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前沿研究进展
  • 前沿研究进展
    高阳, 张中浩, 王丰龙, 刘鉴, 熊巨华
    2025, 80(10): 2535-2551.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000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1986—2023年人文地理学科代码下申请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的基金项目,从研究的方向和主题、项目依托单位的空间分布、优秀学者人才结构等角度分析了中国人文地理学近40年来的学科发展态势。研究发现:① 研究期内,尽管获批的人文地理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和金额快速增长,但相较于地理科学其他分支学科,人文地理学在影响力和项目资助体量方面仍处于相对弱势。② 城市地理和乡村地理(D0109)和经济地理(D0108)申请代码下获批的项目数量和金额相对较多,但是近年来增长有限;旅游地理是人文地理方向(D0110)申请代码下的主要研究方向,文化地理、行为地理和政治地理成为新兴的研究方向。③ 基金项目出现了时空行为与生活质量、社会空间和流动性、创新网络、城市网络、乡村振兴、地缘政治、碳排放等新兴议题。④ 不同单位获批的人文地理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大体服从帕累托分布,且在空间上主要位于“胡焕庸线”以东。⑤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优秀学者数量不多、女性人才偏少,下属分支方向人才不够均衡。本文围绕提升学科的对外影响力和学科内部的共识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并指出了未来学科发展中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前沿研究进展
    周国华, 吴国华, 罗源, 于雪霞
    2025, 80(10): 2552-2572.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000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绘就世界现代化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地域系统内人地关系、空间结构及功能属性向现代性转型的过程,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尺度关联性、系统综合性、功能现代性和演进阶段性特征。以综合性、区域性和复杂性为基本特征的地理学,可以为乡村现代化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在构筑乡村现代化研究的学科话语体系中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基于地理学视角的乡村现代化研究,可以“现代化水平—文明时序—空间形式”三维坐标为基准,以“要素耦合—时间演化—空间级联—系统调控”为主线,开展涵盖乡村现代化概念内涵、空间格局、演化过程、地域模式、形成机理、情景模拟、监测预警、治理调控的综合性研究。未来应关注的重点议题包括:基于时空边界拓展与多元范式的乡村现代化理论创新研究、基于地理技术和大数据科学的乡村现代化研究方法与数据创新研究、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与近中远程耦合的乡村现代化演化过程及驱动机制研究、基于功能协调与尺度转换的乡村现代化地域类型及其形成机理研究、基于要素流变与空间治理需求的乡村现代化地域模式及调控政策研究、基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乡村现代化体制创新与工程体系布局研究。推进乡村现代化的地理学综合研究,可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学理认知与观点启示。

  • 前沿研究进展
    袁振杰, 冯伟伦, 朱竑, 谢晓如
    2025, 80(10): 2573-2592.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000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中国基础设施投资总额约占全球1/3,其建设规模和速度重塑了国土空间和传统的时空感知,为理解中国人地关系演变提供了关键视角。与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相比,中国地理学对于基础设施研究的系统化和本土化进展相对滞后。作为人文地理学新兴分支,基础设施地理学为解析人地关系转型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本文通过国内外研究比较发现,国际学界通过社会文化转向实现了对基础设施多要素、多尺度、多机制的综合研究。而国内仍以功能主义范式主导,虽初步关注社会文化要素,却尚未完成理论范式的转型。基于中国超大规模基础设施的现实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体制的特征,本文提出本土化研究的三大维度:“尺度—类型—场景”的多样性、“国家—社会—人民”的主体性和“普惠—公平—福祉”的中心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强调了结合中国国情挖掘基础设施社会文化性的必要性与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性,旨在以地方性知识生产,突破西方理论霸权,响应国际地理学“向东看”的创新潮流,为基础设施社会文化地理研究的本土化提供有益的探索。展望未来,研究应通过多学科多分支协同,推动基础设施地理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以助力中国地理学与国际学界的深度对话,并在全球范围内彰显中国基础设施及其地理学研究的独特价值。

