失能、特困供养等“生理老弱群体”,对具有劳动能力的健康老年人即“市场竞争弱能群体”(包括零工者、种养殖户、小微经营者等)关注不足。这部分群体是农村生产经营的主力,但因技能、教育水平低,发展机会和资源少,收入不稳定。与保障型农户相比,这部分群体仍有发展潜力,应给予政策性支持,促进其生计资本积累。
此外,本文发现老年群体呈结构性分化。其中,传统型和保障型老年人易陷入负反馈路径(图10b)。这部分群体多是乡土情结深厚的40后、50后以及部分60后,长期与农村、农业相伴,其生命周期内积累的生计资本不足、福祉水平较低。目前,国务院、发改委等部门发布了多个文件解决农村老年人福祉和养老问题。但这部分群体规模大、收入低且养老金替代不足,未来其生存或养老问题可能进一步凸显。基于本文研究,老年人发展恢复力和福祉提升,需要老年人自身、子女、社会和政府等多方面的努力,这在李树茁等[37]强调以综合性手段解决老年人生存或养老问题中亦有体现。
(3)根据研究结果,政策启示和建议如下:① 坚持健康扶贫和医疗扶贫,持续降低因病致贫风险。2020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关于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的意见》等,一定程度缓解基层医疗供需矛盾。然而,山区农村快速老龄化、老年人患病率高等释放空前的医疗需求,应对其健康风险仍面临一定挑战。为此,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山区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构建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医疗人员培养;提升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加大医保支持力度,尤其侧重偏远山区独居、超高龄老年人,持续巩固健康扶贫成果。② 重视老年人人力资源开发,以“业”为核心提升其生计能力。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鼓励“老有所用”,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而真正解决这些低学历但有经验、肯出力但缺门路的农村老年人的生计问题,需进一步给予关注和支持。一是加大对有务工需求的老年人(如临工型、多元型)的就业支持。坚持壮大乡村产业发展、引领企业入驻增加就业,扩大务工渠道,促进务工返乡人员就业转化;坚持技能培训提升市场竞争力,扩大工资性收入来源;坚持通过以工代赈、公益性事业解决半(弱)劳动力老年人(如保障型)就业;二是挖掘老年人(如传统型、多元型)参与产业经营的潜力。加强农村产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指导,为老年人赋能;强化农经作物相关技术、信息等供给,增强对农经作物市场预判预案能力,降低其市场风险。三是重视应对灾害风险,尤其加强偏远山区的灾害预警,加大对冻害、病虫害等防灾减灾救灾。③ 构筑多层次养老救助体系。围绕《“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的构建和完善兜底性、普惠型、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的要求,优先解决深山区高龄老年人养老问题,探索依托农村血缘和地缘关系优势建立自助养老模式,缓解养老服务供需矛盾;对中低龄老年人构筑非正规保障体系,鼓励其子女参与。此外,重视老年人精神健康,完善基层社区服务体系降低其社会孤立感。
[1]
Liu Xiaopeng, Feng Kangli, Wei Yuxi, et al. A review on poverty geography research and disciplinary paradigm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3, 78(3): 572-586.

DOI

[刘小鹏, 冯康利, 卫宇曦, 等. 中国贫困地理研究及其学科范式. 地理学报, 2023, 78(3): 572-586.]

DOI

[2]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Aging Industry in 2020. http://www.nhc.gov.cn/lljks/pqt/202110/c794a6b1a2084964a7ef45f69bef5423.shtml.

[国家卫健委.2020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 http://www.nhc.gov.cn/lljks/pqt/202110/c794a6b1a2084964a7ef45f69bef5423.shtml.]

[3]
Wang Q, Shu L, Lu X J. Dynamics of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and its determinants among the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in China.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2023, 10(1): 116. DOI: 10.1057/s41599-023-01601-5.

[4]
Niu Wentao, Jia Lijuan, Jiang Runge, et al. The Chinese logic of poverty management for elderly farme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PC. China Economic Studies, 2022(5): 25-39.

