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前沿探索
  • 前沿探索
    葛全胜, 孙福宝, 江东, 杨林生, 朱会义, 许端阳, 戚伟, 王卷乐, 杨飞, 崔慧娟, 吕锦心, 陶泽兴, 许尔琪
    2025, 80(5): 1145-1156.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500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科学考察依托科学仪器、科学范式和技术手段,对地表状态、资源禀赋及其动态变化与机制进行多学科交叉分析,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1949年以来的历次综合科学考察在边疆开发、生态环境治理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综合科学考察要查清区域资源环境状况及变化,填补相关领域的认知空白,支撑国家及区域发展与战略需求。低轨星链、人工智能、无人监测等新技术及新装备的发展为新时代综合科学考察提供了重要机遇。为推动新时代综合科学考察,亟须充分运用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方法,创新科考范式,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组织科考任务,实现对地理资源要素的大范围、高频次、高精度考察,填补边境、地下、深海等区域认知空白;以中国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为科学基础,分区开展国内关键区域综合科学考察;聚焦“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及关键海域开展全球综合科学考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前沿探索
    刘丹阳, 程维明, 刘佳, 钱振, 刘建忠, 王训明
    2025, 80(5): 1157-1182.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500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地貌区划是根据地貌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的区域划分,研究火星地貌区划对于理解火星地貌演化历史和合理开发利用火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火星地貌区划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约定俗成的火星地名缺乏明确边界,且各营力改造地貌边界尚不清晰。鉴于此,本文采用布格重力、地形、遥感影像、地质图等多源数据,提出了一套“大区—地区—区”三级地貌分区划分方案。首先,基于地球物理、地形特征等不同要素数据绘制火星大地构造域界线,作为一级地貌大区的分界线。其次,基于不同地形因子,通过随机森林结合SHAP模型(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以地貌相似度聚类地质单元,划定二级地貌地区的分界线。再次,收集火山、冰川、风沙、水成地貌数据,以自适应最优带宽核密度估计法得到的营力作用区域作为三级地貌区的分界线。最后,整合一级、二级、三级地貌分区界线,并按一级到三级的顺序命名地貌分区单元。该地貌分区方案耦合了地貌形态与成因,考虑了不同要素对构造域界线的影响,解决了传统聚类结果破碎度高的问题,并以半自动的方式减少了全球性制图带来的工作量及主观性,对未来火星地貌演化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前沿探索
    郑欢, 何斌, 张文新, 郭兰兰, 黄大全, 郑龙飞, 李铁威, 褚阳
    2025, 80(5): 1183-1211.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500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在中国现有国情和制度框架下,积极探索国土空间的“双碳”响应战略,创新发展国土空间减排增汇路径研究。目前关于助力碳中和的讨论重点聚焦单一空间、单个部门的减碳维度,缺少面向“双碳”目标的多空间、多部门的整体统筹以及具体路径的论证研究,导致不同国土空间减排增汇的目标定位和权责关系不清,总体任务无法针对性分解并具体落实。对此,本文在统筹考虑生态、农业和城镇“三类空间”功能属性和交互作用的基础上,首先建立了“三类空间”碳收支效应的认知框架,提出“三类空间”减排增汇路径的设计原则。其次,结合“三类空间”承担的减碳份额,根据各路径的应用现状、历史贡献、适用范围及未来潜力,进一步总结提炼生态空间固碳增汇、农业空间减排增汇和城镇空间减排降碳的多空间协调行动路径,来助力实现可持续的生态修复、农田管理和城镇管控,促进形成未来国土空间一体化下的减排增汇优化策略和绿色转型应对方法。

  • 植被与碳循环
  • 植被与碳循环
    石曼青, 杨小玉, 邱建秀, 罗明, 王前锋, 王大刚
    2025, 80(5): 1212-1225.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500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Ku波段、X波段和C波段微波遥感数据,采用新兴时空热点分析法解析2002—2017年中国植被光学厚度(Vegetation Optical Depth, VOD)的时空演变规律,并探究气候因子与人类活动对其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中国VOD空间分布呈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中部与南部为VOD热点区,而新疆及内蒙古高原中部为冷点区;三波段分析表明,研究初期全国植被稀疏区普遍呈现“变绿”特征。② 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对VOD的时空变化具有显著影响,例如草地转为林地与VOD持续和增强的热点区空间一致性高。③ 基于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的归因分析显示:湿润区在热量与水分条件充足时,温度与降水增加会抑制植被生长;干旱区温度抑制作用不显著;青藏高原高寒区的植被生长则受暖湿化协同促进。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大尺度生态环境评估、驱动机制解析及生态修复政策制定提供方法支撑与数据参考。