  • 前沿研究进展
    常晓东, 王士君, 杨志鹏, 李卓伟, 谢铭堁, 龙望
    2025, 80(10): 2593-2617.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000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聚落规模分布的位序—规模模型是认知城乡地域系统发展演变的重要元模型和元知识。当前位序—规模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城镇聚落体系结构研究,但在乡村地理领域的应用相对滞后。在新时代城乡地理学交叉融合的背景下,探索城乡地域系统统一的规模分布规律是重要的理论创新,同时对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前人研究及数学抽象,开展聚落规模分布元模型的扩展—位序—累积规模模型假说演绎实验以及东北地区实证研究,在多模型、多视角、多时空之间进行对比,以期初步总结城乡聚落体系规模分布的一般模型。结果显示:① 基于数学函数思想推理位序—累积规模模型的数学性质,可归纳出适合描述城乡聚落规模分布的3种潜力模型(线性模型、幂函数型、对数型),继而提出假设条件并构建多种聚落类型进行平行对比实验,有别于经验主义范式,扩展了模型适用范围,也引入了新的聚落规模分布参数。② 在假说—演绎实验的多模型对比中,位序—累积规模模型相较于“罗特卡—齐夫”模型和乡村位序—规模模型优势突出,主要表现为拟合优度高、适用范围广、稳健性强,但最优位序—累积规模模型随齐夫指数(Zipf)取值变化呈现出分段特征。③ 针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实证与假说—演绎实验结果高度一致。一方面,位序—累积规模模型对表征东北地区聚落体系规模分布特征效果优良,在拟合优度、适用范围、稳健性等方面均优于“罗特卡—齐夫”模型和乡村位序—规模模型。另一方面,最优位序—累积规模模型因聚落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本质上是Zipf异质性而不存在显著的时间、区域异质性。④ 在假说演绎与区域实证的基础上,位序—累积规模模型适合作为城乡聚落体系规模分布的一般模型,可依据Zipf取值变化表达为幂函数型和对数函数型的分段函数。模型参数的地理意义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面向国家城乡聚落体系的优化重构也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 前沿研究进展
    张海洲, 陈劼绮, 陆林, 徐雨晨
    2025, 80(10): 2618-2635.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000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民宿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产业抓手,创业是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关注民宿创业与乡村区域协同演化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在严格区分民宿企业与民宿创业的概念基础上提出乡村民宿创业生态系统过程分析框架,以莫干山为例剖析了民宿创业生态系统资源结构特征,刻画了创业资源流动与生产过程,并阐释了系统与区域协同演化的核心机制。研究发现:① 民宿通过创业资源流动弥补区域缺陷,在乡村实现了创业生态系统构建。乡村生活方式吸引了创业者,商业机会价值引发创业资源流动与创造,生态系统输出了业态升级迭代、创业中间服务和品牌联盟扩散3类创业活动。② 乡村环境促发民宿生活方式创业的创新与增长转向,创业者动态识别和创造机会价值驱动了创业生态系统过程。③ 创业生态系统与乡村区域协同演化,乡村衍生了旅游综合度假、民宿创业孵化和绿色创新创业的区域路径。中间服务、政府调节和多元网络对于区域民宿公共品牌的共同治理是协同演化的关键原因。本文在实践层面为推动乡村民宿政策创新,以民宿创业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在理论层面联系了创业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的演化研究,为探析民宿等新兴旅游要素对乡村振兴的促进机制提供了分析路径。

  • 城市与区域发展
  • 城市与区域发展
    王少谷, 沈静
