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 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邹利林, 林程, 王建英, 文琦
    2025, 80(11): 2847-2868.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100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中国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凸显,准确判断和认识这一矛盾的特征与变化对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与促进区域土地公平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城乡比较视角建立了土地利用相对公平理论分析框架,探究了2004—2021年中国291个地级市单元城乡土地利用公平的时空特征、障碍因子及提出了优化路径。研究表明:① 2004—2021年中国城乡土地利用公平综合指数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空间上表现为“全局分散、局部集聚”的特征并逐渐显现出“经济依赖”的趋势。② 2004—2021年LISA时间路径长度显示部分地区城乡土地利用公平的空间结构波动较大,弯曲度表明城乡土地利用公平具有较强的时空依赖性与地域差异性,移动方向揭示城乡土地利用公平变迁具有较强的空间整合性,LISA时空跃迁则反映城乡土地利用公平的时空跃迁兼具惰性与活性。③ 2004—2021年因城镇化与工业化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产业结构调整“城进村衰”等现象是导致城乡土地利用不公平的关键因素。④ 城乡土地利用公平优化应以资源要素均衡流动和结构功能优势互补为关键突破点,按照“健体制优机制、补短板强弱项”的途径,推动资源要素在多决策过程、多利益主体与多尺度空间中自由流动与平等交换。

  • 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宋小青, 薛家莲, 高厚兴, 李祥, 黄玮
    2025, 80(11): 2869-2888.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100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面向人地系统耦合科学前沿和耕地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现实需求,迫切需要立足耕地利用系统的本质属性——多功能性,解析并测度中国社会经济快速转型期耕地利用系统韧性。遵循环境干扰—农业生产模式转型—耕地利用多功能变化—耕地利用系统韧性逻辑,提出了耕地利用系统韧性理论框架、曲线与测度模型,开展1988—2017年耕地利用系统韧性变化分析。结果表明:① 耕地利用多功能呈“两大段嵌套四小段”的变化特征;② 从1988—2002年到2003—2017年,全国层面的耕地利用系统韧性提高了15.66%,省域层面的韧性总体提高了10.66%,韧性高值区由西南、西北向中东部移动,在黄淮海地区(京津除外)及毗邻的中部省份形成高值集中连片区;③ 社会经济和公共政策环境因素对韧性变化具有重要影响,表现为人口密度上升、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耕地利用目标调整—市场诱致性农业生产替代—农业专业化生产转向联合生产—耕地利用多元功能错位协同发展—耕地利用系统韧性提升的级联驱动作用。其中,人口压力触发的市场诱致性农业生产替代转变机制和经济—政策协同环境下的农业生产模式转型机制,是韧性变化的关键机制。此外,讨论了耕地利用系统韧性的提升政策建议、理论研究方法。
  • 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郑龙飞, 杜辰, 黄大全, 黄卉洁, 张辉
    2025, 80(11): 2889-2907.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100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城乡融合发展是贯彻落实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路径,耕地流转市场的发展能够促进城乡间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和融合,对提升城乡生产效率和助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2009—2022年中国县域尺度的耕地流转市场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区域耕地流转市场化和耕地流转率的空间分布格局和聚类特征,运用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等方法探究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耕地流转市场化和耕地流转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 耕地流转市场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区,随时间变化逐渐由北向南扩散,形成多个市场化集聚区域。② 城乡融合发展促进耕地流转的市场化和提升流转率,非农产业增加值占比较高、城乡收入差距较小的地区,耕地流转市场更具有发展潜力;地形、人口和耕地资源禀赋影响耕地流转市场发展,平原地区更容易发生耕地流转。③ 不同地理区域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城乡融合发展显著促进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流转市场化和流转率的增加,在东北地区主要提升流转率,对中部地区的影响不明显。总之,耕地流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优化耕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政府应当加强耕地流转的制度和财政支持,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
