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地理学视角下中国区域均衡发展
邓祥征(1971-), 男, 山东日照人, 博士, 研究员, 主要从事发展地理学等相关领域研究。E-mail: dengxz@igsnrr.ac.cn |
收稿日期: 2021-01-01
要求修回日期: 2021-01-25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4-25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1568)
北京市朝阳区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CYSF1906)
版权
Chinese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geography
Received date: 2021-01-01
Request revised date: 2021-01-25
Online published: 2021-04-25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1771568)
Social Develop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 of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CYSF1906)
Copyright
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研究区域均衡发展问题是发展地理学领域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的区域均衡发展历程,总结了各时期区域均衡发展的特征,研究指出,中国区域间发展呈现出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演替的状态,每次演进使得社会的发展质量迈进新的台阶,逐渐走向高质量发展与区域均衡发展的状态。其次,本文探讨了当前区域均衡发展的科学内涵,强调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引,关注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差异,解决经济、人、自然三者间的矛盾,促进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与生态经济协调的绿色发展,最终落脚到区域人民生活福祉的均衡提升为区域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最后,本文以发展地理学的思维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路径,为中国区域均衡发展和国民福祉的提升提出若干建议。
邓祥征 , 梁立 , 吴锋 , 王振波 , 何书金 . 发展地理学视角下中国区域均衡发展[J]. 地理学报, 2021 , 76(2) : 261 -276 . DOI: 10.11821/dlxb202102002
Large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is fundamental of China. Regional balanced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field of development geography. This study reviews the course of regional balanced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balanced development in each period.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inter-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 shows a state of succession between balanced development and non-balanced development. Each succession brings the quality of social development to a new level and gradually make social development move towards the state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and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n,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regional balanced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resource endowment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area, solve the problem among economy, human and nature and promote spatial bala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green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conomic coordination. The balanced promotion of regional people's well-being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regional balanced development. In the end, based on the thinking of development geography,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path of regional balanced development in China from three aspects of society, economy and ecolog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gion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well-being.
表1 1978—1995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例Tab. 1 Proportion of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in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1978-1995 |
年份 | 东部地区 | 中部地区 | 西部地区 | 东中西部比例 |
---|---|---|---|---|
1978 | 40.1 | 30.6 | 20.4 | 1.97:1.50:1 |
1980 | 44.5 | 29.5 | 20.3 | 2.19:1.45:1 |
1985 | 48.4 | 28.2 | 16.8 | 2.88:1.68:1 |
1990 | 50.9 | 23.2 | 16.8 | 3.03:1.38:1 |
1995 | 54.9 | 22.7 | 15.2 | 3.61:1.49:1 |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1950—1995》《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
表2 2000—2010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情况Tab. 2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2000-2010 |
年份 | 全国人均GDP(元/人) | 西部人均GDP(元/人) | |||||
---|---|---|---|---|---|---|---|
最高 | 最低 | 最大差率(倍) | 最高 | 最低 | 最大差率(倍) | ||
