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气候变化
  • 气候变化
    白红英, 马新萍, 高翔, 侯钦磊
    2012, 67(11): 1443-1450.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11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秦岭南北39 个气象站点1959-2009 年1 月平均气温为基础, 考虑地形因素对温度场的影响, 采取基于DEM的空间插值方法, 获取秦岭山地复杂地形下的1 月气温空间插值数据集, 并在此基础上提取1 月0℃等温线, 研究了50 年来秦岭山地1 月平均气温和1 月0℃等温线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秦岭南北1 月月均气温均表现为上升趋势, 温度变化倾向率约为0.2℃/10a;50 年来秦岭1 月0℃等温线发生了明显上升, 平均上升高度为143.7 m。从经度上看, 107°E~109°E 范围内1 月0℃等温线所处海拔高度的变化最为强烈, 50 年来上升高度达166.2 m, 明显高于东西两段;1993 年是秦岭地区气温明显上升的突变点, 气温突变后1 月0℃等温线比突变前平均上升了113.82 m。
  • 气候变化
    马欣, 吴绍洪, 李玉娥, 张雪艳, 高清竹, 伍洋
    2012, 67(11): 1451-1460.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11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我国水稻主产区季节性干旱受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 对调整水稻种植布局、提高水稻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比时间跨度为1981-2030 年水稻生产可用水量和季节性干旱的时空分布和干旱程度, 得出气候变化对未来我国水稻主产区季节性干旱有显著影响。主要结论有:2001-2030 年(对照期) 与1980-2000 年(基准期) 对比, (1) 早稻和晚稻生长季可用水量均值增加了10%以上, 中稻生长季可用水量保持不变。同时, 中稻和晚稻的生长季可用水量的空间分布更加均匀, 表明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 水稻主产区水稻生长季可用水量从整体上会更加充沛、空间分布会更加均匀, 有利于缓解季节性干旱的发生。(2)水稻的季节性干旱均呈下降趋势, 早稻季节性干旱减少1.25 万km2, 中稻季节性干旱减少8.00万km2, 特别是晚稻季节性干旱减少25 万km2, 几乎占晚稻种植面积的20%。表明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 水稻主产区水稻季节性干旱总体趋于缓解, 特别是晚稻季节性干旱问题有明显改善。(3) 通过建立水文循环过程中可用水量与作物生长季需水量之间的关系, 构建的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水分供需指数(WSDI) 适用于评估未来气候对水稻主产区季节性干旱的影响。
  • 气候变化
    李宝富, 陈亚宁, 陈忠升, 李卫红
    2012, 67(11): 1461-1470.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11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8 个山区气象站1960-2010 年日平均气温、降水和7 个出山口水文站的年径流数据(1960-2008), 统计分析了山区融雪期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天数、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差异性, 并定量评估了年径流量对融雪期温度和降水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 近50年来, 山区融雪期平均提前了15.33 天, 延迟了9.19 天;其中, 天山南部山区融雪期提前时间最长, 为20.01 天, 而延迟时间最短, 仅6.81 天;祁连山北部山区融雪期提前时间最短(10.16天), 而延迟时间最长(10.48 天)。这显示山区融雪期提前时间越长, 延迟时间则越短。山区融雪期平均降水量增加了47.3 mm, 平均温度升高了0.857℃;其中天山南部山区降水增量最大, 达65 mm, 昆仑山北部山区降水和温度增量均最小, 分别为25 mm和0.617℃, 而祁连山北部山区温度增量最高(1.05℃)。河流径流量对融雪期气候变化敏感, 降水变化诱发年径流量变化了7.69%, 温度变化使得年径流量改变了14.15%。
  • 气候变化
    尹云鹤, 吴绍洪, 赵东升, 郑度, 潘韬
    2012, 67(11): 1471-1481.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11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1981-2010 年青藏高原80 个气象台站观测数据, 通过改进的LPJ 动态植被模型, 模拟并分析了青藏高原实际蒸散及其与降水的平衡关系(P-E) 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在过去三十年来青藏高原气候呈现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背景下, 降水量整体略有增加, 潜在蒸散呈减少趋势, 特别是2000 年以前减少趋势显著;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实际蒸散呈增加趋势, P-E的变化趋势呈西北增加—东南减少的空间格局。大气水分蒸散发能力降低理论上会导致实际蒸散减少, 而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实际蒸散增加, 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增加, 实际蒸散呈增加(减少) 趋势的区域中86% (73%) 的降水增加(减少)。