    2025, 80(10): 2636-2650.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000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大城市空间重构过程中,内部空间分化和社会隔离加剧导致环境风险在不同社会群体和地区间的分布不均,进而影响城市居民的健康与福祉。本文选取上海、广州和成都作为案例城市,基于排污许可证信息数据和人口普查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从社会和空间两方面定量分析环境风险分布的不平等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降维捕捉城市内部空间重构特征,并运用交互项模型分析环境不平等空间分异与城市空间重构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低学历人群和外来人口更易暴露于较高的环境风险,且这种不平等从城市中心向外围递增。3个城市环境不平等的空间分布差异源于各自重构过程与发展轨迹,形成了环境剥夺型、局部改善型、最小影响型3种模式,反映了城市发展从资本驱动向政府引导的社会正义转型。本文指出在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时,需考虑到城市空间发展的全局性和动态性,以确保各地区居民公平享有城市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
  • 城市与区域发展
    朱政, 朱翔
    2025, 80(10): 2651-2673.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000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空间扩张模式决定了都市圈的城镇建设、土地开发与资源配置模式,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关键作用。本文选取中国中部地区的郑州都市圈、武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南昌都市圈、太原都市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动态模拟分析方法,分析了各都市圈1990—2023年的空间扩张模式及其演变情况,并进行了2024—2035年的情景模拟。结果表明:① 中部六大都市圈发展总量、增量、密度指标变化剧烈,演变历程差异显著。郑州都市圈演变为“一核多心多组团”,武汉都市圈保持了“单核+组团”,长株潭都市圈演变为“单核集聚”,合肥都市圈演变为“主次中心”,南昌都市圈保持“双中心”,太原都市圈演变为“中心+廊道+组团”,未来将持续保持、强化上述模式特征。② 郑州都市圈、武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为“核心主导”模式,能在短时间内加速都市圈发育,提升扩张效率,但也容易加剧区域差异,使周边城市发展滞后。合肥都市圈、南昌都市圈、太原都市圈为“中心放射”模式,采取渐进、稳健的扩张方式,有利于吸纳外部经济体的辐射力,但发育相对缓慢,效率偏低。③ 应以“多层级、多中心、网络化、精明化、同城化”为指引,采取区域战略、扩张控制、区划调整、政策体系等对策,对都市圈空间扩张模式进行科学优化。
  • 城市与区域发展
    张钦然, 张红, 王禹淇, 杨浩然
    2025, 80(10): 2674-2691.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000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出行脆弱群体的交通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议题。地铁作为城市动脉,因安全可靠、准点高效、方便快捷等优势,成为老年人和未成年学生等出行脆弱群体实现出行公平的重要保障。地铁站周边建成环境作为城市交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这些群体的地铁出行行为,其平等访问性也是空间正义的体现。然而,建成环境对其出行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尚不清晰。本文以昆明市老年人和未成年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轨道交通智能刷卡数据,筛选出常旅客,并结合土地利用等多源数据,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模型,揭示地铁站点周边建成环境与两类群体地铁客流的复杂关联机制,比较不同群体的作用路径差异。结果表明:① 建成环境与不同群体地铁客流间关系多样,呈总体一致性、群体多样性、老年群体特异性和学生群体特异性4种模式;② 土地利用混合度、路网密度、中介中心性与是否邻近城际交通枢纽等变量对各群体地铁客流的影响程度相似,而其他变量的影响差异显著;③ 居住小区数量和土地利用混合度与不同群体地铁客流量之间关系较为一致,分别表现为正相关为主的非线性关系与倒“U”型关系,而其他变量与客流量的关联则各不相同;④ 非线性模型比传统线性模型更敏感,能更精确地捕捉阈值效应。本文深化了空间正义理论在交通地理学领域的应用,为出行脆弱群体的交通出行引导以及地铁站点周边环境的规划与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证支持。
  • 城市与区域发展
    周亮, 姜跃锋, 周成虎, 刘志锋, 孙钦珂