[牛文涛, 贾丽娟, 姜润鸽, 等. 建党百年来老年农民贫困治理的中国逻辑. 中国经济问题, 2022(5): 25-39.]

[5]
Department of Household Surveys,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Poverty Monitoring Report of Rural China (2020).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21: 37-40.

[《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20.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1: 37-40.]

[6]
Liu Guili. Why are the aged suffering? Analysis of family generation relation change.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5, 36(6): 1-8.

[刘桂莉. 眼泪为什么往下流? 转型期家庭代际关系倾斜问题探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36(6): 1-8.]

[7]
Folke C, Carpenter S R, Walker B, et al. Resilience thinking: Integrating resilience, adaptability and transformability. Ecology & Society, 2010, 15(4): 299-305.

[8]
Lade S, Haider L, Engström G, et al. Resilience offers escape from trapped thinking on poverty alleviation. Science Advances, 2017, 3(5): 1603043. DOI: 10.1126/sciadv.1603043.

[9]
Barrett C B, Ghezzi-Kopel K, Hoddinott J, et al. A scoping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resilience literature: Theory, methods and evidence. World Development, 2021, 146: 105612. DOI: org/10.1016/j.worlddev.2021.105612.

[10]
Barrett C B, Constas M A. Toward a theory of resilience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pplications. PNAS, 2014, 111(40): 14625-14630.

DOI PMID

[11]
Upton J, Constenla-Villoslada S, Barrett C B. Caveat utilitor: A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resilience measurement approach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22, 157: 102873. DOI: 10.1016/j.jdeveco.2022.102873.

[12]
Quandt A. Measuring livelihood resilience: The household livelihood resilience approach (HLRA). World Development, 2018, 107: 253-263.

[13]
Smith L C, Frankenberger T R. Does resilience capacity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shocks on household food security? Evidence from the 2014 floods in Northern Bangladesh. World Development, 2018, 102: 358-376.

[14]
Wineman A, Mason N M, Ochieng J, et al. Weather extremes and household welfare in rural Kenya. Food Security, 2017, 9(2): 281-300.

[15]
Vaitla B, Cissé J D, Upton J, et al. How the choice of food security indicators affects the assessment of resilience: An example from northern Ethiopia. Food Security, 2020, 12(1): 137-150.

[16]
Cissé J D, Barrett C B. Estimating development resilience: A conditional moments-based approach.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8, 135: 272-284.

[17]
Shaw D, Scully J, Hart T. The paradox of social resilience: How cognitive strategies and coping mechanisms attenuate and accentuate resilience.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4, 25: 194-203.

[18]
Amaral A S, Afonso R M, Brandão D, et al. Resilience in very advanced ages: A study with centenarian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2020, 93(1): 601-618.

[19]
Kwan C. Factors and processes in the pre-disaster context that shape the resilience of older women in pover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20, 48: 101610. DOI: 10.1016/j.ijdrr.2020.101610.

[20]
Cottyn I. Livelihood trajectories in a context of repeated displacement: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Rwanda. Sustainability, 2018, 10(10): 3521. DOI: 10.3390/su10103521.

[21]
Jing Z Y, Li J, Gao T T, et al. Identifying vulnerability to poverty and its determinants among older adults in empty-nest households: An empirical analysis from rural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 2022, 37(7): 849-857.

[22]
Zeng Y, Shen K. Resilience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s to exceptional longevity. Current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Research, 2010(1): 525693. DOI: 10.1155/2010/525693.

[23]
Béné C, Newsham A, Davies M, et al. Review article: Resilience, poverty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14, 26(5): 598-623.

[24]
Zhang Jinping, Song Wei, Lin Dan, et al. Risks of poverty of farmers in contiguous poverty-stricken areas in Hainan Province.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40(4): 608-616.

DOI

[张金萍, 宋伟, 林丹, 等. 海南省连片贫困地区农户致贫风险分析. 地理科学, 2020, 40(4): 608-616.]

DOI

[25]
Liu Qian, Jiang Jinxiu, Yang Xing, et al. Poverty vulnerability measurement and its impact factors of farmers: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in Qinba Mountains.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2, 41(2): 307-324.