  • 植被与碳循环
    唐梦雅, 李鹏, 李霞, 陈生媚, Jeffrey Chiwuikem CHIAKA
    2025, 80(5): 1226-1243.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500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促使边境从封闭走向开放并渐成人地关系研究热点区域。自《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协定》签署以来,非洲一体化进程历经数十载并影响各国边境景观与土地利用。但非洲大陆国家边境森林等土地覆被变化过程尚缺乏深究且对其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森林变化贡献量化不足。利用2017—2022年土地覆被产品、活跃火、人口密度与武装冲突数据,在揭示非洲大陆国家边境森林等土地覆被变化年际动态基础上,采用随机森林回归与相关性分析界定森林变化影响因素并量化其主因与贡献。结果表明:① 非洲大陆国家边境以赤道为界向北、向南呈现森林—草灌—裸地递次分布格局,占地近九成,且森林、草灌、裸地三者主导着(> 80%)边境土地覆被变化(年均变化2%);2020年森林有所恢复,但草灌/裸地增加所致毁林仍是大势。② 活跃火和人口密度是非洲边境森林覆被变化主/从因,且森林变化与活跃火频次、人口密度关系先弱后强。③ 非洲大陆国家边境年际近九成森林减少与活跃火发生呈强正相关性,受季节影响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增。④ 旱季活跃火对非洲大陆国家边境森林减少影响更为显著。本文可为探索热带森林变化诱因和揭示边境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一体化响应程度提供借鉴。
  • 植被与碳循环
    赵丹阳, 佟连军, 苗长虹
    2025, 80(5): 1244-1260.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500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碳转移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对于公平合理地分配碳减排权责、明确各区域碳排放的来源和提升碳减排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有关中国碳转移的研究多为单一时间节点的国家间和省际间联系,缺乏各省份国内外碳转移的长时期动态演变及驱动力的分析。本文采用多尺度投入产出模型,核算了1997—2017年间中国31个省份(暂未含港、澳、台)在国内和国际贸易中的碳转移,分析了其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及驱动力。研究发现:① 中国各省份在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中的碳转移量均显著增加,国内贸易中南北空间分异加剧,国际贸易中东—中—西空间分异加剧。② 各省份在国内贸易中碳净转移的增长主要由碳密集型产业贡献,国际贸易中的增长主要由制造业贡献。③ 各省份国内贸易碳转移空间分异的加剧主要由碳密集型产业区域间贸易规模的扩大所驱动,国际贸易碳转移空间分异的加剧主要由制造业产品出口规模的扩大所驱动,而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和投入产出结构的调整对两者均发挥了一定的减弱效应。本文能够为中国省域碳减排策略的优化调控和跨省协同减排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 植被与碳循环
    周彦楠, 何则, 张雅欣, 杨思睿, 杨宇
    2025, 80(5): 1261-1281.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500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推动清洁能源技术转移和应用是缓解能源相关环境问题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作为中国的经济和创新中心之一,在推动清洁能源技术转移及碳减排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本文基于2010—2022年清洁能源专利转让数据,开展大湾区本地、跨区域及跨国清洁能源技术转移的不同空间路径特征分析,并采用STIRPAT模型探讨其对区域减排目标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大湾区本地清洁能源技术转移规模波动上升,转移模式以“城内集散型”为主,转移网络由单核驱动到双核驱动再到多中心互动;② 大湾区跨区域清洁能源技术转移日益活跃,与本地转移规模的差距缩小,转移模式由集聚向扩散转变,技术对外需求的地域范围从长三角城市群向京津冀城市群转变,对外扩散则由东中部创新水平较高的城市向海西、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西部城市拓展;③ 大湾区跨国清洁能源技术转移规模相对较小,但其活跃度逐渐提升,形成以香港—深圳为核心的转移网络,互动对象更加多元;④ 清洁能源技术转移对大湾区碳排放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特别是本地及跨区域的城际技术转移,而跨国技术转移的减排效应尚不显著。本文揭示了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技术转移的空间路径、特征及其减排效应,可为制定区域低碳政策和促进科技创新合作提供参考。