  • 气候变化
    孟秀敬, 张士锋, 张永勇
    2012, 67(11): 1482-1492.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11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滑动平均、线性回归等趋势分析方法以及Mann-Kendall、Pettitt 和累积距平三种突变检验方法对河西走廊地区1955-2011 年的气温和降水两个指标进行研究, 从而揭示该地区气候变化的事实及趋势。研究显示河西走廊地区的气温在过去57 年呈显著上升趋势, 升温率是IPCC第四次报告中近50 年变暖率的两倍, 达0.27℃/10a, 并且在1986 年发生增温突变;四季气温中, 冬季气温升高对年气温上升贡献最大。河西走廊年降水量在研究时段内呈显著增加趋势, 降水增率为3.95 mm/10a, 但各个流域增加趋势并不显著;雨季降水量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 其年际变化与年降水量一致, 雨季降水增量对年降水量增加贡献率大;河西走廊年降水量未发生突变, 雨季降水量在1968 年发生增加突变。河西走廊温度升高, 降水量增加, 总体向暖湿化发展, 这种变化对该地区水资源脆弱性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 水文
  • 水文
    黄春长, 李晓刚, 庞奖励, 查小春, 周亚利
    2012, 67(11): 1493-1504.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11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黄河中游晋陕峡谷段进行系统地考察, 在多个地点发现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选择永和关段YHG剖面进行了沉积学和水文学研究。根据野外宏观沉积学特征, 确定YHG 剖面含有一组五层古洪水滞流沉积层。采样分析测试表明其磁化率低、烧失量小、CaCO3含量低, 粒度成分分类为粉沙质细沙和细沙质粉沙。它们是黄河洪水悬移质泥沙在高水位滞流情况下的沉积物, 记录了黄河晋陕峡谷段一期五次特大古洪水事件。通过地层学对比分析和OSL 测年断代, 确定这五次洪水发生在全新世中期—晚期转折阶段, 即3200-3000 aBP。这也是我国历史上商末—西周初年的气候恶化转折阶段。利用“古洪水SWD厚度与含沙量关系法”恢复古洪水洪峰水位, 采用面积—比降法计算出5 次古洪水事件洪峰流量介于28380~48590 m3/s 之间。该结果有效地延长了黄河中游洪水数据序列, 为万年尺度洪水流量—频率关系的计算提供了基础数据。这对于黄河中下游水利水电工程洪水设计和洪水资源化开发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揭示黄河中游水文过程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 水文
    江聪, 熊立华
    2012, 67(11): 1505-1514.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11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变化环境下, 研究非一致性水文序列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常规的趋势分析方法一般只能分析水文序列均值的线性趋势。本文引入GAMLSS模型对宜昌站1882-2009 年间的年平均流量序列和年最小月流量序列分别进行趋势分析, 将序列的趋势分析从均值扩展至均方差(或变差系数)、偏态系数等其他统计参数。研究发现宜昌站年平均流量序列的均值有明显线性减少的趋势, 而宜昌站年最小月流量序列线性趋势不明显。在此基础上, 建立基于多项式回归的GAMLSS模型, 结果表明宜昌站年最小月流量序列并非平稳序列, 其均值表现为非线性的趋势变化, 偏态系数呈现线性的趋势变化。
  • 生态与环境
  • 生态与环境
    田亚平, 常昊
    2012, 67(11): 1515-1525.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11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主要数据源,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 分析了中国生态脆弱性研究的现状与发展。结果显示, 自1989 年以来生态脆弱性在中国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并形成三个发展阶段:1989-2000 年, 是以理论初探和区域对策等定性研究为主的初步发展阶段;2001-2007 年, 是以方法应用与实证评价为主, 并以数量大幅度增长为特点的迅速发展阶段;2008 年之后开始出现研究总结热潮和综合化研究趋势, 进入由单纯数量增长转向理论内涵建设的成熟发展阶段。在脆弱性研究进展中, 脆弱性实证评价研究相对发展迅速, 其实证研究区域由偏于西南喀斯特地区和北方农牧交错带逐渐趋于广泛和均衡, 但总体上脆弱性理论研究发展滞后于其方法应用研究, 并导致目前中国生态脆弱性实证评价方法缺乏统一的理论规范;生态脆弱性实证研究仍以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为主;已有研究成果的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中, 自然和经济类指标的比重和地区差异较大, 社会指标的比重和地区差异较小。
  • 生态与环境
    郎丽丽, 王训明, 哈斯, 花婷
