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人文地理总论
  • 人文地理总论
    陆大道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阐述了新时期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面临着国家发展的大量需求,有传统的领域,也有全球变化区域响应、区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化和信息化导致的社会经济要素的空间重组等新兴领域。根据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当前需要加强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发扬综合性知识结构的长处,立足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区域 (城市) 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数据库、模型和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和运用。

  • 人文地理总论
    宋长青, 冷疏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中国近20年来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其总体特征为以经济地理学研究为主导,城市地理学发展迅速,区域地理学内容不断丰富,其他人文要素逐渐受到重视。从方法论上,不断引入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加强空间分析及模型方法。从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自由申请项目统计结果发现,近10余年来,自由申请项目中人文地理学方向获资助的项目持续增加。从选题和研究内容上不断丰富,更加关注国际研究的热点问题。

  • 人文地理总论
    顾朝林, 陈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改革开放和加入WTO需要人文地理学家进一步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发展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主流学派兼容的人文地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作者从发展过程的角度论述了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认为人文地理学始终是扎根于自然地理学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作者从人文地理学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论两方面描述了当代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 人文地理总论
    方创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系统总结了1990年以来中国人地关系研究在理论、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指出并反思了人地关系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并展望了未来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方向。研究认为,中国科学家始终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视为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核心,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深入分析人地系统的基本特征,科学划分人地系统的学科分支,尝试揭示人地关系演进趋势与基本规律;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不断出现,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具体可归结为人地系统协调共生与耦合优化理论、人地系统危机冲突与错位异化理论、人地关系分形辩证与系统构型理论共三大类理论研究流派;人地系统研究方法趋于多元化,定性研究方法、数学模拟方法、3S技术方法和综合集成方法等新方法与新手段不断应用;人地系统理论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于解决不同时空尺度的区域发展问题和不同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但中国人地关系研究尚且存在研究经费严重不足,理论研究深度不深,实践应用广度不够,研究机构缺少,研究队伍不稳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方向包括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人地关系理论的深入研究,加强人地系统调控机理与过程、格局与节律的研究,加强人地系统的综合集成交叉与技术支持系统研究,加强人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循环经济的研究,加强人地系统演进中全球问题、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研究,加强以人为本的环境伦理与生态道德研究。

  • 区域经济与产业集聚
  • 区域经济与产业集聚
    樊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性是地理学最高层次的科学难点问题。重大自然地理过程—如全球气候变化等注重人类活动因素的驱动机理研究,重要人文与经济地理活动越来越关注同资源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这是地理学凸显综合性的重要标志。“区域发展”是地理学综合性研究的重要领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综合区划研制等经典领域也迅速向综合研究方向拓展。作者依托“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形成的地学基础”的研究命题,尝试着建立一个基于集成方法的研究框架,旨在揭示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形成因素的综合作用机理与时空规律。

  • 区域经济与产业集聚
    杨桂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是支撑区域发展最为基础的自然资源,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LUCC) 既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又受人文因素的强烈影响,是最能表达区域人-地关系状况的地理要素。因而不仅成为自然地理学研究的重点,而且也是人文地理学关注的热点。近5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变化过程表明,耕地变化主要受政策、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等人文因素驱动。分析显示,长江三角洲耕地面积随人均GDP的增长呈良好的指数减少关系,人均GDP低于12 000元/人,经济增长占用耕地的压力较大;人均GDP超过30 000元/人时,这种压力将开始减缓。现阶段长江三角洲仍处于经济发展对耕地压力较大的发展阶段,但已较1998年前明显减轻,预估至2010年前后,该区经济增长对耕地压力将明显得到缓解。

  • 区域经济与产业集聚
    王缉慈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研究的热点和各级政府官员在区域和产业发展中的新思维。令人担忧的是,“集群”一词在中国愈来愈多地应用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概念混乱又可能给中国的集群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针对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网中研究者频繁的问题,作者对集群研究中若干相关概念作了探讨,这些概念包括产业集聚、产业的地理集中和产业集群,创新性集群,产业链,以及工业园区等。

  • 区域经济与产业集聚
    陈雯, 段学军, 陈江龙, 许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空间开发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特征,将某一区域划分不同开发方向和发展潜力的子区域,是引导空间开发秩序、实施区域空间调控的重要依据。本文着重对空间开发功能区划的方法、类型、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提出了以经济开发价值和生态保护价值判定为基础的矩阵分类方法,并将空间的开发功能区分为适宜开发区、有限制开发区、适度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和灰色弹性区等5大类。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南通市沿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的功能区划研究,以此作为岸线开发和调整方向的依据。