    2025, 80(10): 2692-2707.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000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城镇扩张作为地球表层人地系统演变的关键驱动力,深刻影响着土地资源配置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城镇建设用地在全球、国家和城市不同尺度上的水平扩张规律和影响研究已较为清楚,但在三维地形梯度上的城镇扩张类型、空间特征规律以及驱动机制并不清晰。本文以坡度变化为切入点,系统剖析中国2754个县域建设用地、耕地、生态用地三者在坡度上的变化特征及空间交互作用关系。在划分梯度扩张类型的同时,结合随机森林与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不同扩张类型空间差异性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 中国城镇化和耕地保护政策促使城镇建设用地向城镇周边更高坡度空间迁移,全国78.18%的县域呈现出以城镇建设用地坡度升高为主的梯度扩张类型,耕地或生态用地坡度升高的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② 建设用地梯度扩张与耕地梯度演化密切相关,坡耕地开发为城镇建设用地提供新的发展空间,耕地坡度明显升高区域的建设用地面积增长率是耕地坡度降低区域的2倍,坡耕地开发也是耕地补充的重要来源;③ 区域地形地貌的复杂性和农业生产强度是中国城镇梯度扩张类型空间呈现显著差异的主要约束和驱动因素,其中高程、坡度、平原面积占比等地形因子相互叠加,对建设用地坡度变化空间分异的解释程度达30%。定量刻画建设用地梯度扩张空间格局、过程与驱动机制,对缓解山地城镇建设用地紧张,耕地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城市与区域发展
    刘达, 李志刚
    2025, 80(10): 2708-2719.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001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新时代的人口回流与县域城镇化紧密结合,成为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维度及抓手。已有研究侧重人口回流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少考察人口回流推动形成的多样化县域城镇化模式类型及其演进特征。为此,本文以中部人口回流的典型区域湖北天沔地区为例,运用2018年4月—2022年11月的田野调查数据,深度刻画了广州、武汉等中心城市服装制造业人口回流创业就业推进形成的县域城镇化模式类型及其演进特征。研究发现:① 湖北天沔地区以一般制造业为主要领域的回流创业就业推动县域城镇化向依托本地工业化的“内生型城镇化”模式转变,主要形成了以开发区为载体的“集聚式县城城镇化”、以镇级工业园为载体的“集聚式镇区城镇化”、以学校周边住区为载体的“扩散式县城城镇化”等3种类型。② 高质量发展目标导向下的县域经济包容性减弱是推动回流创业从集聚到扩散、正规化到非正规化演变的关键因素,回流创业空间呈现从以开发区、镇级工业园为代表的增量扩张向以学校周边住区为代表的存量再利用转型。本文提出实现以人口回流推动县域城镇化的发展模式面临三大共性问题,需要以促进劳动力与资本要素在回流地的重新组合为核心制定相应对策。

  • 城市与区域发展
    刘小茜, 马思克, 杨磊, 杜宜霖
    2025, 80(10): 2720-2736.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001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三生”空间的精准识别是城市功能区优化、宜居城市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当前“三生”空间功能识别的研究中,对融合空间和交互空间的辨识及其定量刻画不足,且缺乏对不同城市化程度城乡地域系统的区别化认知,亟需在区分城乡地域系统的基础上融合多源地理大数据,构建体系完整、量化精准的空间功能识别方案。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的路网小区为基本判读单元,基于POI、土地覆盖、手机通讯等数据构建了空间功能强度指数(SFS)、空间功能覆盖指数(SFC)和空间功能交互指数(SFI),并使用决策树设定功能判别优先级,结合景观格局指数揭示了城乡“三生”空间的多尺度(全局、类别和斑块)分异特征。通过多源地理大数据的融合,充分利用不同数据的优势实现数据支撑内容的互补,从而实现对各基本判读单元功能属性的精准识别。研究发现:① 研究区全局尺度上存在城乡梯度差异。随城市化程度的升高呈现出空间类型多样性增加、同类空间聚集度降低、形状复杂度增加、地块密度增大等空间规律。② 类别尺度上空间功能结构差异显著。单一的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分别在乡村地域系统和城市地域系统中集中分布,单一生产空间在不同地域系统下的形态特征因主导产业不同而存在差异,融合空间的类型和形态特征存在典型城乡差异,交互空间具有“职—住”分离特征且广泛分布在城乡过渡带。③ 斑块尺度的景观指数,在更精细的角度辨析了“三生”空间各类别斑块的形态和功能组合特征,有效识别出具有最高空间多样性和最小空间聚集性的特殊城市功能区。本文通过创新数据融合方式,有效发挥了多源地理大数据的优势,实现了对复杂地域系统的“三生”空间功能判读,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化研究提供了科学支持。

  • 城市与区域发展
    黄鑫, 杨勇, 林霏阳