[刘倩, 蒋金秀, 杨星, 等. 农户贫困脆弱性测度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秦巴山区的实证分析. 地理研究, 2022, 41(2): 307-324.]

DOI

[26]
Li W, Li X B, Tan M H, et al. Influences of population pressure change on vegetation greenness in China's mountainous areas.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17, 7(21): 9041-9053.

DOI PMID

[27]
Zhang Wei, Pu Chunrong, Li Fang, et al.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driving mechanism of urban-rural inversion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 Tropical Geography, 2021, 41(5): 928-942.

DOI

[张伟, 蒲春蓉, 黎芳, 等. 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热带地理, 2021, 41(5): 928-942.]

DOI

[28]
Zhang Yongli, Zhang Pei. The effect of farmers' market participation on poverty alleviation.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8, 32(6): 25-30.

[张永丽, 张佩. 农户市场参与的脱贫效应.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8, 32(6): 25-30.]

[29]
Xu Jie, Li Shuzhuo, Wu Zheng, et al. Th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family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in rural China: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data from Anhui. Population Research, 2019, 43(1): 91-101.

[徐洁, 李树茁, 吴正, 等. 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脆弱性评估: 基于安徽农村地区的实证研究. 人口研究, 2019, 43(1): 91-101.]

[30]
Zhao Xueyan, Ren Juan. Effect eval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tervention based on livelihood resilience: A case study of Longnan mountainous area. Economic Geography, 2022, 42(11): 151-162.

DOI

[赵雪雁, 任娟. 基于生计恢复力的脱贫干预效果评估及其影响因素: 以陇南山区为例. 经济地理, 2022, 42(11): 151-162.]

DOI

[31]
Yu P, Zhang H, Wang Y R, et al. Can tourism development enhance livelihood capitals of rural households? Evidence from Huangshan National Park adjacent communities,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0, 748: 141099. DOI: 10.1016/j.scitotenv.2020.141099.

[32]
Liu Xiaopeng, Li Yonghong, Wang Yajuan, et al. Geographical identification of spatial poverty at county scal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72(3): 545-557.

DOI

[刘小鹏, 李永红, 王亚娟, 等. 县域空间贫困的地理识别研究: 以宁夏泾源县为例. 地理学报, 2017, 72(3): 545-557.]

DOI

[33]
Yang Ren, Pan Yuxin. Spatial patterns,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rural vulnerability in China at the county leve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1, 76(6): 1438-1454.

DOI

[杨忍, 潘瑜鑫. 中国县域乡村脆弱性空间特征与形成机制及对策. 地理学报, 2021, 76(6): 1438-1454.]

DOI

[34]
Xu Lidan, Deng Xiangzheng, Jiang Qunou,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pathways of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and relative poverty at county level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1, 76(6): 1455-1470.

DOI

[徐藜丹, 邓祥征, 姜群鸥, 等. 中国县域多维贫困与相对贫困识别及扶贫路径研究. 地理学报, 2021, 76(6): 1455-1470.]

DOI

[35]
Ao Rongjun, Chang Liang.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regional ageing in China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0, 75(8): 1572-1584.

DOI

[敖荣军, 常亮.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中国县域人口老龄化影响机制. 地理学报, 2020, 75(8): 1572-1584.]

DOI

[36]
Zuo Ting, Zhao Mengyuan. Analysis of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poverty risks and management pathways for preventing a relapse into poverty in rural areas: A case study of Y county in Anhui. 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1, 42(7): 32-41.

[左停, 赵梦媛. 农村致贫风险生成机制与防止返贫管理路径探析: 以安徽Y县为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42(7): 32-41.]

[37]
Li Shuzhuo, Xu Jie, Zuo Dongmei, et al. Livelihood and wellbeing of rural elderly and family support policy: A 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 Modern Economic Science, 2017, 39(4): 1-10, 124.

[李树茁, 徐洁, 左冬梅, 等. 农村老年人的生计、福祉与家庭支持政策: 一个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当代经济科学, 2017, 39(4): 1-10, 124.]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