  • 区域经济与产业集聚
    曾刚, 文嫮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典型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现象,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作者回顾了产业集群的基本内涵和类别,并从水平效应、垂直效应、内部制度环境、外部联系和平等与依赖的权利机构等5个方面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产业集群的内部机理。同时,结合实际调研资料,对上海浦东的信息产业集群建设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作者认为,浦东信息产业集群具有规模扩张快、外部联系广泛,但内部水平垂直协作薄弱、内部制度环境建设滞后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本地网络联系、激发集体学习、注重外部联系、积极把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构建适宜的区域制度环境等对策建议。

  • 区域经济与产业集聚
    刘卫东, 甄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信息技术的惊人进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和经济生活方式。这种变化已经引起了来自各学科的学者们的强烈关注,并引发了一场关于新的信息技术之影响的争论。伴随这些争论,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城市与区域发展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议题。作者主要依据西方学术文献 (特别是英语学术刊物),从技术进步的一般影响、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区域空间重组、城市空间演化、企业空间组织等方面,回顾对信息技术之空间影响研究进展。现有文献表明,新的信息技术在经济空间变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只是一种提供可能或促成发生的介质,并不是决定性的。所造成的空间变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的趋势可以从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空间层级来观察。总体上,新的信息技术引起的企业层面空间组织变化还没有得到地理学家的足够重视。

  • 城市地理
  • 城市地理
    闫小培, 林彰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生态化等全球性趋势,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和西方国家社会转型,西方国家城市发展新特征和当代西方哲学文化思潮等背景因素共同作用下,近期西方城市地理研究领域具有明显的社会理论倾向,城市地理研究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呈现多元化态势,城市地理研究的定性分析方法和基于计算、模拟的定量分析方法均得到了长足发展。

  • 城市地理
    丁成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竞争力的最重要决定因素之一是城市效率。城市效率反映在劳动力资源 (市场) 效率、土地资源 (市场) 市场效率、资本资源 (市场) 效率和城市基础实施利用与投资效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是地方政府有能力提供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者阐述了城市空间结构对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利用的影响。同时,可以通过科学规划,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 城市地理
    简博秀
    2004, 59(7s): 93-10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47s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化成为近来影响空间研究的一个热门议题,甚至成为城市—区域研究的一个新世纪的讨论方向。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变迁与全球市场供需失调的发展,伴随着经济、金融、服务业和通信设施等的集中化,使得全球化的现象反映在一个空间聚集的“全球”都市层级中。作者将试图透过全球化议题所产生在中国都市和区域空间的发展面向,提出一个新的观察与假设,作为对未来中国“都市与区域研究”的一个建议。文中从现有的全球化与空间研究着手,对未来在全球化所进行的研究主题提出初步的响应和可能的讨论,包括:世界城市、都市化、城市—区域的形构、跨国空间的联结、都市空间结构的转换、区域不均衡和社会极化等。

  • 城市地理
    刘盛和, 陈田, 蔡建明
    2004, 59(7s): 101-108. https://doi.org/10.11821/xb20047s0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受外国资本涌入、大都市辐射与扩散、乡村工业化等的推动及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阻碍等多因素的复合作用,在我国部分区位、禀赋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普遍发育和形成了一种城乡土地利用混杂交错、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化、“似城非城”的过渡性地域类型,即半城市化地区。在广泛地评析国内外相关进展的基础上,重点辨析了城市边缘区、边缘城市、都市扩展区、Desakota、城乡一体化等5种具有理论借鉴意义的概念及其与我国半城市化现象的异同,进一步阐述了开展我国半城市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及其研究重点。

  • 城市地理
    张平宇, 马延吉, 刘文新, 陈群元
    2004, 59(7s): 109-115. https://doi.org/10.11821/xb20047s0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东北地区城市化现状特点、问题、趋势和城市化相关理论,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采取与新型工业化战略相适应的新型城市化战略。该战略的总体目标是把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成现代化的人居环境系统,构建“三圈一带”为主的空间骨架。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大城市老工业区改造、大都市圈产业集聚与空间重组、乡村城镇化、城市信息化和城市生态环境整治与人居环境建设6个方面论述了新型城市化的战略重点及其对策。

