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区域经济
  • 区域经济
    程国栋, 徐中民, 徐进祥
    2005, 60(6): 883-893. https://doi.org/10.11821/xb200506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国家核算体系的演变和特点入手,分析了人文发展的理论内涵和中国人文发展面临的环境和社会压力,在详细分析我国是否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基础上,指出依靠经济增长来缓解环境压力不应当作为人文发展的主要战略核心目标。同时分析了幸福的内涵,详细讨论了人文发展状态评价的主观评价方法—国民幸福生活年和人类需求矩阵,最后提出了我国进行国民幸福核算的建议和简化框架,并针对该建议提出了聚焦贫困人口、发展循环经济、关注文化发展、处理好公平和效益的指导原则。

  • 区域经济
    刘卫东, 陆大道
    2005, 60(6): 894-902. https://doi.org/10.11821/xb200506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规划是大国进行空间管治不可或缺的层次和手段。随着跨区域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和进一步市场化后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变化,以新的视野和新的方法开展区域规划在我国已经十分迫切。本文分析了新时期进行区域空间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体制转型 (市场化) 等;通过阐述"点—轴系统"理论、全球化下的"城市区域"理论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分析了区域空间规划的理论基础;最后根据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的工作经验,讨论了进行区域空间结构规划的一些具体方法。作者提出,需要把握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特征、并考虑有效可行的管治手段,以全球化视野和市场化思维考虑区域发展和规划问题。

  • 区域经济
    曹小曙, 薛德升, 阎小培
    2005, 60(6): 903-91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506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最短路径模型"为基础,选取距离与时间两个特征指标以及联结两者的速度指标,分析了目前中国国家干线公路网络联结的城市通达性空间格局。结果显示,国家干线公路网络联结的城市呈现明显的"核心—外围"模式,通达性最高的50个城市集中分布在东部的中部地区,通达性最低的50个城市散布在西北、西南、东北等外围地区;通达性空间格局呈现同心圈层结构,由最优区域向外逐渐降低;国家干线公路网络联结的城市通达性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边界效应,在不同的速度状态下呈现波状形态变化;国家干线公路网络中行车速度从60~80 km/h的城市通达性变化显著大于80~100 km/h的城市通达性变化;120 km/h时速下,8小时以内每个城市连接的城市数量平均为33个,联结数量最多的城市集中分布在东部,平均每个城市可联结数量为70个,联结数量最少的城市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平均每个城市可联结数量为6个。未来国家干线公路网络除继续建设外,行车速度的提高将大大影响城市通达性的变化。

  • 旅游地理
  • 旅游地理
    金雪军, 张学勇
    2005, 60(6): 911-918. https://doi.org/10.11821/xb200506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市场构成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典型旅游上市公司的不同层次市场域中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对其业绩的影响,我们发现典型旅游上市公司属地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对其业绩有显著的影响,相邻省份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要小于景点属地省份,而次相邻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对典型旅游上市公司业绩没有显著的影响。这个结论与旅游系统距离衰减规律是相一致的。当保持经济发展水平等其他控制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在不同层次市场域中,单纯的人口增加并不会对典型旅游上市公司的业绩有显著影响。

  • 旅游地理
    朱竑, 吴旗韬
    2005, 60(6): 919-927. https://doi.org/10.11821/xb200506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较成熟的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理论,以多年入境游客数为指标,研究了中国省际层次和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规模分布规律。研究发现中国省际区域的旅游规模分布呈现首位分布,但位序—规模分布拟合度不高。根据各省市旅游规模变化和位序变化的协调关系,可以将我国省市分成:均衡型、增长缓慢型和加速增长型等三种类型。但对我国主要旅游城市旅游规模的分析表明,虽然其也基本符合首位分布,但是特征不明显。通过对位序—规模相关系数的回归分析表明,城市旅游规模分布更符合位序-规模分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发展、城市职能变化、旅游资源、边境口岸、重大事件、市场营销、突破型产品等因素对旅游规模分布的影响。文章旨在为区域旅游规模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途径,进而为国家旅游产业发展和大区域旅游投资政策的制定等宏观决策提供理论层面的参照。

