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oronoi模型的海南岛旅游资源集合体空间边界提取
张桐艳(1987-), 女, 新疆乌鲁木齐人, 博士生, 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与地学信息图谱。E-mail: zhangtyan.17b@igsnrr.ac.cn |
收稿日期: 2020-06-15
修回日期: 2021-04-18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8-25
基金资助
新世纪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大地图集》编研项目(2013FY112800)
海南省旅游资源普查与规划信息库项目(2018Y88M2001AL)
版权
Extracting the spatial boundary of tourism resource aggregation in Hainan Island based on the Voronoi model
Received date: 2020-06-15
Revised date: 2021-04-18
Online published: 2021-08-25
Supported by
"Atla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ew Century Edition)" Research(2013FY112800)
The Project of Hainan Province Tourism Resources Survey and Planning Information(2018Y88M2001AL)
Copyright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条件,是开展各项旅游活动的载体和基础。旅游资源分类方法和评价理论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在旅游资源调查与规划实践中,以有研究通常将一个景区或大规模地理实体与小规模实体在同一个标准下衡量与对比,未考虑旅游资源的地理空间尺度特征。不同尺度的旅游地域空间,旅游资源评价、规划方法及其开发方向都不同。本文目的是通过梳理不同尺度旅游资源空间单元概念,对最难界定的集合体进行空间识别。基于集合体的概念认知,利用空间语义关系构建本体概念模型,提出了不同类型旅游资源集合体的空间边界提取方法。鉴于此,以海南岛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运用空间语义关系构建3种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本体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旅游资源集合体进行条件约束判断,并利用泰森多边形与缓冲区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空间识别。与规划范围结果对比发现,该方法可较好地近似表达旅游资源集合体空间边界及空间关系。每种类型的集合体空间语义关系存在树状层次结构,包含2个层次,空间形态呈多边形和带状分布。研究方法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为旅游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张桐艳 , 王英杰 , 张生瑞 , 王莹莹 , 虞虎 , 王凯 . 基于Voronoi模型的海南岛旅游资源集合体空间边界提取[J]. 地理学报, 2021 , 76(6) : 1553 -1569 . DOI: 10.11821/dlxb202106016
Tourism resources are the material condition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carrier and foundation of various tourism activities. In the last few years,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classification methods and evaluation theories for tourism resources. However, in the investigation and planning of tourism resources, scenic areas or large-scale geographic entities and small-scale entities are usually measured and compared under the same standard,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spatial scale of tourism resources. For different scales of tourism geographic entities, the evaluation and planning of tourism resources are conducted using different methods. This paper proposes to identify the aggreg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by grooming spatial units of tourism resources with different scales. Based on the concept cognition of tourism resource aggregation, we constructed an ontological model by establishing the spatial semantic relation and proposed a method to extract the spatial extent of tourism resource aggregation and classify its types. We chose Hainan Island as a case study to conduct empirical studies, construct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tourism resource ontology using spatial semantics, and investigate spatial recognition in tourism resource aggregation using the Tyson polygon and buffer analysis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pproach can be widely applied to approximate the