  • 地表过程与地貌
  • 地表过程与地貌
    王随继
    2025, 80(5): 1282-1295.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500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梯级水库大坝的强分割性和拦沙量的时空变化如何影响库区的河貌调整,是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本文以揭示梯级水库深泓纵剖面的调整机制为目标,以金沙江下游向家坝和溪洛渡水库为研究对象,基于建坝前后库区河段深泓高程的多期次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学、地貌学和沉积学的相关方法,分析了深泓纵剖面的实测曲线、趋势性曲线和理论拟合曲线的变化特征。揭示了梯级水库纵剖面的两类调整模式:下凹曲线型和上凸曲线型。前者以河床微弱冲淤→建坝后库区上游段的快速加积→全库区的缓慢加积为特征,这是较早建成且相对位于下游的水库(如向家坝水库)的共性;后者的纵剖面调整以河床微弱冲淤的直线或下凹曲线型→建坝后强烈淤积的上凸曲线型为特征,是较晚建成且相对位于上游的水库(如溪洛渡水库)的特性。梯级水库纵剖面的调整受到库区泥沙淤积量和沉积速率时空变化的控制,水动力梯度和调控模式交替变化影响着沉积速率的空间分异性。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类似地区梯级水库纵剖面的调整机制,在预估无观测资料的梯级水库纵剖面调整趋势方面具有指导作用。

  • 地表过程与地貌
    李育, 尚好, 刘世瑜, 高铭君, 张占森, 段俊杰, 薛雅欣, 周雪如, 李海烨
    2025, 80(5): 1296-1311.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500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河流的形成及演变与区域环境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红水河位于石羊河流域中游,是研究中国西北地区环境变化和古文化演变的重要地区。本文基于从红水河沿岸连续采集的5个剖面,结合历史地理资料和TraCE-21ka模拟,探究了晚全新世红水河形成与演变过程中的自然与人文因素,并通过分析HSH01、HSH04和HSH05剖面典型湖相层的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揭示了晚全新世红水河水动力变化过程。研究发现,晚全新世西北地区呈现干旱化趋势,古湖泊武始泽完全萎缩,红水河现代河道开始下切形成。汉唐明清等强盛的中原王朝为加强对河西走廊的控制,采取屯田实边政策以及大兴水利,使得红水河流域农业迅速发展,农业用水激增,红水河流量进一步减少。晚全新世红水河流域沉积环境复杂,沉积相多变,2 ka BP以来红水河流域可能发生了强降水事件或洪水事件。

  • 地表过程与地貌
    周燕莲, 刘维明, 周丽琴, 杨泽文
    2025, 80(5): 1312-1326.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501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大渡河、岷江上游位于青藏高原东缘,该地活跃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造成特大滑坡灾害及其堵江事件多发、突发,危害极其严重。已有诸多学者对局部河段或者单个滑坡堵江事件进行了分析,本文在此基础上利用遥感解译、野外验证和地形数据,对青藏高原东缘大渡河与岷江上游山区的滑坡堵江事件开展了全面调查。结果表明:① 共获取到研究区226个古滑坡堵江事件,岷江上游有135个,大渡河有91个。其中,小型9个、中型41个、大型69个、特大型94个、巨型13个。② 滑坡坝坝高分布在4~404 m,坝高的数量随着数值增加而不断减小,有75%分布在100 m以内。滑坡体体积范围为1.8×104~7.3×108 m3;堰塞湖回水范围分布在3.8×102~6.0×107 m2、体积分布在5.2×103~8.6×109 m3。坝高分别与滑坡坝体积、堰塞湖体积存在正相关关系,R2分别为0.72和0.85,说明研究区内坝高的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滑坡堵江的规模。堰塞湖的回水面积与体积也存在正相关关系(R2=0.95)。③ 针对滑坡坝稳定性,研究区内大约94%的滑坡坝处于不稳定区域。④ 有大约59%的滑坡堵江溃决洪水峰值流量大于区内的最大暴雨洪水峰值流量,在建立防洪标准时,不可忽视溃决洪水的影响。研究成果有利于科学认知该区滑坡堵江灾害的分布规律与特征,为科学预测未来滑坡堵江事件奠定基础。
  • 地表过程与地貌
    白晓亮, 耿豪鹏, 刘茹, 程维明, 潘保田
    2025, 80(5): 1327-1338.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501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地下啮齿类动物挖掘活动是影响坡面土壤再分配和土壤侵蚀的因素之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土壤侵蚀的复杂机制。为探究黄土高原地下啮齿类动物挖掘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本文对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庆阳市环县平顶山一处典型坡面(665 m2)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定点重复监测,采用无人机航测结合野外调查,追踪了地下啮齿类动物挖掘活动的空间分布,分析了挖掘活动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并量化了研究坡面内挖掘活动引起的土壤侵蚀量。结果显示:① 地下啮齿类动物采食活动和掘穴活动均偏好于分布在坡度较缓、流水分散区和凸形坡区域。② 与未扰动土壤相比,挖掘活动产生的土丘容重降低了14%(P < 0.05),孔隙度和饱和导水率均增加了11%(P < 0.05)。③ 观测期内地下啮齿类动物的挖掘活动将0.13 t的土壤翻覆至地表,土壤再分配对应的坡面搬运通量约为2.18 cm3/(cm·a)。如果全部转化为土壤侵蚀,其侵蚀模数约为397 t/(km2·a)。上述结果表明挖掘活动是黄土高原坡面土壤再分配的重要营力之一,大约贡献了土壤侵蚀总量的10.1%,需要在今后的水土流失评估与模型计算中予以关注。
