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焕庸的地缘战略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杜德斌(1963-), 男, 湖北宜昌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世界政治经济地理与科技创新战略。E-mail: dbdu@re.ecnu.edu.cn |
收稿日期: 2021-12-14
要求修回日期: 2022-01-11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4-19
基金资助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GML2019ZD0601)
版权
Hu Huanyong's geostrategic thought and its monumental contributions
Received date: 2021-12-14
Request revised date: 2022-01-11
Online published: 2022-04-19
Supported by
Key Special Project for Introduced Talents Team of Southern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angdong Laboratory (Guangzhou)(GML2019ZD0601)
Copyright
胡焕庸是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中国人文地理学奠基人之一、地缘政治研究先驱和杰出的地缘战略家。本文首次系统梳理胡焕庸鲜为人知的地缘战略研究成果及学术思想,发掘其在当今复杂国际地缘政治形势下的时代价值。胡焕庸以时代问题为导向,以历史使命为驱动,发表诸多地缘战略研究成果,为后世留下许多经典隽永的学术思想,包括系统论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并首次命名南沙群岛,全面分析中国发展的地缘安全形势,预判日本侵华企图及美日冲突的必然性,重视边疆治理与国防建设,多次强烈呼吁收回琉球群岛,强调地理学家是国家开疆拓土先锋,倡导地理学与国防教育结合等。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弘扬胡焕庸的地缘战略思想,尤具现实意义。
杜德斌 , 曹宛鹏 , 夏启繁 , 易鑫磊 , 马亚华 . 胡焕庸的地缘战略思想及其时代价值[J]. 地理学报, 2022 , 77(2) : 261 -274 . DOI: 10.11821/dlxb202202001
Hu Huanyong i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modern Chinese human geography, a pioneer of geopolitical research and an outstanding thinker of geostrategy. This paper evaluates Hu Huanyong's geostrategic thought in the context of the changing international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in which China has embarked upon its path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Hu Huanyong is believed to be the pioneer and visionary geographer who has long-term influence on China's geopolitical research and the formulation of China's geostrategy. He is credited for his systematic demonstration of the Chinese sovereignty over the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namely the Nansha Qundao, Dongsha Qundao, Zhongsha Qundao, and Xisha Qundao, particularly his first naming of Nansha Qundao. He is ahead of his times with his comprehensive study of China's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his prediction of the inevitable Japanese invasion into China and armed conflicts between Japan and the US, and his call for special attention to border governance and national security and defense. He has strongly advocated the recovery of the Ryukyu Islands, stressed the role that geographers play as the vanguards of China's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and called for a better integration of geography with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n observation of the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Hu Huanyong's geostrategic thought in the current global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zed by unprecedented changes of the world in a century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Hu Huanyong; geostrategy; world geography; Nansha Qundao
表1 胡焕庸出版的部分世界与国别地理著作Tab. 1 Partial world and national geographic works by Hu Huanyong |
序号 | 作者 | 出版时间 | 书名 | 出版社 |
---|---|---|---|---|
1 | 胡焕庸 | 1934年 | 法国地志 | 南京钟山书局 |
2 | 胡焕庸 | 1934年 | 俄国地志 | 南京钟山书局 |
3 | 胡焕庸 | 1934年 | 德国地志 | 南京钟山书局 |
4 | 胡焕庸 | 1935年 | 英国地志 | 南京钟山书局 |
5 | 胡焕庸 | 1935年 | 南欧地志 | 南京钟山书局 |
6 | 胡焕庸 | 1939年 | 世界经济地理 | 重庆青年书店 |
7 | 胡焕庸 | 1941年 | 世界地理 | 正中书局 |
8 | 胡焕庸 | 1943年 | 美国经济地理 | 正中书局 |
9 | 胡焕庸 | 1945年 | 朝鲜地理 | 京华印书馆 |
10 | 胡焕庸 | 1945年 | 法国地理 | 京华印书馆 |
11 | 胡焕庸 | 1945年 | 美国地理 | 京华印书馆 |
12 | 胡焕庸 | 1945年 | 南欧地理 | 京华印书馆 |
13 | 胡焕庸 | 1945年 | 日本地志 | 京华印书馆 |
14 | 胡焕庸 | 1945年 | 苏联地理 | 京华印书馆 |
15 | 胡焕庸 | 1945年 | 台湾与琉球 | 京华印书馆 |
16 | 胡焕庸 | 1945年 | 英国地理 | 京华印书馆 |
17 | 胡焕庸 | 1955年 | 苏联自然地理概论 | 上海新知识出版社 |
18 | 胡焕庸 | 1957年 | 德国地理 | 上海新知识出版社 |
19 | 胡焕庸 | 1957年 | 各洲自然地理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 | 胡焕庸、周之桐 | 1981年 | 法国经济地理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21 | 胡焕庸、陈业裕 | 1981年 | 世界海陆演化 | 商务印书馆 |
22 | 胡焕庸等 | 1981年 | 世界气候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 科学出版社 |
23 | 胡焕庸、严正元、康淞万 | 1982年 | 欧洲自然地理 | 商务印书馆 |
24 | 胡焕庸、张善余 | 1982年 | 世界人口地理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本文得到胡焕庸之子胡企中和胡焕庸之孙胡复孙的帮助,在此深表感谢。
[1] |
[ 胡焕庸. 欧战大事记. 史地学报, 1921, 1(1): 1-4.]
