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江颂, 彭建, 董建权, 程雪雁, 丹宇卓. 地表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内涵与定量刻画[J]. 地理学报, 2022, 77(9): 2249-2265. |
[2] |
史娜娜, 韩煜, 王琦, 汉瑞英, 高晓奇, 赵志平, 刘高慧, 肖能文. 新疆南部地区风沙扩散风险评价及景观格局优化[J]. 地理学报, 2021, 76(1): 73-86. |
[3] |
熊鹰, 章芳. 基于多源数据的长沙市人居热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学报, 2020, 75(11): 2443-2458. |
[4] |
敖翔宇, 谈建国, 支星, 过霁冰, 陆一闻, 刘冬韡. 上海城市热岛与热浪协同作用及其影响因子[J]. 地理学报, 2019, 74(9): 1789-1802. |
[5] |
李青圃,张正栋,万露文,杨传训,张杰,叶晨,陈裕婵. 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宁江流域景观格局优化[J]. 地理学报, 2019, 74(7): 1420-1437. |
[6] |
吴宜进,赵行双,奚悦,刘慧,李畅. 基于MODIS的2006-2016年西藏生态质量综合评价及其时空变化[J]. 地理学报, 2019, 74(7): 1438-1449. |
[7] |
冯章献,王士君,金珊合,杨俊. 长春市城市形态及风环境对地表温度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19, 74(5): 902-911. |
[8] |
柴中华, 刘普幸. 1960-2014年中国绿洲严寒期的时空变化特征与成因分析[J]. 地理学报, 2016, 71(5): 743-753. |
[9] |
强芳, 张明军, 王圣杰, 刘杨民, 任正果, 朱小凡. 基于格点数据的1961-2012年祁连山面雨量特征分析[J]. 地理学报, 2015, 70(7): 1125-1136. |
[10] |
李志强, 李维泉, 陈子燊, 朱雅敏. 华南岬间弧形海岸平面形态影响因素及类型[J]. 地理学报, 2014, 69(5): 595-606. |
[11] |
黄小燕, 张明军, 王圣杰, 李亚举, 潘淑坤. 中国西北地区近50年夏季0 ℃层高度及气温时空变化特征[J]. 地理学报, 2011, 66(9): 1191-1199. |
[12] |
冯永玖, 刘妙龙, 童小华, 刘艳, 韩震. 基于核主成分元胞模型的城市演化重建与预测[J]. 地理学报, 2010, 65(6): 665-675. |
[13] |
岳文泽, 徐建华. 上海市人类活动对热环境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08, 63(3): 247-256. |
[14] |
谢志清, 杜银, 曾燕 , 施雅风, 武金岗. 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扩展对区域温度变化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07, 62(7): 717-727. |
[15] |
彭剑峰, 勾晓华, 陈发虎, 张永香, 刘普幸, 张永, 方克艳. 阿尼玛卿山地祁连圆柏径向生长对气候的响应[J]. 地理学报, 2007, 62(7): 742-7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