  • 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党牛, 林景曜, 宋咏恩, 王强, 周侃, 朱桂忠
    2025, 80(11): 2908-2923.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100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农田光伏设施建设及其综合效应评价是涉及能源转型、粮食安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综合应用遥感与实地调研数据,本文分析了中国2010—2020年农田光伏设施的时空演化特征,并通过与普通耕地横向对比,以及设施建设前后纵向对比,系统评价了光伏设施建设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2010—2020年农田光伏设施总建设面积由0.6 km2高速增长至735.3 km2,10年增长超1200倍。空间分布以“胡焕庸线”为界,建设重心位于东部偏北地区。② 与普通耕地相比,光伏设施建设导致耕地总初级生产力平均下降47 gC m-2 a-1,降幅仅为3.7%。而基于时间尺度纵向对比,光伏设施建设后,耕地生产力可恢复甚至超过建设前水平。③ 光伏设施对建设前生产力较高的耕地负面影响较大,而干旱—半干旱区、作物类型为玉米、小麦的耕地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小。④ 合理的设施面积与密度,更加规则的形状特征,有利于消减光伏设施建设对耕地生产力的负面影响。整体来看,农田光伏设施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处于可控区间,并未显著威胁到粮食生产安全目标。本文研究结论可为光伏设施空间选址规划提供学术支撑,为协同推进能源转型、粮食安全、乡村振兴提供决策依据。
  • 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周浩, 胡凌, 陈藜藜
    2025, 80(11): 2924-2938.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100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确定南方典型干旱区耕地最佳种植决策方案及最优空间布局,对水土资源科学配置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湖南衡邵干旱走廊为例,遵循以水定地原则并在1980—2020年基准气象站点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及农业社会经济等数据支持下,揭示不同种植条件下的耕地水分供需关系,综合考虑经济、生态、节水效益以及粮食安全等数量优化目标,同时兼顾水分灌溉需求和地块紧凑性,实现耕地种植模式适水调控。结果表明:① 耕地水分供需的时空相异性,导致了不同作物的水分供需状态存在显著差异。双季稻和单季稻全生育期内水分供需态势较为严峻,多年净灌溉需水均值分别达到了303.68 mm和257.00 mm,而旱生作物的水分供需矛盾较为缓和;② 耕地种植调控方向为适度控制单季稻面积、调减旱作物种植比例,在设定节水目标并实现优化调控后,能够显著提高耕地生产的综合效益,其中经济主导情景的预期经济效益可提升6.83%,其他情景的产量效益和经济效益也都有明显提升;③ 优化后的作物种植区与水分高适宜区相匹配且田块空间集聚,能够为探究最佳种植模式提供依据。针对不同发展情景,将当地种植模式划分为作物稳产区、轮作区、优势产区和自适应产区,并提出统筹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的种植模式调控路径。研究可为推进当地乃至湖南省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和农业发展转型提供依据。
  • 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盛梦晨, 李阳兵, 黄瑩, 李婷, 邵景安
    2025, 80(11): 2939-2955.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100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特色种植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重点,探讨特色种植业如何促进乡村振兴,对带动乡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繁荣以及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三峡库区奉节县长江河谷带11个典型乡镇的脐橙种植业为例,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移动窗口法、耦合协调度等方法,揭示奉节县特色种植业发展引起土地利用转型进而促进乡村振兴的过程。结果表明:① 奉节县特色种植业主要分布在高程200~600 m、坡度20°~30°范围内,以河谷为中心向两侧延展,并沿斜坡向低山区扩展,形成河谷及其两侧坡地的优势景观。② 2000—2020年奉节县土地利用类型中脐橙园地、林地和撂荒地面积增加,耕地草地面积减少。研究区11乡镇的景观格局主要表现为由耕地到果园的转变。③ 2000—2020年研究区11个乡镇特色种植业—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转型—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由基本协调转为中度协调,耦合协调度值呈上升态势,失调乡镇数量减少。④ 2000—2020年研究区特色产业发展总体上受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驱动,其中,政府需求变动和农户需求变化是根本因素。本文的研究框架及研究结果可为相关研究以及制定差异化的乡村振兴路径提供参考。