    2012, 67(11): 1526-1536.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11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干旱半干旱区风沙活动较强烈, 风沙地貌十分发育, 环境演变过程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由于缺乏高分辨率载体, 在这些地区进行环境变化重建的手段及获得的结果相对贫乏。但是在这些区域发育的灌丛沙丘是风沙堆积体, 其形成演化记录了相对丰富的区域环境演变信息。本文综述了目前在灌丛沙丘形态学特征、发育过程、以及其在区域环境变化重建中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我们认为, 灌丛沙丘形成演化研究在揭示干旱区环境演变过程方面有重大的意义, 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 这一方面的研究仍有较大的空间。
  • 生态与环境
    章锦河, 李曼, 陈静, 周晶, 王楠楠
    2012, 67(11): 1537-1546.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11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废弃物的资源消耗性与环境吸纳性, 是其产生环境与生态影响的根本原因。文章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利用1979-2010 年的固态、液态、气态3 类6 种旅游废弃物的排放量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 进行旅游废弃物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拟合检验及其效应分析。结果表明:(1) 固态与液态旅游废弃物的排放量与旅游发展之间具有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关系, 而气态废弃物则不具有。(2) 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倒U型曲线的转折点为4596.01 t, 液态的污水与粪便的转折点分别为731491.46 t, 15866.43 t, 转折点时间在2015 年。(3) 科技应用对改善景区空气质量的作用较大, 万元旅游收入的能耗每下降1%, SO2、NO2、PM10 值分别下降3.38%、4.25%、0.78%;环保规制对景区水体的质量控制作用明显, 污水达标排放率每提高1%, 地表水的COD值下降3.41%。(4) 旅游废弃物的排放不一定必然造成风景区环境质量的下降, 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应用与强化环保规制, 是控制旅游废弃物环境污染与生态影响的关键手段。
  • 生态与环境
    徐国策, 李占斌, 李鹏, 黄萍萍, 龙菲菲
    2012, 67(11): 1547-1555.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11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丹江鹦鹉沟小流域, 利用网格状取样和典型样地取样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土样采集, 共计采样点268 个, 测定土壤0~40 cm的总氮含量。应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 对不同深度下土壤总氮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总氮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不同土层间土壤总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 < 0.01), 0~10 cm (A1)、10~20 cm (A2) 和20~40cm (A3) 土壤总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85、0.47 和0.30 g/kg。3 个土层下, 总氮的最优模型均为线性模型, 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经Kriging 插值分析, 不同土层下土壤总氮的空间分布呈带状格局。ANOVA 分析表明A1 和A2 层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总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 <0.05), 不同土层下土壤总氮在不同坡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农地不同土层下土壤总氮含量与海拔、坡度和坡向均呈显著相关性(P < 0.01)。研究区0~40 cm土壤总氮储量为562.37t, 不同土地利用下0~40 cm 每平方米土壤总氮含量表现为林地>农地>草地, 分别为0.343、0.299 和0.289 kg/m2
  • 生态与环境
    赵芳, 张百平, 庞宇, 姚永慧, 韩芳, 张朔, 齐文文
    2012, 67(11): 1556-1564.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11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搜集整理了北半球516 个林线数据, 结合WorldClim 气象数据计算了林线数据点上的大陆度, 并依据SRTM高程数据提取了林线处的山体基面高度(作为山体效应的代用因子), 然后以纬度、大陆度和山体基面高度为解释变量, 建立三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线性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R2为0.904, 二次回归模型的R2高达0.912。相比先前不考虑基面高度的林线分布模型(R2 = 0.79), 纳入了山体基面高度的林线分布模型能够更加有效的拟合半球尺度的林线分布; 结果还表明, 山体基面高度对北半球林线高度分布的贡献率达到了48.94% (p =0.000), 而纬度和大陆度分别为45.02% (p = 0.000) 和6.04% (p = 0.000)。这揭示了山体效应对半球尺度林线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基面高度在北美洲地区对林线高度的贡献率最大(50.49%, p=0.000), 在欧亚大陆东部地区为48.73% (p = 0.000), 在欧亚大陆西部地区为43.6% (p=0.000)。这一结果说明山体效应对林线分布高度的影响虽有区域差异, 但都有较高的贡献率。