  • 环境变化与农业发展
  • 环境变化与农业发展
    陈笑, 孙涛, 孙然好
    2025, 80(5): 1339-1352.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501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户外热环境影响人体热舒适进而对公共健康、旅游规划、劳动生产、景观建设产生影响,但当前仍缺乏大尺度、长时序研究。本文基于通用热气候指数(UTCI)、Sen斜率估计和Mann-Kendall显著检验,分析1981—2019年中国UTCI时空演变特征并揭示典型城市群热风险。结果表明,中国UTCI增长趋势普遍存在,但春季增长强度最高、夏季次之,秋冬季大部分地区增长趋势不显著;春季白天UTCI增长更明显而夏季夜晚增长显著,北方增长普遍高于北方,高值增长区集中于西北、高原和盆地,超过0.6 ℃/10a。城市群春季UTCI增长强度最高,均超过0.3 ℃/10a,“暖春”现象明显;不同冷压力等级发生天数普遍降低而热压力天数增加,居民承受更强热压力;虽然全国热压力发生频率仅24.2%但城市群普遍超过60%,热环境由舒适向热不适转变将进一步增加居民热暴露风险。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热环境的空间分布和变化情况,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重点治理防控提供依据。
  • 环境变化与农业发展
    张航, 郭雨臣, 张红娟, 高文凯, 李裕瑞, 董冠鹏
    2025, 80(5): 1353-1369.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501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极端高温发生的频率、强度和空间范围均显著增加。区别于平均温度上升的影响,极端高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往往是超出预期的、更直接和容易被个体与社会感知的。定量刻画极端高温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独立效应,对客观认知气候变化对过去和未来经济增长影响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黄河流域作为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试验区,其核心和主导产业多为能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易受到极端高温事件的影响。探测极端高温对经济增长的历史影响及其关键特征,是深刻理解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气候变化韧性和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关键。因此,本文首先基于夜间灯光和机器学习算法,生成1992—2021年黄河流域县域尺度GDP数据集。其次,系统考虑极端高温、升温和温度波动等因子,构建黄河流域气候变化计量经济模型,探索极端高温对黄河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非线性、时间持续性和空间异质性特征。最后,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定量估算人类活动引起的极端高温导致的经济损失。结果表明:① 极端高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出随年均温变化而变化的非线性特征,随着区域年均温的变化,极端高温的边际效应由不显著转为显著的负向效应,拐点温度为6.7 ℃。当县域年均温小于6.7 ℃时,极端高温的边际效应不显著,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上游较为寒冷的区域。② 极端高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时间持续性和异质性,极端高温可能对区域经济增长造成永久性的损害,改变经济增长轨迹。③ 人为极端高温导致黄河流域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1998—2020年黄河流域的累积经济损失达到约5660亿元,相当于期间累积不变价GDP的0.6%。本文为探索流域尺度经济发展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提供借鉴意义。
  • 环境变化与农业发展
    杨俊, 辛佳兴, 任嘉义, 于文博
    2025, 80(5): 1370-1385.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501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深入探讨全国城市热岛效应及其成因差异,对各城市切实减缓热岛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Landsat 8地表温度和局地气候分区(LCZs)数据,计算了全国超大、特大城市的地表城市热岛强度(SUHII),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LCZs和人口密度(PD)对SUHII的复合影响。结果表明:① 城市等级、发展水平和建筑密度提升会加剧SUHII,且山地和丘陵地区内部差异显著高于平原地区,山地和丘陵地区SUHII标准差在0.25以上,而沈阳等平原地区在0.10左右。② 多数城市呈现出茂密森林(LCZA)的SUHII最低,比建筑型LCZs的SUHII低0.5~1.0 ℃。③ PD与LCZs的复合作用强于单一作用,建筑型LCZs与自然型LCZs比值达0.60后,LCZs对SUHII贡献率增速放缓,建筑型LCZs占比达50%时趋于饱和。未来城市热岛强度将继续加剧,本文深入探讨了热岛强度差异的影响因素,为精准制定热岛效应缓解的城市规划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 环境变化与农业发展