    2025, 80(10): 2737-2756.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001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居民数字胜任力作为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其地理分布与动态演变深刻影响区域发展格局,并日益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本文构建了中国居民数字胜任力与共同富裕的测量体系,通过理论框架深入探讨了数字胜任力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制,并采用时空分析、空间变差函数、Dagum基尼系数分解及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系统剖析了中国居民数字胜任力的时空特征及其对共同富裕的多维影响。研究发现:① 2016—2022年中国居民数字胜任力总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但全国平均水平偏低。分维度时空演变趋势各异,数字内容创作能力和数字安全能力的下降需引起重视。② 居民数字胜任力的全国空间差异逐年缩小,但东西方向的空间分异依旧显著;沿海省份内部发展相对均衡,超变密度基尼系数对全国差距的贡献率最大且呈上升趋势。③ 在村居尺度上,数字胜任力的提升显著促进共同富裕,内陆省份和乡村地区受益更为明显;这种促进作用通过人力、物质、金融、社会、心理等生计资本的中介机制实现,并在地区间表现出异质性。研究深化了对区域数字化发展及其鸿沟动态演变的理论认知,对促进居民数字胜任力均衡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 城市与区域发展
    杨振山, 伏润得
    2025, 80(10): 2757-2776.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001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面向人才红利新阶段,科学认识人才与空间的互动关系、深入解构人才流动机理,是引领地方人才建设新思路、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创新性地以“机会”为焦点挖掘空间新的内涵,以高校毕业生为对象,提出了一个量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空间的概念框架与动态方法,构建了首个城市尺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地图,识别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时空分布与演化特征。研究发现:2005—2021年间中国城市机会指数均值增长了73.4%,但机会指数的普遍提升并没有带来机会空间的极化效应,城市间差距持续收缩;整体机会水平东西分化格局长期显著,空间分布主导模式由“沿海—内陆”分异向“中心—外围”模式转变;6个不同维度的机会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初次就业、环境宜人的增幅最大,且不同维度的机会呈现差异化的时空演化特征。基于不同的机会组合特征,本文识别出了6类机会地域类型,整体上以水平较低的3类机会地域类型为主,且6类就业机会地域类型的时空分布及动态转化较为活跃;“985”和“211”高校和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的机会重要性差异主要体现在落户安家和社会融入两个机会维度,但两类高校毕业生对应城市就业机会空间分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 地缘关系研究
  • 地缘关系研究
    张强, 杜德斌, 陈毓玲, 石志浩, 郭越, 魏雨昂
    2025, 80(10): 2777-2796.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001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处于结构性调整时期,国际制裁呈现蔓延之势。本文基于全球制裁数据库将不同类型的制裁事件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全面剖析了1950—2022年国际制裁的时空规律及其对目标国(地区)的多维效应。研究发现:① 国际制裁规模由1950年的188项增加至2022年的12246项,尤其在“冷战”后呈现出“井喷式”增长。② 国际制裁的空间分布与“勃兰特线”高度契合,“冷战”期间美国阵营发起了约70%的制裁,“冷战”后“全球北方”国家(地区)发起了约90%的制裁。③ 国际制裁网络被少数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北方”国家(地区)所主导,并伴随着中国、印度等国家逐渐掌握了利用全球化和相互依赖关系的反制能力,“全球北方与南方”之间的单向的、非对称性的制裁关系,开始嬗变为更加复杂的、多极化的互动关系。④ 不同类型的国际制裁对目标国(地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多维影响效应均得到了验证。值得注意的是,军事制裁、经济制裁仅对“全球南方”国家(地区)产生了抑制作用,而对“全球北方”国家(地区)并不显著。此外,经济制裁与国民总收入存在倒“U”型关系,社会制裁与国际难民数呈现“U”型关系。据此,为中国预防与应对制裁危机提出对策建议。