|
[2] |
[ 秦大河, 张国友, 宋长青, 等. 今天的中国为什么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世界地理学. 世界地理研究, 2020, 29(1): 1-7.]
|
[3] |
|
[4] |
[ 李金明. 抗战前后中国政府维护西沙、南沙群岛主权的斗争.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1998, 8(3): 68-75.]
|
[5] |
[ 胡焕庸. 法人谋夺西沙群岛. 外交评论, 1934, 3(4): 91-99.]
|
[6] |
[ 胡焕庸. 法日觊觎南海诸岛. 外交评论, 1934, 3(5): 65-72.]
|
[7] |
Land and Water Map Review Committee. Comparison table of Chinese English names of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Journal of Land and Water Map Review Committee, 1935(1): 61-65.
[水路地图审查委员会. 中国南海各岛屿华英名对照表. 水路地图审查委员会会刊, 1935(1): 61-65.]
|
[8] |
[ 杜德斌, 范斐, 马亚华. 南海主权争端的战略态势及中国的应对方略. 世界地理研究, 2012, 21(2): 1-17.]
|
[9] |
[ 李喜所, 李来容. 中国近代史: 危局与变革.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7.]
|
[10] |
[ 王秀鑫, 郭德宏.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1931―1945).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5.]
|
[11] |
[ 胡焕庸, 赵家骥, 笔记. 东北问题的国际形势(讲演). 苏中校刊, 1932, 2(59): 32-34.]
|
[12] |
[ 胡焕庸. 就政治地理立场研讨中国外交关系. 外交评论, 1934(7): 45-54.]
|
[13] |
[ 胡焕庸. 世界经济与战后中国. 民主评论(重庆), 1945, 1(2): 19-20.
|
[14] |
[ 胡焕庸. 国界与国防. 地理教育, 1936, 1(4): 1-3.]
|
[15] |
[ 胡焕庸. 日本领土应如何处置. 社会公论, 1947, 2(1): 4-5.]
|
[16] |
[ 胡焕庸. 对日和约与对日通商问题: 美国政策在于扶日抑苏, 日本兴起中国首蒙其害. 问世, 1947(3): 4-5.]
|
[17] |
[ 胡焕庸. 从对日和约谈判日本前途. 问世, 1947(7): 2-4.]
|
[18] |
The Second Historical Archives of China. Compilation of Archives and Materials of the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eries 5, Series 3, Diplomacy. Nanjing: Jiangsu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00.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 (第3编): 外交.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
[19] |
[ 黄俊凌. 战后国民政府的琉球政策与琉球划界分岛问题探析. 边界与海洋研究, 2019, 4(1): 99-114.]
|
[20] |
[ 胡焕庸. 国难与地理教育. 地理教育, 1936, 1(3): 1-3.]
|
[21] |
[ 胡焕庸. 国防教育与中小学地理课程(中小学各科教学与国防教育). 教与学, 1936, 1(7): 355-357.]
|
[22] |
[ 胡焕庸. 国防建设与经济地理. 中国青年(重庆), 1941, 4(3): 25-27.]
|
[23] |
[ 胡焕庸. 治学经历略述. 中国科技史料, 1991, 12(1): 25-34.]