spatial boundary and rel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 aggregation, and the spatial semantic relationship of each type of aggreg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a tree-lik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consisting of two levels, namely, polygonal and band-shaped spatial shap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belongs to a composite landscape, which is mostly represen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mountains and water or mountains, water and biological landscape. This research method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ourism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表1 旅游资源类型与集合体类型对应关系Tab. 1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ourism resource types and aggregation types |
旅游资源大类 | 旅游资源类型 | 集合体类型 | 集合体范例 |
---|---|---|---|
自然景观类 | 地文景观类 | 山地型、海岸型、岛屿型 | 五台山,华山,广东肇庆七星岩,云南路南石林,贵州的织金洞,黔灵山麒麟洞,鄱阳湖口石钟山等 |
水域风光类 | 湖泊型、河流型 | 西湖,洞庭湖,黄果树瀑布,天山天池,青海湖 | |
生物景观类 | 森林型、草原型 | 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东北长白山原始森林 | |
人文景观类 | 历史遗址类 | 古代建筑 | 颐和园,圆明园,紫禁城,秦始皇兵马俑,布达拉宫 |
建筑物类 | 现代建筑 | 台北101大厦,东方明珠,广东电视塔,央视演播大厦 | |
博物馆类 | 博物馆 | 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 | |
公园类 | 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园林 | 奥林匹克公园 |
表2 不同类型集合体的约束条件Tab. 2 Constraint condition for different types of aggregation |
集合体类型 | 空间语义关系描述 | 本体构成元素 | 主体景观(景源) |
---|---|---|---|
山地型 | 集合体之间具有包含关系,大集合体中包含一个或两个小集合体,以及若干单体,形态上表现为面状集合体,结构为嵌套型集合体。 | 山峰、瀑布、湖泊、潭、溪、泉、冰、雪;植被、动物;寺庙、岩石、地质构造 | 山体(山峰、山谷、山坡等) |
海岸型 | 集合体之间具有邻近关系,集合体之间在空间上具有相接和相邻关系,集合体内部包含若干单体,形态上表现为线状集合体,结构为组合型集合体。 | 沙滩、近海海域,山体,气象景观 | 沙滩或基岩景观 |
岛屿型 | 集合体中包含若干单体,集合体与单体的空间关系可以是构成关系或成因关系,形态上表现为面状集合体,结构为独立型集合体。 | 植被、动物、山体、海域,建筑 | 岛屿本身 |
湖泊型 | 这类集合体之间具有邻近关系,集合体之间在空间上具有相接和相邻关系,集合体内部包含若干单体,形态上表现面状集合体,结构为组合型集合体。 | 山地、瀑布、河流、植被 | 湖体本身 |
河流型 | 集合体之间具有邻近关系,集合体之间在空间上具有相接和相邻关系,集合体内部包含若干单体,形态上表现为线状集合体,结构为组合型集合体。 | 山地、植被、瀑布、湖泊 | 河流本身 |
森林型 | 集合体之间具有包含关系,大集合体中包含一个或两个小集合体,以及若干单体,形态上表现为面状集合体,结构为嵌套型集合体。 | 山地、植物、动物、气象景观 | 山地 |
表3 不同类型旅游资源集合体空间语义关系Tab. 3 The spatial seman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tourism resource aggregation |
类型 | 集合体 | 单体 | 空间语义关系 |
---|---|---|---|
山岳型 | 五指山 | 五指山主峰、五指山昌化江峡谷河段、五指山水满河段、五指山蝴蝶牧场、龙凤瀑布、太平山瀑布、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南国夏宫度假村 | 包含关系、衍生关系 |
昌化江之源瀑布、阿陀岭主峰、太平山沟谷河段、五指山红峡谷河段 | 相邻关系、伴生关系 | ||
五指山热带雨林 | 包含关系、伴生关系 | ||
河流型 | 昌化江 | 牙胡梯田、南木水库、佳西村红峡谷 | 相邻关系、伴生关系 |
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五指山中心革命根据地历史陈列馆、白沙起义纪念馆 | 包含关系、衍生关系 | ||
五指山昌化江峡谷、昌化江乐东风景河口段、五指山昌化江中游河段 | 包含关系、共生关系 | ||
尖峰岭林区 | 包含关系、伴生关系 | ||
琼崖纵队司令部旧址 | 相邻关系、衍生关系 | ||
海岸型 | 亚龙湾 | 亚龙湾热带雨林、亚龙湾蝴蝶谷、亚龙湾红峡谷、亚龙湾玫瑰谷、青梅港红树林、 | 相邻关系、伴生关系 |
亚龙湾沙滩、亚龙湾近岸带海域 | 包含关系、共生关系 | ||
亚龙湾海底珊瑚礁、非诚勿扰拍摄地、亚龙湾高尔夫球场、亚龙湾沙丘遗址 | 包含关系、衍生关系 |
表5 五指山集合体识别范围与规划范围对比Tab. 5 A comparison between Wuzhishan aggregation and planning area |
识别范围 | 规划范围 | |||
---|---|---|---|---|
五指山集合体 | 五指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片区 | 五指山自然保护区 | 五指山度假旅游区 | |
空间边界 | 五指山市通什镇、南圣镇、毛阳镇、保亭县什玲镇、琼中县上安乡、长征镇、红毛镇 | 五指山市全部(包括琼中什运乡、红毛镇、上安镇全部)以及营根镇和长征镇部分地区 | 未知 | 北界:琼中县营根镇 南界:五指山市南圣县 西界:五指山市毛阳镇 东界:琼中县上安乡 |
面积(km2) | 946 | 未知 | 87 | 未知 |
[1] |
[ 郭来喜, 吴必虎, 刘锋, 等. 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 地理学报, 2000,55(3):294-301.]