  • 地缘关系研究
    沈圆圆, 尹文萍, 张鑫, 孔建勋, 樊辉
    2025, 80(10): 2797-2809.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001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跨境河流的自然流动性跨越多个国家边界,将不同主权国家纳入统一的生态系统框架。这一地理特性使得水资源权属问题更加复杂,尤其是在全球水资源日益短缺和紧张的背景下,跨境河流管治已成为公共资源困境的典型代表。本文基于国际关系建构主义理论,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为案例,结合多项数据库和社会经济数据,探讨流域国家集体身份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集体身份演变经历了萌芽期(1971—1991年)、形成期(1992—2014年)和发展期(2015—2022年)3个阶段。在此过程中,流域制度结构由初期非广泛性的管治机构逐步过渡到涵盖全流域的制度体系。议题逐渐多样化,合作协议数量稳步增长。合作态度经历了由普遍积极、差异化到趋同回暖的变化。② 经济依存是流域国家集体身份形成的核心因素。相似的外交立场有助于提升合作态度,对集体身份形成起到辅助作用。③ 极端天气和政治全球化对集体身份形成产生双重效应:极端天气增强合作意愿,但迫使流域国家将资源集中于国内恢复,增加了合作协议签署和议题扩展的复杂性。政治全球化推动了流域管治的制度化、合作常态化和议题扩展,但域外国家的介入加剧了流域国家合作态度的分歧。本文可丰富跨境河流研究的理论视角,为协同全球环境治理中的集体行动提供支持。

  • 地缘关系研究
    顾观海, 龙花楼
    2025, 80(10): 2810-2929.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001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认知地域功能及其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关系,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以中国陆地边境地区为例,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开展“安全稳定—对外开放—城乡发展—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地域功能划分,并基于贝叶斯随机效应回归模型测算地域功能的多维协调指数,系统探讨其演化规律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① 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与生态保护功能整体增强,对外开放与城乡发展功能存在波动,而农业生产功能呈区域分化趋势。② 地域功能与社会协调水平逐步提升,经济协调水平下降,资源和环境协调水平略有下滑。根据地域功能演进规律及区域特性,将边境地区划分为5种发展类型:产业转型—功能放缓型、生态约束—功能缓升型、资源驱动—功能波动型、生态约束—功能放缓型、开放驱动—功能速升型。③ 地域功能协调度的组内差异波动上升,组间差异缩小,其中东北边境区域差异较大,而西南边境较小;组间差异的贡献率高于组内差异,主要来源于经济、社会与环境维度的不均衡。不同地域功能发展类型揭示了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并为边境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产业转型升级、统筹资源—生态协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深化跨境合作等策略支撑。
  • 地缘关系研究
    宋周莺, 徐婧雅, 陶蕾
    2025, 80(10): 2830-2844.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251001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现有《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研究主要聚焦制度特征、宏观经济效应及贸易网络解析,而协定文本蕴含的地理属性及其引发的贸易效应尚未系统探讨。本文以RCEP自贸区为研究对象,分析RCEP实施对中国贸易格局的重塑效应,并运用改进GTAP模型进行验证,以期为深化贸易地理研究及中国引领RCEP实践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① RCEP显著降低区域贸易成本。RCEP完全生效后,成员国间的平均关税将降至协定生效前的40.5%,进口与出口贸易便利化水平将分别提升34.3%和29.6%,但改善程度呈显著区域分异。② RCEP对中国对外贸易增长具有非对称促进作用,进口扩张效应强于出口,商品结构差异显著。③ RCEP将重塑中国对外贸易空间格局,推动RCEP内部贸易总额增长7.66%,RCEP外部贸易总额下降0.80%。④ RCEP对中国贸易格局的重塑是贸易创造、转移与挤占效应交织作用的结果。未来,中国可以深化区域关税协同与贸易便利化升级、强化产业竞争力并积极拓展多方贸易合作,以优化贸易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