2000 | 34547 | 2662 | 12.98 | 7470 | 2662 | 2.81 | |
2005 | 51474 | 5052 | 10.19 | 16331 | 5052 | 3.23 | |
2010 | 73297 | 13221 | 5.54 | 47174 | 13221 | 3.57 | |
年份 | 中部人均GDP(元/人) | 东北人均GDP(元/人) | |||||
最高 | 最低 | 最大差率(倍) | 最高 | 最低 | 最大差率(倍) | ||
2000 | 7188 | 4851 | 1.48 | 11226 | 8562 | 1.31 | |
2005 | 12495 | 8675 | 1.44 | 18983 | 13348 | 1.42 | |
2010 | 27615 | 20611 | 1.34 | 41782 | 26715 | 1.56 |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0年)。 |
表3 2011—2016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情况Tab. 3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2011-2016 |
年份 | 全国人均GDP(元/人) | 西部人均GDP(元/人) | |||||
---|---|---|---|---|---|---|---|
最高 | 最低 | 最大差率(倍) | 最高 | 最低 | 最大差率(倍) | ||
2011 | 86496 | 16117 | 5.37 | 56666 | 16117 | 3.52 | |
2013 | 101669 | 22982 | 4.42 | 67604 | 22982 | 2.94 | |
2016 | 115617 | 27513 | 4.20 | 74203 | 27513 | 2.70 | |
年份 | 中部人均GDP(元/人) | 东北人均GDP(元/人) | |||||
最高 | 最低 | 最大差率(倍) | 最高 | 最低 | 最大差率(倍) | ||
2011 | 50349 | 32637 | 1.54 | 34223 | 25395 | 1.35 | |
2013 | 61695 | 38602 | 1.60 | 42686 | 31795 | 1.34 | |
2016 | 54066 | 40365 | 1.34 | 55196 | 35284 | 1.56 |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6年)。 |
表4 2018年中国SDGs指数评估结果Tab. 4 Evaluation of SDGs index of China in 2018 |
目标 | SDG1 | SDG2 | SDG3 | SDG4 | SDG5 | SDG6 | SDG7 | SDG8 | SDG9 |
---|---|---|---|---|---|---|---|---|---|
得分 | 99.7 | 71.5 | 80 | 73.8 | 75.6 | 89.9 | 69.1 | 83.1 | 58.7 |
排名 | 43 | 19 | 61 | 96 | 38 | 34 | 98 | 26 | 31 |
目标 | SDG10 | SDG11 | SDG12 | SDG13 | SDG14 | SDG15 | SDG16 | SDG17 | |
得分 | 59.6 | 69.2 | 73.2 | 69.3 | 33.5 | 58.6 | 72.5 | 53.6 | |
排名 | 64 | 95 | 80 | 139 | 106 | 90 | 37 | 112 |
注:资料来源于《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数和指示板全球报告》,2018年。 |
[1] |
|
[2] |
OECD. OECD Regional Outlook 2019: Leveraging Megatrends for Cities and Rural Areas. Paris: OECD Publishing, 2019.
|
[3] |
[ 林靖宇, 邓睦军, 李蔚.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政策选择. 经济问题探索, 2020(8):11-21.]
|
[4] |
[ 陈秀山, 石碧华. 区域经济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教学与研究, 2000(10):12-18.]
|
[5] |
[ 钟有林, 李霁友.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演变与创新. 求索, 2009(1):40-41.]
|
[6] |
[ 孙斌栋, 郑燕.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评价与启示. 人文地理, 2014,29(5):1-7.]
|
[7] |
[ 刘秉镰, 朱俊丰, 周玉龙. 中国区域经济理论演进与未来展望. 管理世界, 2020,36(2):182-194.]
|
[8] |
[ 张车伟, 蔡翼飞. 人口与经济分布匹配视角下的中国区域均衡发展. 人口研究, 2013,37(6):3-16.]
|
[9] |
[ 李晶晶, 苗长虹. 长江经济带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地理学报, 2017,72(2):197-212.]
|
[10] |
[ 洪国志, 胡华颖, 李郇.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 地理学报, 2010, 65(12):1548-1558.].
|
[11] |
[ 李裕瑞, 王婧, 刘彦随, 等. 中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地理学报, 2014,69(2):199-212.]
|
[12] |
[ 刘清春, 王铮.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三次地理要素. 地理研究, 2009,28(2):430-440.]
|
[13] |
[ 李娜, 石敏俊, 袁永娜. 低碳经济政策对区域发展格局演进的影响: 基于动态多区域CGE模型的模拟分析. 地理学报, 2010,65(12):1569-1580.]
|
[14] |
[ 周克昊, 刘艳芳, 谭荣辉. 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23(11):1510-1518.]
|
[15] |
[ 刘兆德, 刘聪, 刘强, 等.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区域综合发展水平及其类型. 经济地理, 2017,37(3):25-31, 39.]
|
[16] |
[ 邓祥征, 金贵, 何书金, 等. 发展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地理学报, 2020,75(2):226-239.]
|
[17] |
[ 刘小鹏, 李伟华, 马存霞, 等. 发展地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地理科学, 2019,39(12):1946-1954.]
|
[18] |
[ 郭丽.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四代领导人区域经济思想的分析.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1):120-123.]
|
[19] |
[ 高新才. 与时俱进: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嬗变.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6(3):2-16.]
|
[20] |
[ 冯之浚.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
[21] |
[ 王力年.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理论研究[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
[22] |
[ 苟兴朝, 杨继瑞. 从“区域均衡”到“区域协同”: 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30(3):17-22.]