  • 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罗毅, 贾庭芳, 杨昆, 王洋, 裴兴方, 彭长青, 陈日想
    2025, 80(11): 2956-2974.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100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滨湖城市众多,但目前针对滨湖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本土化研究尚未系统开展。本文立足滨湖城市发展特征,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对SDGs进行系统性分类解析,并结合《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构建包含15项SDGs、75个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该体系聚焦湖水透明度、流域水源涵养量等湖泊生态核心指标,以及产业经济、产业生态、土地利用格局等人湖交互关键参数,量化湖泊在气候调节、经济支撑与生态平衡中的核心功能。研究采用博弈论融合主客观赋权法,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并以云南省昆明市、玉溪市和大理州为案例,开展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当各维度指标数量达到5个时,模型中位数得分趋于稳定,性质为固定值的指标对评价结果影响显著需重点校验;2008—2021年3个案例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各维度间协同效应大于权衡效应,但空间异质性显著,反映出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及政策实施差异对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影响。本文为滨湖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框架与方法支撑,同时为量化评估新发展理念的实践成效提供科学路径,对全球滨湖地区SDGs本土化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王泽宇, 宋洹, 马昌慧, 王焱熙, 李博, 赵良仕, 彭飞, 范斐, 赵莉
    2025, 80(11): 2975-2993.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100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采用拓展的C-D生产函数,构建包含要素、结构、制度等要素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各类要素对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增长的驱动程度,并采用空间面板模型检验空间收敛机制。结果表明:① 海洋经济增长要素驱动程度依次为海洋经济资本>涉海人力资本>海洋技术资本>海洋产业结构>海洋创新研发资本,而制度变革对海洋经济增长呈现负向影响。其中,海洋经济资本的驱动作用最显著,拉动北部、东部、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分别增长4.29%、4.35%和4.59%。② 海洋经济资本对区域海洋经济增长差距的贡献最突出,对北部与东部、北部与南部、东部与南部海洋经济圈差距的贡献分别达到33.47%、31.41%和30.92%,涉海人力资本优势能够缓和海洋经济增长差距。③ 收敛性分析显示,σ收敛方面,东部海洋经济圈存在典型收敛特征,北部、南部海洋经济圈特征不明显;β收敛方面,三大海洋经济圈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和条件β收敛特征,收敛速度次序均为“东部>南部>北部”,且条件β收敛速度大于绝对β收敛。尽管区域空间差距会随时间推移逐渐缩小,但短期内无法消除。
  • 气候与水文
  • 气候与水文
    张杰琳, 彭守璋, 韩庆功, 刘博
    2025, 80(11): 2994-3010.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100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空间插值获取的网格气象数据在生态、水文以及陆面过程模型中有着重要应用。如何有效匹配气象要素的物理行为和插值方法的机理特征,从而最大化提高插值精度,是当前气象要素空间插值的关键问题。本文利用薄盘光滑样条方法和随机森林方法以及高程、坡度、坡向、再分析资料组成的6种协变量组合构建了12种插值模型,对中国2000—2020年8个气象要素(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地表温度、平均风速、相对湿度、表面压力和日照时数)进行了逐日插值与方法对比。结果表明:① 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地表温度、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的适宜插值方法为以高程为协变量的薄盘光滑样条法,降水量、平均风速为以高程为协变量的随机森林法,表面压力为以高程、坡度、坡向为协变量的随机森林法;② 最低气温和地表温度在冬季适合以高程、坡度、坡向为协变量的薄盘光滑样条法,表面压力在春季适合以高程为协变量的薄盘光滑样条法,其余要素在各季节保持不变;③ 不同方法对最高气温的模拟精度存在区间偏好,随机森林在日最高气温< 15 °C时的精度高于> 15 °C,薄盘光滑样条相反。