|
[24] |
[ 詹姆斯·费尔格里夫. 各国历史所受地理之支配. 胡焕庸, 节译. 史地学报, 1922, 1(4): 1-7.]
|
[25] |
[ 鲍曼. 战后新世界. 张其昀, 胡焕庸, 等, 译.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23.]
|
[26] |
[ 胡焕庸. 太平洋形势展望. 新民族, 1939, 3(12): 2-3.]
|
[27] |
[ 胡焕庸. 论新共产国际. 问世, 1947(10): 2.]
|
[28] |
[ 胡焕庸. 美国的经济难题与政治危机. 社会公论, 1947, 1(3): 8-9.]
|
[29] |
[ 胡焕庸. 法国地志. 南京: 钟山书局, 1934.]
|
[30] |
[ 胡焕庸. 俄国地志. 南京: 钟山书局, 1934.]
|
[31] |
[ 胡焕庸. 英国地志. 南京: 钟山书局, 1934.]
|
[32] |
[ 胡焕庸. 德国地志. 南京: 钟山书局, 1934.]
|
[33] |
[ 胡焕庸. 南欧地志. 南京: 钟山书局, 1935.]
|
[34] |
[ 胡焕庸, 张其昀. 钟山外国地理(上册). 南京: 钟山书局, 1939.]
|
[35] |
[ 胡焕庸, 张其昀. 钟山外国地理(下册). 南京: 钟山书局, 1940.]
|
[36] |
[ 胡焕庸. 日本地志. 重庆: 京华印书馆, 1945.]
|
[37] |
[ 胡焕庸. 京华印书馆. 重庆: 京华印书馆, 1945.]
|
[38] |
[ 胡焕庸. 世界经济地理. 重庆: 青年书店, 1939.]
|
[39] |
[ 胡焕庸. 世界地理. 上海: 正中书局, 1941.]
|
[40] |
[ 胡焕庸. 美国经济地理. 上海: 正中书局, 1943.]
|
[41] |
[ 胡焕庸. 苏联自然地理概论. 上海: 新知识出版社, 1955.]
|
[42] |
[ 胡焕庸. 德国地理. 上海: 新知识出版社, 1957.]
|
[43] |
[ 胡焕庸. 各洲自然地理.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57.]
|
[44] |
[ 斯丹普L D. 亚洲区域与经济地理. 荷夫,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2.]
|
[45] |
[ 胡焕庸. 法国地理图志.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经济地理研究室, 1965.]
|
[46] |
[ 胡焕庸, 周之桐. 法国经济地理.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1.]
|
[47] |
[ 胡焕庸, 陈业裕. 世界海陆演化.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
[48] |
[ 胡焕庸, 康淞万, 蔡吉. 世界气候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1.]
|
[49] |
[ 胡焕庸, 严正元, 康淞万. 欧洲自然地理.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
[50] |
[ 胡焕庸, 张善余. 世界人口地理.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2.]
|
[51] |
[ 胡焕庸. 经济侵略与土地侵略. 地理教育, 1937, 2(2): 1-3.]
|
[52] |
[ 胡焕庸. 台湾收复后之经济价值. 中国青年(重庆), 1944, 11(5): 9-10.]
|
[53] |
[ 胡焕庸. 欧洲大局与未来世界. 中国青年(重庆), 1939, 1(1): 35-37.]
|
[54] |
[ 胡焕庸. 苏联经济概况与最近发展. 中国青年(重庆), 1939, 1(4): 73-77.]
|
[55] |
[ 胡焕庸. 中国与苏联. 青年中国季刊, 1939, 1(1): 217-224.]
|
[56] |
[ 胡焕庸. 苏联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社会公论, 1947, 2(2): 1-4.]
|
[57] |
[ 胡焕庸. 不列颠帝国. 史地学报, 1922, 1(2): 1-15.]
|
[58] |
[ 胡焕庸. 新俄之田制: 共产制乎, 私产制乎. 史学与地学, 1928(3): 1-15.]
|
[59] |
[ 胡焕庸. 印度经济地理. 经济汇报, 1942, 6(4): 46-50.]
|
[60] |
[ 胡焕庸. 从第三次世界大战到大同. 国立政治大学校刊, 1947(260): 1-2.]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