|
[2] |
[ 王英杰, 张桐艳, 李鹏, 等. GIS在中国旅游资源研究与应用中的现状及趋势.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0,22(4):751-759.]
|
[3] |
[ 李鹏, 王英杰, 虞虎, 等. 基于GIS格网化分析支撑的旅游空间规划技术方法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2018,33(5):813-827.]
|
[4] |
[ 张斌. 基于地理信息大数据的黔西南州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潜力研究[D]. 贵阳: 贵州师范大学, 2019.]
|
[5] |
[ 孙强, 李艺文. 基于大数据和GIS的成都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研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活力城乡美好人居: 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风景环境规划). 北京: 中国建筑出版社, 2019.]
|
[6] |
[ 虞虎, 刘青青, 李鹏. 基于ArcGIS技术的区域旅游资源信息采集与开发潜力评价: 以蓬莱市为例. 中国名城, 2017(12):47-52.]
|
[7] |
[ 卢云亭. 旅游规划开发研究四题: 旅游规划要突出四“化”. 旅游学刊, 1993,8(4):9.]
|
[8] |
[ 黄辉实. 旅游资源的评价. 旅游论丛, 1986(1):41-43.]
|
[9] |
[ 魏小安. 关于旅游行业管理工作深化的体会. 旅游学刊, 1998(5):11-13.]
|
[10] |
[ 朱晓翔. 我国古村落旅游资源及其评价研究[D]. 郑州: 河南大学, 2005.]
|
[11] |
[ 鲁佳. 低山丘陵区旅游资源分类、评价与开发研究: 以湘西南低山丘陵区为例[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
[12] |
[ 侯晓飞.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研究[D]. 天津: 天津商业大学, 2011.]
|
[13] |
[ 谢雅秋. 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研究: 以合肥环巢湖地区旅游资源评价为例[D]. 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 2016.]
|
[14] |
[ 许春晓, 胡婷. 文化旅游资源分类赋权价值评估模型与实测. 旅游科学, 2017,31(1):44-56, 95.]
|
[15] |
[ 仇方道, 伍光和. 甘肃省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类型与开发模式研究. 干旱区地理, 2003,26(4):329-333.]
|
[16] |
[ 方幼君, 程玉申, 周敏. 基于模糊聚类的区域旅游资源条件评价: 以杭州市为例. 经济地理, 2007,27(6):1034-1036, 1041.]
|
[17] |
[ 王孝德. 三峡黄金旅游带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模式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07.]
|
[18] |
[ 张志斌, 樊芳卉. 基于模糊聚类的区域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 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23(10):182-187.]
|
[19] |
[ 马玲.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以甘肃省正宁县为例. 发展, 2009(5):100-102.]
|
[20] |
[ 孙文. 县域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模式研究 : 以陕西省柞水县为例[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
|
[21] |
[ 赵金金. 基于交通可达性的山东省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研究.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6,32(10):1263-1268.]
|
[22] |
[ 许辉, 杨洁明, 喻晓玲. 新疆优质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35(1):96-101.]