  • 气候与水文
    萨日盖, 匡文慧, 包玉海, 长安, 李雨薇, 窦银银, 董禹麟
    2025, 80(11): 3011-3027.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101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阐明干旱半干旱区城市群长时期的时空演变特征、驱动机制及其对区域气温的影响,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优化人居环境至关重要。本文综合利用史料、遥感影像、气象站点观测和再分析气温等多源数据,采用城市土地数据重建和贡献率分析等方法,绘制了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呼包鄂)地区自20世纪初10年—2024年城市扩张轨迹,并结合1951年以来的气温记录,定量评估了城市化对区域气温变化的影响及其贡献度。研究表明,20世纪初10年—2024年,呼包鄂地区城市面积增长了约93.73倍,扩张迅猛,其中呼和浩特市的扩张尤为显著。在此期间,城市形态的紧凑度呈下降趋势,分形维数则持续上升,表明城市边界形态日趋复杂。此外,呼包鄂地区的社会经济也实现了显著发展。1951—2023年呼包鄂地区城市化主要通过抬升最低气温(OMR:0.44 ℃/10a,贡献率:63.17%)和缩小昼夜温差(观测趋势:-0.36 ℃/10a;OMR:-0.41 ℃/10a)来显著影响区域气温;相比之下,其对最高气温的影响有限(OMR:0.03 ℃/10a),且城市最高气温总体低于郊区。研究结果为揭示干旱半干旱城市群长时间序列的城市时空演变规律及其气候响应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区域城市化与气候相互作用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 气候与水文
    雷蕊宇, 吴华武, 李楷文, 丁梦瑶, 范宏翔, 祝子淳, 李静, 付丛生
    2025, 80(11): 3028-3040.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101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7年6月—2020年9月间鄱阳湖平原区环湖站点降水、气象因子的连续监测及植物样的定时采集,利用同位素三元混合模型,结合ERA5再分析数据,本文解析了该区湖泊效应降水事件的时空特征及形成机制,定量评估了鄱阳湖对该区降水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① 该区气候湿润、云下蒸发微弱,降水稳定同位素春冬富集、夏秋贫化,总降水量与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率自西北向东南递减;② 湖泊效应降水事件共发生148场,冬季发生频率显著高于夏季,依据空间形态可分为多中心雨带型和单中心漩涡型;③ 湖—气交互作用呈现季节特征,春夏季湖面蒸发增强导致边界层水汽饱和度提升对流活动加剧,而秋冬季湖面热力梯度增大驱动大气不稳定度升高,共同促进降水发生。④ 鄱阳湖蒸发水汽对环湖区降水的贡献率为1.65%~37.93%,其中冬季受冷干气团与地形抬升耦合作用,蒸发水汽对牯岭镇区域降水贡献率达峰值(37.93%),而夏季受湖泊深水位与海洋水汽稀释效应影响,平原区贡献率普遍低于15%且呈西低东高格局。研究结果为环湖区降水预报模型优化及洪涝灾害预警提供理论支撑。
  • 气候与水文
    何立滢, 陈华, 黄煜, 盛晟, 周聂, 许崇育
    2025, 80(11): 3041-3057.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101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重要要素。采用传统水文测验观测流量受站点布设影响大,基于物理过程的径流模拟依赖高质量、长序列的多要素观测资料。利用遥感资料反演流量受自然、社会等因素干预小,为径流模拟提供新的技术手段。目前,遥感指示物与流量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挖掘。本文基于2017—2023年Sentinel-2号影像的多波段信息构建7个光学遥感指示指标,以建溪流域七里街水文站附近的河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80组像元分别应用传统对照/测量法(C/M法)、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和随机森林反演流量,并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传统C/M法的反演效果显著受M像元选取的影响,需选择对不同量级流量均敏感的像元作为M像元;综合应用CM信号、水体指数(NDWI)、植被指数(NDVI)、裸土指数(BSI)和水体浑浊指数(TWI)能够更全面地捕捉河道水面、植被和水质等特征,相比传统C/M法,考虑多种遥感指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和随机森林算法降低了反演结果对M像元选择的敏感性;在3种方法中,随机森林算法反演流量精度最高,且在高流量处反演效果提升明显。研究成果可为河道径流模拟提供科学参考,为河道智能化监测提供指导建议。
  • 植被与生态系统
  • 植被与生态系统
    黄茂伟, 章红颖, 陈一鸣, 梁航琪, 丛楠, 赵红芳, 黎夏