    高静, 朱金涛, 李裕瑞, 龚燕玲, 申美
    2025, 80(5): 1386-1404.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51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阐释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分析其时空特征、检验其强农效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2—2022年中国各省份的面板数据,从农业科技、劳动要素、产业升级和农业生态4个维度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测度的指标体系,采用泰尔指数、马尔可夫链、双重机器学习等方法,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时空格局、识别薄弱地区,实证检验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稳步提升,产业升级的贡献最大,劳动要素和农业生态的贡献相对较小;② 当前处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东高西低”梯级发展格局,区域发展不够平衡,但各省份农业新质生产力逐渐向高等级靠拢,分布动态内部稳定性强。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低值区增速快的收敛趋势;③ 计量分析表明,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强农效应突出;④ 识别出17个农业新质生产力薄弱省份,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地区。未来,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的着力点在于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持续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劳动力素质、强化农业生态保护,加快提升中、西部省份综合发展水平。

  • 环境变化与农业发展
    刘永强, 王双, 晏金龙, 张英男, 戴琳
    2025, 80(5): 1405-1422.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0501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土地要素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正在经历类型多样、程度各异的转型过程。作为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在乡村领域的拓展,村庄用地转型的内涵及动力机制等研究却相对不足。本文首先对村庄用地转型的内涵进行理论阐述,并选取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浙江省滕头村作为研究对象,刻画乡村产业升级驱动下的村庄用地显性与隐性形态转型特征及动力机制。结果表明:① 村庄用地转型实质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及政策制度安排,实现村域范围内多种用地类型显性和隐性形态的双重转型,旨在激活乡村地域物质和非物质生产要素、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以实现乡村地域系统内部结构优化、功能提升以及城乡地域系统的协调。② 村庄用地显性转型方面,滕头村宅基地面积增加,而农用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呈减少趋势。四代宅基地在空间上呈现“散珠状—条带状—辐射状”布局,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呈现“块状”布局。隐性转型方面,农用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管理,逐渐向村集体组织与公司化经营相结合的方式转变。宅基地产权由“两权分离”向“三权分置”转变,并伴随着单一居住功能向社会保障、资产增值和公共服务等多元复合功能的转变。③ 乡村产业规模扩大、产业结构优化以及生产效率提升是驱动村庄用地不断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以此不断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在产业升级和用地需求的协调过程中,滕头村乡村产业多次实现“腾笼换鸟”。该研究可为中国乡村产业振兴及村庄用地的合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 学术信息
  • 学术信息
    2025, 80(5): 1423-142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学术信息
    2025, 80(5): 1425-142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学术信息
    2025, 80(5): 1426-142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