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报 ›› 2003, Vol. 58 ›› Issue (7s): 100-107.doi: 10.11821/xb20037s012
朱亚芬
收稿日期:
2003-01-25
修回日期:
2003-07-11
出版日期:
2003-12-25
发布日期:
2003-12-25
作者简介:
朱亚芬 (1940-), 女, 江苏无锡人, 副教授。近年来从事气候变化的研究工作。Email: zhuyf@pku.edu.cn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G1999043405)
ZHU Yafen
Received:
2003-01-25
Revised:
2003-07-11
Published:
2003-12-25
Online:
2003-12-25
Supported by:
National Key Project for Basic Research, No.G1999043405
摘要:
使用我国东部地区530年来100个站的旱涝等级序列作REOF分解,根据前7个旋转空间模上高荷载区分布,将中国东部地区分成7个旱涝气候区,即东北区、华北北区、华北南区、西北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区及西南区。在分区基础上,着重研究了中国北方季风边缘地带旱涝演变特征。自1470年以来中国北方的旱涝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16~17世纪上半叶,中国北方干旱频繁,尤其在东北区、华北南区及西北区普遍出现严重干旱。18~19世纪,华北北区干旱发生较多,东北区以涝为主;而华北南区及西北区旱涝交替发生,但变化幅度相对较缓。华北北区及华北南区分别在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突然从涝相气候跃变为旱相气候,这两地区的干旱持续近百年,是我国北方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五百多年中,东北区、华北北区及西北区极端干旱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具有两头多而中间显著减少的特征;而华北南区一直是极端干旱多发区。中国北方各个旱涝气候区的旱涝具有多时间尺度的年代际振荡特征。4个地区的旱涝变化都存在20~30年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除西北区外的三个地区的旱涝变化都存在70~80年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东北区及西北区的旱涝变化存在40~50年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另外,准10年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存在于华北北区和南区。
朱亚芬. 530年来中国东部旱涝分区及北方旱涝演变[J]. 地理学报, 2003, 58(7s): 100-107.
ZHU Yafen. The Regional Division of Dryness/Wetness over Eastern China and Variations of Dryness/Wetness in Northern China during the Last 530 Year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3, 58(7s): 100-107.
|
[1] | 朱晓华, 张燕, 朱媛媛. 大食物观视角下中国耕地保护的分区调控与区间协同[J]. 地理学报, 2023, 78(9): 2147-2162. |
[2] | 李玲玲, 刘劲松, 李智, 温佩璋, 李艳成, 刘艺. 人口密度随机森林模型优化实验研究[J]. 地理学报, 2023, 78(5): 1304-1320. |
[3] | 孔雪松, 府梦雪, 江平. 中国特色乡村空间格局与旅游空间协同优化分区[J]. 地理学报, 2023, 78(10): 2554-2573. |
[4] | 张天鹏, 保万魁, 雷秋良, 刘笑彤, 杜新忠, 周脚根, 罗加法, 刘宏斌. 1951—2010年中国土壤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22, 77(3): 589-602. |
[5] | 夏四友, 杨宇.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京津冀城市群碳收支时空分异与碳补偿分区[J]. 地理学报, 2022, 77(3): 679-696. |
[6] | 赵筱青, 石小倩, 李驭豪, 李益敏, 黄佩. 滇东南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及功能分区[J]. 地理学报, 2022, 77(3): 736-756. |
[7] | 李欣宇, 方斌, 李怡, 李冬杰, 何莎莎. 中国粮耕价值比与种植结构时空耦合演化及分区调控[J]. 地理学报, 2022, 77(11): 2721-2737. |
[8] | 孙传谆, 李鹏, 邓羽, 张昌顺. 基于生态系统空间异质性的美丽中国生态建设分区[J]. 地理学报, 2022, 77(11): 2902-2919. |
[9] | 杨庆媛, 张浩哲, 唐强. 基于适应性循环模型的重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J]. 地理学报, 2022, 77(10): 2583-2598. |
[10] | 陈之端, 张晓霞, 胡海花, 牛艳婷, 叶建飞, 张虔, 刘赟, 赵莉娜, 卢杉, 鲁丽敏, 路安民. 中国植物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学报, 2022, 77(1): 120-132. |
[11] | 高吉喜, 刘晓曼, 王超, 王勇, 付卓, 侯鹏, 吕娜. 中国重要生态空间生态用地变化与保护成效评估[J]. 地理学报, 2021, 76(7): 1708-1721. |
[12] | 吴锋, 刘桂君, 郭纳良, 李志慧, 邓祥征. COVID-19疫情对中国区域经济及产业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21, 76(4): 1034-1048. |
[13] | 陈海涛, 邱林, 王文川, 陈晓楠, 段春青. 基于信息扩散和混沌理论的西安市玉米生育期旱涝特征[J]. 地理学报, 2020, 75(9): 1893-1906. |
[14] | 程维明,周成虎,李炳元,申元村. 中国地貌区划理论与分区体系研究[J]. 地理学报, 2019, 74(5): 839-856. |
[15] | 毛祺, 彭建, 刘焱序, 武文欢, 赵明月, 王仰麟. 耦合SOFM与SVM的生态功能分区方法——以鄂尔多斯市为例[J]. 地理学报, 2019, 74(3): 460-4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