  • 城市地理
    王士君, 吴嫦娥
    2004, 59(7s): 116-124. https://doi.org/10.11821/xb20047s0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东北是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组群发育较多的老工业区。作者以东北地区中部的一组近域城市——长春和吉林两市为例,以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为背景,分析了其近年呈现强劲势头的整合发展现象,并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高度,规律性地总结了城市组群整合发展关系的演化过程和一般模式。论文指出:中国的城市整合发展历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整体考虑城市组群地域的长远战略,合理组织组群城市在区域中的分工,追求双赢和共同发展是最佳选择;城市组群的整合关系主要体现在发展类型关系、发展模式关系和空间关系三个方面,而且这种类型、模式和空间关系往往随着城市组群整合发展关系的逐渐深入而向深层次演化;城市整合发展关系的调控有三种机制:行政协调机制、协商机制和市场协调机制。从我国的国情和城市整合发展现状及趋势来看,这三种协调机制必须同时存在,共同发挥作用,但是不同时期各种机制的作用和地位有所不同。

  • 城市地理
    王兴中, 秦瑞英, 何小东, 郭柳剑, 张传时
    2004, 59(7s): 125-131. https://doi.org/10.11821/xb20047s0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论述地理学社会—文化转型形成城市生活场所前沿方向内涵的基础上,首先,重点探讨了城市社会生活场所的社会空间秩序。第二,尝试性探讨了 (城市) 生活场所微区位的研究方向与内容构成。第三,根据国内外文献,概述了微区位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 旅游地理
  • 旅游地理
    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检讨与反思
    2004, 59(7s): 132-138. https://doi.org/10.11821/xb20047s0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得到了较快发展,然而存在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薄弱、研究内容范围较为狭窄、重复工作较多且整体水平提高缓慢等问题。从以下角度反思中国旅游地理学25年的发展和问题,对这一学科将来的进步不无裨益。(1) 学术研究与应用实践之间的关系。20多年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界始终以服务于国民经济为主攻方向,旅游地理学的应用价值被无限夸大,反过来制约了其他方面的研究拓展和深入。实际上,旅游地理学研究,绝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它也需要关注社会公平、环境伦理。(2) 研究的观念与目标。中国旅游地理学有必要树立新的研究观念,认清自身的研究状态。没有反省、没有自我的怀疑、没有批判和创新的研究,其研究贡献是非常有限的。(3) 研究的方法与成果。实证研究在过去25年的中国旅游地理研究中是一种常见方法,然而,不能把利用数学和量化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看作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况且低水平的实证研究有时会成为无价值的案例堆积,浪费研究资源和研究者的时间与精力。对研究成果应该有新的认识:该成果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国内外类似成果的差异 (而不仅仅是差距) 在哪里?如何确认和尊重该成果的知识产权?(4) 应对危机与挑战。将旅游地理学者的学术贡献与应用性工作例如规划混淆起来评价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因为这类评价将使旅游地理学者的“社会价值”掩盖或超越其“学术价值”,并深刻地影响着他们在研究与应用上的精力分配,这就可能使学科本身面临严重危机。

  • 旅游地理
    马耀峰
    2004, 59(7s): 139-144. https://doi.org/10.11821/xb20047s0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中国旅游业的现状、潜力;认为中国的旅游地理学优势与挑战并存;讨论了中国旅游地理学对旅游业的贡献以及中国的旅游教育;指出中国的旅游地理学教育有弱化趋势;进而提出:中国旅游业应成为地理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能有效贡献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舞台;旅游地理学要集中精力研究旅游产业地理;景观业是旅游业的核心产品,因而要集中力量研究景观业;重视旅游企业行为;探索旅游规划创新机制与模式。

  • 旅游地理
    骆高远, 钱淑燕
    2004, 59(7s): 145-152. https://doi.org/10.11821/xb20047s0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城市旅游发展中,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的“招牌”和“名片”,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一个城市或地区实际景观规划设计,也影响城市旅游事业的发展。文章以浙江省绍兴市为例,通过对绍兴市水乡特征的分析研究,探索以水乡特色为基础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建设和维系绍兴“水乡”形象。