  • 学术信息
  • 学术信息
    毛曦, 靳润成
    2012, 67(11): 1565-1570.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11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 天津市地理学会、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协办的“华北历史地理与中国社会变迁——2012 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2 年9 月22-23日在天津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有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以及中国台湾和意大利等国内外80 多个科研院所与高校的200 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会议收到论文达172 篇。
  • 学术活动
  • 学术活动
    张国友
    2012, 67(11): 1571-1573.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110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地理学会2012 年学术年会于10 月12-14 日在河南大学隆重召开。这是百年中国地理学会与建校百年的河南大学在河南开封的第一次联合办会, 来自全国各地的地理工作者近1300 人齐聚古朴典雅的河南大学大礼堂, 围绕年会主题“地理学发展:科学与社会”, 共同探讨地理学发展问题, 并就地理学自身发展与能力建设、地理学的社会应用和如何与市场紧密结合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研讨。
  • 学术活动
    张国友
    2012, 67(11): 1574-1576.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110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第32 届国际地理大会于2012 年8 月26-30 日在德国科隆举行。来自全球6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 人出席了这次会议, 这是国际地理大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在中国地理学会的组织和号召下, 中国大陆有100多位地理学者参加了这次大会。
  • 学术活动
    张国友
    2012, 67(11): 1577-1578.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110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2 年8 月31 日至9 月7 日, 中国地理学会代表团一行30 人对法国进行了访问和考察。应法国地理学会邀请, 中国地理学会派出了由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刘毅研究员为团长的访法代表团, 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王涛研究员, 学会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河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的理事、会员代表随团参加了访法活动。旅法著名地理学家蔡宗夏教授也作为中国地理代表团成员参加全程访问活动并担任专业讲解。
  • 学术活动
    龙花楼, 刘彦随
    2012, 67(11): 1579-1581.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110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2 年10 月20-21 日, “快速城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土地利用问题与政策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d Use Issues and Policy in China under Rapid Rural and Urban Transformation) 在北京召开。
  • 学术活动
    张镱锂, 邓伟
    2012, 67(11): 1582-1583.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110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澳大利亚国际开发署(Australian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usAID) 资助, 国际山地中心(ICIMOD) 主持的“科西河流域国际合作项目(Koshi Basin Programme - Phase I, KBP)”启动会和实施方案研讨会, 于2012年9 月3-5日在尼泊尔加德满都成功举行。
  • 学术活动
    李治军
    2012, 67(11): 1584-1584.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110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交流和研讨“寒区水科学、寒区水利、跨界水资源”等相关问题, 第6 届寒水会议将于2013 年8 月5-6 日在吉林省延吉市召开, 会期两天。本次会议以“寒区水利及中俄合作”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