  • 旅游地理
    杨兴柱, 陆林, 王群
    2005, 60(6): 928-94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506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及定性研究确定构成农户参与旅游开发决策行为的可能影响因子,即涉及农户对社区旅游地开发基础认知、旅游地归属感、旅游开发影响感知、农户参与能力、农户参与态度、农户参与决策、旅游地开发偏好、参与旅游行为等8个结构变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建立了旅游地开发过程中农户参与决策行为结构概念模型,提出了6个假设。并与实践结合,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和验证,借助于结构方程专用软件 (Lisrel),对提出的概念模型加以拟合,确定了各要素之间的路径系数,验证了6个假设,提出的6个假设基本正确。结果表明:① 农户的旅游开发基础认知对其旅游参与态度有正向影响,但不十分显著 (0.35);② 农户的地方认同感是农户参与旅游开发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0.89),其次是农户旅游影响感知 (0.75);③ 农户参与旅游开发态度直接影响其旅游参与决策行为 (0.85);④ 农户参与能力对其参与旅游决策也有正向影响,但由于农户的自身素质和外部环境制约了农户参与能力,两者之间不十分显著 (0.35);⑤ 农户的旅游参与旅游决策行为进一步影响了农户的旅游地开发偏好和参与旅游行为 (分别为0.91、0.48)。最后指出了提高农户参与旅游决策的措施,决策行为模型计算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范泽孟, 岳天祥, 刘纪远, 马胜男
    2005, 60(6): 941-952. https://doi.org/10.11821/xb200506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HLZ (Holdridge life zone) 分类系统与土地覆盖类型分类系统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土地覆盖类型与HLZ生态系统类型的最大对应概率,构建了基于栅格的土地覆盖边际转换模型。采用基于HadCM3 A1FI、A2a、B2a等三种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数据模拟获得的中国HLZ生态系统时空变化的系列栅格数据,运行模型后获得相应时段中国未来土地覆盖时空变化情景系列数据。引入土地覆盖类型景观指数及平均中心系列模型和构造平均中心偏移距离及偏移方向的计算模型,对中国未来土地覆盖的景观指数变化及其平均中心的偏移距离、偏移方向及偏移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基于HadCM3 A1FI、A2a、B2a三种情景模拟结果分析表明:在2000~2099年间耕地、草地、湿地、水域、冰川雪被等土地覆盖类型面积逐渐减少,林地、建设用地、荒漠等土地覆盖类型面积逐渐增加,沙漠面积有所减少。其中,林地增加速度最快 (平均每10年增加2.34%),裸露岩石减少速度最快 (平均每10年减少2.38%)。

  •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王鹏飞, 鲁奇, 傅桦
    2005, 60(6): 953-964. https://doi.org/10.11821/xb200506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北京1980年、1990年、2000年的耕地率、粮食和蔬菜作物的种植率及粮食和蔬菜作物及果树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得出北京农业用地变化类型由土地条件、国家政策和制度改革、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农村工业化、城市发展、栽培作物种类变化等多种驱动力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与人口密度进行量化相关分析后预测,到2020年北京粮食作物的生产会因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而有很大提高,其种植率将达到75%。蔬菜种植率将达到15%,显著增加地点在城市近郊外缘,城市近郊将有较大减少。果树栽培与其生产的分布格局则不会有太大变化。

  •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高清竹, 李玉娥, 林而达, 江村旺扎, 万运帆, 熊伟, 王宝山, 李文福
    2005, 60(6): 965-973. https://doi.org/10.11821/xb200506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草地退化国家标准和藏北地区草地退化实际情况以及遥感数据特征,选择草地植被盖度为草地退化的遥感监测指标,建立藏北地区草地退化遥感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藏北地区近24年的草地退化进行遥感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藏北地区草地退化现状 (2004年) 十分严重,重度和极重度退化草地面积分别占草地总面积的8.0%和1.7%,区域草地退化指数 (GDI) 为1.86,接近中度退化等级;其中藏北地区冰川与雪山及其周围等气候变化较为敏感区域和交通要道沿线等人类活动较为频繁区域的草地退化相对严重;从1981年到2004年的近24年以来,藏北地区及其各个区域草地退化较为严重,其草地退化等级分布比例和草地退化指数年际波动较大,草地退化等级在轻度退化至重度退化等级之间波动;近几年藏北全地区总体草地退化情况及中部、东部和北部地区的草地退化具有更加严重的趋势,而西部地区草地退化状况则略有减缓趋势。

  •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张小飞, 王仰麟, 李贵才, 吴健生, 李正国
    2005, 60(6): 974-98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506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生态及城市功能并重的台湾乌溪流域,在乡镇行政单元的基础上,利用耗费距离模型将景观功能网络落实于实际的空间单元。透过网络节点间的通达性分析可知,乌溪流域的景观功能网络中以城市功能网络结构较佳,城市子节点多环绕于城市功能中心,功能的输出与传递有较高的效益;而生态功能网络节点间通达性差异并不显著,唯作为一级及二级功能节点的红香、高美湿地等位置孤立、通达性较差,需就其功能向外传输路径进行优化,并提升二载山及北坑子等重要联系节点的生态功能强度。