|
[23] |
[ 丁任重, 陈姝兴. 大区域协调: 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趋向分析: 兼论区域经济政策“碎片化”现象. 经济学动态, 2015(5):4-10.]
|
[24] |
|
[25] |
|
[26] |
|
[27] |
[ 杨开忠, 冯等田, 沈体雁. 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开发研究, 2009(2):7-12.]
|
[28] |
[ 段学军, 虞孝感, 陆大道, 等.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研究及其意义. 地理学报, 2010,65(2):131-138.]
|
[29] |
[ 贺灿飞, 董瑶, 周沂. 中国对外贸易产品空间路径演化. 地理学报, 2016,71(6):970-983.]
|
[30] |
[ 贺灿飞. 区域产业发展演化: 路径依赖还是路径创造? 地理研究, 2018,37(7):1253-1267.]
|
[31] |
[ 樊杰, 王亚飞. 40年来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变化及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地理, 2019,39(1):1-7.]
|
[32] |
[ 樊杰, 王亚飞, 梁博. 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变过程与调控. 地理学报, 2019,74(12):2437-2454.]
|
[33] |
[ 刘卫东. 经济地理学与空间治理. 地理学报, 2014,69(8):1109-1116.]
|
[34] |
[ 方创琳. 博台线—中国区域发展均衡线的重要功能与建设构想. 地理学报, 2020,75(2):211-225.]
|
[35] |
[ 樊杰.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 地理学报, 2015,70(2):186-201.]
|
[36] |
|
[37] |
[ 孙志燕, 侯永志. 对我国区域不平衡发展的多视角观察和政策应对. 管理世界, 2019,35(8):1-8.]
|
[38] |
[ 陆大道, 刘卫东. 论我国区域发展与区域政策的地学基础. 地理科学, 2000,20(6):487-493.]
|
[39] |
[ 徐冠华, 葛全胜, 宫鹏, 等. 全球变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 挑战与对策. 科学通报, 2013,58(21):2100-2106.]
|
[40] |
[ 林毅夫. 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 经济评论, 2017(3):4-16.]
|
[41] |
[ 陈诗一, 刘朝良, 冯博. 资本配置效率、城市规模分布与福利分析. 经济研究, 2019,54(2):133-147.]
|
[42] |
[ 黄奇, 苗建军, 李敬银, 等. 基于共同前沿的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研究. 华东经济管理, 2014,28(11):38-41.]
|
[43] |
|
[44] |
|
[45] |
|
[46] |
[ 高培勇, 杜创, 刘霞辉, 等.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一个逻辑框架. 经济研究, 2019,54(4):4-17.]
|
[47] |
[ 蔡昉. 中国经济改革效应分析: 劳动力重新配置的视角. 经济研究, 2017,52(7):4-17.]
|
[48] |
[ 胡鞍钢, 鄢一龙, 龙亮军. “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求索, 2019(6):11-19.]
|
[49] |
[ 熊曦, 张陶, 段宜嘉, 等. 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化发展水平测度及其差异. 经济地理, 2019,39(12):96-102.]
|
[50] |
|
[51] |
|
[52] |
[ 陈彦光. 中国人口转变、城市化和产业结构演变的对应关系研究. 地理研究, 2010,29(12):2109-2120.]
|
[53] |
|
[54] |
[ 贺灿飞, 朱晟君. 中国产业发展与布局的关联法则. 地理学报, 2020,75(12):2684-2698.]
|
[55] |
[ 孟召宜, 渠爱雪, 李红瑞. 基于文化经济共同演化视角的区域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以江苏省丰县、昆山为例. 地理研究, 2011,30(12):2186-2198.]
|
[56] |
[ 王铮. 理论经济地理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
[57] |
[ 樊杰. 地理学的综合性与区域发展的集成研究. 地理学报, 2004,59(S1):33-40.]
|
[58] |
[ 贾若祥, 刘毅.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及类型划分. 地理研究, 2003,22(5):609-617.]
|
[59] |
|
[60] |
[ 杨荫凯. 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背景和框架. 改革, 2014(8):125-130.]
|
[61] |
[ 樊杰. 我国“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治理与区域经济布局.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35(7):796-805.]
|
[62] |
[ 骆世明. 农业生态转型态势与中国生态农业建设路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25(1):1-7.]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