  • 人文地理研究进展
  • 人文地理研究进展
    李小建, 苗长虹
    2004, 59(7s): 153-161. https://doi.org/10.11821/xb20047s0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地理学家的制度、文化、关系和尺度转向及主流经济学家的“新经济地理学”诸方面,评述了西方经济地理学近年的研究进展,指出这两支脉络交互学习有利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应科学借鉴西方经验,注重在研究中分析和提炼理论问题,不断引进相关学科理论,合理使用模型和计量方法,加强微观视角和政治经济研究;在此基础上,应重视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背景,科学看待已有研究特点,发掘特殊的思维方法。中国国情下的独特问题的研究,比如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区域文化与经济关系研究,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等,对于推出受国际学术界关注的成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 人文地理研究进展
    周尚意
    2004, 59(7s): 162-166. https://doi.org/10.11821/xb20047s0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内地文化地理学是在引进国外文化地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审慎地借鉴国外文化地理学的发展经验,无疑会促进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作者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英美新文化地理学的两个特点,第一方面涉及景观分析的视角,首先新文化地理学不再侧重景观的形态研究,而是试图将景观的概念与其历史发展联系起来;其次,它注重分析景观的符号学意义,研究景观是由哪些符号构成了可供阅读的文本;第三,传统文化地理学对景观的研究集中在乡村地区,而新文化地理学则更多地研究城市的文化景观;第四,新文化地理学的景观研究具有很强的文化政治倾向。第二方面涉及文化的空间性。新文化地理学还将文化视为空间过程的媒介,强调文化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过程中,并决定着我们生活的空间性实践。所以新文化地理学重视空间,认为文化是通过空间组成的。作者还介绍了英美文化研究,并将之作为新文化地理学出现的学术背景。最后提出一个观点供读者讨论,即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流派,而非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因为它以文化理论作为分析所有人文现象空间性的分析工具。

  • 人文地理研究进展
    柴彦威, 王茂军
    2004, 59(7s): 167-174. https://doi.org/10.11821/xb20047s0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日本地理学界关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深受欧美行为主义的影响,其研究重点由建立反映一般规律性的定量模型以及消费者视角的商业空间结构研究转向正面关心消费者行为本身的研究。本文从消费者空间选择模型研究、多目的与多目的地研究、时间地理学研究、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消费者属性研究等方面,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消费者行为的地理学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梳理。

  • 人文地理研究进展
    刘彦随, 王大伟, 彭留英
    2004, 59(7s): 175-182. https://doi.org/10.11821/xb20047s0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地理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体现了“地理学为农业发展服务”的鲜明特色,特别是地理学在农业研究方面所具有的区域性、综合性优势得到较好发挥。加入WTO后,我国农业进入转型发展的新时期,针对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农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农业地理学还需进一步强化对农业优势产业、区域分工、安全战略,以及理论方法的创新性和综合性研究。农业地理学者应继续发扬地理学为农业服务的好传统,适应新形势,剖析新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战略需求做出新贡献。

  • 人文地理研究进展
    韩增林, 张耀光, 栾维新, 李悦铮, 孙才志, 刘桂春, 刘锴
    2004, 59(7s): 183-19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47s0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洋经济地理学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地理学分支,作者分析了海洋经济地理学产生发展的背景,并阐释了其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地域范围。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在海岸带管理、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研究、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沿海城市经济研究、海洋地缘政治与经济研究、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多学科集成研究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作者提出海洋经济地理学是一个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将集中在海洋经济地理理论研究、海洋经济地理方法研究、海洋经济地理与其他经济学科的相互渗透研究、海洋经济地理尺度研究、海陆经济一体化研究、海洋软科学研究及现有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 人文地理研究进展
    叶奇, 刘卫东
    2004, 59(7s): 191-197. https://doi.org/10.11821/xb20047s0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劳动力问题因为其日益增强的空间性和地域差异性,已经稳定地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本文首先简要回顾西方经济地理学对劳动力问题研究的几个主要阶段,进而介绍其主要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最后根据西方经济地理学在劳动力问题上的主要研究议题提出对我国地方劳动力市场研究的启示。

  • 人文地理研究进展
    何书金, 赵歆
    2004, 59(7s): 198-204. https://doi.org/10.11821/xb20047s0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1934~2004年《 地理学报 》载文及作者情况,结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3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核心版和扩刊版) 和中国科学文献情报中心与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2001年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进行分析,从中揭示我国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现状、作者分布特点及规律、核心作者所占比例、文章的合作度等,为人文地理学发展提供相关参考的数据,从侧面反映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发展水平。