  • 气候变化
  • 气候变化
    钱亦兵, 吴兆宁, 杨青, 张立运, 汪溪远
    2005, 60(6): 981-99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506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沙尘暴天气多发的季节里,对中国重要沙尘源区之一的准噶尔南部典型地区的地貌、土壤、植被及人类活动影响诸方面做了实地调查和取样,以及实验室分析,遴选出植被盖度、植物群落多样性、生态优势度、表层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全盐含量、pH值等作为影响该区起沙过程的地表参数/变量。借助SPSS10.0软件系统中的典型判别分析 (CDA),对准噶尔南部沙尘天气高发的艾比湖地区和中发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表特征进行了有效判别。结果显示,广泛分布棕灰漠土和灰漠土,并且农用土地开垦强烈的艾比湖地区,影响地表稳定性的消极因素主要是土壤较高的pH、有机质含量及植被生态优势度。而以固定、半固定风沙土为主,内部少受人类高强度开发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表良好的抗风蚀性主要得益于较高的植被盖度、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较粗的土壤质地。判别结果还显示,原属沙尘天气少发的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有相当面积的土地已具沙尘天气高发区的地表特征,从而对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灾害性环境问题提出警示。

  • 气候变化
    高超, 朱继业, 朱建国, 宝川靖和, 周娟娟, 王登峰, 王腊春, 窦贻俭
    2005, 60(6): 991-997. https://doi.org/10.11821/xb200506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null
  • 气候变化
    吴普, 王丽丽, 邵雪梅
    2005, 60(6): 998-1006. https://doi.org/10.11821/xb200506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川西高原高山松树轮宽度及最大密度分析结果表明,最大密度年表和宽度年表中可提取的气候信息是不同的,在温暖、水分条件适中的地区,采用树木密度指标分析气候要素的变化是有效的途径。树轮宽度主要受5月降水影响,和西南季风活动有关;而最大密度主要指示了夏季 (6~9月) 温度。利用转换函数重建了川西高原近百年来夏季 (6~9月)温度,重建序列的方差解释量为51%,(F = 52.099,p < 0.0001)。重建序列显示川西高原,30年代之前为偏冷期,30年代到60年代为偏暖期,与四川地区近百年的冷暖时期比较一致。与平原地区的成都相比,高原的升温转折点提前3年,表明高原地区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川西高原地区可能是四川省气候变化的先兆地区。1983年以后川西高原地区夏季温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夏季温度的滑动平均为近百年的最大值,但在90年代初期仍处于均值线以下,表现为凉夏;90年代后半期表现为夏旱。

  • 气候变化
    姜爱军, 杜银, 谢志清, 丁裕国
    2005, 60(6): 1007-1014. https://doi.org/10.11821/xb2005060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日降水资料序列提出一种度量不同强度降水过程时空集中程度的指标,根据中国740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研究分析了我国强降水过程集中度和集中期及其相关统计特征,结果表明暴雨过程年内集中度与年降水量正相关区与中国降水空间分布有很好的一致性;在对大范围洪涝灾害研究方面,暴雨过程年内集中度和集中期在定量地表征降水量在时空场上的非均匀性时有更高分辨力; 暴雨过程年内集中度比较清晰地反映出长江流域、江淮地区洪涝增加的趋势及黄河中下游、华北强降水减少的趋势。该方法可直接应用到评估水旱灾害及其气候影响等领域。

  • 水土保持
  • 水土保持
    闫业超, 张树文, 李晓燕, 岳书平
    2005, 60(6): 1015-102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5060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东北黑土资源以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土质疏松、最适宜耕作而闻名于世。长期以来,由于人类的过度垦殖和不合理耕作, 造成大规模的水土流失,侵蚀沟不断切割地表,蚕食耕地,冲走沃土,降低了大型机械的耕作效率。侵蚀沟研究是土壤侵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遥感和GIS 技术支持下,选取黑龙江克拜地区作为典型研究案例,以侵蚀沟密度为主要指标,分析了研究区侵蚀沟密度的动态变化、侵蚀沟变化的高程分异特征、坡度分异特征、坡向分异特征以及侵蚀沟变化与地貌类型的关系,揭示了典型黑土区50多年来侵蚀沟的动态变化特点和空间分异规律。

  • 学术信息
  • 学术信息
    王彦, 李宏建
    2005, 60(6): 1029-104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5060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SCI收录的21种及中国进入科学引文索引和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的地理学类目核心期刊进行了全面的揭示,包括英文刊名、汉译刊名、出版周期、原版刊号、最新影响因子、国际标准刊号、出版地、出版者、联系地址、最新期刊网址,期刊描述等全方位的期刊信息。期刊描述内容包括:期刊的创刊年以及期刊的发展,期刊主要内容及使用的语言,网站可免费获取的该刊目次和文摘及全文信息等。

  • 书评
  • 书评
    陈述彭
    2005, 60(6): 1046-1046. https://doi.org/10.11821/xb2005060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书评
    陈述彭
    2005, 60(6): 1047-1047. https://doi.org/10.11821/xb2005060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