    2025, 80(11): 3058-3071.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101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干热复合事件的频率及强度在全球及区域尺度上显著增加,对植被的生理活动产生显著影响。然而,目前研究多聚焦于单一的干旱或高温事件而往往忽略干热复合事件的影响。因此,本文采用1982—2015年逐月标准降水指数(SPI)、标准温度指数(STI)、复合干热指数(CDHI)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探究不同气候条件对生长季植被的影响和时滞效应。结果表明:① 干热复合条件对较高纬度植被多呈促进作用,而对中低纬度植被则多呈抑制作用。此外,随着湿润程度的增加,干热复合条件对植被的影响会从抑制转变为促进。针对不同类型的植被,干热复合条件对草本植被总体上起到抑制作用,而对木本植被则总体上呈现促进作用。② 干热复合条件和高温条件对植被的影响平均时滞时间较短(1.1±1.9月、1.1±1.8月),而干旱条件则相对较长(2.8±2.1月),且时滞时间均随湿润程度的增加而变化。但在不同极端气候事件中,干热复合事件与单一干旱事件对植被的平均时滞时间较长且相似,而单一高温事件的时滞时间则相对较短,且均在不同气候区之间无显著变化。综上,本文综合多个角度分析了不同气候条件对植被的影响及其时滞效应,为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动态变化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
  • 植被与生态系统
    李婷婷, 李传华, 王创, 吴晓东
    2025, 80(11): 3072-3087.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101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最新提出的全球物种丰富度分布的物种—面积—隔离假说证实,气候和气候地理(即气候条件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包括气候面积和气候隔离)能够解释全球物种丰富度分布的90%,更大更隔离的气候条件往往拥有更高的物种丰富度。然而,尚不清楚这种全球性规律是否适用于区域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本文以青藏高原这一独特的地理和气候区为例,基于气候空间,利用广义加法模型(GAMs)探讨了气候和气候地理对青藏高原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物种—面积—隔离假说适用于青藏高原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表明这一假说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考虑气候及其地理属性,能够解释青藏高原动物物种丰富度分布的85%、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的80%。② 面积更大且适度隔离的气候条件支持更多物种的生存,气候隔离对青藏高原物种丰富度分布的影响呈现双向机制,适度隔离(气候单元内地理碎片间的平均欧氏距离< 500 km)使丰富度增加,但高度隔离(> 500 km)导致丰富度降低。③ 气候是影响青藏高原物种丰富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地理的单独影响较小,但其与气候的联合作用在某些类群中显著,分别解释了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植物物种丰富度空间变异的25%、12%和22%。本文是物种—面积—隔离假说的一个区域实证案例,为区域物种丰富度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 植被与生态系统
    韩莹, 唐承财, 虞虎
    2025, 80(11): 3088-3106.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101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关键载体之一,国家公园生态韧性演变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风险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石。本文基于“抵抗力—适应力—恢复力”生态韧性评估框架构建,结合“高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方法框架,实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2017—2022年生态韧性时空格局解析和网络构建。结果显示:研究期内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生态韧性各维度发展水平不一,以恢复力水平最高且稳定;生态韧性空间异质性突出,其空间特征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关系紧密,占全区面积13.85%的河谷地带人类活动强度较大,是生态韧性较弱的地区;以2019年为折点,公园建设促进了该地区生态韧性的时序演化从交互活跃向无干扰调适转变,总体向好态势明显;生态韧性网络体系层级特征显著,内部生态廊道总长度4603 km,辐射带动效应渐次增强,为提升生态韧性,应强化生态廊道网络连接、提升生态韧性系统自组织调节能力以应对风险干扰。通过生态韧性评估框架构建,本文有助于在理论视角上有效整合生态韧性与生态网络的时空过程,实现国家公园生态韧性研究中“面—线”的有机联系,同时为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多要素高效协同。
  • 学术信息
  • 学术信息
    2025, 80(11): 3107-310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学术信息
    2025, 80(11): 3108-310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