|
[23] |
[ 陈勤昌, 夏莉惠, 蒋莉, 等. 中部六省重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空间格局分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1(3):63-68.]
|
[24] |
[ 敬峰瑞, 孙虎, 袁超. 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空间结构特征. 资源科学, 2017,39(2):303-313.]
|
[25] |
[ 朱利涛, 苏惠敏, 张萍, 等. 青海省宗教场所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8,45(5):625-633.]
|
[26] |
[ 唐健雄, 刘炼鑫, 黄江媚, 等. 海南省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策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1(2):42-48, 66.]
|
[27] |
Department of Resource Development of State Bureau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of Ge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riterion of General Investig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 in China(Pilot Edition). Beijing: China Tourism Press, 1993.
[ 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3.]
|
[28] |
[ 邵琪伟. 中国旅游大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
|
[29] |
[ 叶康丹. 组合体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研究[D]. 南昌: 南昌大学, 2014: 29.]
|
[30] |
[ 席建超, 葛全胜, 成升魁, 等. 旅游资源群: 概念特征、空间结构、开发潜力研究: 以全国汉地佛教寺院旅游资源为例. 资源科学, 2004,26(1):91-98.]
|
[31] |
[ 王占利, 李加林, 邓俊国, 等. 唐河流域旅游资源群落的灰色组合评价. 河北林果研究, 2006,21(3):287-290, 295.]
|
[32] |
[ 陈鹰, 叶持跃. 略论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资源评价问题. 城市规划, 2006,30(4):29-32.]
|
[33] |
[ 李雪瑞. 旅游资源整合评价分类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D]. 南昌: 南昌大学, 2010: 20.]
|
[34] |
[ 陈鹰. 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方法与实证研究[D]. 上海: 复旦大学, 2006: 64-65.]
|
[35] |
[ 陈鹰, 黄磊昌, 王祥荣. 区域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集合区生态位的研究. 城市规划, 2007,31(4):37-41.]
|
[36] |
[ 陈传康. 中国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途径和对策. 人文地理, 1991,6(2):24-36.]
|
[37] |
[ 陈鹰, 叶持跃, 黄磊昌, 等. 低地域结合度旅游资源集合区的评价研究: 以浙江省象山县为例.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8,35(4):475-480.]
|
[38] |
[ 沈慧贤, 郑向敏. 论区域旅游发展中的马太效应与利益相关人的应对: 以太姥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为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30(7):66-70.]
|
[39] |
[ 杨财根. 基于休闲旅游的城郊森林公园旅游规划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09: 48.]
|
[40] |
[ 王德刚. 旅游资源与旅游景观. 旅游论坛, 1998,1(1):11-14.]
|
[41] |
[ 陈兴中, 汪明林, 干鸣丰. 现代旅游景观学.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
[42] |
[ A.雷伊切林, 王超.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译报, 1985(2):16-18.]
|
[43] |
[ 邓敏, 刘文宝, 冯学智. GIS面目标间拓扑关系的形式化模型. 测绘学报, 2005,34(1):85-90.]
|
[44] |
[ 刘鎏. 基于地理本体的吉林地域知识图谱的构建[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17: 49-50.]
|
[45] |
|
[46] |
[ 詹金凤, 杨斌, 李茂娇, 等. GIS和地理本体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范围界定中的应用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5,31(2):65-69, 127.]
|
[47] |
[ 杨斌. 地理本体在“数字山地”及数字化分类中的应用研究.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4.]
|
[48] |
|
[49] |
|
[50] |
|
[51] |
|
[52] |
[ 张宇, 王琦, 吴文周, 等. 点状地名信息的加权泰森多边形检索法. 测绘学报, 2017,46(11):1919-1926.]
|
[53] |
[ 赵仁亮. 基于Voronoi图的空间关系计算研究[D]. 长沙: 中南大学, 2002: 15.]
|
[54] |
|
[55]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